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土地经济学第二讲
- 格式:ppt
- 大小:3.34 MB
- 文档页数:28
《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Land Economics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掌握土地的基本特性与功能,理解人地关系原理、土地报酬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对地租理论、土地价值与价格理论及其内涵能够正确把握和分析,能独立思考如何协调好土地利用和土地分配中人与地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以发挥土地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二)能力目标:具备应用土地市场均衡模型,分析正相关政策或社会经济事件对土地资源配置(或利用)效果的技能;具备评价和确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初步技— 1 —能;具备评价具体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或某种类型土地)效益的初步技能;具备利用竞租理论分析具体区域的土地空间布局的基本技能。
(三)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土地经济学专业素养和能力,使学生具有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土地资源利用和配置相关问题的概念化能力和意识,为后续相关课程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土地财产制度,了解我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度和使用制度。
(二)理解中国土地市场体系构成、特征及其运行特征;理解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评价;理解城市土地规模利用;理解报酬递减规律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地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地价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理解中国土地税制的演变和发展。
(三)掌握土地概念、特点与功能;掌握土地供给与需求概念、影响因素以及供需平衡分析方法;掌握土地市场管理目标、原则和手段;掌握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的形成原因与条件,各种地租之间的异同以及图形表示方法;掌握竞租理解及其对土地使用配置的影响;掌握各种区位理论以及城市空间布局理论;掌握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图形和定量分析方法;掌握土地规模利用原理及农用地规模利用的类型、途径及适度土地规模的确定方法;掌握地价内涵、类型、地价与其他价格的关系以及地价管理目标和手段。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2学时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点1学时知识点:土地含义及其特点第二节土地的功能与分类1学时知识点:土地功能第三节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知识点:土地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本章小结重点:土地概念、特点及其功能,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难点: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 2 —思考题:1.如何全面把握土地的特性?2.土地具有哪些功能?3.土地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哪些?作业:1. 土地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对土地合理利用有何启示?2. 举例说明土地在国民经济不同部门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9专业课辅导班内部讲义简介:欢迎大家报考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学院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专业课由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和地籍管理五门课程综合而成。
专业课总分150分中,其中五门课程均会全面的考查,所占分数每年也有所不同。
在复习过程中,大家应该抓住重点,以土地管理学和土地资源学两门为重中之重,同时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你真正了解了命题的基本特点,那么它必将为你节约大量的人力与宝贵的时间,在考研的竞争中处于领先的位置。
每年真题的比例来看,有5-8个名词解释,4-8个简答,1-2道论述,但主要考查的仍是基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中农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的出题老师每年基本上固定,出题风格在几年内基本保持了一致。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历年试卷,尤其是05年至今的试卷对大家的备考会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抓重点,针对性一定要强,比如说历年真题,有些题目复现率很高,绝对是重中之重。
中农85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考试没有规定的考试大纲,只列出了参考书目,2009年相对较好,给出了复习范围,对于范围以外的内容可以不必看。
具体的复习方法、重要的知识点我都会在课程中结合近年的命题规律给大家详细讲解。
相信有大家的努力加上我近年来的一些规律总结,在通信类专业综合的考试中拿下130分以上的高分并不难。
目录第一讲专业信息介绍........................- 1 - 第二讲复习规划指导........................- 2 - 第三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重难点梳理......- 4 - 第一部分:土地管理学 .........................- 4 - 第二部分:土地经济学 .........................- 5 - 第三部分:土地资源学 ........................- 32 - 第四部分:土地利用规划.......................- 45 -第四讲 2002-2007年历年真题答案解析........- 55 -第一讲专业信息介绍对于各位有志报考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考生来说,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许多情况可能早已有所了解。
讲授内容提纲前言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土地市场第三章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第四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第五章土地价格理论及其应用第六章土地金融第七章土地税收第八章土地利用概论第九章土地集约利用第十章土地规模利用第十一章土地分区利用第十二章土地计划利用第十三章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第十四章土地制度概论第十五章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第十六章中国港台及国外现行的土地制度前言一、《土地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和经营规律的学科,是对土地一系列经济问题的系统分析和解释的学科,是学习土地专业课程及房地产相关课程的先导性课程。
