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达沃斯之辩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5
列奥·施特劳斯的犹太人问题研究犹太人问题是针对犹太人特殊的生存环境而产生的,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与现代性批判皆滥觞于对犹太人问题的思索,因而犹太人问题是理解施特劳斯学问的重要起点与环节。
系统梳理了施特劳斯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见解,并将之与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与现代性批判联系在一起。
施特劳斯对犹太人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西方传统,同时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
标签:现代性;犹太人问题;施特劳斯一、犹太人在历史上的困境,以及何谓犹太人问题列奥·施特劳斯是美国政治哲学家,其人本为德国犹太人,20世纪30年代流亡美国。
施特劳斯的学问肇始于犹太人问题,亦终结于犹太人问题。
犹太人问题就是因为犹太人这一族群的特殊性而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导致的共同的问题,即犹太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带来的困扰。
莎蒂亚·B·加鲁里这样概括犹太人问题:“这个问题……是人类总是成群结党,群体之间则互相憎恨与敌对。
”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层面上的类概念,被其他民族敌视、排挤、迫害,就是犹太人问题的表现。
犹太人问题具有神学与政治两个层面,第一层为犹太教与基督教甚或其他宗教的冲突。
这是一个神学层面的问题;其二是犹太人受到的现实层面上的利益的损害,包括歧视,驱逐,屠杀等。
这些现象很大程度是宗教冲突导致的,但亦有着其他复杂的原因,这是政治层面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相较于第一个不是根本性的,但却是显白而凸显出问题的。
目前,犹太人散居在世界各地,以色列建国之间,犹太人很长时间以来并没有自己的国家。
这一状况始自公元1世纪耶路撒冷受到的攻占。
两千年的散居足以改变很多共同的生活方式,但犹太人的最重要民族特征即是对于犹太教的信仰,而犹太教亦没有发展成为如世界三大宗教一般的普世性宗教。
这样,即使犹太人分布于世界各地,仍然能够根据共同的信仰辨认出来。
然而,犹太教与基督教信仰的对立始终是犹太人受到迫害的主要原因,在这里,神学依据主宰了世俗事物,使得犹太人作为天主教世界的敌人而被敌视。
《国家的神话》[德]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著范进、杨君游、柯锦华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作者介绍】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重要代表。
他博览群书,涉及哲学、神学、文学、语言、宗教、艺术等等,在语言哲学、符号美学及文化哲学方面都有创见,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卡西尔1874年7月28日生于德国西里西亚的布累斯劳(即今日波兰的弗芬茨瓦夫)一个犹太富商的家庭。
早年受业于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首领海尔曼〃柯亨(Hermann Cohen,1842—1918),以后很快成为与柯亨、那托普(Paul Natorp,1854—1924)齐名的马堡学派的主将。
1919年起,卡西尔任汉堡大学哲学教授,1930年起任汉堡大学校长。
截至1929年,除了每一位都被公认为是原创性的、著名的哲学家之外,卡西尔和海德格尔还都被公认为康德专家。
1929年,在达沃斯(Davos,在瑞士)发生于恩斯特〃卡西尔和马丁〃海德格尔之间的辩论,代表着一个人道主义和反人道主义之间的冲突和关于西方内涵的辩论。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卡西尔愤怒地声称“这是德国的末日”,卡西尔—他曾被任命为汉堡大学的第一任犹太人校长—在纳粹迫害的压力之下于同年5月2日辞去汉堡大学校长职务,与妻子和孩子逃离德国,开始了他十二年的流亡生活,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
离开德国,他先赴英国,任教于牛津大学全灵学院。
1935年9月,接受瑞典哥德堡大学的聘请担任该校哲学教授,在那里一直待了六年。
1941年夏季,卡西尔赴美国,就任耶鲁大学访问教授,后又于1944年秋转赴纽约就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
1945年4月13日,卡西尔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回答学生提问时猝然而亡。
终年七十一岁。
卡西尔一生著述多达一百二十余种,研究的范围几乎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舍勒与卡西尔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张任之
【期刊名称】《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分册》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文章在达沃斯论辩的大背景下检审舍勒(作为达沃斯论辩的隐匿的第三者)和卡西尔(达沃斯论辩的主角之一)有关精神与生命关系问题的讨论.文章首先在精神与生命问题的语境中勾勒卡西尔对舍勒批评的要点,继而在舍勒哲学人类学的背景中检视这些批评,随后再转向卡西尔并尝试展示其文化哲学人类学的基本观念,最后在与海德格尔(达沃斯论辩的另一主角)的对勘中关注舍勒哲学人类学的最终目标.卡西尔和舍勒(以及海德格尔)的差别根本还在于他们对待形而上学的不同态度.根本来说,在达沃斯论辩前后,舍勒、卡西尔和海德格尔三个人都带着“人是什么?”的问题意识在从事着各自的哲学研究,最终他们殊途而不同归.
