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尿激酶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尿激酶溶栓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之—。
对14例实施该疗法的病人进行总结,认为对于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在行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应重视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和保暖以及健康宣教,避免在患肢行静脉穿刺,需抬高患肢消肿并禁烟,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皮温、疼痛及血运。
溶栓治疗应注意药物现配现用,密切观察有无粘膜出血,定时监测凝血功能。
本组有12例(占85.7%)治疗7天后症状明显改善,2例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好转,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尿激酶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国内外学者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病人的常见问题,尤其是髋部及膝部手术后多见。
Clarke等[1]报道,全髋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16%,而且一旦发生,可引起相关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导致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等严重后果。
我院从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下肢骨折病人583例,发生DVT14例,发生率为2.4%,经溶栓治疗疗效满意。
现将治疗与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4例中男11例,女3例。
年龄25~58岁。
右下肢8例,左下肢6例。
手术方法为根据不同类型的骨折分别行内固定术。
手术后发生DVT的时间为9~25天,从发病到开始接受治疗的时间为4~36小时。
本组均有患肢疼痛,压痛明显,皮肤颜色青紫、瘀血,皮温升高,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双侧下肢相应平面的周径相差0.4cm以上。
经用生理盐水500ml加尿激酶10万”静脉输入(在1~2h内滴完),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静脉输入(1次/天,7天为1个疗程),12例在治疗7天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疼痛、肿胀消失,皮肤颜色正常,彩超证实下肢静脉通畅,2个月后能下地行走。
其余2例经继续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虽有好转,但站立或活动后仍出现肿胀。
2 护理2.1 一旦发生DVT后,病人需卧床休息10~14天,抬高患肢,并高于肺平面20~30cm[2]。
尿激酶深静脉注射治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汪爱兵;杨瑞
【期刊名称】《中国保健》
【年(卷),期】2006(014)11X
【摘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妇产科术后近期并发症之一,因其可引起肺栓塞及
影响下肢功能,故术后预防、早期诊治十分重要。
我院采用尿激酶局部深静脉注射治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时间短,疗效好,无1例严重毒副作用发生,现介绍如下:
【总页数】2页(P77-78)
【作者】汪爱兵;杨瑞
【作者单位】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南阳473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6
【相关文献】
1.尿激酶深静脉注射治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J], 汪爱兵;杨瑞
2.捆扎肢体微量泵输入尿激酶治疗深静脉置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例护理[J], 李娟
3.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分析 [J], 杨廷侠
4.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J], 陈艳芬
5.复方丹参注射液、尿激酶联合华法林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J], 王育强; 卢兰涛; 谷顺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静脉血栓是由于手术、外伤、制动、妊娠等导致血液淤滞与血液凝固性增高而引起,血栓形成一般发生在深部静脉易造成肺栓塞。
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药物溶栓、抗凝治疗和手术治疗。
现将我科2002年以来的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药物局部治疗、抗凝治疗的观察与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因各种原因引起下肢静脉血栓12例患者中,女7例,男5例,年龄39~62岁,平均46岁,其中左下肢8例,右下肢4例,具体部位为髂股静脉血栓7例,股静脉5例。
有3例出现浅静脉曲张,7例白细胞升高,全部患者均有全身发热,患肢明显红肿、疼痛。
本组中小腿周径差平均为2.5 cm,2例小腿周径差达4.6 cm。
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深静脉造影检查。
1.2 溶栓方法:溶栓前先进行静脉造影,明确患者栓塞静脉的部位及程度,并制定溶栓方案。
用尿激酶10万U溶于生理盐水20 ml,从患肢浅静脉推注。
选择血管应在患肢的下端静脉,一般在足背静脉,护士在无菌操作下用静脉注射法进行推注。
在推注过程中要扎紧止血带缓慢进行,注射完毕保留5分钟后松开止血带,以保证药物充分进入深静脉,作用于血栓部位。
一般一疗程为7~14天,在溶栓过程中可配合抗凝药物治疗。
治疗期间抬高患肢20度~30度。
2 溶栓结果12例患者中,经过局部溶栓及全身抗凝消炎治疗后均无发热。
8例1周内疼痛有明显减轻,7~10天患肢肿胀明显减退,双下肢周径差减少2~4 cm。
随访2个月患者行走后患肢红肿疼痛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12例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
3 护理体会3.1 静脉造影前护士的配合:先进行碘过敏试验,结果阴性方可进行静脉造影。
一般在X线机进行造影,有条件可在C臂机进行造影。
3.2 局部溶栓治疗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使药物更有效进入深静脉,达到溶栓的目的。
同时禁止在患肢注射除溶栓以外的药物,以免药物刺激血管,引起血管痉挛,疼痛加剧。
为避免反复穿刺患肢,增加患者痛苦及增加局部出血等并发症而采用静脉留置针。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研究宫久玲【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及其护理.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2例,随机分为A组为试验组,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踝关节上阻断浅静脉后,用微量输液泵注入中等量的尿激酶;B组为对照组,经上肢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愈28例,治愈率为90.3%.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为6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6d,后者为18.4d,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阻断浅静脉后的患肢给药作用更为迅速,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06【总页数】2页(P463-464)【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尿激酶;溶栓;途径【作者】宫久玲【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山医院,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较常见的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血管壁损伤、血液淤滞、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造成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一旦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我科自 2010年9月至 2011 年 12 月对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尿激酶微量输液泵经患肢足背静脉注入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溶栓效果,现分析其临床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62例,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
男39例,女23例,平均年龄40岁;左下肢52例,右下肢10例。
所有病例均经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或下肢深静脉造影明确诊断。
均无溶栓禁忌症。
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1例,A组为试验组, B组为对照组。
