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作文素材-精选word文档 (3页)
- 格式:docx
- 大小:19.43 KB
- 文档页数:3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Word版)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元素周期表是一种以化学元素按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用来归类和组织化学元素。
它是化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有助于理解元素的性质及其之间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以下是其重要的发展阶段:1. 早期原子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约翰·道尔顿等科学家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各种物质由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原子)组成。
2. 初始分类尝试:19世纪初,化学家开始尝试对已知的元素进行分类。
约翰·贝格曼提出了化学元素的分类法,但其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
3. 四元素分类:1800年代早期,瑞典化学家约翰·布·贝特格·吕尔特利用化学性质将元素分为四类:金属、非金属、卤素和地碱金属。
4. 三族定律:1864年,法国化学家亨利·卡亚克提出了三族定律,将元素按每组8个进行排列,这是元素周期表分类思想的重要进展。
5. 近代周期表:1869年,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律的第一个版本,将已知的元素按照原子量和化学性质进行了分类。
他将元素按周期性重复出现的方式排列,使得化学元素的周期性性质得以展现。
6. 元素周期表的修订:随着新元素的发现和对元素性质的深入研究,元素周期表不断被修订和完善。
现代元素周期表,如今被广泛使用的是由亨利·莫塞利于1913年提出的,它按照原子序数(即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进行排列。
7. 20世纪后的扩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元素性质的深入了解,新的扩展元素周期表被提出。
例如,1996年,IUPAC(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联合会)推出了Werner元素周期表,对元素的立体化学性质进行了分类。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见证了化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它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元素研究的进程,也为化学领域的其他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Greenwood, N. N., & Earnshaw, A. (1998). Chemistry of the Elements. 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Scerri, E. R. (2007). The periodic table: Its story and its signific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y, E. (2013). The Periodic Table: Its Story and Its Significanc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90(6), 721.- Levi, P. (2010). The Periodic Tabl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元素周期表的故事作文范例素材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
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
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
人们自然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揭开了这个奥秘。
原来,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质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质和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变化。
门捷列夫激动不已。
他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质排列成一张表,结果发现,从任何一种元素算起,每数到8个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八音律”。
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呢?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诞生于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父亲是中学校长。
16岁时,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学习。
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
1861年回国,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门捷列夫发现这门学科的俄语教材都已陈旧,外文教科书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够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
这种想法激励着年轻的门捷列夫。
当门捷列夫编写有关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章节时,他遇到了难题。
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们的位置呢?当时化学界发现的化学元索已达63种。