【总页数】13页(P3-15)
【作者】张任之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现象学研究所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卡西尔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了吗? [J], 石福祁
2.舍勒与卡西尔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J], 张任之
3.马克斯·舍勒和恩斯特·卡西尔——作为文化现象学观点的知识形式和符号形式[J], 恩斯特·沃尔夫冈·奥特;张存华
4.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J], 汪盛玉
5.“人是什么”的哲学解读--卡希尔与舍勒对比研究 [J], 樊潇飞;陈慧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达沃斯之争谈卡西尔的哲学人类学理想和人类自由问题作者:张健,高申春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22年第03期关键词:卡西尔;形而上学;哲学人类学;符号形式摘要:在人们对于达沃斯辩论的广泛兴趣中,卡西尔思想并没有获得充分的关注。
在这场辩论中,卡西尔和海德格尔不仅代表着对于康德哲学和形而上学问题的不同理解,其观点差异也显示出对人类自由问题的不同回答。
海德格尔主要以康德第一批判来讨论人的有限性,把哲学的任务视为恢复人的自由和解放。
卡西尔并没有停留在第一批判,而强调理性在第二、三批判中的伦理、审美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并且发展了康德“哥白尼革命”的方法论意义,把客观性问题和符号形式联系起来。
在哲学人类学问题上,卡西尔继承了康德的先验方法,想要通过批判性的符号形式思想来克服“生命”与“精神”、“质料”与“形式”、“自然”与“自由”之间的种种对立。
通过用符号的动物取代理性的动物,卡西尔指出人生活在符号世界之中,自由就不再只是康德意义上的理性的自律,而是一种对文化世界的开放、“生命”与“精神”之间的辩证运动。
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22)03-0072-08On Cassirer's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and Human Freedom with Davos DisputationZHANG Jian, GAO Shen-chu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 China)Key words: Cassirer; metaphysics;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symbolic formsAbstract: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well-known Davos disputation, Cassirer's ideas have not received sufficient attention. In this disputation, Cassirer and Heidegger not only represent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Kant's philosophy and metaphysics, but also express different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of human freedom. Heidegger mainly discussed the finite of human beings with Kant's first critique and regarded the task of philosophy as restoring the freedom and liberation of man. Cassirer did not stay in the first critique, but emphasized the positive role of reason in the ethical and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Kant's second and third critiques, and developed the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Kant's "Copernican Revolution", associating the issue of objectivity with the symbolic forms. Cassirer's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inherited Kant's transcendental method,wanted to overcome the dualistic opposition between "life" and "spirit", "matter and form","nature and freedom", with the critical or non-metaphysical philosophy of symbolic forms. Humanbeings live in a symbolic world because of Cassirer's definition of human beings as "symbolic animals" rather than "rational animals". Freedom of man is no longer the rational self-discipline in Kant's sense, but a kind of openness to the cultural world, a dialectical movement between "life" and "spirit".一、引言现代意义上的哲学人类学(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观念来源于舍勒(Max Scheler)和普勒斯纳(Helmut Plessner)等人,舍勒在1927年发表了《人的特殊地位》,紧接着在1928年完成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而普勒斯纳则在1928年出版了以“哲学人类学导论”为副标题的《有机体的各个阶段和人类》一书,可以说这些著作开启了德国哲学人类学研究的最初理路以及对人的生存和意义问题的关切方式。