试验组将尿激酶用微量输液泵经患肢足背静脉注入,对照组将尿激酶经上肢周围静脉滴入,分别配合传统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摘要】在临床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患病以后患者会出现活动能力受限的情况,因此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有效护理尤为重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尿激酶溶栓治疗,在血管外科诊疗和护理中,它属于一项十分关键的内容,该文主要讨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护理。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尿激酶溶栓治疗;护理引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急、病程进展较快,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若患者得不到规范及有效治疗,50%以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尿激酶溶栓治疗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存在严重出血并发症,对护理工作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规范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概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早期容易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后期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ost thrombotic syndrome PTS)产生静脉性溃疡[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为: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流瘀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浅静脉扩张、皮肤温度升高、疼痛、肢体肿胀等症状[3]。
研究表明,我国75岁以上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5%左右,病死率高达20%-30%,仅次于恶性肿瘤以及冠心病[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临床上多为采用尿激酶经外周静脉给药或经介入导管给药。
病人行溶栓治疗容易出现出血等并发症。
为提高病人下肢溶栓的疗效,减少出血并发症,我科多采用足背静脉途径给药,临床效果显著,分析如下。
2:尿激酶溶栓治疗遵医嘱每天用20万单位尿激酶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经患肢远端足背静脉静滴,每日二次,同时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遵医嘱定期监测血常规及凝血指标检查,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控制于正常值的1.5-2.5倍之间,国际化标准比值2-3之间,纤维蛋白原值不低于1.5g/L,治疗后均行静脉造影或彩色超声复查[5]。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采用尿激酶治疗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护理经验。
结果:治疗后患者痊愈37例,显效34例,无效9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75%。
结论:采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良好的效果,而完善的护理工作可以确保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字:尿激酶;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其是指患者的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中的不正常凝结,而导致下肢出现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急性病[1]。
目前,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采用抗凝治疗、手术取栓和药物溶栓等方法进行治疗,而尿激酶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溶栓药物,具有良好的疗效,但是其使用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使用尿激酶进行治疗时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加强护理工作[2]。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采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其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4.2±5.7岁。
其中胸部手术13例,腹部手术7例,下肢瘫痪患者9例,下肢骨折外伤22例,剖宫产术后11例,长期卧床8例,原因不明10例。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给予尿激酶进行治疗,静脉滴注,25~50万单位/次,1次/d,7d~10d左右为一个疗程。
总用量为180~500万单位,平均用量355万单位。
1.3护理方法1.3.1一般护理患者一经确诊后,护理人员应立即安排患者住院卧床休息,体位取上半身15°并将患者患肢抬高30°。
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14天后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两组治疗后肢体疼痛、酸胀等情况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髌骨上,下缘15cm处肢体周径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丹红注射液尿激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7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因此积极的预防及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运用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dvt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dvt患者38例,均符合1995年我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制定的标准[1],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29~85岁,平均57岁;发病时间6小时~14天,平均7天。
外科手术后10例,慢性疾病长期卧床13例,围产期4例,口服避孕药3例,原因不明8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肢体肿胀、肌张力增高、浅静脉怒张、肢体活动受限。
38例患者均采用多普勒彩超证实血栓形成,6例患者经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证实,此
组下腔静脉通畅。
血栓位于右下肢17例,左下肢19例,双下肢2例。
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
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患者250ml含有尿激酶30~50万u的生理盐水注射液静滴,1次/日,连续使用7天;低分子肝素钙5000u 皮下注射,2次/日,定时监测凝血指标,根据结果调整低分子肝素钙使用剂量;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日。
对照组仅给予患者上述相同剂量的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
疗程均为14天。
观察项目:观察两组治疗前肢体疼痛、酸胀情况,同时监测患者肢体皮肤温度、颜色,测量髌骨上、下缘15cm处肢体的周径,计算髌骨周径差。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症状消失,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肢体无肿胀,与健侧肢体对比差<1cm期;②好转:症状体征减轻,肿胀
基本消退;③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患肢周径差比较:见表2。
讨论
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三要素。
临床上对dvt一般采用西药进行抗凝、溶栓治疗。
近年来,通过中西医结合方法来治疗dvt逐渐被医学工作者所采用,由于该法疗效明确、预后良好、安全性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
根据中医理论基础,dvt是由于湿热下注,络脉血瘀阻塞所导致的疾病,究其原因是以血瘀湿重为主,辨证属湿热蕴阻、气血瘀滞。
针对其基本病机用药,活血化瘀、利湿通络、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是中医治疗dvt的出发点。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丹红注射液可促进血管再生,改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增强纤溶活性,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栓形成,具有抗凝、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与溶栓抗凝西药有协同作用[3]。
本研究使用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dvt,总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555%和9444%,均明显高于常规西药治疗。
提示西药溶栓抗凝辅以中药活血化瘀通络的治疗方案,具有协同作
用,增强了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丛凤英.简明临床心电图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166.
2王振峰,刘增庆,杨笑非.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8(6):733—734.
3陈蓉,张琳,张蔚蕊,等.丹红注射液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7,5(12):65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