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赣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75.56 KB
- 文档页数:26
江西省赣州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扫描版)赣州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5:BDCAB 6-10:DACBD 11-15:ACABA 16-20:DCACD 21-25:ACDBB二、非选择题:(共四小题,其中第26题13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3分,共50分)26.(13分)(1)推行郡县制。
(2分)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回答其中2点即给2分。
)(2)郡国并行制(1分)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2分)(3)行省制度(2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分)(4)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分)(评分说明:意思相同即可得分。
)27.(10分)(1)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逐步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
(2分)(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分)正面:台儿庄战役等。
(1分)敌后:百团大战。
(1分)(3)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1分)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3分)28.(14分)(1)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2分,答孤立,封锁中国等亦可给分。
)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
(2分,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可给分。
)成就:与苏联建交、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掀起第一股(次)建交高潮(回答其中2点即给2分。
) (2)变化: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2分)主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
(或回答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美国经济衰退。
回答其中一点即给2分)客观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绝密★启用前【全国市级联考】2016-2017学年江西省赣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6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若,则( )A .1B .2C .3D .42、将函数的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纵坐标不变),再往上平移1个单位,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在下面哪个区间上单调递增( ) A .B .C .D .3、幂函数的图象经过点,则是( )A .偶函数,且在上是增函数B .偶函数,且在上是减函数C.奇函数,且在上是增函数 D.非奇非偶函数,且在上是增函数4、已知是第三象限的角,且( )A. B. C. D.5、设,则()A. B. C. D.6、若,且为第四象限角,则的值为()A. B. C. D.7、函数的定义域为()A. B. C. D.8、若,则()A. B. C. D.9、已知集合,,则()A. B. C. D.10、已知,则()A. B. C. D.第II 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题型注释)11、__________.12、已知:,且,则的值为__________.13、已知扇形半径为,弧长为,则扇形面积是__________.三、解答题(题型注释)14、某企业为打入国际市场,决定从两种产品中只选择一种进行投资生产.已知投资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有关数据如下表:(单位:万美元)其中年固定成本与年生产的件数无关,为待定常数,其值由生产产品的原材料价格决定,预计.另外,年销售件产品时需上交万美元的特别关税.假设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在当年销售出去. (1)写出该厂分别投资生产两种产品的年利润与生产相应产品的件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指明其定义域;(2)如何投资才可获得最大年利润?请你做出规划.15、已知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且图象上相邻两个最高点的距离为.(1)求函数的解析式;(2)若,求的值.16、已知函数,,.(1)求的解析式并判断函数的奇偶性;(2)求函数的值域.17、设函数.(1)求的最小正周期及其图象的对称中心;(2)求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18、已知集合,.(1)若,求;(2)若,,求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1、B2、A3、C4、A5、D6、A7、B8、C9、B10、11、12、13、14、(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15、(1) ;(2) .16、(1),为奇函数; (2).17、(1) ,;(2) .18、(1);(2).【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两角和与差的公式.所以原式,故选B.点睛:三角恒等变换的主要题目类型是求值,在求值时只要根据求解目标的需要,结合已知条件选用合适的公式计算即可.本例应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化解所求式子,利用同角关系式使得已知条件可代入后再化简,求解过程中注意公式的顺用和逆用.2、将函数的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变为原来的,可得再往上平移个单位,得函数的图象,令,解得:,当时,为,故选A.点睛: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提倡“先平移,后伸缩”,但“先伸缩,后平移”也常出现在题目中,所以也必须熟练掌握.无论是哪种变形,切记每一个变换总是对字母而言的.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时,利用整体换元法即可求解.3、设幂函数为,代入点,解得,所以,可知函数是奇函数,且在上是增函数,故选C.4、略5、,故,故选D.6、因为,且为第四象限角,所以,,故选A.7、根据题意得解得,故选B.8、,故选C.9、因为,,所以,故选B.10、试题分析:可有两种方法。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时限:90分钟满分:100分时间:2016.11.9 2:15~3:45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分,以下各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1.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2.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3.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5.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省制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7.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2016—2017学年江西省赣州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A.家族宗法观念浓厚B.专制王权强大C.男尊女卑思想严重D.集体观念浓厚2.西汉末年,出现“宗室衰弱,外无强蕃,天下倾首服从,莫能亢扦(抵御)国难”的局面,王莽篡位才得以成功。
这表明王莽篡位成功的重要原因是()A.推恩令的推行B.七国之乱的发生C.郡国并行制度的建立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3.唐朝实行集体宰相辅政制度。
据记载,唐代290年间竟有370位宰相,同一时期宰相的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数人,唐玄宗即位初期最多达17人.这说明唐朝()A.宰相的权力进一步扩大B.国家的行政效率提高C.科举制满足了官员选拔D.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4.皇太极死后,在其弟多尔衮与其子豪格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皇子派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
