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35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根据建⽴的中国农业产业模型分析预测:2020全国粮⾷产量将达到6.7亿吨。
粮⾷消费⽅式有两种⽅式消费⽅式⼈均消费量直接吃每年⼈均消费127公⽄(主⾷)每天⼈均消费0.35公⽄间接吃(通过⾁蛋奶)每年⼈均消费215公⽄(副⾷)每天⼈均消费0.6公⽄合计每天每⼈消费1公⽄左右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袁龙江所长表⽰:我们既考虑了粮⾷播种⾯积以及粮⾷单产⽔平的历史趋势,同时也综合考虑了粮⾷的消费,⽐如直接⾷⽤的消费、⼯业的消费、饲料的消费。
我们还预测了今年粮⾷进⼝的关系,所以我们是通过供需的平衡来预测今年粮⾷产量在6.7亿吨。
袁所长介绍说:“2019年,我国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农产品⽣产保持稳定,粮⾷产品创历史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改⾰初见成效,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质量发展进⼀步提升。
稻⾕、⼩麦、⽟⽶三⼤⾕物的⾃给率达到了98.75%,粮⾷产量连续5年占稳1.3万亿⽄台阶,为今年再获粮⾷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央今年采取了⼀系列政策,既抓疫情防控,⼜确保春耕⽣产。
国家⼜出台提⾼粮⾷最低收购价来确保种粮积极性等⽀持粮⾷⽣产的政策,新建8千万亩⾼标准农⽥,同时通过科技⽀撑来防灾减灾。
6.7亿吨折算1.34万⽄,因此我国今年占稳粮⾷⽣产1.3亿⽄的台阶是完全有底⽓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均粮⾷的安全有⼀个标准:⼈均粮⾷400公⽄认为是安全的。
我们14亿⼈⼝需要5.6亿吨。
2019年中国的粮⾷产量在6.64亿吨,所以这样⾜以保障我们国家粮⾷安全。
农学⾕商学院:提供乡村⼈才振兴综合解决⽅案!打造⼈才振兴 “农学⾕模式” 从乡村⼈⼒资源可研、知识培训体系、⼈才评价体系、⼈才应⽤体系的全链条设计与服务。
华诗农旅规划院:提供乡村产业振兴综合解决⽅案!打造乡村产业“落地运营”为导向的规划设计,从培养产业、引进产业、保姆式服务、订单式服务的四轮驱动乡村产业振兴。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日前在北京联合举行了《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发布会暨“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
该报告包括1个主报告,及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环境篇等4篇19个专题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十三五”时期,在国家强农惠农支农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扎实稳步推进,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接近完成。
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村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村民生短板突出、村庄分化日益加剧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形势将呈现出新的特点。
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万人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约为1.24亿人。
到“十四五”期末,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其中谷物(三大主粮)缺口约为2500万吨。
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天津5省市预计将在2025年前后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值,引领全国农村发展。
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以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智慧乡村和善治乡村建设,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一句话,就是要“巩固一个确保、强化两大动力、贯穿一条主线、聚焦四大重点、建设三个乡村”。
为此,需通过补短板、调结构、抓改革、强治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发布2020年8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该报告包括1个主报告,及综合篇、经济篇、社会篇、生态环境篇等4篇19个专题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十三五”时期,在国家强农惠农支农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扎实稳步推进,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接近完成。
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村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村民生短板突出、村庄分化日益加剧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形势将呈现出新的特点。
《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万人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5.3%,约为1.24亿人。
到“十四五”期末,有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其中谷物(三大主粮)缺口约为2500万吨。
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天津5省市预计将在2025年前后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值,引领全国农村发展。
《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以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智慧乡村和善治乡村建设,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需通过补短板、调结构、抓改革、强治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着眼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人群,补齐农村民生短板。
202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点击查看更多: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沧桑巨变七十载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落后的农业国演进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温饱不足的贫穷国家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城镇化稳步推进,东中西协调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共生共荣,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产业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5,农业吸纳了83.5的就业人口。
之后,按照当时环境和现实需要,我国主要实行“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同时配以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促进了工业积累。
1978年,农业增加值比重降至27.7,就业比重降至70.5。
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力迅速解放和发展,产业结构深刻调整。
