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怀
- 格式:pdf
- 大小:6.46 MB
- 文档页数:40
未来教育之教学新形态:弹性教学与主动学习作者:黄荣怀汪燕王欢欢逯行高博俊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03期摘要:为了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全球大部分学校被迫关停,大规模在线学习成为“停课不停学”的不二选择。
这次超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呈现出以弹性教学和主动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育教学形态,不仅凸显了教育信息化的价值,也成为我们共同定义“未来教育”的一个契机。
总结校园关闭期间线上教学的有益经验,适时保护和发挥好广大教师应用技术的热情,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可大幅提升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成效。
随着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弹性教学时空和多元教学方法的弹性教学以及面向个性化培养的主动学习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
弹性教学为学习者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创造条件,而主动学习的倡导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是迈向未来教育的基本动力。
通过弹性教学和主动学习,学习者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定步调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实现以完成复杂现实任务为目标的真实学习。
关键词:未来教育;教学形态;弹性教学;主动学习;智慧教育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5195(2020)03-0003-12;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0.03.0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研究”(ACA190006)。
作者简介:黄荣怀,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智慧学习研究院(北京 100875)。
汪燕,博士研究生,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研究员,《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编辑部;国开大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四川成都 610073)。
王欢欢,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智慧学习研究院(北京 100875)。
逯行,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智慧学习研究院(北京 100875)。
现代教育技术读书笔记(精品5篇)现代教育技术读书笔记篇1现代教育技术的读书笔记我近期阅读了一本名为《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书,这本书由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专家李龙编著。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方法,以及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案例。
本书的亮点在于它全面地涵盖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作者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使得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士也能够理解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和方法。
书中的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例证详实,不仅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以及他如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解释这一概念。
此外,书中的许多观点和建议都让我深受启发,例如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书中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作者在多个章节中提到了教育技术的实践应用,但可能对于非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来说,某些专业术语和理论可能较为晦涩难懂。
不过,这并不影响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只要你具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或者对教育技术感兴趣,我相信你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
总体来说,《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和方法,还能启发我们对教育技术的实践应用进行深入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现代教育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期待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应用这些理念和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读书笔记篇2现代教育技术:改变教育未来的力量我近期阅读了一本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塑造教育未来的力量》的书,这本书的作者们深入探讨了教育技术如何变革教育领域,以及如何将其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作者们强调,教育技术不仅仅是关于PPT、视频和在线课程的,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改变我们理解和实施教育的视角。
他们指出,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关于技术的,更是关于变革、创新和参与。
黄荣怀人工智能课程标准
黄荣怀教授提出的人工智能课程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AI素养,帮助学生掌握AI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智能意识,激发智能思维,提升智能应用与创造能力,培养智能社会责任。
2. 学习目标:学生应能阐述AI含义、发展历史和基本技术;查找常用数据集,阐述机器学习的一般流程;通过调用机器学习工具接口,实现简单的回归和分类;通过调用机器学习工具接口实现支持向量机分类和回归等。
3. 课程内容:围绕AI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AI最新进展和成果。
具体涵盖AI简史、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强化学习等主题。
4. 教学方法: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形式进行教学实施。
学生既可以跟随课程进度通过编程实施每一个项目,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体验项目实施过程。
5. 课程结构:设置基础模块和进阶模块,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基础模块注重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进阶模块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6.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等,终结性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7. 教师培训:提供针对教师的培训课程,以提高教师的AI素养和教学能力。
培训内容包括AI基础知识、最新进展、教学方法等。
8. 资源建设:鼓励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实验平台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黄荣怀教授提出的人工智能课程标准的简要介绍,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阅读相关论文或黄荣怀教授的著作。
中国十大教育技术学专家:一、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二、萧树滋(河北大学)河北大学教育系教授,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新中国电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电教专家。
他以德高望重、功绩卓著驰名于电教界。