为了寻找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某一学科的历史,是把握该学科发展进程的最好方法。
门捷列夫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他迈进了圣彼得堡大学的图书馆,在数不尽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们研究化学元素分类的原始资料……门捷列夫抓住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分类的历史脉络,夜以继日地分析思考,简直着了迷。
每个元素名称后面都有一段故事:元素周期表中的科学家们!_门捷列夫2019-10-23 12:20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人们只看到一个个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其实,人们在给元素命名时,往往都赋予其一定的意义,或彰显特性,或体现出处,或致敬大家,或纪念祖国,或有天神加持,或与星辰同在……每个元素名称后面都有一段故事。
01钐[ shān ] ——杉马尔斯基俄国矿物学家杉马尔斯基是以科学家名字命名化学元素的第一人。
他发现了一种铌酸钇矿石,即杉马尔斯基矿石。
1879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利用分光镜分析这种矿石时,发现一种新元素的土质,这种新元素就是62号元素。
布瓦博德朗将其命名为钐。
02钆[ gá ] ——加多林稀土元素是指钪、钇连同镧系共17个元素。
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在矿物中又总是共生在一起,而且在地壳中分布极其分散,所以提取它们非常困难。
稀土一词来源于芬兰矿物学家加多林。
他凭借一块出自瑞典亿特比小镇的黑色矿石,发现了第一种稀土元素——钇。
1880年和1886年,瑞士化学家马利纳克和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分别从铌酸钇矿和钐土中分离出一种新土质,他们确认其中含有的是同一种稀土元素,并将其命名为钆,以纪念加多林。
03锔——居里夫人1944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西博格团队用高能量α粒子轰击钚的同位素钚-239,得到96号元素。
为了纪念居里夫人,就把这个元素命名为锔。
1903年,居里夫妇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04锿——爱因斯坦99号元素锿是以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的。
1952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吉奥索等人首次从热核爆炸的产物中发现了它。
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正确解释了各种原子核反应,为核能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锿-252是留存时间最长的锿的同位素(半衰期471.7天),但极难获得。
元素的故事元素的故事-钪1.迟到的先锋官话说某⽇某⼤帅点兵,⽇上三竿之时阵容依然是稀稀落落。
⼤帅不禁拍案⼤怒,吩咐左右先把先锋官给我从家⾥拖过来,在辕门外⾯斩⾸⽰众了再说。
这时忽然⼀匹⽩马从远处飞驰过来,上⾯坐着⼀员⼩将。
只见那员⼩将⾝⼿轻捷,⾯如冠⽟,⼀⾝银盔银甲⼿持亮银枪。
这⼩将来到阵前翻⾝下马伏地便拜,⼝称“末将死罪。
”⼤帅⾯⾊⼀沉,抬⼿举起⼀⽀令箭,往地上⼀掷:“先锋官何故⽇中才⾄,拉出去砍了!”那⼩将连声叫屈道:“在下实在是不得已⽽为之,我,我这是刚刚出⽣就赶过来了。
”⼤帅摇⼀摇头,⼤不以为然:“你这样当庭胡说⼋道,吾岂可信你?”这时营门之外忽⽽⼀⽚混乱,⼈喊马嘶混成⼀⽚。
只见三个⼈拍马赶来,定睛⼀看,这三⼈竟⽣得是⾦发碧眼,异于常⼈。
只见三个⼈滚鞍下马,也不⾏礼,⼤咧咧往那⾥⼀站,便各⾃报上名姓:“在下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我给你家先锋官开的准⽣证。
”“在下Lars Fredrik Nilson,是我给他接⽣的。
”“在下Per Teodor Cleve,他的户⼝是我开出来的。
”⼤帅被这么⼀折腾,有点迷糊了:“三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请各位徐徐道来,我等也好听个明⽩。
”云⼭雾罩了⼀圈,上⾯这个点兵⼤会,点的兵其实是稀⼟元素。
在元素化学⾥,有⼀系列性质⾮常接近的⾦属元素被称为稀⼟元素。
这⼀系列中包括了⼗五个镧系元素——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以及和这些同族⽽性质相似的两个更轻的元素:钪(Sc)和钇(Y)。
这⼀系列元素最初是从瑞典产的⽐较稀少的矿物中发现的,“⼟”是当时对不溶于⽔的⾦属氧化物的统称,因此得名稀⼟(Rare earth)。
在这⼗七个元素⾥⾯,钪的排位是最靠前的,原⼦序数只有21,不过就发现⽽⾔,钪⽐他在元素周期表上⾯的左邻右舍都要晚了差不多上百年,即使在稀⼟⾥⾯,钪的发现也不是较早的,排列在钇、铈、镧、铒、铽和镱后⾯,名列第七。
元素周期律特例范文元素周期律是描述化学元素性质的排列规律,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递增顺序,将元素的性质和特征进行分类。
然而,在元素周期律中,也存在一些特例的元素,它们的性质和位置与预期的规律不完全符合,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些元素周期律的特例。
1.第一周期的氢元素(H)和最后一个元素的氡元素(He)在元素周期表中,氢元素(H)和氦元素(He)是第一周期的两个元素。
然而,这两个元素的位置和性质与其他元素不同。
氢元素既可以与非金属形成共价化合物,也可以与金属形成合金,而氡元素是一种无色、无臭、无毒的气体,在自然界中极为稀少。
2.镧系和锕系元素元素周期表的f区包括一系列的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
镧系元素从镧(La)到镱(Lu),锕系元素从锕(Ac)到铀(U)。
这些元素的外层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其他部分的元素具有明显差异。
这些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内层电子结构决定,而不是外层电子。
3.两侧的过渡金属元素元素周期表中的过渡金属元素通常被划分为两个区域,分别是3d系和4d系。
然而,周期表的两侧有一些元素的电子配置并不符合这种规律。
例如,铬元素(Cr)和钼元素(Mo)的电子填充方式为[Ar]4s23d4和[Kr]5s24d5,而不是按顺序填充的4s24d4和5s24d6、这是因为填满外层电子壳对能量更加稳定,所以它们的电子配置中会先填充d轨道,而后填充s轨道。
