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9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13.89 KB
- 文档页数:2
±垦塞旦塑丝壅瘟壅查!!!!生!!旦筮!i鲞箜!i塑堡堕!竺!』!!!!!!堕里!!垡!!!!盟!!!!坚垡!!!!望里笪!!!!:∑!!:!!塑!:!!41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68例l临床观察贾振魁”贾玉冰2’1)河南滑县中心医院滑县4564002)河南省卫生院学校2009级安阳455000【摘要】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I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治疗组采用尿激酶20万U静滴,对照组应用降纤或抗凝治疗,疗程10w15d。
采用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SSS)评价所有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
结果治疗组SSS评分56.6士10.2,对照组49.1土13.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
结论采用尿激酶20万U静滴治疗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尿激酶;脑梗死【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5110(2010)23-0041-01.2006年以来我院应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68例,并进行对照比较,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l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8例脑梗死患者男36例,女32例;平均年龄60.3岁;对照组54例,男34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1岁。
2组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状态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条件所有被入选的病例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诊断标准[1],治疗组为发病至治疗时间在12h以内的患者;治疗适应症和禁忌证严格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简称《指南》)执行;对照组为发病至治疗时间>12h或非溶栓适应证的脑梗死患者。
1.3方法治疗组:生理盐水100m L+20万U尿激酶静滴,1次/d,按照《指南》中注意事项进行检测。
对照组:按照《指南》应用降纤或抗凝治疗。
2组均采用降低颅压,降低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等药物等内科综合支持治疗。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以及治疗整体效果。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依达拉奉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edaravon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98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edaravone on the base of control group.The neurologic deficits and daily life ability index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nd the overall effect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nerve function score and daily life ability index scor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6.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of 75.0%,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Edaravone has an good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which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ed.[Key words] Edaravone;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Curative effect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老年患者逐年增加[1],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100例临床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类型,虽然比脑出血死亡率低,但致残率高,且20%的病人会复发。
治疗方法多采用溶栓、抗凝、降纤等。
其中静、动脉溶栓是最迅速、最直接的干预方式。
两者间比较各有利弊,本研究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组进行了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为:动、静脉溶栓均有效;动脉溶栓较静脉溶栓早期致残率低;动脉溶栓受条件限制;静脉溶栓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词】脑血管病;动、静脉溶栓;观察Although the mortality rate of Cerebral Thrombosis is lower than that of Cerebral Hemorrhage, rate of disability is higher and 20% of the patients relapse. Therapies are always thrombolysis, anticoagulation, fiber degrading, etc. Among those, Intra-venous and Intra-artillery Thrombolysis are the fastest and the most direct intervention treatment, and each has both advantages anddisadvantages. This research divides 100 cases of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into several groups receiving the therapy of Intra-artillery o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 that both work effectively thoug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has lower rate of disability than Intra-artillery Thrombolysis in early stages. Nonetheless, whil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pplies easily in grassroots hospitals, Intra-artillery Thrombolysis has more restrictions.