20**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到35.7,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就业最多的产业;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增加值最大的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20**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2、40.7、52.2;就业比重分别为26.1、27.6、46.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比1952年上升23.5和37.2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种植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195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高达85.9,林、牧、渔业比重分别只有1.6、11.2、1.3。
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 发展水平评价报告目 录一、评价说明 (1)(一)工作背景 (1)(二)数据来源 (2)二、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3)(一)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36.0% (3)(二)县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覆盖率为75.5% (4)(三)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财政投入182亿元 (5)(四)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社会资本投入近480亿 (7)(五)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为23.8% (9)(六)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10.0% (10)(七)行政村电子商务站点覆盖率为74.0% (11)(八)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为17.2% (12)(九)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行政村“三务”综合公开水平为65.3% (13)(十)“雪亮工程”行政村覆盖率为66.7% (14)(十一)县域政务服务在线办事率为25.4% (15)三、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亮点 (16)(一)各级政府重视程度大幅提升 (16)(二)信息化向基层基础快速延伸 (16)(三)农业生产数字转型加快推进 (17)(四)市场主体正在成为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17)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8)(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18)(二)财政投入力度明显不足 (18)(三)基层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专门机构覆盖不足 (19)(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 (19)五、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展望 (21)(一)数字农业农村将迎来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21)(二)数字技术将加快向农业农村渗透融合 (21)(三)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潜力将呈现加快释放的趋势 (22)附录1 指标体系 (23)附录2 评价方法 (25)图 目 录图 1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发展总体水平的省份 (4)图 2农业农村信息化县均财政投入排名前10位的省份 (6)图 3农业农村信息化乡村人均财政投入排名前10位的省份 (6)图 4农业农村信息化县均社会资本投入排名前10位的省份 (8)图 5农业农村信息化乡村人均社会资本投入排名前10位的省份 (8)图 6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排名前10位的省份 (10)图 7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交易总额比重排名前10位的省份 (11)图 8行政村电子商务站点覆盖率排名前10位的省份 (12)图 9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行政村“三务”综合公开水平排名前10位的省份 (14)图 10 “雪亮工程”行政村覆盖率排名前10位的省份 (15)一、评价说明(一)工作背景发展数字农业农村是顺应信息化进入大数据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抢占农业农村现代化制高点的迫切需要,是创新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2020 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经济运行报告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一头连着农业、 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沟通城乡,亦工 亦农,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2020 年,面对严 峻的国际形势和突发新冠疫情影响,各级各地农业农村部门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打造以农产品加工 业为核心的农业全产业链,助推农产品加工企业复工复产, 农产品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恢复性增长,总体平稳发 展。
农产品加工业在逐步走出疫情影响后,有望开启新一轮 的产业和消费升级。
一、运行情况2020 年,农产品加工业克服经济下行压力、不利的外部 环境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平稳。
粮食加工品产量平稳增长肉类产量基本保持不变。
2020 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 量 7639 万吨,同比下降 0.1 。
其中,猪肉产量 4113 万吨,同比下降 3.3 ,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 7.4 个百分点,随着生猪存栏量及屠宰量持续回升,猪肉供应正逐步恢复;牛肉产 量 672 万吨,同比增长 0.8 ;羊肉产量 492 万吨,同比增长1.0 ;禽肉产量 2361 万吨,同比增长 5.5 。
(二)行业生产稳定恢复2020 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 144600.6亿元,同比下降 1.7 ,与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相比,降幅分别收窄 10.3、3.2、0.9 个百分点,生产经营逐渐恢 复至 2019 年水平。
分阶段看,2020 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 疫情影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12.0 , 首次出现负增长。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和政策逐步落实,企业 复工复产不断推进,生产秩序逐步恢复,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图 12019-2020 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累计同比增速变化情况和销售持续加快,营业收入降幅逐步缩小。
从结构上看,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完成营业收入 98172.5 亿元,同比增长1.1 ,“压舱石”作用显著。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蔬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本报告通过对全国蔬果产量的数据分析,旨在揭示我国蔬果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为政府部门、企业和农户提供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以及各地统计局发布的年度统计年鉴。
数据涵盖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蔬果产量、种植面积、种植结构、市场价格等方面的信息。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统计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蔬果产量总体情况1. 产量增长趋势近年来,我国蔬果产量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2010年至2020年,全国蔬果总产量从2.3亿吨增长到3.5亿吨,年均增长率约为4.8%。