卡西尔和他的《人论》岳瀚【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36-39)【作者】岳瀚【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作为符号论美学创始人的恩斯特·卡西尔,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能创造和运用各种符号,从而创造并生活于一个与动物生活的自然世界不同的符号世界,即人类文化的世界。
各类表现人类文化现象的符号形式的生成,就是一部人类精神成长的史诗。
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表现出自己的本质力量,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些观点出自他的一部著作《人论》。
他在《人论》中将美学(艺术学)同哲学、文学、历史学、物理学、数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进行了嫁接,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意识。
通过综合和对比的手法体现美学(艺术学)的特质,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
不过,在《人论》中,表述不够清晰的地方也偶有出现。
此外,有些论断显得有些绝对化,稍有“欧洲中心主义”之嫌,这也是本书局限性所在。
德国有着良好的哲学和美学传统。
丢勒(Albrecht Drer,1471—1528)作为西欧现实主义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出世”,从某种维度上讲,开启了世界思想史的“德国时代”。
其后,出现了多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美学家,如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832)、施勒格尔兄弟(A.W.Schlegel,1767—1845& F. Schlegel,1772—1829)、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84—1900)、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等。
《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2)《存在与时间》的方法、内容和叙事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在描述此在的生存的时候,首先确立了原原本本地接近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的方式。
这就是从人的日常生活出发。
海德格尔将人的日常的平均的生存状态视为理解此在的生存的起点和基础。
看起来,海德格尔对人的日常生活这一基本的原初的事实性的关注具有明显的反学院、反思辨的倾向。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这仅仅是海德格尔哲学的出发点而已。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的第一部分的日常生活的解释学在某种程度上乃是基于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的现象学的解释。
在这一部分中,展示了海德格尔以现象学的精神重新解读古典哲学的技艺,这一技艺对于二十世纪哲学具有重大的意义,从他那里人们看到了一种阅读的技艺,这一技艺致力于恢复伟大的哲学家的文本中那种彻底的源初的思考。
在和韦伯、耶格尔、卡西尔、哈特曼这些当时的权威学者对比之后,当时很多年轻人都感受到了海德格尔思想远为强大的力量。
海德格尔在马堡的五年(1923-1928)执教期间,既是他思想迸发、最有收获的时期,也是他与阿伦特相爱的甜蜜时期,也是他吸引整个德国的青年才俊追随他学习哲学的时期。
当时除了马堡三杰洛维特、伽达默尔、克吕格之外,阿伦特、马尔库塞、约纳斯、安德斯等人都在海德格尔的课堂上。
施特劳斯、沃格林和库恩等人也都受到过海德格尔很大的影响。
到了《存在与时间》出版后的三十年代,海德格尔的课堂已经培育了一代阵容庞大的德国哲学家。
这是二十世纪最为壮阔的学院之内的哲学教育运动。
人的日常生活向我们展示了生存现象的丰富性。
海德格尔将人的日常生存状态规定为“在世界之中”。
这个在世界之中的生存,按照现象学的眼光来看,并不是一种呆板枯燥、千篇一律的东西。
相反,它以一种新鲜的眼光看到了“在世界之中”意味着生存与其周围世界的丰富的关联性。
“在世界之中”并不是象石头放在口袋里一样,而是活生生生存的人居住在他所熟悉的周围世界。
因此,“在世界之中”意味着人只栖居在此世之中。
