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透视的基本作图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29
手绘教程前三个半天——第一阶段一、一点透视1、一般概念阐述:石膏几何体做演示2、定义:当物体有两个主向与画面平行时,就必然有一个灭点,这样的透视称为一点透视或称平行透视3、特点:①有两组线与画面平行,另一组水平线均与画面斜交②一个灭点、一个量点③5个墙面4、构成元素①墙框线(ABCD):a、一真高线(AB)(高度测线)b、一宽度测线(BD)②一视高线(HL):视点到地面的距离③一灭点(V):所有透视线的消失点④一量点(M):在视平线上任意的一点,用做测量进深5、元素的位置选择①墙框线:构图②视高线:高度由真高线决定a、太高——俯视b、太低——仰视c、适中——1.5~1.6米③灭点:a、太左太右:视觉感觉不舒适b、正中:较正统、庄重、死板c、适中:稍偏左、右④量点:在视平线上任意一点a、距离灭点太远:作图不方便b、太近:透视失真6、操作:由外向内画①做任意平面,选择要表现的角度和墙面②画出网格图③在网格图中绘出平面图中的家具边框④分别做竖垂线向上与透视线相交画出家具注意:必须以高度测线和宽度测线的尺寸为准,切不可自行定高度和宽度二、两点透视1、一般概念阐述:用石膏立方体做例子2、定义:当物体仅有一个主向与画面平行时,则必然有两个灭点,这样的透视图称为两点透视或成角透视。
3、特点①只有一组垂直线与画面平行,另外两组水平线均与画面斜交。
②两个灭点、两个量点③4个墙面④表现效果自然、生动,画面失真小4、构成元素①一真高线(高度测线)②一视高线:视点到地面的距离③两灭点④两量点⑤辅助水平线(2条)5、元素位置选择⑤真高线:(反面)a、极中b、极左极右(正面)左右适中⑥视高线:高度由真高线决定a、太高——俯视b、太低——仰视c、适中——1.5~1.6米⑦两灭点:a、两点间距太小:失真b、两点间距太大:作图麻烦c、适中:灭点与墙角连线形成的夹角应形成150℃为最佳⑧两量点:由一条辅助线CD求得a、CD的左右平移应确保其弧线能与真高线的延长线相交b、CD太短,则求出的两量点间距就越短,透视失真c、CD太长,则求出的两量点间距就越长,作图不方便⑨辅助水平线:a、求量点的辅助线(同上)b、宽度测线:通过真高线AB的B点的水平线,辅助求出房间长宽尺寸6、操作:由内向外画,步骤同上成果:两张黑白透视图.三、简单介绍平面图和立面图第二阶段一、线的练习:(陈设小品及植物的表现)二、面的表现:1、明暗 2、质感三、构图:①横、竖②左右、上下③大、小四、色彩:1、三原色——色环(简单介绍)2、冷暖调子色彩给予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如红、橙、黄使人感觉热烈、温暖,并由此联想到火焰和阳光,故称之为暖色;蓝、绿、紫色给人一寒冷、沉静的感觉,使人联想到湖水、寒夜和阴雨,称之为冷色。
第四讲透视的基本规律与表现方法透视意为“透而视之”,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
由于人的眼睛特殊的生理结构和视觉功能,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在人的视野中都具有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的变化规律,同时人与物之间由于空气对光线的阻隔,物体的远、近在明暗、色彩等方面面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因此,透视分为二类:即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
形体透视亦称几何透视,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圆形透视等。
色彩透视亦称空气透视,是指形体近实远虚的变化规律,如明暗、色彩等。
1、透视常用名词:(1)画面:假设的透视图形产生的透明平面;(2)视点:画者眼睛的位置;(3)视距:眼睛与假设透明平面中心点之间的距离;(4)视高:画者眼睛的高低程度;(5)视线:画者眼睛视线达到景物的连线;(6)视域:或称视野、视圈,画者看到景物时的空间范围;(7)视锥:视域近小远大的圆锥体形状;(8)视平线:与画者眼睛所处高度平行的水平线;(9)原线:与透明画面平行的线段,没有纵深角度变化,只有近长远短、近粗远细的变化;(10)变线:与透明画面成纵深角度的线段、透视方向有了变化,本来相互平行的线段出现近宽远窄直至消失到一点的现象;(11)灭点:即消失点,是变线的消失灭点;中心视点:是视平线正对视点的中心点,是直角度变线的灭点;(12)距点:由视点到主点的距离称为视距,如果将视距分别标在主点两侧的视平线上,所得两点,就称距点;(13)余点:视平线上除主点和距点外,其余的消失点,即各成角变线的(14)灭点;灭点:在视平线上方,主点、距点或余点的垂直线上,是近低远高线的灭点;(15)地点:在视平线下方,主点、距点或余点的垂直线上是近高远低的灭点。
2、直线透视:(1)平行透视(也称一点透视)一个立方体只要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透视线消失于心点的作图方法,称为平行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