“十个…第一‟誉满神州:1、第一个被公派出国学习教育技术,攻读硕士学位;2、第一个获电教硕士学位,回国建设新中国,参加“开国大典”的电教人员;3、第一个出任新中国中央电教领导机构的官员(萧先生为负责人之一),并制作了第一批科普幻灯机;4、第一个建议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和在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5、第一个提出“电化教育”的定义和概念(新中国成立后);6、第一个编写出版电化教育课教材;7、第一个敢于在全国性权威报纸《人民日报》上争鸣有关电化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问题,使我国电教事业得以继续发展;8、第一个出版电化教育专著;9、第一个获得电教(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办学者;10、第一个终身从事电教事业并为电教事业奋斗终生的人。
三、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四、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五、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重构作者:潘明娟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04期基金项目: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数字化与融通性:新文科视域下高校四史教育实践路径探索”(2021010029);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题项目“两院融合、内外并举:素质能力拓展课‘写作与沟通’的改革与实践”(GK22009)摘要:线上、线下教学各有其优劣。
线上教学包括三要素,即课程平台、教育者、学习者,三者均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因此,线上教学面临极大困境。
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依托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重构教学模式,形成“线上+线下”教学的“2221模式”,即线上和线下2种途径,学习者和教育者2个主体,学习者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学习模型和教育者带领作用的教育模型2个模型,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复杂并统一的1个学习网络。
“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核心价值是在数字时代运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线上教学;“线上+线下”;联通主义;数字化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4-00 -04一、引言2013年中国许多名校纷纷加盟慕课建设,这一年成为中国慕课元年。
经过十年发展,线上课程数量倍增,面对这一形势,怎样实现线上教学的落地?怎样体现线上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在中国慕课十周年的今天,值得反思线上教学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
文章涉及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个概念。
线上教学指的是通过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进行的教学,以在线直播和录播为主。
线下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方式。
线上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大众化、市场化的产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是线上教学兴起的保障。
近年来,线上课程以其便捷、共享等特点进入高等教育视野,尤其是慕课可以将名校名师等优质教学资源进行大规模整合与共享,通过上传视频、创建讨论组、发布作业测试、参加互动答疑等方式进行线上教学活动,使更多学习者受益;同时,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可随时随地有效利用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
黄荣怀1206_智慧学习环境(Huang)R@DCenterforKnowledgeEngineering,BeijingNormalUnivers ity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发展趋势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cnR@DCenterforKnowledgeEngineering,BeijingNormalUnivers ity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培养信息、媒体、与技术素养职业和生活技能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21世纪技能source/R@DCenterforKnowledgeEngineering,BeijingNormalUnivers ity当前困境:知识更新越越80%学生学与20前Thethingsstudentsneedtolearntodayaredifferentthan20yearsago./storage/documents/p21_pollreport_2p g.pdfR@DCenterforKnowledgeEngineering,BeijingNormalUnivers ity当前困境:教育的越越高88%学应教21世纪的技能21stcenturyskillsareimportantforschoolstoteach./storage/documents/p21_pollreport_2p g.pdfR@DCenterforKnowledgeEngineering,BeijingNormalUnivers ity当前困境:教育的越越高99%教和学习21世纪的技能的Teachingandlearning21centuryskillsareveryimportanttocountry''sfutureeconomy./storage/documents/p21_pollreport_2p g.pdfR@DCenterforKnowledgeEngineering,BeijingNormalUnivers ity社信息化和社的?¢£从?¥性?§向信息currency1知识性?§''“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不仅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甚至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大脑结构。
黄荣怀教授简介
>
黄荣怀,男,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年于湖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长,知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黄荣怀教授一直积极地探索如何通过开发新的工具和创造性地利用新方法来促进人类学习,特别在协作学习及其支持软件方面富有卓见。
自1988年以来,他从事了长达8年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后转入教育技术的学习和研究。
从1997年开始,黄荣怀教授一直从事教育技术和知识工程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完成和在研项目30多项,包括国家“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863“计划课题和其他各部委资助的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20余本。
黄荣怀教授经常在教育技术、e-Learning 、教师教育、学习科学等相关的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青少年保护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信息化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专家组组长,《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中国远程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杂志和期刊的编委。
他曾任第六届、第八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第十四届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现任第十届计算机及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黄荣怀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
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
当前课堂教学中遇到的4大困境
困境1 - 学生使用内容载体的反差
课堂阅读+预习/作业+考试课外阅读+交流+闲暇
评价方式
怎么知道学生已经学
到了?
学习产出
我们想让学生学到
什么?
学习活动
学生是怎样学
习的?
困境2 - 课改后在课堂上该关心什么?
传统课堂环境
信息化课堂环境
?
困境3 - 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情境
技术知识 (TK)
教学知识 (PK)
内容知识 (CK)
技术-教学知识
(TPK)
技术-内容知识
(TCK)
教学-内容知识
(PCK)
技术-教学-内容 知识 (TPACK)
让学生 自定步调
差异化 学习方式
联结 真实世界
3
2
1
统一步调 统一方式 统一评测
困境4 - 如何管理新一代学生的差异性?
个性化学习
学习(活动)设计
“数字土著”对学习方法创新的诉求
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吗?
姥姥,你能想象我今天头一次去
幼儿园的感受!?!居然没有Wi-
Fi!
家长了解晚辈的真实生活情况吗?
接近20 20出头
25-35
30出头
45-55
65+
认知处理速度
学习和记忆名字
短时记忆 脸相识别记忆
社会理解
言语知识
何时认知功能达到最强?
“数字一代”呼唤学习方法创新!!!
