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之潘复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民国时期济宁最牛的五个人,个个非同凡响靳云鹏靳云鹏曾经担任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总理,是皖系军阀段祺瑞手下的“四大金刚”之一。
靳云鹏1877年出生于济宁邹城苗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七人,父亲早逝。
后来,靳云鹏的母亲邱氏带着孩子迁到济宁靠卖煎饼维持生计。
靳云鹏18岁时因生活所迫,赴天津参加了袁世凯组建的“新建陆军”,隶属于段祺瑞的部下。
因受段祺瑞赏识,靳云鹏历任陆军参赞、第五师师长、山东都督、陆军总长,直至1919年担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潘复潘复1883年出生于济宁微山县马坡镇潘庄,后随父亲移居济宁,在民国时期,潘复曾任北洋政府最后一任国务总理。
潘复年轻时熟读经书并考中举人,民国成立后,历任财政部次长、全国河道督办、财政部总长、交通部总长,直至担任国务总理。
令人称奇的是,潘复与靳云鹏这两位民国总理有“兄弟之情”,靳云鹏的母亲邱氏是潘复的奶妈。
原因是靳云鹏母亲在济宁卖煎饼时偶遇潘复的父亲,潘复父亲见邱氏厚道能干,就让她去潘家做杂工,兼做潘复的奶妈。
后来潘家遇到劫匪绑票,邱氏在危急之际用儿子靳云鹏替换了潘复,对潘家有恩,所以邱氏后来名为佣工实际和潘家成了亲戚。
王毓芝王毓芝1875年出生于任城区北门大街,曾任北洋政府币制局副总裁、全国烟酒事务督办、总统府秘书长等重要职务。
王毓芝1905年考入陆军学堂,肄业后跟随军阀曹锟任机要秘书,后在曹锟的提携下步步高升。
1923年曾帮助曹锟贿选总统,贿选成功后,王毓芝被任命为总统府秘书长。
1924年末曹锟下野,王毓芝也被解职,1933年病逝于天津。
吕德镇吕德镇又名吕静之,是民国时期济宁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产业涉及钱庄、典当、百货、工厂等各个领域。
由于吕德镇的产业在济宁占的份额极高,所以吕德镇在济宁有“吕半城”的称号。
不过,吕德镇的产业并不是靠自己奋斗得来的,而是从祖父、父亲手中接过来的,他本人贪图享受,不善经营,虽然兴建了当时济宁最豪华的住宅群吕家宅院,但却没能守住,后来负债累累,不得不卖光了家产。
中华民国的历任总理内阁总理(按照《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对国会负责) 唐绍仪(1912.03-1912.06)陆征祥(代1912.06)(以外交总长代理)陆征祥(1912.06-1912.08)赵秉钧(代1912.08-1912.09)赵秉钧(1912.09-1913.04)段祺瑞(代1913.05-1913.07)(以陆军总长代理)朱启钤(代1913.07)段祺瑞(代1913.07)熊希龄(1913.07-1914.02)孙宝琦(代1914.02-1914.04)(以外交总长代理)政事堂国务卿(袁世凯成正式大总统后,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设政事堂。
)徐世昌(1914.05-1915.10)陆征祥(代1915.10-1916.03)(以外交总长代理)徐世昌(1916.03-1916.04)段祺瑞(1916.04-1916.06)国务总理(袁世凯称帝死后,国务院官制恢复,)段祺瑞(1916.06-1917.05)伍廷芳(代1917.05-1917.06)(以外交总长代理)江朝宗(代1917.06)(以步兵统领代理)李经羲(1917.06-1917.07)段祺瑞(1917.07-1917.11)汪大燮(代1917.11)(以外交总长代理)王士珍(署1917.11-1918.02)钱能训(代1918.02-1918.03)(以内务总长代理)段祺瑞(1918.03-1918.10)钱能训(1918.10-1919.06)龚心湛(代1919.06-1919.09)(以财政总长代理)靳云鹏(代1919.09-1919.11)(以陆军总长代理)靳云鹏(1919.11-1920.05)萨镇冰(代1920.05-1920.08)(以海军总长代理)靳云鹏(1920.08-1921.12)颜惠庆(代1921.12)(以外交总长代理)梁士诒(1921.12-1922.01)颜惠庆(代1922.01-1922.04)周自齐(署1922.04-1922.06)(以教育总长代理)颜惠庆(1922.06-1922.07)王宠惠(1922.07-1922.11)汪大燮(1922.11-1922.12)王正廷(代1922.12-1923.01)(以外交总长代理)张绍曾(1923.01-1923.06)高凌霨(代1923.06-1924.01)(以内务总长代理)孙宝琦(1924.01-1924.07)顾维钧(代1924.07-1924.09)(以外交总长代理)颜惠庆(1924.09-1924.10)黄郛(1924.10-1924.11)段祺瑞临时执政府时期许世英(1925.12-1926.02)贾德耀(1926.02-1926.04)胡惟德(署1926.04-1926.05)(以外交总长代理)颜惠庆(1926.05-1926.06)杜钖圭(代1926.06-1926.09)(以海军总长代理)顾维钧(代1926.10-1927.06)(以财政总长代理)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时期潘复(1927.06-1928.06)1928.10.3,国民政府通过《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以行政院院长取代国务总理,并设置行政院成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民国陆军上将潘文华生平简介潘文华(1886—1950),号仲三,外号潘鹞子,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刘湘死后替补成为川军五行中的一人。
