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先秦)
- 格式:doc
- 大小:897.5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六年级历史上册选择题练习(1-8单元)第一单元先秦时期1.1 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是夏朝建立的时间?A. 公元前2070年B. 公元前1600年C. 公元前2020年{A}2. 下列哪位是商朝最后一位君王?A. 帝辛B. 帝乙C. 帝戊{A}1.2 多项选择题3. 下列哪些是西周实行的制度?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科举制{A,B}第二单元秦汉时期2.1 单项选择题4. 下列哪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制度?A. 中朝制度B. 三公九卿制度C. 郡国并行制{B}5. 下列哪位是汉武帝?A. 汉高祖刘邦的儿子B. 汉惠帝刘盈的弟弟C. 汉景帝刘启的儿子{C}2.2 多项选择题6. 下列哪些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政策?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推恩令C. 开疆拓土D.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B,C}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3.1 单项选择题7. 下列哪项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时间?A. 公元220年B. 公元221年C. 公元219年{A}8. 下列哪位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的开国皇帝?A. 萧道成B. 萧衍C. 萧统{B}3.2 多项选择题9. 下列哪些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现象?A. 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B. 藏族与汉族的融合C. 蒙古族与汉族的融合D. 维吾尔族与汉族的融合{A}第四单元隋唐时期4.1 单项选择题10. 下列哪项是隋朝建立的时间?A. 公元581年B. 公元589年C. 公元618年{A}11. 下列哪位是唐朝的女皇帝?A. 武则天B. 慈禧太后C. 陈硕真{A}4.2 多项选择题12. 下列哪些是唐朝时期的文化成就?A. 杜甫的诗歌B. 颜真卿的书法C.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D. 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A,B,C,D}第五单元宋元时期5.1 单项选择题13. 下列哪项是北宋建立的时间?A. 公元960年B. 公元1127年C. 公元1279年{A}14. 下列哪位是元朝的建立者?A. 赵匡胤B. 忽必烈C. 成吉思汗{B}5.2 多项选择题15. 下列哪些是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A. 指南针的应用B. 火药的改进C. 印刷术的发明D. 圆规和三角尺的使用{A,B,C,D}第六单元明清时期6.1 单项选择题16. 下列哪项是明朝建立的时间?A. 公元1368年B. 公元1402年C. 公元1399年{A}17. 下列哪位是清朝的建立者?A. 明成祖朱棣B. 清太祖努尔哈赤C.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B}6.2 多项选择题18. 下列哪些是明清时期的艺术成就?A. 红楼梦B. 清明上河图C. 故宫D. 避暑山庄{A,C,D}。
古代第一单元先秦——秦汉一、夏、商、西周(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对象:王族(为主)、功臣、先代贵族评价: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使统治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秩序后期诸侯国壮大,逐渐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
2、西周的宗法制目的:为了解决贵族继承问题。
内容(也是特点):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本质特点是以血缘关系维护统治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评价:宗法制保证了西周贵族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该制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但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度和“尊宗敬祖”观念,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1、农业:耕作技术的特点:刀耕火种。
农业工具: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以石器、木器为主。
农作物: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稻为主。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买卖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丝织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商业: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商业的发展。
商人善经商,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二、春秋战国(一)经济1、农业(1)铁工具、牛耕推广:铁器的应用——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变革;牛耕的运用——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水利:秦国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秦国修郑国渠灌溉了关中农田。
2、手工业:冶铁业发展3、商业:商业发达,一些政治中心形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从商鞅变法开始出现重农抑商政策。
4、生产关系的变革:铁器牛耕推广使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和地主土地制度应运而生。
小农经济特点:自耕农土地制度经济;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经营方式。
地主土地制度: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对租地农民(佃农)实行地租剥削;实行自给自足经营方式附: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萌芽于商鞅变法的重农抑商政策,历代一直延续。
初中历史总复习人教部编版: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知能优化训练中考回顾1.(2021·福建)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
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答案:A2.(2021·海南)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以佐证半坡人掌握简单纺织、制衣技术的是( )A.石铲B.骨耜C.骨针、骨锥、纺轮D.渔叉、渔钩、渔网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以及陶制和石制的纺轮,据此可知,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故选C项;石铲、骨耜均是农业生产工具,故排除A、B两项;渔叉、渔钩、渔网均是捕鱼工具,故排除D项。
答案:C3.(2021·湖南常德)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
这突出反映了( )A.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B.统一趋势增强C.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D.分封制彻底崩溃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国兼并小国,大国相互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局部统一,即统一趋势增强,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变法、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D两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兼并,而不是争霸,排除C项。
答案:B4.(2021·福建)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
据此可知,分封制( )A.强化了诸侯权力B.扩大了统治范围C.加速了西周灭亡D.确立了君主专制答案:B5.(2020·江苏淮安)“他们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有很多发明创造。
他们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材料中的“他们”是( )A.炎帝和黄帝B.夏启和商汤C.老子和孔子D.项羽和刘邦答案:A6.(2020·福建)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
第一单元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 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定型。
先秦、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了奠基的作用。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很大发展。
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科学技术则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点1|先秦时期的政治[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神权色彩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1)积极:周朝初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使周朝的政治文化得以稳定延续。
(2)消极:周朝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是导致诸侯分裂、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
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内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