【Key words】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oves, the vein to dissolve the hitch; Observation目前,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硬化、脑血栓、脑溢血等)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是全世界公认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溶栓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探讨刘东宇【摘要】目的评价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溶栓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为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溶栓介入治疗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就诊治疗的84例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2例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患者接受常用静脉溶栓药物治疗,观察组42例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患者接受动脉溶栓介入治疗,对比两组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患者随访2年情况(病情平稳状态、再度中风、神经功能损害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患者病情平稳状态良好(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64.28%),再度中风(4.76%)以及神经功能损害(0%)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1.42%、14.29%),P<0.05.结论动脉溶栓介入治疗提高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利于患者大脑神经功能的改善,降低神经功能损害以及再度中风情况,需重视术前检查、合理应用药物.【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9(011)002【总页数】3页(P99-101)【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动脉溶栓;介入治疗;静脉溶栓;药物治疗;中风【作者】刘东宇【作者单位】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导管室,内蒙古赤峰 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是脑血管疾病死亡主因,占脑卒中80%以上,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患者预后、生存质量不佳[1]。
资料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ICVD 的主因,调节血脂异常以及抗血小板凝聚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保守治疗是关键,但是治疗效果有限[2]。
为了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广泛用于ICVD 治疗中[3]。
相关资料指出,动脉溶栓介入治疗ICVD 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显著[4]。
基于此,本文就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ICVD 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总结动脉溶栓介入治疗方案和随访价值。
细节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疗效探讨【摘要】目的:探讨观察细节优质护理方法对脑梗塞病人的护理效果。
方法:2020年6月到2021年7月,筛选该阶段收治的脑梗塞患者,总共98例,确定患者参与并配合研究,经随机抽签法分组,分别是观察组(n=49例,采用细节优质护理方法,包括心理护理、按摩护理以及康复训练等)、对照组(n=49例,采用基础护理方法,遵医嘱为患者提供补液、溶栓、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密切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为患者提供优良治疗环境,辅助患者完成各项治疗操作)。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涵盖康复有效率、运动功能生活能力评分等。
结果:观察组康复有效率95.92%大于对照组77.55%,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观察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梗塞患者应用细节优质护理方法,可提升康复效果,改善机体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梗塞;基础护理;细节优质护理;脑梗塞是常见病,也是危害较大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有较高几率残疾或死亡[1]。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脑梗塞生存率日益升高,但残疾患者日益增加。
偏瘫是常见脑梗塞后遗症,也是导致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2]。
偏瘫患者大多丧失相应的劳动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发病后需要家人长期照护[3]。
为改进脑梗塞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经济压力,积极采用有效措施促使患者康复,对患者及临床均有重要意义。
细节优质护理主张以促进患者康复为目的,结合患者病情与躯体功能,从心理、生理等方面着手,促进患者康复。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研究时间2020年6月(起始)到2021年7月(终止),患者类型脑梗塞,患者数量98例,患者分组法随机抽签法,共分为两组。