4.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的主族元素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和第三周期的主族元素,如碳(C)、硅(Si)、锗(Ge)、砷(As)和锑(Sb)在化学性质上不仅受到周围元素的影响,还受到其原子尺寸和电子云的特殊性质的影响。
这些元素的电子结构使得它们既可与金属形成离子化合物,也可与非金属形成共价化合物。
以上是元素周期律中的一些特例,它们的存在挑战了化学家对于元素周期性规律的解释。
这些特例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元素性质的了解,也推动了化学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于这些特例的解释会越来越深入,并为新的发现提供更多的启示。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与演变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重要工具,它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和组织,使得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元素的性质和互相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与演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背后的故事。
1. 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化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数十种元素,并开始寻找一种可行的方法将它们组织起来。
最早的尝试是由德国化学家约翰·道布尼(Johann WolfgangDöbereiner)于1817年提出的“三元组定律”,即将三种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排成一组,并发现它们的原子量之间具有规律性。
道布尼的这一定律可以用来解释镁、钙和锶的关系。
但随着更多元素的发现,这种方法很快就无法继续使用了。
接下来是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在1869年提出的周期律,他发现元素的性质周期性地变化,与其原子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使得他得以整理出当时已知的元素,形成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
门捷列夫对于元素周期表的贡献不可小视,他的发现和定律成为了化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被排列成一行一行,每行又被分成一列一列。
元素的位置是按照它们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序的。
每一个元素都有自己的一个原子序数,该序数取决于元素中原子中的质子数目。
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都具有周期性变化的性质,这一性质与它们在周期表中的排列有很大的关系。
每个周期都有它自己的主要特征,比如周期1中的元素都是气体,周期2和3中的元素都是金属,周期6和7中则大多数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在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似的电子结构,同一族的元素则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相同的趋势。
例如,第1族元素都是碱金属,它们都有一个外层电子,容易失去单个电子,而且反应活泼。
相反,第17族元素则是卤族元素,它们都有七个外层电子,很容易接受一个或多个电子,而且也表现出相似的性质。
3.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素周期表的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元素周期表也有了一些变化。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化学发展到18世纪,由于化学元素的不断发现,种类越来越多,反应的性质越来越复杂.化学家开始对它们进行了整理、分类的研究,以寻求系统的元素分类体系.首先在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他的专著《化学纲要》一书中,列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表.他把已知的33种元素分成了气体元素、非金属、金属、能成盐之土质等四类.但他把一些物,如光、石灰、镁土都列入元素. 26年后,英国的威廉·普劳特提出:1、所有元素的原子量均为氢原子量的整数倍;2、氢是原始物质或“第一物质”, 他试图把所有元素都与氢联系起来作为结构单元。
到1829年,德国的化学家贝莱纳首先敏锐地察觉到已知元素所表露的这种内在关系的端倪:某三种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如氯,溴,碘,不仅在颜色、化学活性等方面可以看出有定性规律变化,而且其原子量之间也有一定理的关系,即:中间元素的原子量为另两种元素原子量的算术平均值。
这种情况,他一共找到了五组,他将其称之为"三元素族",即:锂3 钠11 钾19钙20 锶88 钡137氯17 溴35 碘127硫16 硒79 碲128锰55 铬52 铁56在化学家贝莱纳之后,法国的地质学家尚古多(Chancourtois,A.E.B.1820-1886)于1862年绘出了“螺旋图”.他将已知的62个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次序排列成一条围绕圆筒的螺线,性质相近的元素出现在一条坚线上. 他最先提出元素性质和原子量之间有关系, 并初步提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螺旋图是向揭示周期律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 但缺乏精确性。
1864年英国人欧德林用46种元素排出了《元素表》。
同年德国人迈尔依原子量大小排出《六元素》表。
该表对元素进行了分族, 有了周期的雏型。
之后在1865年,英国的化学家纽兰兹(Newlands,J.A.R.1837-1898)排出一个“八音律”.他把已知的性质有周期性重复,每第八个元素与第一个元素性质相似,就好象音乐中八音度的第八个音符有相似的重复一样. 八音律揭示了元素化学性质的重要特征, 但未能揭示出事物内在的规律性。
用元素周期表写作文这是我上初中时学化学时自己编的,你瞧都二十年了还记得很清楚。
