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0.《端午粽》
- 格式:ppt
- 大小:8.55 MB
- 文档页数:51
部编版小学语文《端午粽》课文原文及赏析
《端午粽》课文原文:
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
那些粽子啊,有红枣的,有豆沙的,有咸肉的,真是各种各样,美味极了。
粽子是用碧绿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或者是香甜的豆沙,或者是咸香的咸肉。
剥开粽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忍不住直流口水。
我和弟弟最爱吃的就是外婆包的红枣粽。
那红枣又大又甜,糯米也软糯可口。
每次吃完粽子,我们都会把粽叶留下,做成小船或者小帽子,玩得不亦乐乎。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的习俗。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那些强壮的选手们奋力划动龙舟,场面非常壮观。
外婆说,这是为了纪念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
赏析:
《端午粽》这篇课文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描绘外婆煮粽子的情景,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课文首先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粽子的种类和口感,让读者仿佛能闻到粽子的香气,感受到粽子的美味。
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粽子的制作过程和材料,使读者对粽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描写吃粽子的过程中,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儿童的游戏活动,使得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
同时,通过外婆的话语,介绍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和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整篇文章语言朴实生动,情感真挚感人,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也传达了家庭亲情的温暖和深厚。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小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还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类文阅读粽子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吃粽子。
粽子的形状很特别,既不是方的,又不是圆的。
你知道它包含几个顶角,几条棱,几个平面,几个三角形吗?粽子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
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
粽子的味道美极了。
箬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
它既是消暑开胃的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佳品。
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欢吃。
1.在()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糯米()的枣()的箬叶2.每年节要吃粽子。
我知道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主义诗人。
3.用“”画出描写粽子味道的句子。
4.你知道下面的食品是什么节日吃的吗?在()里写一写。
月饼()汤圆()重阳糕()5.读短文中画“”的句子,选一种你喜欢的食品向大家介绍一下,写出它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参考答案:1.雪白鲜红翠绿2.端午屈原3.箬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腻。
4.中秋节元宵节重阳节5.提示:注意句子通顺,介绍出你喜欢的食品的颜色、形状和味道。
元宵节寄语圆圆的月儿高高挂,我把美梦挂枝头。
庆完春节乐元宵。
快快乐乐每一天。
月儿,月儿,可曾听见我的祝福?星星,星星,能否装满我的愿望?1.填一填,画一画。
(圆圆)的月儿()的月儿()的星星2.在这快乐的节日里,你想把美好的祝福送给谁?又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呢?想一想,再写下来吧。
我把祝福送给,我祝。
我的美好愿望是。
参考答案:1.示例:弯弯闪闪画图略2.示例:老师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提示:写出自己的愿望即可。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端午粽》选自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第十三课。
本文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和奶奶一起包粽子、讲屈原的故事,展现了端午节的习俗和民族精神。
详细内容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与解析、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以及屈原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一些抽象词语的理解,如“纪念”、“民族精神”等。
2.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生字词的学习以及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生字词,解析课文内容。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习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解析,如“奶奶把绿绿的粽叶摊在手上,放进去一颗红枣,再放进去一些糯米,然后用绳子绑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新学的词语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粽》2. 主要内容:生字词:端午、粽、屈原、纪念、民族精神等。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课文解析:奶奶包粽子、屈原投江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写5遍。
(2)用新学的词语造句。
(3)简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 答案:(1)见课本生字词表。
(2)例句:端午节到了,妈妈给我包了一个大粽子。
(3)见课文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端午粽》·识字表课文10: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老人拄杖而行。
端,篆文(立,站直)(耑,老人拄杖),造字本义:老人借着拐杖站直、站稳。
隶书误将篆文的老人长发写成。
端,站直。
字形采用“立”作边旁,采用“耑”作声旁。
粽,本义是粽子,用竹叶包糯米,做成三角形,煮熟后食用。
传说是为屈原投汨罗江而产生,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
粽,米作边旁,宗作声旁。
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就餐。
節,金文(竹)(即,就餐),表示竹制餐具,带结的一截竹子。
造字本义:远古时代用于进餐盛具的竹碗,以竹结为天然碗底。
像一些陶器(如缶)作为打击乐器一样,远古时代的竹碗也被作为打击乐器。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有的隶书将“竹”连写成“卄”,表示“节”为植物的特征。
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的“即”省略成“卩”。
节的记法是,竹子(艹)的竹节就像人的膝关节一样承接着上下。
“縂”是“總”的异体字;“总”是“縂”的简化字。
悤,既是敏捷,即心智成熟。
總,金文(糸,系、束)(恖,即“聰”,心智成熟),表示心智成熟的少年的束发仪式。
造字本义:动词,少年束发仪式,告别童年、进入少年时代的男孩将散发系扎成一束。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楷书异体字“縂”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悤”简化成“总”。
古籍多以“總”代替“縂”。
《汉字简化方案》将楷书异体字“縂”省略成“总”。
总,抓拢丝线并将其束缚起来。
米,甲骨文字形像是围绕着穗梗结满了粟子,像众多籽粒。
造字本义:粟子。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穗梗中间的上下两颗粟子连写成“十”字。
隶书则写成“木”加两点,穗梗上结粟子的形象完“间”与“閒”同源,后分化。
閒,金文(门,代表家居)(“夕”或“月”,代表光阴转暗,由昼入夜),表示家居的夜晚时光。
造字本义:由白天的外出奔波,转入夜晚的家居休闲,含义与“闲”字近同。
“閒”是由“野外”奔波转入“屋内”安歇。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0课《端午粽》教学设计《端午粽》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叶、米、真”4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读好“一”字短语,读好长句。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积累叠词,了解从外到里的顺序。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读好“一”字短语,读好长句。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积累叠词,了解从外到里的顺序。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聊聊喜欢吃的粽子。
师:同学们,你吃过粽子吗?你最喜欢吃什么粽子?预设1:肉粽。
预设2:蛋黄粽。
预设3:红豆粽。
预设4:红枣粽。
师:是呀,我们都喜欢吃粽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端午节吃粽子的这篇课文吧!2.板书课题,让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板书:端午粽)设计意图:通过聊学生们喜欢吃的粽子活跃气氛,拉进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1.自读任务(1)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后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3)师相机巡视纠正学生坐姿和读音。
2.播放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诵读课文。
3.集中识字小朋友们读得真有感情!为了更好地了解端午棕,让我们一起把课文的生字学会吧。
(1)出示课文中要求会认的字。
① zòng mǐ dòu ròu粽子糯米红豆鲜肉② jiān zǒng fēn duān jié中间总会十分端午节③ dài zhī jù niàn带回知道据说纪念(2)请同学们借着拼音读一读这些字,想一想你们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方法吗?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预设:形声字识字、加一加识字、部首识字、看图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