第一单元:先秦史第一讲:华夏文明的起源问题1.东北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论红山文化社会、红山玉制礼器与文化信仰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之影响2.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良渚文化社会体系:良渚玉制礼器与文化信仰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之影响江南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3.山东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黄河流域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华西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4.山东龙山文化5.龙山时期文化第二讲:论新石器遗址与文献中的五帝时代1.铜器来源问题第三讲:二里头与二里冈1.夏文化,分布地区、社会形态、信仰体系2.二里头遗址3.文献中对夏朝的描述(读史记夏本纪、尚书夏书、竹书纪年)4.夏文化从二里岗遗址看社会体系文献中描述夏商之间的关系(读史记、尚书汤誓、竹书纪年)二里岗与殷墟遗址的比较第四讲:殷商文化1.文献读(读史记商本纪、尚书商书、竹书纪年)2.从甲骨文记录看尚待历史大事与商人信仰3.青铜器铭文第五讲:中原铜器文化信仰1.殷墟遗址出土文物2.夏商周礼器之考3.殷商周文化多元性第六讲:夏商时代的边疆文明1.新干大洋洲2.三星堆文化第七讲:西周史1.商周关系2.文献中关于建立周朝的记载:读史记周本纪、尚书周书、竹书纪年3.西周铭描述建立周朝第八讲:周礼1.西周礼制选读铭文第九讲:东周1.东周王陵,东周考古遗址2.文献阅读:周本纪第十讲:春秋列国1.齐、楚、秦、吴、越2.文献阅读:春秋左传第十一讲:战国列国史1.战国社会情况与历史大事,列国之间的关系2.选读文献:国语,战国策3.春秋战国礼器风格第十二讲:楚文化1.楚帛画2.楚简3.百家思想第十四讲:草原地带文化1.燕国与中山国文化2.草原文化第十五讲:秦史1.从历史与思想史论统一天下之活动选读吕氏春秋2.秦史选读:秦始皇本纪3.秦灭历史4.秦始皇统一文字与帝国意识形态选读秦简5.秦始皇帝陵第十六讲:西汉史1.从高祖至武帝2.帝国体系之形成,经济与政治3.选读文献:孝武本纪;盐铁论第十七讲:西汉文化1.西汉玉制礼器、江南丧葬文化2.马王堆帛画、壁画3.马王堆帛书5.经籍之形成6.西汉对后期历史的影响第十八讲:武帝之后的西汉和新莽时代1.新潮参考书文献《史记》《尚书》《春秋左传》《竹书纪年》《国语》《周礼》《诗经》《楚辞》《盐铁论》班固《二都赋》论著顾颉刚等:《古史辨》苏秉琪:《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2. 《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这反映西周政治是A .神权政治B .皇权政治C .族权政治D .官僚政治3.《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日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西周初期分封制 B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 .西周末王室衰微 D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4.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 .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B .分散的自然经济C .贵族们拥有世袭特权D .王室的日益腐败5.“古代的住宅,东边是祠堂,即庙,西边是家屋,即寝。
古代的家庭,最重要的,……祭祀祖宗自属大事。
”材料揭示了A.分封制的巩固B.宗法制的影响C.宰相制的实行D.内朝制的推行6.理学大师程颐曾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 立宗子法”。
“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致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
其意主要说明A .宗法制有利于理学传播B .宗法制有利于维系社会稳定C .宗法制有利于笼络人心D .宗法制有利于加强血缘关系7.“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或以夏灭夷。
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
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
”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春秋时期A .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B .宗法制仍是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C .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走向崩溃D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已经确立8.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 .郡县制的出现B .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C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D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9.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图1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0.图2甲骨文所示的四个字分别为春、夏、秋、冬。
其中“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寓意春种;“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寓意夏长;“秋”字像果实累累, 谷物成熟,寓意秋收;“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寓意冬藏。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A .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B .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C .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D .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11.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图1 图2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12.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13.从图3到图4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生产关系的变革D.劳动力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14.《春秋·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是:“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三曰巧心劳手以成器物曰工;四图3 图4 曰通财鬻货曰商。
”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A.社会地位 B.职业分工 C.道德品质 D.知识水平15.《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A.精耕细作B.农林牧业相互补充C.自给自足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16.“……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厌水怪。
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数十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因其旧迹而疏广之。
”这个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芍陂D.灵渠17.《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
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这实质上表明当时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B.诸侯权力增强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18.《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
这段史料说明春秋时期A.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B.铁器在农业中使用 C.畜牧业发达 D.农业耕作技术提高19. 范蠡曾是吴越争霸时期越国的谋臣,后来弃官经商,后世商人尊他为商祖、经营之神。
他仗义疏财,从事各种公益事业,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人的楷模。
下列情景范蠡可能经历的是A.商品交换时使用纸币 B.“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凭借棉布生意一次赚了上万两白银 D.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20.《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论证的是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21. 有位史学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风行一时。
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
”文中“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的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22.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A.孟子 B.韩非子C.墨子 D.荀子23.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曾将儒家的学说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下列观点最有可能为他所用的是A.施仁政、“政在得民”B.“民为贵,君为轻”C.“天人感应”、“天人合一”D.“存天理,灭人欲”24.百家争鸣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
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是处于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 B.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C.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必然结果 D.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25.《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
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D.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
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请回答:(1)材料一中“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6分)指分封制(2分);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6分)(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4分)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分)(3)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4分)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4分)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
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请回答:(l)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
(8分)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少地或无地(2分);赋役、田租繁重,农民所受封建剥削、压迫沉重(2分);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低(2分);自然灾害和战乱频繁。
(2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