丹参多酚酸盐对冠心病心绞痛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69.24 KB
- 文档页数:3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观察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一种比较危险的病种。
它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脉灌注不足引起的一种急性心肌缺血性疾病。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威胁。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但是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不佳或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具体目的包括:1.评估丹参多酚酸盐对于缓解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的效果;2.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在改善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3.评估丹参多酚酸盐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4.探讨丹参多酚酸盐的推荐用法和用量,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丹参多酚酸盐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进行,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00例。
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
治疗组患者口服丹参多酚酸盐,每日3次,每次0.6g,连续治疗4周。
对照组患者口服安慰剂,同样每日3次,每次与治疗组相同,连续治疗4周。
在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要遵守临床医生制定的药物使用规范,并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注意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
研究期间,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检测,包括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指标。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和指标变化情况,评估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
数据采集和分析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通过方差分析、t检验等方法进行数据比较和统计处理。
研究结果将以表格、图表等形式展示,并进行科学分析和讨论。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诊PCI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田跃雷;李春彦【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22(35)4【摘要】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9月我院治疗的80例急诊PCI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比较两组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吞噬细胞还原型辅酶Ⅲ氧化酶(NADPH氧化酶)p22phox活性]、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MDA、NADPH氧化酶p22phox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ET低于对照组,NO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与对照组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减轻急诊PCI 患者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且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及再狭窄发生几率,用药安全性良好。
【总页数】3页(P156-158)【作者】田跃雷;李春彦【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心内科;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相关文献】1.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对PCI术相关心肌损伤及神经内分泌激素、血管内皮功能及心功能的影响2.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心梗PCI术患者氧化应激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3.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血管内皮和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4.丹参多酚酸盐对急诊PCI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5.丹参多酚酸盐对中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PCI术后血管内皮功能及MACE 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丹参多酚酸盐在缺血性心肌损伤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心肌缺血性损伤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病变而引发的,冠状动脉病变的性质造成缺血心肌损伤程度各异,临床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由易损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伴随血小板聚集后,血栓形成致使冠状动脉血流减少从而导致急性、亚急性心肌缺血,引发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造成缺血心肌坏死,虽然在心肌缺血损伤时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是共同的治疗目的是尽早恢复缺血心肌的血液灌流,减轻缺血对心肌的损害,挽救频临缺血坏死心肌,改善缺血损伤预后效果。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其成分复杂,多年来人们对其成分做了大量研究,最终发现其主要是水溶性的酚酸类物质,主要代表成分为丹参乙酸镁,这种物质在促进血管扩张、抑制凝血、防止氧化和细胞保护方面有较明显的作用[1]。
近年来,临床上针对丹参多酚酸盐对心血管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2]。
本文通过丹参多酚酸盐在NSTEMI的临床治疗作用,显示出丹参多酚酸盐在缺血心肌损伤中对心肌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尤其是能够显著减轻对缺血心肌所造成的损害、挽救频临死亡心肌、改善心肌梗死预后,从而明确了丹参多酚酸盐在心肌损伤中所具有的独特保护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符合2001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疾病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入选的66 例NSTEMI 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 例。
观察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46~78岁,平均(58.4±2.9)岁,病程1~3年;对照组男22例,女11 例,年龄45~79 岁,平均(58.2±3.1)岁,病程1~3年。
两组患者均排除糖尿病、脑梗死、心力衰竭、低血压及肝肾功能损害等疾病。
上述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用药方法:对照组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d,静脉滴注,第1~14 天;低分子肝素5 000U,2 次/d,皮下注射,第1~7天;辛伐他汀10 mg/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多酚酸盐(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200 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静脉滴注,1 次/d。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诊PCI 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刘铁镇,曹冠一,王维展,王 岚,刘永建,李 娜(河北省衡水市人民医院,河北衡水053000) [ 探究丹参多酚酸盐对急诊PCI 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选择衡水市人民医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均采用急诊PCI 治疗,对照组术前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口服,术后予以心肌梗死二级预防干预;观察组于术后予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均连续治疗14d 。
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清丙二醛(MDA )、吞噬细胞还原型辅酶Ⅲ氧化酶(NADPH 氧化酶)p22phox 活性及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随访6个月,对比2组临床预后。
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MDA 、NADPH 氧化酶p22phox 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均<0.05)。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肌酸激酶(CK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 )、一氧化氮(NO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均<0.05)。
2组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术后心血管事件率、术后再狭窄率均低于对照组(P 均<0.05)。
对急诊PCI 患者术后辅以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功能,可降低术后心血管事件率、术后再狭窄率,且用药安全可靠。
[关键词] 丹参多酚酸盐;急诊PCI 术后;丙二醛;吞噬细胞还原型辅酶Ⅲ氧化酶p22phox 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20.10.016[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20)10-1089-04[通信作者] 曹冠一,E -mail :402201388@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一种急性心肌梗死(AMI)抢救性的治疗手段,可早期、高效开通犯罪血管,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肌缺氧缺血状态,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但PCI 术后慢复流或无复流现象往往会影响PCI 治疗效果[1]。
丹参多酚酸盐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的疗效分析目的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住院应用丹参多酚酸盐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治疗的UA患者96例,将96例UA 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
两组均常规应用抗心肌缺血药物、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低分子肝素,治疗组于PCI术前连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d)治疗3 d,术前术后共应用8 d。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围手术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hs-cTnI、CK-MB、Hcy、D-二聚体、血黏度的变化,并随访3个月观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总有效率升高(95.83% vs 81.25%)(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治疗后hs-CRP、CK-MB、Hcy、D-二聚体、血黏度水平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3个月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17%与18.75%(P<0.05)。