民国二级陆军上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国陆军上将潘文华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潘文华生平简介潘文华是民国时期四川军队中的著名将领,他出生在1886年,在1950因病去世,外号潘鹞子,是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第一任会长是刘湘本人,在刘湘死后成为川军中的领导者,是民国二级陆军上将。
潘文华的父亲是清朝的秀才,但是家里非常贫穷,他的母亲和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不得不去做学徒,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军,在潘文华简介中这是一个分水岭,后来他受过军事教育,在全国爆发辛亥革命以后,他宣布起义。
他还参加过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运动,在当时四川军阀混战期间晋升为旅长,之后投靠了刘湘,成为刘湘的得力干将。
刘湘围剿过共产党,具体的执行人就是潘文华,但是他并没有在战斗中获得好处。
抗日战争中国他曾经出川作战,但是因为作战不利被诬告后免职,闲赋在家。
后来刘湘死去以后他被刘湘的部下推举为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自此成为刘湘的继承人,主持四川。
在四川他联合有实力的人物抗拒蒋介石,以保住四川,同时他还和共产党人取得联系,并给予他们活动经费。
后来潘文华一直和各力量长期联系,同时和共产党也联系日深。
后来因为蒋介石的排挤他被削权,引起了他的不满,最终在老部下的推动下他宣布起义,建国后的第一年就因病去世,这些就是潘文华简历。
潘文华故事潘文华是民国二级陆军上将,曾经担任重庆市长一职。
时至今日,有关潘文华故事依然在四川省广为流传。
通过了解潘文华故事,便可窥探潘文华的性格魅力。
“爱乡将军”讲述的就是潘文华故事。
潘文华是四川仁寿县人,1934年,身居要职的潘文华派遣周万俊率领部队前往成都修建公路,为了让家乡人民走出大山,潘文华陆续修建了成都至借田段公路、借田至仁寿城公路。
1939年,这两条公路全线通车,全长99公里。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历任国务院国务总理【国务总理】唐绍仪,字少川,广东中山人。
1912.3.29~1912.6.27。
1912年3月29日,唐绍仪就任国务总理,6月27日因与袁世凯总统政见不合而辞职。
【国务总理】陆徵祥,字子欣,上海人。
1912.6.29~1912.9.22。
1912年6月29日,陆徵祥就任国务总理,因不容于国会,愤而称病辞职。
【代理国务总理】赵秉钧,字智庵,河南临汝人。
1912.8.20~1912.9.24。
内务总长赵秉钧代理国务总理,因国务院改组而去职。
【国务总理】赵秉钧。
1912.9.25~1913.7.16。
1912年9月25日,赵秉钧就任国务总理,因宋案涉嫌称病辞职,至1913年7月16日始奉准辞职。
【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
1913.5.1~1913.7.16。
陆军总长段祺瑞代理国务总理。
【代理国务总理】朱启钤,字桂莘,贵州紫江人。
1913.7.17~1913.7.18。
交通总长朱启钤代理国务总理。
【代理国务总理】段祺瑞。
1913.7.19~1913.7.31。
陆军总长段祺瑞代理国务总理。
【国务总理】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人。
1913.7.31~1914.2.12。
1913年7月31日,熊希龄就任国务总理,因财政困难而辞职。
【代理国务总理】孙宝琦,字慕韩,浙江杭县人。
1914.2.12~1914.5.1。
外交总长孙宝琦代理国务总理,因袁世凯废止国务院官制而去职。
【国务卿】徐世昌。
1914.5.1~1915.10.26。
1914年5月1日,徐世昌就任国务卿,因不满袁世凯实行帝制而请辞。
【代理国务卿】陆徵祥。
1915.10.26~1915.12.21。
外交总长陆徵祥代理国务卿,12月21日奉命真除。
【国务卿】陆徵祥。
1915.12.21~1916.3.22。
1915年12月21日,陆徵祥就任国务卿,因袁世凯帝制失败改组内阁而去职。
【国务卿】徐世昌。
1916.3.22~1916.4.22。
毛契农中将简传毛契农(毛希蒙)先生(1881年-1954年),经历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
天资聪慧,终身勤奋。