对照组:性别,男29例、女20例;年龄,最小54岁、最大78岁,平均(66.38±7.25)岁;发病时间,最短1d、最长8d、平均(4.59±2.36)d。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摘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的患病率,发病率、残疾率、病死率高,通常此类疾病患者预后较差,3/4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且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虽然有较多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患者生存质量普遍较低。
目前药物治疗方法较多,比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治疗等方法,特异性溶栓药物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及严格的适应症,溶栓率较低。
其次因疾病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较多,单一药物并不能逆转全程,故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病理变化,及时选用更为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法。
现本文就分析本病药物治疗进展,旨为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药物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5%,主要是因颅脑供血动脉阻塞,堵塞血管血流中断,造成供血区脑组织因发生缺氧、缺血而坏死。
同时血栓或栓塞一旦发生,诱发一系列的“瀑布级联反应”,即神经元去极化、自由基生成、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等,导致神经细胞凋亡。
目前此病药物治疗方法较多,其共同目的是要挽救缺血部位的神经细胞、恢复通畅血流及纠正神经功能。
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治疗等药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但仍缺乏合理、有效的药物。
因此,本文就简单综述药物治疗进展,旨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报道如下。
1抗血小板药物1.1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药物。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推荐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单药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I类推荐,A级证据)[1]。
但是仍没有明确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饱和量阿司匹林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马福兴等[2]报道双联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效果96.36%高于单纯氯吡格雷70.91%(P<0.05),且药物双联能够改善血糖血脂,降低神经缺损程度。
陈勇等[3]证实氯吡格雷的效果93.48%高于阿司匹林的82.22%,出血率4.34%低于阿司匹林的24.44%,且能降低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动脉内径,并优于阿司匹林(P<0.05)。
急性脑梗死患者贫血对其预后的影响目的:探讨贫血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其预后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合并贫血)和对照组(未合并贫血)各49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
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提升幅度以及Fugl-Meyer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P<0.05),神经缺损程度(NHISS)评分有着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
经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5.71%2.04%)和NIHSS评分[(18.61±1.78)分>(15.42±1.52)分]相对更高(P<0.05)。
结论:贫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恢复及其预后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标签:急性脑梗死;贫血;预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血氧供应不足,进而引起脑组织和神经系统损伤,病情严重、复杂,需要及时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方法,有效控制病情。
急性脑梗死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运动、感觉障碍等并发症仍会困扰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还需要持续进行治疗和护理[1]。
急性脑梗死患者往往合并有多种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疾病的治疗难度,导致预后不佳。
贫血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合并症,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需要考虑到贫血对其预后的影响,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本研究以本院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贫血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恢复及其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本院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发生贫血的4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未发生贫血的49例患者作为对照組。
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6∶23,最高龄78岁,最低龄59岁,平均年龄(66.2±4.5)岁。
