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戏剧舞台美术的对比研究——以莎士比亚时期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6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一、导言戏剧是人类社会众多艺术表达形式之一,是舞台艺术的核心之一。
舞台美术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美术语言和手法,通过舞美布景、道具、服装、灯光等,为剧目营造艺术空间,增强戏剧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存在着一些异同,本文将从舞美主题、布景手法、道具运用、服装设计和灯光运用等方面探讨二者之间的差异。
二、舞美主题中国戏剧的舞美主题多以传统文化和历史为基础,强调中式美学和国粹元素的表现。
例如,在京剧中,常用的舞美主题有古代宫殿、园林景观、战场场景等,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注重传达中国人的情感和文化价值观。
而西方戏剧舞美主题则更加多样化,既有历史故事、古希腊神话、中世纪教堂等,也包括现代城市、家庭、办公室等现实生活场景。
西方戏剧的舞美主题更加开放和多元,注重表现现实社会和个人情感,强调戏剧的现实性和思想性。
三、布景手法中国戏剧的布景手法注重“以形传神”,注重形象的象征意义。
舞美布景多采用绘画和雕塑的手法,追求纹饰和装饰的繁复细腻,注重色彩的明快和对比,并强调整体的和谐与均衡。
例如,在京剧中,常常用彩纸绢扎成的立体造型、大型屏风和景石等来表现舞台效果。
而西方戏剧的布景手法更加注重“真实感”,力求逼真的再现和表达。
舞美布景多采用建筑和舞台装置的手法,注重构造的稳定和实用性,追求色彩和材质的真实感。
例如,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常常用真实的木质结构、绘制精美的背景幕布和逼真的道具来展现舞台效果。
四、道具运用中国戏剧的道具运用注重象征性和戏剧性,追求形象的简化和表现力量的有限化。
舞美道具多采用手工制作和象征性的设计,注重符号和意象的表现,强调对人物和故事的点睛。
例如,在京剧中,常常用折扇、长矛、湘妃竹编花篮等道具来表达人物形象和情感。
而西方戏剧的道具运用更加注重真实感和情节的连贯性。
舞美道具多采用机械制作和实用性的设计,追求道具的真实性和功能性。
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研究性学习”成果材料组长张靓组员冯崇悦周清樊洁郭子韵谢文杰孙紫婷吕佳玥赵文青韩海吉张宇冯晓王蕊马莉娅诺指导教师闫丽丽一、开题报告(若空间不够,可另附页)“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记录表备注:课题研究过程中小组集体活动不少于3次“研究性学习”结题成果报告“研究性学习”心得与体会班级高一(6)班姓名张靓时间 2015.9 参加课题名称:由关汉卿、莎士比亚探寻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差异研究心得与体会:(500字以上,可另附页)在本学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受益颇多。
为了更好的、成功的完成这一次课题的任务,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小组的成员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任务。
在图书馆里,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了许多相关的知识;在教室里,我们热情的讨论、踊跃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分享各自得心得与体会;在网络上,我们收集了大量资料,为完成这次任务做出了贡献。
在这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不仅开拓了视野,了解到了许多常识以及其他一些在课堂上我们所学习不到的东西;而且增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与合作精神,是成员之间学会一种相互分享相互配合的做法。
通过这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团结力量大”这句话更是验证了我们的成功的标准。
还有就是要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善于动脑。
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同学们的积极配合,我们顺利地完成准备工作。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同学们的相互合作,研究和探索未知的问题。
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
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力量。
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
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
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分配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天才,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则被人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他们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近,但所受的中西方文化相差甚远。
因此,他们的戏剧美学观也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有很大的可比性。
本文将运用中西方美学原理,来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之异同。
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戏剧大师作品的理解,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
对中西方文化的多角度比较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层交流。
本文分绪论与正文两部分。
绪论从时代背景、宗教影响和哲学伦理基础这三方面来全面介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的背景知识。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生活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
一方面,封建王朝江河日下,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具有民主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冲击着封建礼法和秩序。
这种社会大背景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刚刚从黑暗的欧洲中世纪走出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的带有基督神学的印记:而明代中后期的汤显祖所接受的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封建教育和与佛道相容的传统文化。