2. 区域分布我国蔬果产量在区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
北方地区以苹果、梨、桃等水果为主,南方地区则以柑橘、荔枝、龙眼等水果为主。
蔬菜方面,北方地区以黄瓜、西红柿、茄子等为主,南方地区则以青菜、菠菜、空心菜等为主。
3. 种植结构我国蔬果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优质、特色蔬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近年来,设施农业、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得蔬果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四、蔬果产量影响因素分析1. 气候因素气候是影响蔬果产量的重要因素。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不同地区蔬果产量受气候影响程度不同。
如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蔬菜生长;南方地区光照充足,有利于水果生长。
2. 技术因素农业技术水平对蔬果产量具有显著影响。
近年来,我国蔬菜栽培技术、水果栽培技术不断进步,设施农业、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在蔬果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蔬果产量。
3.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影响蔬果产量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果品质、品种、口感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对蔬果产量和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4. 政策因素国家政策对蔬果产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蔬果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农业补贴、技术推广、市场开拓等,对蔬果产量产生积极影响。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市委、市政府按照关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 1号文件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全局性、方向性工作来抓,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不断提升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加快推进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都市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基本概况近年来,我市通过贷款贴息、带动示范奖励等,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助推了速冻食品等一些主导产业的兴起,企业带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农户增收明显,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队伍不断壮大,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速,市级龙头企业数量逐年增长,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在各级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大力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队伍中来。
截至年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总数已达到36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省级龙头企业50家(目前已达到60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在全省排名居首。
362家龙头企业中有加工型125家,种植型57家,养殖型109家,流通型43家,市场带动型8家,综合型20家,年实现总产值600余亿元,农产品和投入品交易额400多亿元,带动本地及外地农户一百多万户。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
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
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鼓励妇女积极参与休闲农业发展。
一、农业发展概况1、种植业全国各地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积极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均有所上升。
2020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1167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1万公顷,同比增长0.61%;粮食产量66949万吨,比上年增加565万吨,增产0.9%。
其中,稻谷种植面积300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8万公顷,同比增长1.31%;小麦种植面积233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5万公顷,同比下降1.47%;玉米种植面积412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万公顷,同比下降0.05%。
《2021-2027年中国农业市场发展规模及投资前景趋势报告》数据显示:其中,夏粮产量14286万吨,比上年增加126万吨,增产0.9%;早稻产量2729万吨,比上年增加102万吨,增产3.9%;秋粮产量49934万吨,比上年增加337万吨,增产0.7%。
2020年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69亿亩,比上年增加176万亩,增长0.1%;谷物产量61674万吨,比上年增加306万吨,增产0.5%,其中谷物单产420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1.6公斤,增长0.4%。
其中,稻谷产量21186万吨,比上年增加225万吨,增产 1.1%;小麦产量13425万吨,比上年增加66万吨,增产0.5%;玉米产量26067万吨,比上年减少10万吨,持平略减。
我国棉区受种植效益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棉花播种面积下降。
2020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31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7万公顷,同比下降5.09%;棉花产量591万吨,比上年增加2万吨,增产0.4%。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以下简称“三农”)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报告通过对“三农”领域的正常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当前“三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社会各界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主要涉及农业产值、农民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农业科技水平等方面。
三、农业发展现状分析1. 农业产值稳步增长近年来,我国农业产值逐年增长,2019年达到7.1万亿元,同比增长3.1%。
其中,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迅速。
2019年,粮食作物产量占比从2010年的40.9%下降到37.4%,经济作物产量占比从2010年的39.6%上升到42.6%。
3. 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1.4%提高到2019年的58.6%。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四、农民收入水平分析1.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1元,同比增长8.9%。
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有所增长。
2. 收入结构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工资性收入占比逐年提高,经营性收入占比相对稳定,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有所下降。