96751 临床医学论文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80%左右,现在由于神经影像的发展,新一代溶栓药物的研制,通过脑血管的介入性再通技术极大地缩短了脑缺血的时间,最大限度的保护并恢复脑组织的正常功能。
现将我科50例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的静脉选择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0例,平均年龄62岁,其中男34例,女16例。
颈内动脉(ICA)闭塞15例,大脑中动脉(MCA)闭塞20例,椎基底动脉(VA-BA)系统闭塞5例,造影阳性(N)10例。
溶栓药物系用尿激酶25万单位/支。
50例患者均在发病6小时内急诊行介入动脉溶栓治疗。
1.2 治疗方法:术前行NZHSS神经功能评分、血常规、凝机能、血糖、心电图及头颅CT检查与确诊。
首先,经A插管完成脑血管造影(CDSA),及结合临床表现行血管定位。
根据阻塞血管程度来应用尿激酶剂量。
所有患者术后立即检测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术后24小时长队复查头颅CT。
术后给予扩容、抗凝、改善微循环治疗。
2 护理2.1 术前护理:快速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监测生命体征。
迅速完成各项检查及术前准备。
在做术前准备同时给予患者相应心理支持,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 术中配合:协助病人摆平卧位,双下肢略外展、外旋,暴露穿刺部位并注意保暖;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电、血压、指脉氧监测、低流量吸氧。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备齐术中物品及药品。
配合医生手术术毕,送病人回病房,与病房护士交接。
2.3 术后护理: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语言、四肢肌力及感觉等变化。
注意观察有无脑水肿,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给予脱水降颅压药物,指导病人保持情绪稳定,勿激动、保持大便通畅等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本例无严重脑水肿、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临床研究检测和控制,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存在着操作繁琐、时间长、灵敏度低、出现假阴性等缺点,免疫学方法虽然能弥补传统方法的一些不足,但也有误差大、周期长的局限性[1],用基因探针检测也存在检测费用昂贵的缺点。
现在国内外研究PCR 技术检测单一致病微生物较多,而采用多重PCR 技术检测较少。
为此,本研究开展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多重PCR 检测方法研究,以期为食品中多种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实验菌株实验所用细菌的菌(属)种:包括沙门菌属(Salmonella )、志贺菌属(Shigella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 2eria monocytoge nes )、埃希菌属(Esche richia coli )、弧菌属(Vibri 2o )、军团杆菌(Legionella )等。
菌株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提供。
1.2 细菌基因组DNA 提取:细菌基因组DNA 由IQ 210柱式基因组DNA 抽提试剂盒(上海生工)提取。
严格按照其说明书操作。
1.3 PCR 扩增:20μl 常规P CR 反应体系中,正、反向引物浓度均为1μmol/L ,100μmol/L dNTP ,1U Ta qDNA 聚合酶,1×PCR 反应缓冲液,50ng 模板DNA ;扩增条件为:预变性(94℃,5min);35个循环:变性(94℃,30s),退火(56℃,30s)延伸(72℃,30s);延伸:(72℃,5min)。
为使多重PCR 达到最高的扩增效率和灵敏度,对反应体系中正、反向引物的用量及比例,反应液成分及反应条件进行优化。
1.4 引物设计及特异性检测:选择沙门氏菌的侵袭蛋白基因(invA)、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溶血素基因O (Hly)、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热核酸酶基因(nuc)和福氏志贺氏菌的侵袭性质粒抗原基因(ipa H)作为目的基因,用Primer 5分析软件分别设计出4对引物,引物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
以4种标准菌株DNA 为模板,PCR 扩增后进行测序验证。
另将混合引物分别以35株菌株的基因组DNA 为模板进行PCR 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特异性。
2 结果2.1 引物特异性:将4株标准菌分别与其对应引物进行PCR 扩增,并将产物进行测序,结果与G eneBank 的目标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说明这4对引物能有效扩增目的基因。
将4对引物等量混合,分别以35株菌株的基因组DNA 为模板进行PCR 扩增,结果表明其中8株沙门氏菌、5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福氏志贺氏菌全部呈阳性,另外11株呈阴性。
这表明所选引物具有很强的特异性。
2.2 多重PCR 灵敏度:将构建的阳性质粒10倍系列稀释模板进行多重PCR 检测,当体系中标准质粒为104拷贝时,仍可见三条目的片段的电泳条带,当标准质粒拷贝数等于和低于103时,则无条带出现,说明该三重P CR 体系检测的灵敏度可以达到104拷贝标准质粒。
2.3 样品的检测:采集牛奶、酸奶、生猪肉、腊肉、香肠、凉菜的食物样品各15份(共90份)进行多重PCR 检测,同时用传统方法进行对比检测。
进行多重PCR 扩增,检测结果有11份检出阳性,阳性率为12.2%。
用传统细菌培养方法共检出6份样本阳性,阳性率为6.7%。
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 检测该4种食源性致病菌比细菌培养的方法敏感性高。
3 讨论PCR 技术是目前公认的快速检测致病菌的方法,但普通的单重PCR 一次只能检测一种致病菌[2]。
食源性致病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往往相似,如使用单重P CR 进行检测,往往要通过几个反应才能得出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 检测方法,优化多重PCR 反应条件,建立了四种致病微生物的多重PCR 检测体系,可同时扩增出4条目标片段,并且4种致病微生物任意随机混合均能成功扩增,有很强的特异性.而且快速准确、简便、灵敏度高,10h 可出检测报告(包括培养时间),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为食品卫生检验和临床检验提供有效的方法参考。