2、意义①认识土地的基本经济属性,系统了解和掌握土地经济的规律。
②了解和掌握研究土地经济问题的方法。
③了解和认识土地经济学学科发展历程及最新动态。
④应用土地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土地经济问题。
如关于土地的有偿使用;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利用等;行政干部土地违法现象的原因分析等。
二、《土地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主要有四大部分内容1、关于《土地经济学》对象及其研究简况2、土地市场理论土地的经济运行规律。
3、土地利用理论土地生产力4、土地制度理论土地生产关系三、教学要求及安排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自学讨论等2、教学考核采用连续综合评定方法(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作业、笔记、课堂纪律等)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第一章导论【内容提要】认识和了解土地利用中的经济问题,首先要对土地的属性进行全面了解,这是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
本章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功能进行全面的讲述,同时,对研究以土地利用中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内容的土地经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加以介绍,为学习土地经济学的理论奠定基础。
【重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难点】认识土地自然和经济属性的意义,土地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一、土地的概述(一)什么是土地?1、对土地概念的不同认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说明2、土地的定义:是自然和经济的综合体。
《农业经济学》讲稿*******学时数:64学时二零零七年八月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1、课程性质部门经济学:专门从事农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研究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分配。
因此,稀缺与效率始终是经济学的双重主题。
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这一具体国民经济部门如何选择稀缺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将生产资源在不同的人群中间进行分配的学科。
应用经济学:经济理论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供求均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均衡与非均衡理论、增长极理论等在农业部门中的应用。
2、课程地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64学时,全部为理论讲授。
二、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一)“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贫苦的,因而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就大体懂得了真正重要的经济学。
世界上大多数穷人靠农业养活自己,因而懂得了农业经济学,也就大体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讲演”)在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研究,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特别考虑的问题。
也就是农业发展的滞后、贫穷与工业的高生产率、高收入水平之间的反差,主张将农业经济作为经济体的一部分去研究,并将研究延伸至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
主要著作有《世界粮食》、《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农业生产和福利》、《农业经济组织》、《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经济价值》、《改造传统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业》、《农业刺激的扭曲》、《对人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恢复经济均衡——经济现代化中的人力资本》等。
(二)最近四年四个中央一号文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土地管理基础精讲班第2讲课件讲义二、土地的特性(掌握)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土地的经济特性则指人们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表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人类不能创造土地。
广义土地的总面积,在地球形成后,就由地球表面积所决定。
人类虽然能移山填海,扩展陆地;或围湖造田,增加耕地,但这仅仅是土地用途的转换,并没有增加土地面积。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即土地位置不能互换,不能搬动。
人们通常可以搬运一切物品,房屋及其它建筑物虽然移动困难,但可拆迁重建。
只有土地固定在地壳上,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无法搬动。
因此,人们把土地看作是不动产的代表。
这一特性决定了土地的有用性和适用性随着土地位置的不同而有着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同时,这一特性也决定了土地市场是一种不完全的市场,即不是实物交易意义上的市场,而只是土地产权流动的市场。
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不同地域,由于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不仅使土地构成的诸要素(如土壤、气候、水文、地貌、植被、岩石)的自然性状不同,而且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从而使土地的结构和功能各异,最终表现在土地质量的差异上。
4、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土地是一种非消耗性资源,它不会随着人们的使用而消失,相对于消耗性资源而言,土地资源在利用上具有永续性。
土地利用的永续性具有两层含义:第一,作为自然的产物,它与地球共存亡,具有永不消失性;第二,作为人类的活动场所和生产资料,可以永续利用。
其它的生产资料或物品,在产生过程或使用过程中,会转变成另一种资料、物品,或逐渐陈旧、磨损,失去使用价值而报废。
土地则不然,只要人们在使用或利用过程中注意保护它,是可以年复一年地永远使用下去的。
但是,土地的这种永续利用性是相对的。
只有在利用过程中维持了土地的功能,才能实现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