履历丰富,集文人、军人、商人、官员和佛教徒等等于一身。
为人正义正直,爱国爱民,仗义疏财。
他与中国近现代许多名人名士有颇多交往,挚友众多,口碑甚佳,是个传奇人物。
1881年1月出生,系五代耕读出身。
乳名鉴莹,学名荪元,字(号)契农。
余姚三管乡(今属慈溪市桥头镇)人。
因参加同盟会,为避清政府灭族,化名希蒙。
1887年,在父亲毛虹村开办的私塾里开始读书。
1893年,父亲前往南汇三墩镇祥泰南货店担任经理,于是往三墩店中半工半读。
1897年,往苏州叶受和茶食糖果店为职工。
1901年,在观海卫正大元油行任外帐房.1902年,升为正帐房兼任益大花号的正帐房,即为益大和正大元两家总帐房。
1905年4月,被荐至商务印书馆教育器械馆任外帐房,8月份升为总帐房(即会计部主任)。
1906年3月,改任商务印书馆两浙干事员,负责联络浙江全省教育界和政府有关教育部门的事宜。
同年,在绍兴经秋瑾女士介绍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1907年,任商务印书馆太原分馆副经理。
1908年9月,任商务印书馆长沙分馆副经理兼会计主任。
1909年11月,任商务印书馆总公司(沪)会计科会计员。
1910年12月,为同盟会正式会员,脱离商务印书馆,由李征五先生领导专事革命工作,历经艰险,勇往直前。
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和上海起义等许多武装行动,上海光复后,任蔡元培、章太炎领导的沪光复军(总司令李征五)司令部科长(与蒋介石同事)。
其间赴海参崴监同张宗昌招兵买马和联系侨胞等事,至12月任务完成返沪,光复军即成立骑兵团,就任团副官兼少校军需长。
1912年10月,任沪光复军步兵团第一营营长。
随即改任江苏都督府属官并考入南京陆军讲武堂。
又任事于江苏第三师(师长冷遹)骑兵第三团(团长张宗昌)。
1913年,南京陆军讲武堂卒业,任第二军(军长冯国璋)第三师(师长张宗昌)副官长兼军需处长。
倪方六:三句最牛的民国报人名言倪方六:三句最牛的民国报人名言三句最牛的民国报人名言(2011-10-23 00:24:06)转载标签:倪方六民国新闻自由邵飘萍林白水史亮才暗杀经过真相文化三位民国报界牛人被杀真相本文作者倪方六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我们不只要记住孙中山、黄兴、蔡锷他们革命党人,民国媒体人也不能忘记的。
午后收到一份快件,想起写这篇博文。
打开快件后,发现是同行徐百柯先生的大作《民国风度》。
徐百柯为何许人?可能有博友不一定清楚,但如果说《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大概新闻界没有不知道的,百柯先生目前是此刊的主编。
此刊最出名之处,并非因其“团报”的背景,而是2006年1月25日被停刊、主编李大同被停职一事。
当时,包括美联社、路透社、共同社、法新社、英国BBC等在内的一批新闻嗅觉极为灵敏的大牌媒体,认为这是大陆“言论不自由”的标志性事件,因而报道兴趣大增,一时间《冰点》周刊被停刊成了“国际新闻”。
只可惜,大陆媒体当时没有动静,同行间也只能在私底下发点小议论,原因嘛不用说了,你懂的。
我一直记着这次停刊事件,所以在收到百柯先生的大作后,我是认认真真地翻看了一遍,更多的原因或许便是出于对《冰点》这个栏目的敬重。
《民国风度》一书,是百柯先生任《冰点》人物版“钩沉”专栏主笔时,所发文章的结集,此前曾出版过,名叫《民国那些人》,这次再版依然有味道。
《民国风度》一书中记述了不少民国名人,其中的13位民国媒体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对民国媒体人,我是十分崇拜的。
我当年改行当记者,原因之一是受到民国新闻前辈事迹感染,看他们的书多了。
我觉得,合格的媒体人都有一份骨气,即所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这是民国记者们的追求,也是民国媒体人的灵魂,至今仍被不少共和国新闻人当作信条!民国大多媒体前辈们是从不畏强势和强权的,视新闻自由为神圣,其中有三句名言最牛,至今闪光,大家最不应该忘记。
这三句话分别是三个人说的,为了这三句话,他们各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邵飘萍:“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
民国10个最闻名的奇女子_排行榜10、孙用蕃如果不是因为张爱玲,孙用蕃的名字或许早就被遗忘在历史的一角。
有时候人的际遇着实难以预料,原不相干的人,忽然成了熟人;当初的朋友也可能最后冰火难容。
而孙用蕃,终于在岁月的洗练中变成宽容的老太太,那些当初和张爱玲的纠结往事,也都逐渐随风飘散。
孙用蕃在嫁给张爱玲的父亲张廷众之前,曾是民国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府上的一朵耀眼的女儿花。
在十六个女儿中,七小姐孙用蕃于家族内外的名气仅次于大姐孙用慧,这位七小姐性格外向,出嫁前交际十分广泛,赵四、陆小曼、唐瑛等都是她的闺密,算是上海名媛圈子里的一个风云人物。
9、王映霞王映霞,出生于1908年,中国浙江杭州人,当年“杭州第一美人”。
王映霞一生中的两次婚事都轰动全城。
1928年2月,她与郁达夫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那一年,她20岁,郁达夫32岁。
多年后离婚。