元素周期表”。
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
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门捷列夫。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生于一八三四年二月七日俄国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市。
这个时代,正是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
生产的飞速发展,不断地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
化学也同其它科学一样,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门捷列夫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诞生到人间。
门捷列夫从小就热爱劳动,热爱学习。
他认为只有劳动,才能使人们得到快乐、美满的生活;只有学习,才能使人变得聪明。
门捷列夫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一位很有名的化学教师,经常给他们讲课。
热情地向他们介绍当时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始创的新原子论。
由于道尔顿新原于学说的问世,促进了化学的发展速度,一个一个的新元素被发现了。
化学这一门科学正激动着人们的心。
这位教师的讲授,使门捷列夫的思想更加开阔了,决心为化学这门科学献出一生。
门捷列夫在大学学习期间,表现出了坚韧、忘我的超人精神。
疾病折磨着门捷列夫,由于丧失了无数血液,他一天一天的消瘦和苍白了。
可是,在他贫血的手里总是握着一本化学教科书。
那里面当时有很多没有弄明白的问题,缠绕着他的头脑,似乎在召呼他快去探索。
他在用生命的代价,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着。
他说,我这样做“不是为了自己的光荣,而是为了俄国名字的光荣。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门捷列夫并没有死去,反而一天天好起来了。
最后,才知道是医生诊断的错误,而他得的不过是气管出血症罢了。
由于门捷列夫学习刻苦和在学习期间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一八五五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学院毕业。
毕业后,他先后到过辛菲罗波尔、敖德萨担任中学教师。
这期间,他一边教书,一边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写出了《论比容》的论文。
一、化学的圣经1.在睡梦里想出的“元素周期表”我们一般是这样背诵元素周期表的:“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无论对化学有多少了解,一提到化学,首先想到的便是元素周期表,而一提到元素周期表,我们同样也会马上想到化学。
可见,这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在最开始,化学家们为了能够完成“元素周期表”整理编排,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努力。
最早提出化学元素这一说法的人,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他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
在他诸多论断中,“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这一说法最为著名,他的化学元素说也由此而来。
但是很不幸,在法国大革命中拉瓦锡被送上了断头台,直到死去也未能亲自目睹元素的发现。
但是,拉瓦锡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自此,对化学元素的研究开始盛行。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在十九世纪提出了“近代原子说”,在这之后,钾、钠等元素在原子量的精密测定下陆续被发现了。
截至1830年,已经有多达55种元素被人们发现。
到目前为止,被发现的元素有103种,其中也包含一些人造元素,而在这103种元素中,大约一半的元素在距今150年前被发现的。
陆续被发现的新元素使化学家们越来越感到不安。
因为新的元素性质纷乱复杂,化学家们在有些时候并不能完全了解他们和其他元素有无关联,并且,把握元素种类的增加也成了一件难事。
新元素的发现让化学家十分伤脑筋在这样的情况下,化学家们采取了将这些元素系统分类的方法,并按照顺序进行了很多尝试,这群化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著名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早在学生时代,门捷列夫便认为“元素和元素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毕业后,他任职于彼得斯堡大学,在授课的间歇继续保持着对化学的探索和研究,经常是上午上课,下午一心钻研。
门捷列夫十分刻苦认真,经常性的连夜工作导致了严重的睡眠不足。
研究累了,他就会在书房的沙发上打盹。
一次,他做了一个神奇的梦,清晰地梦见展示出化学元素顺序和规则的表出现在了眼前,他醒了过来,十分激动并大叫着:“从原子量小的元素开始排列起来看看!”门捷列夫一时兴奋,跳了起来,慌忙之中随便抓起了朋友给他的信件,在空白处把当时已经被发现的62种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顺序排列出来,结果,他惊奇的发现每隔七个元素就会出现性质十分相似的元素,这就成了最初的“元素周期表”。