参考文献[1] 陆如山.W HO 高度重视全球食源性疾病[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22(3):2-4.[2] 张阳.P CR 技术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4):135-137.作者单位:636000 四川省巴中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9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探讨王尚君【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7-0040-02【摘要】目的:评价尿激酶(U K )动脉溶栓(L IT)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98例行LI T 的A IS 患者,利用U K 行动脉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
结果:溶栓后24hNI HSS 评分明显改善(P <0.001),75例患者临床转归良好(71%),发生13例SICH ,3例死亡。
结论:使用U K 行LI T 治疗AIC 是较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溶栓;尿激酶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 )是目前构成成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合理地应用溶栓治疗可溶解血栓,迅速恢复血流灌注,这是最重要的治疗策略[1]。
近年来,动脉溶栓治疗A IC 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逐渐成为A IC 的有效治疗方法,并且在理论上比静脉溶栓更有优势[2]。
本文对应用尿激酶(U K )动脉溶栓治疗98例AIC 患者进行相应的临床探讨。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03年12月到2007年12月,98例A IC 患者接受早期局部动脉溶栓治疗(LI T ),观察其近期疗效和并发症。
患者年龄~6岁,其中男性例,女性例,平均年龄为56±岁,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内或最近脑卒中症状明显加重。
1.2 溶栓操作过程明确诊断后直接从急诊室送至导管室。
采用改良Seldinge r法股动脉穿刺[3],置入5F 动脉鞘,5Fpigtail 导管和5Fve rbra 导管行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明确动脉闭塞部位和侧枝循环。
根据造影情况,5Fverbra 导管置于颈内动脉近端或经5Fguiding 导管送Prowler14微导管至闭塞处;Agilityl0微导丝头端塑性成“J ”形,以避免穿通血栓和机械性破坏血栓时损伤血管内膜;Prowle r14微导管埋入血栓内溶栓,随后由近端向远端“追逐”溶栓。
U K 首剂10万IU 注入闭塞区域,注药后行血管造影检查,根据血管造影和患者情况可重复注药。
U K 5万IU ,灌注液体量5,U K 最大剂量不超过万IU ,血管再通后观察5,复查血管造影示血流灌注好则终止溶栓,溶栓时间不超——1877820.1911.22h 4h 0/h :0ml/h 1001min 04临床研究过2h。
溶栓过程中静脉给予肝素抗凝(首剂2000U,500U/h×4),术中予尼膜同预防血管痉挛和控制血压,如血压仍高予静脉点滴压宁定;观察唇、舌有无血管源性水肿,如有停止溶栓治疗,并给予抗组织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
术后留置动脉鞘,继续抗凝治疗,3h后拔动脉鞘,“8”字绷带包扎;对血压进行连续监测,维持血压稍低于160~180/100mm Hg,严格控制血糖<8mmol。
术后第二天复查头颅CT及凝血功能,无异常者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1.3 溶栓后检查溶栓前、溶栓后24h做N IHSS评分;24h后复查头颅C T,如患者症状恶化即刻行头颅C T检查,并予对症治疗。
1.4 疗效评价标准血管再通程度:脑梗死溶栓(TIC I)分级系统来源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分级系统,用于描述脑动脉血流灌注,从0至3级。
神经学评价:用NI HSS作为评价标准,神经功能改善(NI)定义为24h内NI HSS改善4分或更多;症状性脑出血(SIC H)定义为引起神经系统功能恶化(NI HSS增高4分或更多)的脑实质出血;溶栓后90天评价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根据MRS分级定义,MRS0~2为结果良好,MRS3~5为结果差。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进行t检验,显著性差异设为P<0.05。
2 结果溶栓后24hN IHSS评分平均为8.67±16.77,较溶栓前(14. 57±4.27)分有明显改善(P<0.001)。
90天MR SΦ2有70例(71%),MRS3~5有28例。
基线NI HSS<10分14例临床转归均良好;基线NI HSS10~20分75例,其中56例临床转良好(75%);基线NI HSS>20分9例临床转归均差。
70例患者24h 神经功能改善,其中65例获得良好临床转归(93%);28例24h 神经功能无改善患者仅5例获得良好临床转归(18%)。
75例患者获得血管再通(77%),其中完全再通51例(52%),部分再通24例(24%)。
75例中66例获得良好临床转归(88%),相反23例血管未通者中18例临床预后差(80%)。
溶栓后24h头颅C T 显示14例患者为阴性,74例患者出现新鲜脑梗死,9例患者发生SIC H,另4例榕栓后30h发生SIC H,13例SIC H者临床转归均差,其中死亡3例。
3 讨论3.1 动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MRI、TCD研究证实早期的血管再通能改善预后,动脉持续阻断则梗死面积会进一步扩大。
如果6h内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血流就能较好地挽救缺血脑组织,限制梗死范围。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脑缺血程度,侧支循环建立的快慢多少各不相同,治疗时间窗也不可能完全一样,部分病人在超过6h后的一定时间内治疗仍然有效。
本组研究98例患者接受治疗时间在3~6h,平均为4.8h,结果显示71%的患者获得良好临床转归。
3.2动脉溶栓药物选择和安全性当前报道过的几种血栓溶解剂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 PA),重组前尿激酶(r-pro-U K),尿激酶(U K),链激酶(S K)等。
这些血栓溶解剂在稳定性、半衰期和纤维蛋白选择性方面各不相同。
虽然在理论上一些药物的优点超过另一些药物,易至血管再闭塞。
但仍有待证实是否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面一种血栓溶解剂就优于另一种血栓溶解剂。
而在我国U K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因此比较适合国情。
国内一些研究也证实U K是安全、有效的,国外LI T也大多使用U K为溶栓剂。
关于U K的安全使用剂量目前尚未统一。
一般认为U K剂量>100万IU血管未再通,增加剂量闭塞的血管通常也不会再通,而且有引起SIC H的危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