1942年4月4日,与钟贤道在重庆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
王映霞晚年回忆:“如果没有前一个他,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
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王映霞逝世于2000年。
8、凌叔华凌叔华,生于文化古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是其父第四位夫人所生,姊妹四人,排行第三,在家里排行第十。
古城的灿烂文化和环境启迪了她的天资才华,影响了她的爱好和生活。
后在文学创作和绘画方面都有优异的成就。
2016年,精装版《凌叔华文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她的作品除了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及散文集《爱山庐梦影》外,还有短篇小说自选集《凌叔华选集》和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的《凌叔华选集》等。
7、孟小冬孟小冬,别名:孟令晖;1907年12月9日生于中国上海市,中国著名京剧演员,有老生皇帝之誉。
12岁在无锡正式挂牌公演旋即走红;1936年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1938年拜余叔岩为师;1949年赴香港定居;1967年移居台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大军阀张勋的人生最后几年是怎样度过的
导语:1、一妻十妾张勋有一妻十妾,妻名曹琴,曾为张勋守贫10年,被光绪帝皇后隆裕封为一品夫人,据说张勋“事之若母,家庭事无大小,俱一一问过
1、一妻十妾
张勋有一妻十妾,妻名曹琴,曾为张勋守贫10年,被光绪帝皇后隆裕封为一品夫人,据说张勋“事之若母,家庭事无大小,俱一一问过曹夫人”。
妾中之一邵雯是天津人,父母早丧,被弟弟骗到张家,卖了一笔钱,邵被张勋先奸后允,后来逢邵的弟弟来张家,都被其姐痛骂,以至姐弟不能碰面。
张勋寓居天津前后,三姨太王克琴和他的马弁好上了,王为脱离险境和日后生活所计,也效前人之法装疯卖傻,脱光了衣服乱跑,张勋信以为真,遂将王逐出家门,后王与张勋的马弁终成伴侣,这件事还上了当时的杂志,轰动一时,王克琴后来向人回忆:“张勋有酣睡在女人身上的怪癖,稍微一动即予脚踢手打,甩下床去。
”
2、九子五女
张勋的姨太太们给他生了九子五女,大约半数早夭。
活下来的长大成人后,有多位与民初人物的子女结亲。
长子梦潮是张作霖的女婿;五子梦范是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靳云鹏的女婿;七子梦津娶了南昌洋油大王赵干卿的女儿;长女梦缃嫁给了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潘复的儿子;五女梦嫁给江西督军陈光远的儿子。
当初张作霖很想与张勋结成儿女亲家,据说曾派人持其四个女儿的照片到张勋家,任张挑选其一,张勋因只有长子梦潮与张作霖的四女年纪相符,就选定了该女,及至两人成亲时,张勋和张作霖都已故去,
生活常识分享。
有关五大道的导游词【篇一:天津五大道导游词】楚悠声音游记——天津五大道1 概况天津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现如今流传这样一句话,叫做“五千年中国看西安,一千年中国看北京,一百年中国看天津”。
由此可见,天津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是不容低估的。
与历史悠久的中国古都型城市相比较,天津的历史并不算太长。
传统天津的城市地位也不是特别高,在明代天津是座卫城,这样级别的城市在当时有三四百个。
如今老人们讲的“天津卫”就是这么来的啦。
到了清代,天津由州很快升格为直隶州,不久又开府置县。
府一级的城市在清代有二百多个,县一级的城市达一千多个。
但是因为天津依河近海,地处水陆通津,距离京城又很近,因此地位十分重要。
天津老城的历史是很难一时半会儿说清楚的,要想知道天津老城的沧桑变迁,特别是近代历史,去五大道游览区看看小洋楼就能了解个大概。
2 五大道说起小洋楼,在上海、青岛、厦门、武汉都有很多。
但比起来,天津的小洋楼却是现存最多、保存最好、而且是最为集中的。
1860年至1903年,英法美等西方列强纷纷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这个时候开始,天津被九国列强分割,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设立租界,而小洋楼最集中、占地面积最大的还要属英租界的五大道。
据统计,这一地区的名人旧居和风貌建筑有300多处,与其他地区相比,无论从地域面积、文物的数量,还是近代名人遗迹等等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
于是呢,这里成了天津小洋楼的代名词。
五大道就是指的座落在天津市和平区城都道以南,马场道以北,西康路以东,马场道和南京路以西的长方形地段。
事实上,五大道地区共有22条道路,总长17公里,面积1.28平方公里。
沿东西,向南到北分布的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成都道等都统称为“五大道”地区。