化学元素背后的故事解读第一章:氢元素的秘密 (2)1.1 氢元素的发觉历程 (2)1.2 氢元素的物理特性 (2)1.3 氢元素在宇宙中的分布 (2)1.4 氢元素的应用与挑战 (2)第二章:碳元素的传奇 (3)2.1 碳元素的发觉与命名 (3)2.2 碳元素的独特结构 (3)2.3 碳元素与生命的关系 (3)2.4 碳元素在工业中的应用 (4)第三章:氧元素的摸索 (4)3.1 氧元素的发觉与发展 (4)3.2 氧元素的化学性质 (5)3.3 氧元素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3.4 氧元素的应用与研究 (5)第四章:铁元素的崛起 (6)4.1 铁元素的发觉与利用 (6)4.2 铁元素的物理与化学特性 (6)4.3 铁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 (6)4.4 铁元素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7)第五章:铜元素的辉煌 (7)5.1 铜元素的发觉与历史 (7)5.2 铜元素的物理与化学特性 (8)5.3 铜元素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8)5.4 铜元素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8)第六章:铝元素的崛起 (8)6.1 铝元素的发觉与提取 (8)6.2 铝元素的物理与化学特性 (9)6.3 铝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9)6.4 铝元素在工业与生活中的应用 (9)第七章:硅元素的奇迹 (9)7.1 硅元素的发觉与提取 (10)7.2 硅元素的物理与化学特性 (10)7.3 硅元素在现代科技中的地位 (10)7.4 硅元素的应用与未来展望 (10)第八章:铂元素的荣耀 (11)8.1 铂元素的发觉与命名 (11)8.2 铂元素的物理与化学特性 (11)8.3 铂元素在珠宝与工业中的应用 (11)8.4 铂元素的研究与未来前景 (11)第一章:氢元素的秘密1.1 氢元素的发觉历程氢元素,作为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个元素,其发觉历程可追溯至公元前。
早在公元前3世纪,我国古代炼丹家就已经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氢气的产生。
但是氢元素的科学发觉始于17世纪。
元素周期表范文元素周期表最早的版本是由俄国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于1869年首次提出的。
当时的元素周期表只有63个元素,按照原子量和化学性质进行了排列。
然而,现代的元素周期表已经发展到118个元素,这些元素都经过严格的实验证实。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是基于元素的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是指元素中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
元素周期表的第一行是氢和氦,它们分别只有一个和两个质子。
第二行是锂、铍、硼等,它们有3至5个质子。
依此类推,元素周期表的排列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在同一行中,元素的原子序数(或核电荷)逐渐增加。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被分为若干个周期和若干个族。
周期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的水平行,一共有7个周期。
族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的垂直列,一共有18个族。
这种分组方式使得元素周期表更具有规律性和可视化。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其化学性质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元素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包括碱金属(第1族)、碱土金属(第2族)和过渡金属(第3至12族)。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是许多材料的基础。
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侧是非金属元素,包括卤素(第17族)、气体(第18族)和碳族(第14族)。
非金属元素往往具有较高的电负性,并且在化学反应中经常与金属元素发生反应。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是元素的性质周期性地出现。
比如,元素周期表中的第2周期(锂至氖)中的元素具有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这是因为这些元素的电子结构在各自的盖层(外层电子壳)中具有相似的构造。
这种周期性的性质是由于原子核电荷不断增大引起的,导致电子与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对于化学的研究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研究元素周期表,化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元素之间的规律和关联。
这些规律和关联对于理解化学符号和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此外,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和补充也有助于新元素的发现和研究。
总而言之,元素周期表是化学领域中最基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概括了所有已知元素的性质,并显示了元素之间的重要关联。
元素的故事聆听化学元素背后的精彩传奇元素的故事:聆听化学元素背后的精彩传奇在自然界中,有着一百多种元素,它们组成了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
每个元素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交织出了一个个精彩的传奇。
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些化学元素背后的故事。
氧(Oxygen)首先,我们来到了氧这个重要的元素。
氧被称为“生命之源”,因为它是支持生命存在的必需气体。
无论是呼吸中的氧气,还是水中的氧原子,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进化中,氧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得我们能够呼吸、燃烧和进行许多其他重要的化学反应。
金(Aurum)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金这个引人注目的元素。
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贵金属,代表着财富与权力。
它的光泽和稀有性使其成为人类追捧的对象。
同时,金还在工业和医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被广泛应用于珠宝、电子设备和医疗器械中,展示了其多样化的用途。
碳(Carbon)现在,让我们来关注一下碳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元素。
碳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生命的基础。