他们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表示皇位必由皇子继承,甚至严厉提出“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这反映出( )A.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唯一因素B.清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C.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D.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5.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朝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秦以来的中枢权力体系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元朝地方最高行政区是行省,其权力受中央节制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6.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
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
赣州市 2023~ 2024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2024年1月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 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 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 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雅俗之辩源远流长,并且广泛分布于诸多领域,造就不同的分支。
从诗词格律的形成到叙事文学的兴盛,从白话文的倡导到“先锋派”名噪一时,尽管雅俗之辩的导火索时常由文学或者艺术充当,但是,分歧往往会迅速扩展到亚文化乃至文化整体。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
双方互为“他者”分庭抗礼,这种对立至少可以追溯至孔子。
《论语》中的《卫灵公》与《阳货》分别记载两段著名的表述:“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推崇庄重肃穆的雅乐而贬抑放浪浮靡的曲调,这种审美趣味可以在他的诗学观念之中得到证实,譬如“思无邪”或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因此,雅俗之辩的意义远远超出美学范畴而成为匡时济世的意识形态。
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社会文化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并且与阶级、阶层等举足轻重的社会学范畴相互解释。
各种新型历史主题的巨大动能,使得雅俗与这些概念形成各种程度的结合,制造声势浩大的文化交锋。
因此,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一些古代诗话词话曾经围绕“俗字”的运用展开小规模的争论,譬如杜甫诗歌之中的“个”字与“吃”字。
不少批评家的分析表明,巧妙的“俗字”运用仍然可能形成佳句,重要的是祛除“俗意”。
单字作为一个要素,进入句子结构,其性质即为诗句所同化。
江西省赣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每题2分。
)1.下面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表中数字处填的内容应分别是()A.世袭、君主、总统 B.世袭、首相、议会C.选举、君主、议会 D.选举、首相、议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共和制中国家元首是总统,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是选举;德国君主立宪制中国家元首是皇帝,政府首脑是宰相,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2.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速发展陆路交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8世纪中后期”为清朝统治时期。
A项,清朝统治者并没有忽视海防,海禁的实施也离不开海防,故A项错误;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国内市场不可能进行积极培育,故B项错误;C项,清朝统治者认为中国为“天朝上国”,物产丰富,不需要扩大海外通商贸易,因而“选择了陆地”,即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故C项正确;D项,该选项是对“选择了陆地”的误解,“选择了陆地”表示清朝通过海禁和闭关锁国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不是加强发展陆路交通,故D项错误。
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3.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认为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 B.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C.明清八股取士制度值得推崇 D.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人才辈出”可以看出,孙中山充分肯定了中国古代科举制,他认为科举制不依据门第而以考试成绩决定录用与否,使得人才辈出,故选D;A表述错误,BC与材料无关。
江西省赣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赣州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C2.D3.B4.A5.C6.B7.D8.A9.A 10.C 11.D 12.A 13.B 14.C 15.B 16.B 17.A 18.D 19.C 20.B 21.D 22.C 23.D 24.A 25.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2分;第29、30、31、32题为选做题,任选一题,15分。
)26.(12分)(1)影响:宣扬中华文明,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维护了中国与周边国家持久和平;强化了传统华夷观念和妄自尊大的心态。
(每点1分,共3分)(2)阐释:在政治文明上英国开创了君主立宪制、内阁制、政党制等现代政治制度;(2分)在物质文明方面英国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2分)在科技方面,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2分)(3)崛起观:继承发扬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克服自大、自卑、过分自尊的心态;应该发扬自强不息和奋斗精神;树立开放自信、不亢不卑、坦荡、主动、乐观、负责任的大国心态。
(任意答3点,3分)27. (11分)(1)侧重科学的实用性;关注自然科学知识;重视科学教育。
(3分)(2)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分类;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任意答2点得4分)(3)改变人们的科学观;促进思想解放;有利于西学的深入;加速近代科技转型;推动社会进步;促进近代化进程。
(任意答4点,4分)28.(12分)示例:观点:中西方文明并非冲突性较重,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分)论述:中国和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本着互不侵犯、和平共处、重大国际安全事务大国磋商一致原则,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分)中国和美国、加拿大都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虽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本着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的宗旨,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取得了成就,促进了本地区的共同发展。
江西省赣州市高一历史上册同步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春秋时期,齐桓公成为霸主的主要条件是A. 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B. 尊王攘夷,号召诸侯尊崇周天子C. 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D. 齐国地广人多,兵强马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齐桓公成为霸主的主要条件。
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在齐国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富兵强,为齐桓公成为霸主奠定了物质基础。
因此,A项正确。
B项“尊王攘夷,号召诸侯尊崇周天子”是齐桓公采取的对外策略,不是其成为霸主的主要条件,排除;C项“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和D项“齐国地广人多,兵强马壮”都是齐国成为霸主的客观条件,但不是主要条件,排除。
2.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A. 郡县制B. 禅让制C. 世袭制D. 宗法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行政制度。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因此,A项正确。