3 马场道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马场道,这儿也是五大道中最长的一条马路,全长3216米。
马场道因通往英租界跑马场而得名,不过更让它名声在外的还是那些近代天津的达官显贵。
民国时期记者有多牛? / 何仁勇2012-10-31 00:06 | 阅读(636) | 标签: 晚清民国的100个为什么 | 字号:大中小打印文章1872年4月30日,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在上海创办了一份名叫《申报》的报纸。
美查是想用办报纸赚点钱,来弥补做生意的损失,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办成了中国第一份现代意义的报纸。
在这以后,特别是1912年民国成立以后,各种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报纸的发达,催生了一种叫“记者”的职业出现。
虽然现在记者总被笑称“妓者”,可在民国时期,记者不但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豪迈,还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风骨。
在面对生杀予夺的权贵军阀时,不少记者更是以其铁骨铮铮、毫不退缩的硬汉姿态出场,在新闻史上写下极具光彩的一笔。
黄远生与袁世凯的攻防战第一个应该被提到的民国记者必须是黄远生。
算起来,他从事新闻行业总共才3年多时间。
用现在的眼光看,在新闻行业干3年,基本上还是处于摸爬滚打阶段的“新兵”。
可就在这3年时间内,黄远生创造了多项“第一”: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他第一个使用“通讯”这种新闻题材并将之打造成中国新闻界的品牌,同时,他又是中国近现代新文学的首倡者之一……最后,他是中国第一位被暗杀的独立记者。
黄远生干过很多牛逼事,其中最让人念念不忘的当属与袁世凯的“攻防战”。
虽然从业只有短短3年时间,但靠着大量新闻通讯和时政评论,黄远生在新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正在筹备称帝的袁世凯所垂涎不已的。
因此,袁世凯不顾黄远生曾经尖锐地批评过自己,也要想方设法把他笼络到旗下。
此为一箭三雕之策:一是少了一位劲敌,二是多了一位旗手,三是获得礼贤下士的雅名。
于是,大约是1915年秋天,袁世凯下达聘令,“聘请”黄远生担任上海《亚细亚报》总撰述——这份报纸是袁世凯的御用报纸,地位几近于现在的党报。
对于袁世凯这种近于“霸王硬上弓”的“聘请”,黄远生虽然很反感,却也不敢明言拒绝。
潘馥信札中的贵潘往事《苏州日报》2021年07月03日 B03版□沈慧瑛2017年下半年,整理顾笃璜先生捐赠的过云楼藏晚清民国手札时,发现大部分是苏州贵潘亲友间的通信,于是产生了单独整理、出版这部分书信的想法。
2019年夏天,与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联合启动《贵潘友朋信札》的点校工作,历时一年半,于近期正式出版。
《贵潘友朋信札》收录潘世恩、潘祖荫、潘霨、刘瑞芬、钱应溥、钱鼎铭、彭祖贤、杨泗孙等161位作者的795通书信,收信者多为潘馥,主要反映了同光年间的重大事件、官场生态、社会活动、人情往来、家族管理、子女教育等各方面内容。
贵潘虽为江南望族,但潘馥为长房蓼怀公之后,他们这支并没有像四房贡湖公的后代潘奕隽与潘奕藻兄弟、潘世恩与潘祖荫祖孙那样显赫,故长期以来寂寂无闻。
《贵潘友朋信札》的面世,诚如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徐茂明博士所言:“这是苏州潘氏研究的一个新宝藏,为全面了解潘氏提供了大量第一手鲜活的资料。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最江南的文化名城,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
潘氏家族于明末清初定居苏州,融入吴地文化,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成为科甲兴盛的名门望族,构建了庞大的社会关系,并“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宗族意识和规范的宗族组织,从而使得潘氏宗族形成了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
”因此,举人出身的潘馥作为潘氏大家族一员,分享着潘世恩那支的权力网络,拥有着广泛的朋友圈,又因个人活动能力超群,与潘霨一起成为蓼怀公支的核心人物。
通读目前所保存的潘馥友朋手札,可知其交游广泛,与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丁日昌、广东巡抚刘瑞芬、湖北巡抚彭祖贤、刑部尚书庞钟璐、工部尚书钱应溥、湖南巡抚邵友濂、建昌兵备道陶文潞、大理寺卿赵佑宸等朝廷官员均有交谊,又因不少书信形成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故对政局与时势均有涉及。
江苏被太平军占领后,各地兴办团练自卫,工部尚书、大学士彭蕴章向朝廷推荐潘馥、顾文彬、潘曾玮、杨庆麟等人帮办团练,由团练大臣庞钟璐“委差”。