无论是我们人类的身体结构,还是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都离不开碳元素。
碳的特殊性质使其能够形成复杂的有机物,如蛋白质和DNA,这使得生命可以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铁(Ferrum)接下来,我们来探索一下铁这个古老而重要的元素。
铁是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主要成分,如建筑材料、工具和机械设备。
它的坚固性和耐腐蚀性使其成为工业发展的关键。
同时,铁还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运输氧气和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硅(Silicon)你可能不熟悉硅这个元素,但它在现代科技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硅是制造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等高科技产品的关键原料。
它的特殊特性使得我们能够享受到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和创新。
钠(Sodium)最后,我们来看看钠这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
钠是盐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平常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此外,钠还与神经系统正常功能息息相关。
它的化学性质使得钠在电解质平衡和神经传导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背后故事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具之一。
它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首次发表,其简洁而有序的排列方式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是,对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背后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前驱者的努力在化学元素周期表面世之前,许多科学家在尝试着寻找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达尔文为例,他是一位非常具有战斗性的科学家,他的研究重点是亚马逊地区的物种。
然而,在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之后,他在思想方面转变了方向,开始探索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甚至研究了类似化学元素的自然集合,包括鸟嘴鱼科、极地野猪以及蝴蝶等。
尽管他的研究并没有直接导致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但他的思想奠定了寻找元素相互关系的基础。
德布罗意的贡献当年轻的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他的粒子波动理论时,他甚至没有意识到他所做出的贡献。
当他研究到水银原子在针尖处缓慢蒸发时,他得出了一个公式,表明原子在针尖处的振动只能是波动。
虽然他的发现与化学元素周期表并没有直接关系(他的发现是在电子层面上),但他对相互关系的探索为元素的分类和归类奠定了基础。
门捷列夫的成功就像大多数重大发现一样,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需要多位科学家的探索和尝试。
门捷列夫在研究元素之间的关系时,他发现一种新的分类模式,这种模式当时并不能完全地解释其他科学家的研究结果。
然而,门捷列夫创造性地利用这个模式去补足其它科学家发现中的一些问题,最终将这个模式推广并得到了成功。
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教训:尝试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各种情况已无法解决时。
元素周围的神秘现象元素周期表的另一个有意思的一面是它周围存在的神秘现象。
例如,为什么元素周期表的颜色布置成这样?为什么周期表的排列方式是这样的?颜色布置的原因源于20世纪早期的菲拉德尔菲亚地铁。
在1909年,地铁的设计师弗兰克·霍姆斯将几种颜色的方块使用在地铁火车站的地图上,以帮助轻松地辨认站点。
化学元素名称趣谈在给化学元素命名时往往都是有一定含义的或者是为了纪念发现地点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个科学家或者是表示这一元素的某一特性。
例如铕的原意是“欧洲”,因为它是在欧洲发现的。
镅的原意是“美洲”,因为它是在美洲发现的。
再如锗的原意是“德国”、钪的原意是“斯堪的那维亚”、镥的原意是“巴黎”、镓的原意是“家里亚”,“家里亚”即法国的古称。
至于“钋”的原意是“波兰”虽然它并不是在波兰发现的而是在法国发现,但发现者居里夫人是波兰人,她为了纪念她的祖国而取名“钋”。
为了纪念某位科学家的化学元素名称也很多,如“钔”是为了纪念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锔”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锘”是为了纪念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等。
为了表现元素某一特性而命名的例子则更多、更常见。
象铯(天蓝)、铷(暗红)、铊(拉丁文的原意为刚发芽的嫩枝即绿色)、铟(蓝靛)、氩(不活泼)、氡(射气)等。
此外如氮(无生命)、碘(紫色)、镭(射线)等,也是根据元素某一特性而命名的。
秦始皇幻想帝位永在,龙体长存,日思长生药,夜作金银梦。
于是各路仙家大炼金丹,他们深居简出于山野之中,过着超脱尘世的神仙般生活。
炼丹家以丹砂(硫化汞)、雄黄(硫化砷)等为原料,开炉熔炼。
企图制得仙丹,再点石成金,服用仙丹或以金银为皿,均使人永不老死。
西文洋人也仿效于暗室或洞穴,单身寡居致力于炼金术。
一两千年过去了,死于仙丹不乏其人,点石成金出终成泡影。
金丹太徒劳无功而销声匿迹。
中外古代炼金术士毕生从事化学实验,为何终一事无成?乃因其违背科学规律。
他们梦想用升华等简单方法改变碱金属的性质,把铅、铜、铁、汞变成贵重的金银。
殊不知用一般化学方法是不能改变元素的性质的。
化学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种原子的总称,而原子是经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却不能再分。