康德与海德格尔论先验想象力仲辉【摘要】本文论述了在理解康德先验想象力问题方面比较值得注意的关键点,主要是它的生产性和亲和性,并将之与时间问题关联考虑,从文本基础上找到与海德格尔在《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一书中对同一问题论述的对接点,即:时间的先行性与绽出性,从而评论两位思想家思想角度的一致与差异,最后兼而论及想象力问题在哲学上的重要性.【期刊名称】《科学·经济·社会》【年(卷),期】2016(034)004【总页数】6页(P39-43,52)【关键词】想象力;先验;超越;自由【作者】仲辉【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3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1927)中指出康德之所以无法一窥时间问题之堂奥的阻碍因素主要有二:其一是他没有对主体的主体性进行存在论的先行分析;其二是康德的时间分析仍然是以对时间的流俗领会为准则的,他没有把“超越论的时间规定”这一现象就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清理出来。
所以,时间和我思的关系还仍然处在一片黑暗和混乱中。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 J. Macquarrie andE. Robinson, Oxford : Blackwell, 1967, p45.而在《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1929,以下简称“康德书”)里,海德格尔用绽出性的时间解决了“我思”和时间的关系问题,它们不再是异质的东西,而是同一个东西,*参见海德格尔,《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王庆节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第34节。
绽出性的时间就是“境域”,它显示了我思在存在论上的超越性。
不论海德格尔的批评是否成立,有一个角度不可忽视,即:康德与海德格尔都是聚焦于“先验想象力”这个问题,进而把有关“先验”(或“超越”)*Transcendenz一词在相关康德时,我译作“先验”,在相关海德格尔思想时,译作“超越”。
“有”到“无”时方知“有”“有”到“无”时方知“有”——存在和虚无,西方和东方Being is well known when being becomes nonbeing---------Being and Nonbeing ,the West and the East[内容提要]存在论的虚无,导致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伦理学的非道德主义、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以及历史哲学的历史无目的、无规则和二元论,导致反科学、反民主。
在东方,亚细亚生活的艰辛导致佛道“虚无”的哲学理念,而这在西方的海德格尔是罕见的仅有。
海德格尔对虚无概念的使用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关于这个论题的讨论。
他是在阐发和回答“存在的意义”时阐述他的主导思想“存在者之存在,自身并不‘是’一个存在”的。
这可能才是他的“虚无”的真正意义。
对虚无的探讨就是对存在的探讨。
他和虚无主义毫无关系,相反,他要克服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谈到东方的虚无观念。
然而这不表示他赞成东方哲学的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的虚无一点也不是用虚无和佛教的“空”对抗存在。
相反,他的虚无指的是和存在者有关然而却绝不是某种存在者。
它就是“无”,但却是决定存在者的存在的“无”,因而它也被称为存在。
海德格尔赞成虚无,那也至多表明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清算。
但西方形而上学毕竟没有死亡。
而且,一旦讲到形而上学,则必定是“有”“在”“是”。
“虚无的本体论”是中国学人制造的矛盾的术语。
海德格尔批评传统形而上学,恰在于认为它遗忘了存在。
海德格尔讲虚无恰恰是要研究存在。
[关键词] 哲学存在本体形而上学分析哲学语言Ontology 本意是关于“是”与“有”的学问。
它追寻何者为“是”,何者为“有”,何以是“是”,何以有“有”,归根结底“是什么”,归根结底“有什么”。
“有”是存在和不存在的判断标准。
存在是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标准,也是不存在之所以不存在的标准。
沈语冰教授在《艺术的理论与哲学:风格、艺术家和社会》这本书的译后记中记录了一个微信段子,它非常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海德格尔、夏皮罗、德里达三人的经典争论:有个叫海德格尔的好友在微信圈里说:梵•高画的某双农民鞋,揭示了“艺术之为真理敞开”的本质。
借助于这幅画,一个农民与大地的关系,他或她的世界确立了。
正当海德格尔得意洋洋地宣布其艺术理论,长篇大论地抒发其关于艺术与真理的那个亢奋激昂、高潮迭起的段落时,有个名叫夏皮罗的好友插话了:海德格尔教授,谁说梵•高画的那双鞋子是一个农妇的鞋子?那明明是梵•高本人的一双旧靴子嘛!而直到那时,梵•高基本上是一个城市居民,与农民、大地、世界(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嘛!海德格尔大窘(表情)。
不过,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群里突然冒出来一个名叫德里达的人,他叫板夏皮罗道:夏皮罗教授,那明明是梵•高的一双旧靴吗?我怎么看都不像一双鞋子,我感觉那更像两只左鞋,而不是一双。
谁说那是一双啦?你有证据么?现在,轮到夏皮罗在风中凌乱了(表情,表情,表情)。
①很遗憾,我没有在网络上找到沈语冰教授所言的微信截图,但仅以其幽默的语言就可知道这场论战多么有趣,多么值得关注。
在三人的对话中,夏皮罗这位艺术史教授在两位哲学大师的夹击中显得是那么无助。
这似乎暗示出哲学与艺术史学科之间的较量。