天津五大道——滨江道——古文化街——天津之眼一日游接待计划8:00出发9:00到达五大道10:15出发前往滨江道11:00到达滨江道12:30午饭(请大琳根据你跟饭店协商的用餐时间再做调整)13:00古文化街14:30年会现场五大道1.概况天津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现如今流传这样一句话,叫做“五千年中国看西安,一千年中国看北京,一百年中国看天津”。
由此可见,天津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是不容低估的。
与历史悠久的中国古都型城市相比较,天津的历史并不算太长。
传统天津的城市地位也不是特别高,在明代天津是座卫城,这样级别的城市在当时有三四百个。
如今老人们讲的“天津卫”就是这么来的啦。
到了清代,天津由州很快升格为直隶州,不久又开府置县府一级的城市在清代有二百多个,县一级的城市达一千多个。
但是因为天津依河近海,地处水陆通津,距离京城又很近,因此地位十分重要。
天津老城的历史是很难一时半会儿说清楚的,要想知道天津老城的沧桑变迁,特别是近代历史,去五大道游览区看看小洋楼就能了解个大概。
2.小洋楼说起小洋楼,在上海、青岛、厦门、武汉都有很多。
但比起来,天津的小洋楼却是现存最多、保存最好、而且是最为集中的。
1860年至1903年,英法美等西方列强纷纷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这个时候开始,天津被九国列强分割,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设立租界,而小洋楼最集中、占地面积最大的还要属英租界的五大道。
据统计,这一地区的名人旧居和风貌建筑有300多处,与其他地区相比,无论从地域面积、文物的数量,还是近代名人遗迹等等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
于是呢,这里成了天津小洋楼的代名词。
五大道就是指的座落在天津市和平区城都道以南,马场道以北,西康路以东,马场道和南京路以西的长方形地段。
事实上,五大道地区共有22条道路,总长17公里,面积1.28平方公里。
沿东西,向南到北分布的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成都道等都统称为“五大道”地区。
北洋政府内阁部分阁员间社会关系一览表中国向来为伦理社会, 以关系为本位,以地缘、血缘、学缘、姻亲等关系为重要纽带的人际关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而在长期的专制统治中, 人治色彩相当浓厚, 因而以姻亲、师生、僚属、朋友、结拜兄弟、同学、同乡为主要纽带的传统私人关系在中国政治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内阁部分阁员间社会关系一览表 (1916-1928)表中展示的这样一个复杂而又清晰的社会关系网络无疑是令人吃惊的。
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近代社会, 婚姻都是官场上官员之间建立政治联系的重要手段。
顾维钧因受到唐绍仪的赏识, 在博士论文还未曾完成之时, 便被唐推荐回国任总统府和国务院的英文秘书。
与唐的三女唐梅结婚后, 即开始在外交部工作, 不久就升任参事。
三十岁不到便开始了职业外交生涯。
另一个著名的外交家施肇基也是因为年轻之时便被唐看中, “目为佳士, 期以远大, 遂以其兄之女妻之。
施、唐既联姻娅, 绍仪益善遇之, 先后任英美使馆随员, 后以道员指省直隶”。
民国建立后, 唐绍仪出任国务总理, 于是便“引肇基任交通总长”。
孙宝琦为内阁总理之时, 因颜惠庆是其妹夫, 遂邀颜出任外交总长, 但前任外交总长顾维钧少年持重, 深得曹锟信任, 曹宁可放弃孙宝琦, 也一定坚持要由顾执掌外部, 孙宝琦只得改任颜惠庆为农商总长。
1924年11月, 段祺瑞复出并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转年便特任其内弟吴光新为陆军总长, 丝毫没有避嫌之意。
友谊作为传统社会关系的一种, 虽然它的政治意义很难确定, 但往往具有其他个人关系所不及的更大的政治力量。
事实上, 友谊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中形成的, 作为一种感情上的联系不仅十分主观, 这中间还会夹杂着其他各种关系。
如王宠惠和罗文干就为同事兼朋友关系, 1916年北洋政府成立修订法律馆, 罗文干在该馆就职, 1918年7月在王宠惠手下任副总裁, 在修订刑法典过程中, 他们两人成为挚友, 在此期间罗文干在北京大学任法学教授、法官训练所讲师。
民国初期的著名报人开创诸多第一的邵飘萍1918年7月,在北平出现了我国第一家通讯社——新闻编译社。
这家通讯社的创办人就是曾任《申报》、《时报》主笔,对袁世凯进行过猛烈抨击的邵飘萍。
当年10月,邵飘萍又创办了在京城名噪一时的《京报》。
《京报》日出对开四版,邵飘萍亲笔题写报名,其创办宗旨是要让当局“听命于正当民意”,也就是为民请命。
为了激励报社同人,邵飘萍还挥笔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报社办公室内。
此词取自明代义士杨椒山的著名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但他将“妙”字改为“辣”,那意思十分明白:《京报》就是要突出它“辛辣”的特色。