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点石成金”已经实现。
1919处英国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元素使氮变成了氧。
一)小故事:侵害从前,有一个富裕人家,用鲤鱼皮捧碳,煮熟鸡蛋供养着有福气的奶妈,这家有个很美丽的女儿,叫桂林,不过她有两颗绿色的大门牙(哇,太恐怖了吧),后来只能嫁给了一个叫康太的反革命。
刚嫁入门的那天,就被小姑子号称“铁姑”狠狠地捏了一把,亲娘一生气,当时就休克了。
这下不得了,娘家要上告了。
铁姑的老爸和她的哥哥夜入县太爷府,把大印假偷走一直往西跑,跑到一个仙人住的地方。
这里风景优美:彩色贝壳蓝蓝的河,一只乌鸦用一缕长长的白巾牵来一只鹅,因为它们不喜欢冬天,所以要去南方,一路上还相互提醒:南方多雨,要注意防雷啊。
看完了吗?现在我们把这个故事浓缩一下,再用6分钟时间,把它背下来。
侵害鲤皮捧碳蛋养福奶那美女桂林留绿牙嫁给康太反革命铁姑捏痛新嫁者生气休克如此一告你不得了老爸银哥印西提地点仙(彩)色贝(壳)蓝(色)河但(见)乌(鸦)(引)来鹅一白巾供它牵必不爱冬(天)防雷啊!好了,现在共用去8分钟时间,你已经把元素周期表背下来了,不信?那你再用余下的2分钟,对照一下:第一周期:氢氦---- 侵害第二周期: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鲤皮捧碳蛋养福奶第三周期:钠镁铝硅磷硫氯氩---- 那美女桂林留绿牙(那美女鬼流露绿牙)第四周期:钾钙钪钛钒铬锰---- 嫁改康太反革命铁钴镍铜锌镓锗---- 铁姑捏痛新嫁者砷硒溴氪---- 生气休克第五周期:铷锶钇锆铌---- 如此一告你钼锝钌---- 不得了铑钯银镉铟锡锑---- 老把银哥印西堤碲碘氙---- 地点仙第六周期:铯钡镧铪----(彩)色贝(壳)蓝(色)河钽钨铼锇---- 但(见)乌(鸦)(引)来鹅铱铂金汞砣铅---- 一白巾供它牵铋钋砹氡---- 必不爱冬(天)第七周期:钫镭锕---- 很简单了~ 就是---- 防雷啊!。
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演变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在短短的150多年间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完善。
这个表格是化学家们研究元素性质时的重要工具,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构型排列,反映了元素周期性规律的分布。
其发明是一项伟大的成就,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化学的认识。
接下来,我们将探究元素周期表的历史演变。
1.元素周期表的起源1817年,瑞典化学家贝格曼(J. Berzelius)提出了元素符号法,并广泛应用于化学中。
他首次引入了这些形象的符号,标志了将来元素周期表的发展方向。
在此之后,德国化学家施瓦赫(J. W. D. Schowarz)和英国化学家新兰德( J. A. R. Newland)等人都试图探究元素的周期性规律,但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
2.门捷列夫法则的发现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D.I. Mendeleev)认为,如果按照元素的化学特性和电子结构排列,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就会更为明显。
他还提出了“周期律”,即当把元素按原子量依次排列时,一定数目的性质会周期性地出现。
门捷列夫在这个基础上,编制出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从而赢得了无与伦比的声誉。
门捷列夫使用尽最大的努力来除去其中的缺点和不足,以便完善这个版本。
他将已知元素分为7个组,并在周期表上安排它们的位置。
这个表中最为显著的突破是留下了一些空缺,以暗示未知元素的存在。
这个空缺之处不仅预示了新元素的发现,还预示了现代学术研究的思想,即存在未知元素等许多问题。
3.改进的萨克拉门托版本周期表由于门捷列夫的临时表缺乏实验支持,各种问题迅速出现。
例如,氮、磷和卤素族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强制性的识别。
这些限制使意大利化学家萨克拉门托(J. L. Sécchi)重新构建了门捷列夫的周期表。
他使用了当时新的分光光度计技术,证明了元素周期性的法则,并将周期表分为了九个族。
这一表是第一个有直接实验依据的元素周期表。
萨克拉门托表提供了更为准确和可靠的数据,帮助了化学家们了解元素的特性。
元素的故事讲述化学元素背后的有趣历史元素的故事:讲述化学元素背后的有趣历史化学元素是构成我们身体、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
每个元素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些元素的故事,了解它们的起源和发展。
1. 氢元素(Hydrogen)氢元素是宇宙中最常见的元素,它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300年的中国。
当时的人们观察到氢气在与空气中的火焰接触时会发出嘶嘶声,因此将其命名为“气”。
直到18世纪,化学家亨利·卡文迪什的实验中,氢被确认为一种独立的元素。
如今,氢在氢能源和航天科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氧元素(Oxygen)氧元素是生命的基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们并不知道氧的存在,但对其性质有着一定的了解。
1774年,瑞典化学家卡尔·舍勒尔对空气进行了实验,发现了一种能燃烧和支持动物呼吸的物质。
他将这种物质称为“氧气”,这个名字源于希腊语“oxys”,意为“酸性”。
通过氧气的发现,我们才明白了大自然中许多现象的起因。
3. 金元素(Gold)金元素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财富之一。
早在公元前约3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开采金子。
金以其独特的颜色和质地而闻名,被用于艺术和装饰品。
此外,金也在电子工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制作电子元件和导电线。
4. 铁元素(Iron)铁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
早在公元前约2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提取和使用铁。
铁的发现和应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工具、建筑和武器的制造提供了基础。