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的民主推选制度,与秦朝不符,排除;C项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早在夏朝就已经出现,不是秦朝的新创,且世袭制与分封制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与秦朝不符,排除。
3.西汉初年,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根本目的是A. 减轻人民负担B. 发展农业生产C. 巩固封建统治D. 恢复社会生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初年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
西汉初年,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萧条,国库空虚,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满分60分。
)1.“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本原因在于A.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B. 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C. 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D.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标志2.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 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D.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3.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4.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B.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5. 观察下图: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本质上说明坐站跪A.皇权不断加强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6.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A.“强干弱枝”“守内虚外”B.设“三衙”,收精兵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D. 派文臣做州郡长官7.侧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A.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B.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D.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8.“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左侧。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间为6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把握时间,祝你考试顺利!第I卷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代统治者提出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泰誓》)等思想。
殷周天命观实质上体现了()。
A. 早期民主政治的特征B. 早期政权的神秘化色彩C.对于天命神意的批判否定D.一定程度的理性色彩2、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下列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3、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
对这种设置正确的认识是()。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 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4、《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
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
A.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B.是一部成文法典C.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D.对平民利益具有一定的保护5、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代表两种不同文明B.古代中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C.古希腊人的一部分是指雅典成年男性公民D.古希腊部分城邦实行民主制度6、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成,因而是过渡的形成。
2016-2017学年江西省赣州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A.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B.专制王权强大C.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集体观念浓厚2.西汉末年,出现“宗室衰弱,外无强蕃,天下倾首服从,莫能亢扦(抵御)国难”的局面,王莽篡位才得以成功。
这表明王莽篡位成功的重要原因是()A.推恩令的推行B.七国之乱的发生C.郡国并行制度的建立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3.唐朝实行集体宰相辅政制度。
据记载,唐代290年间竟有370位宰相,同一时期宰相的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数人,唐玄宗即位初期最多达17人。
这说明唐朝()A.宰相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B.国家的行政效率提高C.科举制满足了官员选拔 D.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4.皇太极死后,在其弟多尔衮与其子豪格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皇子派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
他们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表示皇位必由皇子继承,甚至严厉提出“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这反映出()A.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唯一因素B.清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C.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D.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5.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朝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秦以来的中枢权力体系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元朝地方最高行政区是行省,其权力受中央节制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6.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
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7.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此处“最后的胜利”指的是()A.实现大陆的统一B.全国的彻底解放C.民主政治的建立D.反帝反封建的胜利8.如图是一份公函,其中反映的历史信息符合史实的是当时()A.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B.中共开展土地革命C.国共两党合作抗日D.中共领导五四运动9.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曾表明抗战不是一年半载可以了结之事,必须“抱定三年五年如一日的精神……铲除短期得失之念,不致因小胜而浮,因小败而丧气”。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表明()A.国民党改变了片面抗战路线 B.国共抗战策略有一定一致性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0.1949年的《人民日报》头条刊载着“中共二中全会完满结束”“全会批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等内容,这意味着()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B.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有重新认识C.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展开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11.孙文于民国十二年十一月,将国民党改组,十三年一月,开全国代表大会于广州,改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六月,设黄埔军官军校,军队中皆设党代表,以宣传主义,于是南之壁垒一新也。