•如果你小于20岁,你就是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如果你大于20岁,无论你懂多少技术,你就是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
•如果你大于40岁,且拒绝使用技术,你就是数字恐龙(Digital Dinosaur)
数字移民
20
40
拒绝
接受
喜好
年龄
技术 偏好
数字恐龙
数 字 土 著
数字土著的偏好
1.多信息源快速接收信息
2.多任务和平行处理
3.喜欢图片、声音和影像
4.超链接资源
5.实时互动
6.同伴生成的内容
7.及时、关联和趣味的学习你帮我做网站,我帮你做作业。
学习
有意愿的
随意性的
学习者控制
目标
学校控制 目标
正式学习
学生能按照要求 完成学习目标
A
学生能找到 她需要的学习
B
学生容易偏离 规定的学习目标
C
学生容易偏离 她意向的学习目标
D
有意愿的随意性的
正式学习
非正式学习
数字恐龙
A
B
C
D
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工厂"
统一规格、统一步调、统一检测
•传统学习方式以知识精加工学习为主,学习者的学习路径是同质的和线性的
•学习方法单一而相对僵化,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训。
•信息化学习方式将以知识贯通型学习为主。
•在知识贯通型学习方式中,学习者的学习路径是差异化的,既有线性的路径,又有从点到面或从整体到局部的学习路径。
信息化学习方式
教学生态
规格多型、路径多样、评价多元
——黄荣怀、陈庚、张进宝、王运武,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06)。
传统面对面
教学模式
“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方式、任意步调” 的4A学习
面对面教学
(Web 1.0支持)
只读
基于特定的网站
Web1.0
面对面教学
(Web 2.0
+数字工具支持)
微博
Podcasts
数字故事板
智能手机
W
i
k
i
s
i
P
o
d
T
o
u
c
h
视
频
摄
像
头
Web2.0
混合式学习
24/7/365
微博
Podcasts
数字故事板
智能手机
W
i
k
i
s
i
P
o
d
T
o
u
c
h
视
频
摄
像
头
在线学习
Web2.0+社会媒体
21世纪教室中应具备的8个要素
1.数字化基础设施(交互式);
2.教师的管理工具;
3.学生的学习工具;
4.课程资源编著工具;
5.差异化的课程内容;
6.诊断性评测工具,支持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7.教室环境的检测与管理;
8.支持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创造性问题解决、项目教学、头脑风暴、小组活动、协作和
方案分享等)。
汲取表达分享联通
教学新方式•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环节•教学评价课堂新形态•互动方式•师生关系•课堂边界•时空关系
学习新方式
•学习内容
•学习地点
•伙伴关系
•知识建构
技术融入课堂传统教室环境
信息化教学创新分析框架
教育部-英特尔信息技术专项科研基金项目
“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2013年)研究成果
2014年度国际信息化
有理念
教学创新成果有模式有实效有证据
信息化教学的情景分析
孔子讲学·启发式教学
1)朗读,领悟,体验;
2)向老师提问,同学之间辩论;
3)老师不讲解?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课堂讲授 答疑辅导
传统的教学过程(班级教学)
•教学准备从备课到学习设计
•教学过程从讲授到学习活动组织
•教学评价从学期考试到关注学习全过程
•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学习支持
教学评价
学习活动
学习组织
信息化教学(流程再造)
学习需求的改变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师生共处教室的教学不再惟一!
•更灵活的学习进度
•更多的个体学习机会
•更高的数字资源利用率
•更多的利用定位设备、传感器和实体资源
教学要求的改变
近距离对学生进行观察与评估的“传统模式”基本无效!
各类资源和学习方式急剧增长,教师面临以下困难:
•难以实际观察学生
•难以预测学生的行为——选择何种学习资源
有效学习Effective learning
轻松学习Easy learning
投入学习Engaged learning
学生多样性
Varieties
信息化学习的基本特征
教学活动
学习
教师“话语”与学生“话语”的一致性
教师“话语”与学生“话语”的一致性
教
学
教学活动
学习情景学习
时间
学习
地点
学习
伙伴
学习
活动
学习情景学习
时间
学习
地点
学习
伙伴
学习
活动
学习
任务
成果
形式
学习方式
学习组织
学习 目标
学习 资源 学习 情景
学习 时间
学习 地点
学习 伙伴
学习 活动
学习 任务
成果 形式
学习方式
教学 组织
学习 支持
学习 评价
学习组织
学习 目标
学习 资源 学习 情景
学习 时间
学习 地点
学习 伙伴
学习 活动
学习 任务
成果 形式
学习方式
1.教学逻辑自洽
2.学习资源匹配
3.学习评价及时
4.学习体验丰富
5.教学工具便利
微课教学
翻转课堂 在线课程 (MOOCs) ······
教学情景分析
信息化教学 项目设计
给教师的五条建议
1.乐意尝试
2.善抓机会
3.学术诚实
4.拥抱技术
5.直面不足
我们来调查一下你们,创新的教学方法。
谢谢倾听!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