5. 硅元素(Silicon)硅元素在现代科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半导体产业的关键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的制造,如计算机芯片和太阳能电池板。
硅元素的独特性质使得我们能够利用电子技术改变和改良我们的生活。
6. 锂元素(Lithium)锂元素在现代科技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锂电池这一重要能源储存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
锂电池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储存系统等领域。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元素周期表的故事作文素材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
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
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
人们自然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揭开了这个奥秘。
原来,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质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质和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变化。
门捷列夫激动不已。
他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质排列成一张表,结果发现,从任何一种元素算起,每数到8个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八音律”。
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呢?
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诞生于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父亲是中学校长。
16岁时,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学习。
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
1861年回国,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门捷列夫发现这门学科的俄语教材都已陈旧,外文教科书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够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
这种想法激励着年轻的门捷列夫。
当门捷列夫编写有关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章节时,他遇到了难题。
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们的位置呢?当时化学界发现的化学元索已达63种。
为了寻找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某一学科的历史,是把握该学科发展进程的最好方法。
门捷列夫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他迈进了圣彼得堡大学的图书馆,在数不尽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们研究化学元素分类的原始资料……
门捷列夫抓住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分类的历史脉络,夜以继日地分析思考,简直着了迷。
夜深人静,圣彼得堡大学主楼左侧的的门捷列夫的居室仍然亮着灯光,仆人为了安全起见,推开了门捷列夫书房的门。
“安东!”门捷列夫站起来对仆人说:“到实验室去找几张厚纸,把筐也一起拿来。
”
安东是门捷列夫教授家的忠实仆人。
他走出房门,莫名其妙地耸耸肩膀,很快就拿来一卷厚纸。
“帮我把它剪开。
”
门捷列夫一边吩咐仆人,一边动手在厚纸上画出格子。
“所有的卡片都要像这个格于一样大小。
开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写字。
”
门捷列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他在每一张卡片上都写上了元素名称、原于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
筐里逐渐装满了卡片。
门捷列夫把它们分成几类,然后摆放在一个宽大的实验台上。
接下来的日子,门捷列夫把元素卡片进行系统地整理。
门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时间的教授突然热衷于“纸牌”感到奇怪。
门捷列夫旁若无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纸牌那样,收起、摆开,再收起、再摆开,皱着眉头地玩“牌”……
冬去春来。
门捷列夫没有在杂乱无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内在的规律。
有一大,他又坐到桌前摆弄起“纸牌”来了,摆着,摆着,门捷列夫像触电似的站了起
来,在他面前出现了完全没有料到的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从上到下地逐渐变化着。
门捷列夫激动得双手不断颤抖着。
“这就是说,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关系。
”门捷列夫兴奋地在室内踱着步子,然后,迅速地抓起记事簿在上面写道:“根据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学性质的近似性试排元素表。
”
1869年2月底,门捷列夫终于在化学元素符号的排列中,发现了元素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同年,德国化学家迈尔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及其他性质,也制出了一个元素周期表。
到了1869年底,门捷列夫已经积累了关于元素化学组成和性质的足够材料。
无影周期表有什么用呢?它可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