在阅读德里达《恢复绘画中的真实》这篇文章之前,我也先后阅读过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以及夏皮罗《作为个人物品的静物画:关于海德格尔与梵•高的札记》《再论海德格尔与梵•高》,所以我想借此篇文章梳理我对这场争论的认识,那么,还是先从争论的源头说起。
一、马丁•海德格尔——哲学家的过度阐释带着对三人争论的疑问,我重新翻阅了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
三人争论的根源仅在于一个问题,即海德摘 要:海德格尔、夏皮罗、德里达这三位著名学者,曾就画家梵•高的一幅鞋子画,展开跨越时空的激烈辩论,在美术史、哲学史上影响甚巨。
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达沃斯之辩【内容提要】 1929年在瑞士的达沃斯,卡西尔与海德格尔围绕着如何阅读康德这个话题展开了一场举世瞩目的辩论:究竟是新康德主义者对康德的知识论解读误解了康德,还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读误解了康德?卡西尔站在他的符号形式的哲学立场上为人类的无限和超越进行了辩护,而海德格尔则站在他的存在论基础上指明了人的本质规定就是有限性、历史性。
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卡西尔主张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是自由的可能性问题,而海德格尔则主张是对存在的理解问题。
卡西尔指出,人类作为构造符号的动物通过文化形式不断地超越从而走向自由,而海德格尔则认为,人的自由只有通过自我解放才能获得。
【关键词】卡西尔/海德格尔/达沃斯辩论
一、思想史上的达沃斯辩论
1929年3月17日~4月6日由瑞士、法国和德国政府在瑞士的达沃斯小镇共同主办了一场“国际大学课程”,举办方的目的是有效地和解法国知识分子与德国知识分子之间的分歧。
这场思想盛会主要由恩斯特·卡西尔和海德格尔分别主讲的一系列讲座构成,而接下来他们二人的辩论则把这场思想盛会推向高潮。
当时有大约200名学生,30名教授参加了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达沃斯辩论,而且这场辩论也引起了一些新闻杂志媒体的注意。
事后证明这场辩论是20世纪西方哲学发
展史上的一个界标:它不仅标志着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德国新康德主义运动的终结,而且也预示着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分道扬镳。
卡西尔是德国当时最著名的康德专家,不但主持编纂了康德全集,而且还有自己的哲学创新——《符号形式的哲学》三卷本的出版;海德格尔则刚刚出版发行了他的《存在与时间》,并正逐渐取代胡塞尔而成为德国现象学运动的领导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卡尔纳普,他不但参加见证了海德格尔与卡西尔之间的思想交锋,而且他从达沃斯辩论之后就开始从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上对海德格尔发起猛烈的攻击。
①有趣的是,卡西尔、海德格尔、卡尔纳普三人都得益于新康德主义的遗产,②但他们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卡尔纳普——分析哲学,海德格尔——存在论,卡西尔——文化哲学。
初步地说,在那场辩论中,卡西尔捍卫人类文化创造力的无限以及“同一性”或者“客观性”的可能性,相反,海德格尔捍卫一种坚定地返回“有限”或者一切有意义者的历史境遇的必要性。
卡西尔认为,人类精神的符号创造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创造力是一个“形式”的世界,这些形式虽不具有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无限性,但绝不仅仅只发挥有限的人的自我娱乐功能,文化对卡西尔来说已成为形式的超越。
而海德格尔认为,问题恰恰就在于,人“固定生活在”自己创造的文化中,在不断寻求立足点和隐蔽所,这样他对自己自由的意识便消失了,现在应该去唤醒这种意识,而关于优雅文化的哲学是无力
完成这一任务的,必须把人生此在带到它的原初的赤裸状态和被抛面前。
针对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策略,卡西尔认为这种策略显然是对文本的一种“伤害”,是对读者与作者意图关系的一种伤害。
在《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评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解释》中,卡西尔说:“海德格尔在这里已不再作为一个注释家在说话,而是作为一个篡夺者。
他仿佛是在运用武力入侵康德的思想体系,以便使之屈服,使之服务于他自己的问题。
”③对海德格尔而言,这种伤害(暴力)不但必要而且具有建设性,它是思想者之间对话的前提条件,是从每句话所说的东西中拷打出它们想说的东西的一个必要手段。
可见,他们之间的分歧与交锋,不仅表现在哲学立场上,而且也表现在哲学方法上。
实际上,只有当我们把卡西尔和海德格尔的达沃斯之辩放到20世纪哲学发展史的语境中来理解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解释,以及卡西尔为他的老师科恩的辩护。
借用萨弗兰斯基的一段话引出我下面的讨论,“如果人生此在由两幕组成,一幕是黑夜,它从其中发源;一幕是白昼,它克服了黑夜。
那卡西尔把注意力放在第二幕上,即文化的白昼。
海德格尔关心的是第一幕,他盯着我们从中走出来的那个黑夜。
他的思想使那个黑夜稳固了,以便使某种东西被衬托出来。
一个面向发生,一个面向渊源;一个涉及的是人类创造的居所,另一个顽固地津津乐道于无中生有(creatop ex nihilo)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