3. 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64,较2010年下降0.1。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析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公路、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过去的一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也是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
本报告回顾了2023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并对2024年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过去的一年,各级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领域成绩显著,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的势头,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农业经济稳中有增,农民增收速度不减。
农业经济继续呈现稳中有增态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基础牢固。
202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期增长4.1%,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的7.12%。
2023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974.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3685.5亿元,牧业总产值26818.6亿元,渔业总产值10442.8亿元。
农业基本盘扎实稳固。
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
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7.7%,实际增长7.6%,较GDP增速快2.4个百分点,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2.6个和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39,比上年同期减少0.0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第二,粮食再获丰收,大豆油料扩种成果显著。
全国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
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达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
全国31个省(区、市)中,27个实现增产。
其中,新疆粮食增产61.1亿斤,山东、吉林、四川、辽宁、内蒙古、安徽、湖南等粮食增产达到或超过10亿斤。
大豆油料扩种行动稳步推进。
2023年,实现大豆播种面积1.57亿亩,比上年增加345.1万亩,增长2.2%,连续2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加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支持力度,示范面积达2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左右。
核心观点1. 从价格来看,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受饲料成本支撑、猪肉消费需求回升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跌幅有限,最近两周(2020年11月30日~12月13日),全国生猪、猪肉、仔猪平均价格均呈再次上涨态势,刚刚下跌不久的猪肉价格在很多省域开始拐头上扬。
2020年第50周(即:12月7日—12月13日),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33.37元/公斤,环比上涨1.7%,较2019年同期下降1.0%。
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为42.51元/公斤,环比上涨2.0%,较2019年同期下降1.6%。
全国500个农村集贸市场仔猪平均价格也自2020年9月6日的108.55元/公斤首降以来,连续跌至11月25日的80.64元/公斤后,再次迎来了上涨,12月9日已涨至81.57元/公斤。
2. 从外贸数据来看:2020年3~9月中国猪肉及猪杂碎进口数量、金额较2019年增幅均在60%以上。
目前已累计进口猪肉及猪杂碎432万吨,较2019年高出93.5%;价值7783971万元,较2019年高出165.4%。
其中3~4月受前期疫情影响,进口规模突增;5~7月因为国内生猪产能尚未完全恢复,进口规模逐月增加;9月因为国庆、中秋等一系列节假日的刺激,进口规模再次季节性增加。
3. 从产能看:截至2020年1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已连续14个月增长,存栏超过4100万头;生猪存栏已连续10个月增长,存栏超过4亿头,生猪产能已恢复到2017年底的90%以上。
11月,规模猪场新生仔猪超过3100万头,比年初增长94.1%。
全国规模猪场比年初增加1.6万家,散养户比年初增加228万户。
按照6个月的育肥周期,2021年下半年生猪出栏有可能达到正常年份水平,生猪供应将大幅改善。
全国生猪出栏已连续9个月增长,11月环比增长16%、较2019年同期增长66.1%,是2019年四季度生猪产能触底回升以来出栏最多的一个月。
全球31家10万头母猪企业,中国占了10家,其中温氏120万头、正大集团80万头、牧原股份68万头、正邦集团40万头位列前10;13家主要上市猪企2020年11月生猪销量及收入也主要呈增长态势。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详解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城乡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趋同,膳食不平衡、浪费问题日益突出5月25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和IFPRI东亚东南亚中亚办公室联合承办的2021中国和全球农业政策论坛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和《2021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发布会顺利召开。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详细解读了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当前中国的农业生产,已可满足居民能量摄入需求,不过当前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已出现过剩的现象,同时结构性不平衡问题突出。
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城乡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趋同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后院”,农业“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明显,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报告》指出,在未来的“十四五”时期,中国粮食安全仍有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能力也仍在增强,到2025年,粮食产量将增至6.92亿吨(1.38万亿斤),依然有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底线不破。
其中,口粮、谷物和粮食自给率分别为99.3%、93.4%、80.8%,猪肉自给率将回升至94.9%,大豆进口量继续保持高位,玉米进口增长迅速,食糖、棉花进口压力加大,牛肉和奶制品进口依赖程度提高。
同时,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趋同,稻谷、小麦和玉米的直接消费需求继续下降,水果、蔬菜、猪肉和水产品消费总量增幅显著,人均消费量增加是主因,其次为城镇化率提高。
针对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报告》显示,2004年-2018年,三大主粮全要素生产率(TFP)总体保持增长趋势。
其中,稻谷和玉米TFP增幅高于农业平均,小麦TFP增幅低于农业平均。
除玉米外,稻谷和小麦技术进步速度快于农业平均水平,技术进步对小麦、粳稻、早籼稻、中籼稻和晚籼稻TFP提升的贡献率分别为76.13%、66.92%、49.14%、14.47%和6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