“新壁垒”取得的巨大成果是()A.实现了国共两党合作B.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C.建立了工农割据政权D.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12.《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 D.“不结盟政策”13.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
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认为不能以1975年宪法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4.1950年,加拿大认为不需谈判即可与新中国建交,但在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态度后,加拿大遂搁置了此事;1969年加拿大就中加建交事宜与中国进行接触,经过14轮的谈判,中加于1970年最终建交。
中加建交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欧美对华政策的变化C.中加两国的现实需要D.意识形态对抗的淡化15.1957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
”这一讲话()A.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B.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C.导致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D.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16.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
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A.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17.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
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A.表明国共关系走向缓和B.说明两岸关系由对峙走向合作C.都以“一个中国”为前提D.都有利于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完成18.克利斯提尼改革规定新组成名为“潘迪奥尼斯”的地区部落,包括位于海岸的三一区米里诺斯,位于山地的三一区派阿尼亚,位于平原的三一区古达特内昂。
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工商业者的积极性 B.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C.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D.实行各部落轮流执政19.“相对于农业来说,早期罗马社会的工商业还比较落后,人们对交易安全的关注甚于交易的便捷,所以象征的行为和庄严的语言,冗长的和繁复的仪式是为了使有关各方都能注意到交易的重要性,并使证人可以因此而获得深刻的印象。
”这段话可以用来()A.解释罗马习惯法长期存在的原因B.说明罗马法重视形式的原因C.说明罗马公民法的不合理性D.说明万民法诞生的必然性2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是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宣战。
请思考,在宣战之前,双方政府要经过那些程序?()A.德国:首相经过议会同意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B.德国:议会直接宣战;法国:议会直接宣战C.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D.德国:皇帝直接宣战;法国:总统提出法案,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21.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曾说,美国“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这得益于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一项体制,下列对这一体制的评价不恰当的是()A.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B.避免了专制暴政的出现C.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22.英国1832年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1867年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责任内阁制的发展 B.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工业革命的发展D.国王权力受到限制23.尽管法国主流文化不认可巴黎公社时代的社会主义,但是对巴黎公社还是有很多正面的评价。
他们痛恨第二帝国在1870年秋天的失败与新政府的妥协,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的理想斗士而自豪。
据此判断,法国人正面评价巴黎公社是因为()A.其对民主政治的推动B.其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支持C.其表现出的民族精神D.其改造旧世界的理想24.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
这次变动后俄国出现了()A.两个不同性质政权并存的局面B.代表民意的资产阶级新政府C.镇压布尔什维克党的恐怖局面D.人民踊跃参加一战的新局面25.如表为威廉。
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
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1957年3月25日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另一项条约成立欧洲原子能联营。
两个组织都于1958年1月1日行使职能1957年11月14日到16十三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开会。
会议要求团结起来,反日对外部的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在内部消除机会主义1957年12月19日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确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
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A.美苏两极完全控制了世界B.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C.北约和华约已经进人战争状态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局面出现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4分、第27题9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初的国歌歌词:“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材料二“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
”﹣﹣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1913﹣1919》材料三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我们又有国际的援助。
在这里,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喃喃发出其“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胡说。
我们相反,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党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
﹣﹣毛泽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1938年10月)请回答:(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指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十五个月经验”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毛泽东所讲的“最后胜利”有何深远影响?(4)上述三则材料揭示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27.(9分)社会制度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