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A计划】2017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14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南郑州第一次质量预测,14)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影响最大的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菜系。
我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 )①缘于地理、经济、风俗等的影响②阻碍了相互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特征④决定了各地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17福建厦门质量检测,19)央视强档推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发如潮关注,似一股清流注入人们的心田。
武亦姝等表现抢眼的选手瞬间成为“网红”,被网友盛赞“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档电视节目圈粉无数,是因为(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②古诗词能浸润人们的心灵并激发向上的力量③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④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2018江西赣中南五校联考,9)“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春节期间,湖南岳阳楼景区内的游客背诵出《岳阳楼记》可免费领取门票。
一时间,景区内书声琅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景区回响。
这个创意的意义在于( )①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②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④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4.(2018四川成都七中零诊模拟,5)中国人的姓氏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也是中国人利用汉字形、音、义的韵味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
2017年3月23日召开的“中国姓氏文化研讨会”,主题是“挖掘姓氏文化的当代价值”。
对这一主题认识正确的是( )①认祖寻根的姓氏文化能够凝聚中国人的家族信仰和民族认同感②姓氏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③姓氏文化作为时代文化标志,其基本内涵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④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有利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2017山东莱州一中质量检测,32)电视剧《琅琊榜》赢得中国观众一致称赞,自登陆海外以来也受到各国友人的狂热追捧。
第十一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测试1.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关于汉字的历史至少有五千年了。
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说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后又演变出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
由此可见()①中华民族创造的汉字文化是从甲骨文正式开始的②我们的汉字文化内涵丰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③统一的汉字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重要文明标志④我们的汉字文化内容丰富、独树一帜、独领风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应该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从中可以看出()①中华传统中医文化已得到世界的认同②科研工作者是弘扬传统中医文化的主体③科技进步能推动传统中医文化的传承发展④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南北朝时期可以看到多民族竞争并立的局面;唐朝与东西南北各族的交流交往频密,和中亚文化互动频繁,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和很多国家的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
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A.博大精深B.源远流长C.包容性D.独特性4.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离不开那片高天厚土;烟雨朦胧中的黄梅戏,离不开白墙黑瓦的徽派风情;川剧根植于川蜀的青山绿水;花鼓戏也离不开三湘四水一地一乡音……这充分说明( )①文化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②不同地区的文化带有区域特征③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④不同区域的文化没有共同特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2015年7月19日,为纪念将要到来的大禹4142周年诞辰,近400名羌族同胞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湔江河边,上演了舞台情景剧《大禹羌山情》。
该舞台情景剧共分为饮甘泉孕大禹、禹出征疏九州、天地和祭禹功等篇章,融入了酒歌、鸣炮等羌族传统习俗以烘托氛围。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南郑州第一次质量预测,14)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形成了许多风味,影响最大的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菜系。
我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 )①缘于地理、经济、风俗等的影响②阻碍了相互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特征④决定了各地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17福建厦门质量检测,19)央视强档推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发如潮关注,似一股清流注入人们的心田。
武亦姝等表现抢眼的选手瞬间成为“网红”,被网友盛赞“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档电视节目圈粉无数,是因为(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②古诗词能浸润人们的心灵并激发向上的力量③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④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2018江西赣中南五校联考,9)“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春节期间,湖南岳阳楼景区内的游客背诵出《岳阳楼记》可免费领取门票。
一时间,景区内书声琅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景区回响。
这个创意的意义在于( )①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②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④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4.(2018四川成都七中零诊模拟,5)中国人的姓氏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也是中国人利用汉字形、音、义的韵味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
2017年3月23日召开的“中国姓氏文化研讨会”,主题是“挖掘姓氏文化的当代价值”。
对这一主题认识正确的是( )①认祖寻根的姓氏文化能够凝聚中国人的家族信仰和民族认同感②姓氏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③姓氏文化作为时代文化标志,其基本内涵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④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有利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2017山东莱州一中质量检测,32)电视剧《琅琊榜》赢得中国观众一致称赞,自登陆海外以来也受到各国友人的狂热追捧。
第二十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纲预览:灿烂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古代辉煌的历程发展时期文化思想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作用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代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期宋元明时期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于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明清时期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表达时代性。
(3)从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的高度理解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和表达。
②明清后期,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使文化失去发展的经济、政治条件,这是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决定性因素。
③要想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内涵中华文化一脉相传,具有鲜明的延续性,是人类历史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
(2)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①汉字是文字的一种。
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通用,但不能说汉字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通用,也不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
单元综合提升复习点睛本单元围绕中华文化,把握好如下内容:一对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两个重点: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三大角度: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和措施。
主观题突破答题模板6“措施”类主观题“措施”类设问一般以“措施”“建议”“要求”“做”“如何”等字、词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有关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措施”类设问能直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中最常用的一种设问方式。
此类设问灵活多样,既可以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让学生给相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
(2014·广东高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
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例题剖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自信等知识。
本题设问指向明确,根据材料主要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原则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等几个方面回答,注意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答案(1)坚持文化平等原则,相互尊重和包容文化上的差异和个性。
(2)积极开辟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的相互借鉴、创新和融合。
(3)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4)树立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
一是联系课本寻答案。
我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便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
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做法,如有,也可借鉴,提出措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