***著名将领冯玉祥曾经这样赞誉邵飘萍:“主持《京报》,握一支毛锥,与拥有几十万枪支之军阀搏斗,卓越英勇,只知有真理,有是非,而不知其他,不屈于最凶残的军阀之刀剑枪炮,其大无畏之精神,安得不令全社会人士敬服!”邵飘萍于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紫溪村,原名邵新成。
由于父亲是教书匠,邵飘萍5岁起进私塾读书,14岁便中了秀才。
之后他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并开始为《申报》写稿。
辛亥革命成功后,他在杭州参与主办《汉民日报》,先后任编辑、主编。
在举国上下都对袁世凯抱有很大幻想的时候,他却能一眼看透这个窃国大盗的本来面目。
在南北议和正在进行的过程中,邵飘萍便在报上大声疾呼:“呜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袁贼不死,大乱不止。
”他义正词严地指出:“总统非皇帝。
孙总统有辞去总统之权,无以总统让与他人之权。
”邵飘萍如此公开反对袁世凯及其爪牙,必然惹祸上身。
1914年袁世凯下令封闭《汉民日报》,邵飘萍被捕三次,后经营救出狱,流亡日本,入法政大学读书。
在那里,他与几位朋友发起组织了东京通讯社,为国内报纸撰写新闻报道。
1915年外国报纸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是邵飘萍最早向国内及时提供报道,予以揭露。
当年12月,袁世凯登极称帝,上海新闻界电邀邵飘萍回国,加入倒袁斗争。
他回国后,担任《申报》、《时报》主笔,仅1916年的前五个月,他便以“阿平”署名,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36篇社论、134篇时评,对袁世凯进行猛烈的抨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因捉奸被误杀?揭秘民国高官的离奇死亡事件导语:李秀山,名纯,直隶人,是小站(天津咸水沽南约10公里一个铁路站,袁世凯在此草创近代陆军制度)出身的人物,初在由武卫右军改编的第六镇任协李秀山,名纯,直隶人,是小站(天津咸水沽南约10公里一个铁路站,袁世凯在此草创近代陆军制度)出身的人物,初在由武卫右军改编的第六镇任协统,原驻东三省。
辛亥秋间,随统制吴禄贞进关,驻石家庄正太车站。
9月17日,吴绶卿(禄贞)被袁世凯收买的第六镇第十二协统周符麟刺死出缺,清廷便以李纯升任统制。
第六镇改编作第六师,还是他当师长。
癸丑(1913年)二次革命,袁派冯国璋、李纯等南下,和革命军作战,李部开入九江,事定后,冯督苏,李督赣,与督鄂的王占元并称“长江三督”。
秀山有好名之雅,胸中也略有些墨汁,还算是当时赳赳武夫中能自惜羽毛的一个。
当时那些军政大员们好发议论,电文满天飞,骈偶堆砌,无病呻吟。
但李纯比较稳健,不轻发言,而言则必有中,所以时人对他没有什么恶感。
自导自演离任闹剧1917年初,冯国璋组织长江督军同盟,由孙洪伊居间,暗中与南方实力派通款,对段祺瑞起了离心作用,于是北洋军人以段派为中心,主张“北洋大团结”,12月3日,召集天津会议,直隶曹锟、山东张怀芝、安徽倪嗣冲、福建李厚基、江西李纯、湖北王占元、河南赵倜、吉林孟恩远,纷纷亲自出席,其他各省也派有代表,商量团结对付南方。
这时候冯国璋已继黎元洪任总统,住进了新华宫,得到消息,便以检阅军队为名,到津、济、蚌埠等地,和各实力派交换和平主张的意见。
独有李纯一人,对冯的政策表赞同,其余不作表示,直、皖两系的裂痕,说来早在此时埋伏下来了。
而李和冯的关系,自来便是一生活常识分享。
民国人物之潘复
潘复(1883――1936),原名贞复,字馨航,济宁东门大街人,清末举人,生于累世为官的名门望族。
崭露头角
潘复幼时,倜傥不羁,然机弩颖悟颇有才华。
早年为江苏布政使幕僚。
辛亥革命后,潘复跻身政坛,加入进步党,积极从事政治活动,但无所成就。
后到关外供职于张作霖幕府中,得与奉系发生渊源。
其崭露头角,始于“争路”。
清光绪末年,原拟修筑天津至镇江的铁路,途经济宁,后改为天津至浦口,不经济宁。
济宁各界人士闻讯后,当即推举潘复等人赴京请愿,经据理力争,邮传部会商决定,干线不动,另修兖济支线。
该支线于1912年通车,时潘曾撰有《争路小记》。
1913年,被委任为山东实业司司长。
潘复在山东期间,举办了一次物业博览会,当时玉堂酱园产品曾参展获11项奖牌。
同年11月又改任山东运河疏浚局筹备主任。
1914年6月,靳云鹏被加封“泰武将军”督理山东军务,潘复利用实业司司长(后又改实业厅厅长)之便,为靳筹办济宁鲁丰纱厂。
1916年5月潘复出任全国水利局副总裁、署理总裁。
1920年8月改任运河疏浚局副总裁、任北洋政府财政次长、兼盐务署署长、山东省筹账会会长。
期间,在济宁开办慈善院,与其父潘守廉捐款多次,累计达1万元,收容施助老弱
病残和孤儿百余人。
仕途高峰
1921年,潘复利用靳任总理之机,妄图操纵山东议会选举,攫取省长之职,因舞弊丑行被戳穿而罢手。
同年底靳云鹏内阁倒台,潘随之去职,移居天津。
1925年张宗昌任山东军务督办时,委其为督署总参议。
1926年,张作霖入京主政,9月潘复任财政总长。
次年,张作霖在北京成立中华民国安国军政府,任命潘复为国务总理,并兼任交通总长。
至此,潘复终于爬上了他仕途的最高峰,当上了北洋政府第32任总理,即末任总理。
1928年初夏,北伐军节节胜利直趋北平。
北洋军阀政府日暮途穷,张作霖下总退却令。
6月2日通电全国,潘复内阁也随之土崩瓦解。
潘复当总理屈指算来只有350天,被张学良聘为高级顾问。