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不增加出血风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perioperative effect of salvianolate injection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period. Methods From Jan 2015 to February 2016,a total of ninety-six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ose patients with U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herapy group(salvianolate set)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forty-eight cases in each. Two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ly drugs such as anti-ischemic drug therapy,beta-blocker,aspirin,clopidogrel,statins,ACEI/ARB and low molecular heparin,while the therapy group was administered with salvianolate(200 mg/d)three days additionally. Therapy group was treated for 8 days in whole perioperative. The clinical efficacy,the levels and the changes of LDL-C,hs-CRP,hs-cTnI,CK-MB,Hcy,D-dimer and blood viscosity during perioperative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he 3 months follow-up,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major adverse cardiac or cerebral events and drug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were 95.83% in the therapy group and 81.25%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level of hs-CRP,hs-cTnI,CK-MB,Hcy,D-dimer and blood viscosity decreased obviously in the therapy group,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After three months of follow-up,the total incidence rates of cardiac or cerebral events were 4.17% in the therapy group and 18.75%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Peri-PCI salvianolate use is safe and effective related with low bleeding risk in patients with UA,and it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Key words] Salvianolate;Unstable angina;Perioperat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Myocardial protection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聚集但管腔并未完全堵塞,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电图时可见ST段压低,不伴有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升高,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易进展成急性心肌梗死,最新EPICOR-Asia研究对(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进行2年随访结果分析提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syndromes,NSTE-ACS)患者的不良事件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更多[1]。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观察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其主要特点为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增加和发作的时间延长,发作的程度也逐渐加重,严重时可发展为心肌梗死。
丹参多酚酸盐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抗缺血、抗血小板聚集和抗氧化作用,可用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本文旨在观察和分析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患者8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治疗手段等方面比较均衡。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包括休息、硝酸甘油、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
观察2组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等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发作时间明显缩短,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改善明显,心电图改善率为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P<0.05)。
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修复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和7.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显著的疗效。
它能够显著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改善心电图结果,并能够修复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丹参多酚酸盐可作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治疗药物之一。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后续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大样本量并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估丹参多酚酸盐的疗效。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8例卢结文【摘要】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虽然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如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不断完善,但大部分患者仍以药物治疗为主[1]。
丹参是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丹参注射液长期被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但由于传统工艺生产的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成分复杂,质量难以控制,影响了药物疗效的稳定性,也导致了较多的不良反应发生[2]。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是中药丹参提取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制剂,主要成分是丹参乙酸镁,近年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取得明显的疗效,现将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09(002)004【总页数】2页(P278-279)【关键词】丹参多酚酸盐;冠心病;心绞痛【作者】卢结文【作者单位】528000,广东佛山,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虽然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如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不断完善,但大部分患者仍以药物治疗为主[1]。
丹参是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丹参注射液长期被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但由于传统工艺生产的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成分复杂,质量难以控制,影响了药物疗效的稳定性,也导致了较多的不良反应发生[2]。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是中药丹参提取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制剂,主要成分是丹参乙酸镁,近年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取得明显的疗效,现将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7年6月至2008年10月住院患者126例,符合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3]确诊,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在入选之列:(1)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衰、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害;(3)工作和生活近期内有较大变化。
入选病例男82例,女44例,年龄41~85岁,合并高血压109例,糖尿病43例,病程6个月至8年。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效果及心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效果及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01月至2020年06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皆接受临床药物治疗,其中,常规组37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联合组37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增加丹参多酚酸盐治疗。
两组连续治疗14d。
在治疗周期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用药效果。
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联合组临床治疗疗效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LVEF、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联合组LVEF水平高于常规组,BNP水平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药物干预措施中,增加丹参多酚盐酸治疗对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减轻心绞痛症状有显著疗效,药物疗效高,是理想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丹参多酚盐酸心绞痛是冠心病典型临床特点,患者多伴有胸部压榨性疼痛,并且易反复发作,疼痛持续时间较长[1]。
临床给予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对给予药物对症干预,改善冠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
在用药方案上,联合丹参多酚盐酸治疗具有显著疗效,该药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络功效,用于心绞痛患者治疗中能够减轻患者病情,促进心功能改善[2]。
为评估丹参多酚盐酸药物应用效果,以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01月至2020年06月期间展开研究。
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0年01月至2020年06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常规组37例中,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龄(63.20±5.38)岁。
联合组37例中,男20例,女17例,平均年龄(63.24±5.41)岁。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观察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斑块不稳定或破裂引起的心肌缺血症状,其特点是疼痛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长、且与体力活动无关或轻微运动即可诱发。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表现复杂,且病情进展迅速,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丹参多酚酸盐是从丹参中提取出的一种有效成分,具有抗缺血、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丹参多酚酸盐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其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功效。
丹参多酚酸盐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状态。
它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减少冠状动脉的堵塞和炎症反应。
丹参多酚酸盐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够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和炎症反应,促进冠状动脉的修复和再生。
为了评估丹参多酚酸盐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观察性研究,收集了10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
这些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并进行了半年的随访。
随访期间,我们观察了患者的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以及体力活动耐受性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显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的患者在治疗后疼痛发作频率显著减少,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疼痛程度明显减轻。
治疗组的患者体力活动耐受性也有所改善,能够进行更多的体力活动而不出现心绞痛发作。
进一步分析显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组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心电图改善情况也较好,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冠脉血流量增加,可见丹参多酚酸盐对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有一定作用。
治疗组患者的心肌酶谱和炎症指标也有所改善,表明丹参多酚酸盐能够减少心肌损伤和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