后居津门,从此过起寓公生活。
1936年9月12口在北京病逝,终年54岁。
潘复的出名,不在于他曾做过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国务总理,而是因为其借助军阀、狗肉将军张宗昌之手,杀了民国著名报人林白水。
潘复,山东济宁人,其父潘守廉为清进士,当过知县。
家境殷实,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尤其在理财方面有着天然的小聪明。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程德全出任江苏都督,潘为其秘书。
世人评说,潘的一大本领就是广为结交政坛强人,这为其日后在政坛的崛起铺了一条路。
潘复为结交当朝权贵,很
是下了一番功夫,特别是靳云鹏当上国务总理后,潘更是步步登高。
这靳云鹏出身贫苦,而靳的母亲曾为潘的奶妈,因此靳在政界崭露头角后,潘复立即视靳云鹏的母亲为亲生母亲一般,出入靳家如同自家,在靳的提携下,潘很快便担任了北洋政府的代理财政总长。
张宗昌为山东掖县人,与潘复同乡,但两人并不相识。
潘任财政部次长时,张宗昌任暂编第一师师长。
经人介绍,二人相识,一老粗一文人,两人居然混成了哥们,且关系日益密切。
张宗昌在投奔奉系之前,潘复赠送其一万元以壮行色。
但当晚张在潘宅与其他要人打牌输了个底儿掉,以至于上路的盘缠都没了着落,潘复又出面为其垫付了一万元,送其上路。
自此张宗昌对潘非常感激,认为潘是可以共患难的朋友。
1927年张作霖以安国军大元帅的名义执掌北京政权。
对国务总理的人选,奉系老牌将领张作相、吴俊升等主张以靳云鹏第三次组阁,在军事上比较有力量;而直鲁联军将领张宗昌、褚玉璞则认为潘复对金融界素有联络,对理财有丰富的经验,在筹饷方面比靳云鹏有办法。
经过反复权衡,张作霖决定起用潘复成为北洋军阀统治17年的最后一任国务总理。
1928年,北伐战争取得胜利,北洋政府彻底垮台,潘复于6月初随张作霖乘专车离京。
他在天津下车,从此在租界做寓公,与靳云鹏为邻居。
靳云鹏因潘复取代自己成为总理,故对潘极为不满,老死不相往来。
但1933年,二人结为儿女
亲家,于是两人重新言归于好。
提起民国时期的记者,一个字:牛!在租界,记者自然是口无遮拦,想说就说;就是在租界外,记者也是牛气冲天,想批谁批谁,想骂谁骂谁,讲起话来收也收不住,骂起人来是一套一套的。
特别是民国著名的记者如林白水、邵飘萍等,更是对那些当权者极不留情面,批评揭短自不必说,损人骂人更是家常便饭。
林白水,字少泉,福建福州人,林白水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民国时期,军阀当政。
民国时的军阀大多是些大字识不了一萝筐的武夫、粗人,这些人做事不管不顾,舆论能拿来说事的那些奇闻轶事,如涉及女人、金钱、吃喝嫖赌、巧取豪夺等,军阀们都公开做,从不藏着掖着,他们根本就不在乎舆论怎么说。
这个时期的民国政府反倒对舆论没有什么监管措施,盖因武人之间忙着争权夺利,抢夺地盘,没有功夫管那些酸腐文人的什么狗屁文章。
所以记者怎么写,他们并不太在意。
曹锟贿选,上海的报纸吵翻了天,人家心平气和地照做总统。
你吵你的,我当我的总统,连理都懒得答理。
后来的国民党元老,当时还是一个普通报人的吴稚辉气不忿,站出来骂人,他说,曹锟和老婆做爱一次,即可有四万万个精虫,这些精虫代表了中国四万万人,一齐起来投曹锟的票不
就结了,何必费心费力地花钱收买猪仔议员?语言恶毒到如此地步,近乎街头流氓骂大街,曹大总统一点反应也没有,照样兴致勃勃地做他的总统,既没有对吴全国通缉,也没有派个把杀手对他搞什么暗杀。
如此看来,当个记者真是威风。
不过且慢,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骂武夫没事,不等于骂政客也没事。
政客往往是文人,他们不像武夫那样粗粗拉拉,他们心细如发,对文字有天然的敏感。
越是像哈巴狗样的、搞人身依附的文人,这方面的本领越高。
本领高,心眼就小,于是著名记者林白水骂这个骂那个都没事,但只因为骂了潘复,而潘复的后台是狗肉将军张宗昌------一个不知道自己手下有多少兵、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的“三不知”将军,于是林白水丢了命。
1926年,潘复担任财政部长,时张宗昌任山东督办兼直鲁联军副总司令。
其时,北京社会日报主笔林白水在该报写了一篇文章,抨击潘复背靠军阀为所欲为。
他讽刺潘复,说潘复的字为馨航,按我们福建人的发音,馨航与男子的“肾囊”相同,所以潘复与张宗昌的关系,无论怎么搞只能在肾囊之外,而不能挤入肾囊。
潘复见报后怒不可遏,认为林白水对他侮辱太甚而且挑拨他与张宗昌的关系。
他立即拿了报纸找到张宗昌。
潘复对张宗昌说,林白水把我们比喻成什么东西,太侮辱我们了。
不过当时张宗昌却满不在意地说,这种报混
混专靠骂人来提高报纸的销路,不值得计较,算了罢。
潘复坚持非严办不可,于是张宗昌命令宪兵司令王琦派人将林白水逮捕,看看他是否跟赤色、共产什么的扯上关系。
经过酷刑审讯,证明林白水通赤有据,判决就地正法,报由张宗昌批准执行。
林白水的福建同乡李津阁与潘复、张宗昌为赌友,闻讯后前往张宗昌处为林求情,其实张宗昌也不想为个报纸把事情做绝,同时张也不想驳李的面子,于是派人拿了自己的手令前往宪兵司令部收回成命。
不料,宪兵司令王琦听到李津阁来说情,深恐缓则生变,立即将林白水押至天桥枪决。
等张宗昌的传令兵赶到顺治门外,林已死于非命,无可挽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