宗教文化的影响不仅明显的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在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因此,如果不从他们所受的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全面考察、评论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就无法进一步认识他们理论的深度和特色。
莎士比亚在剧作中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新的伦理观,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存在、人的视野和认知能力。
这样,其伦理观中“善”的范畴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
汤显祖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贵生说”。
他第一次把淹没在神圣庄严的封建礼教模式中的个人的人性欲望作为一种合理的存在,提升到可以令人正视、令人崇尚、令人反省的高度,推出了一个值得几代人去为之奋斗的人生主题。
正文分四部分:以情越理的观念,爱情至上的主题,女性形象的塑造,浪漫主义的情调。
情是人的本性和欲望,它的力量是不可遏止的。
在西方传统的审美意识中,理的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审美情趣中。
莎士比亚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流变与实践作者:任嫦玉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本文展开莎士比亚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流变与实践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发展情况,以及其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转变和应用现状。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文化逐渐呈现出繁荣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对话剧的演出需求与观念,具有鲜明的差异性。
而作为外来文化的鲜明代表之一,莎士比亚戏剧在我国话剧舞台上,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文在研究中,首先对莎士比亚进行阐述,同时重点研究了莎士比亚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流变与实践。
关键词:莎士比亚;中国话剧;探索话剧中图分类号:I561.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106-01一、前言话剧是上世纪初传入我国的,其与传统舞台剧和戏曲,具有明显的差别。
作为西方舶来品,其表演形式主要以对白为主,为了满足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需求,而逐渐发展起来。
西方话剧传入到我国后,便在不同程度上与我国社会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不同历史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思想内容。
莎士比亚及其戏剧,是西方经典文化的代表,为了有效提高中国话剧舞台的魅力,莎士比亚戏剧艺术性的转变与应用,逐渐成为必然的趋势。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流变与实践探讨,能够为日后促进莎士比亚在中国话剧界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现实研究价值。
二、莎士比亚简介莎士比亚,全名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大师和诗人,同时也是欧中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①。
莎士比亚的作品相对较多,其中包含37部戏剧,包括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以及《威尼斯商人》等。
其在创作中,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第一,莎士比亚戏剧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能够反映人生。
第二,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生动丰富,并且富有内涵,悲剧和戏剧因素往往结合在一起。
三、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比较首先我们来讲第一个问题,有些评论者认为“莎剧是西方的戏曲”,这意味着莎剧和中国戏曲非常接近,无论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写人性。
中国戏曲是西方的莎剧,这两次莎剧节都有这样的议论,我是同意的。
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与我国宋元明以来的传统戏曲,有相同之处。
比如我们提到的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他们出现在同一时期即16世纪到17世纪,莎士比亚是1564—1616,汤显祖是1550—1616,他们是同时去世的。
虽然他们地分东西,都在作品形式与表现方法上有相同之处,在趣味上也有异处可循。
譬如,《牡丹亭》写意多于写实,属于“四梦之一”,是浪漫主义为主。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实多于写意,两者虽然重点不同,但都有写意的地方,都是表现曲折离奇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也都含有死去活来的传奇情节。
两者的结局蕴含着美学理想,也有同和不同的地方,从美学高度来看主要相似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假定型的戏剧美学观,二是开放型的舞台美学观。
中国的戏曲文学和伊丽莎白的莎剧都是戏曲假定性舞台美学观营养而开放的奇异花朵,决定了它们舞台时空观的绝对自由,决定了它们在构思和布景上的写意风格,决定了它们在表演上的象征性特点。
两者都没有“第四堵墙”,自我表白,自报家门。
汤显祖1599年在信中说:“凡是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都到的时候,颇有意象。
”所以《牡丹亭》写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实际上是有理论支撑的。
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里说:“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就是说要使人物多变,沟通时间,制造幻想,台上台下,神情交融,这是汤显祖的观点。
而莎士比亚在剧本中说道“舞台上想出现几个士兵,就象征着成千上万的士兵”。
从两位的观点来讲,可以看出身分东西但意见是一致的。
我们古典戏曲和莎剧都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特点,只是某些时候侧重不一样,有时浪漫主义为主,有时现实主义为主。
那么作为“开放型”的舞台戏剧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暴风雨》等都有这个特点,和“封锁型”是不一样的。
中外戏剧作品的审美与表达对比研究——以《长生殿》、《李尔王》为例一、引言戏剧作品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外戏剧作品在审美和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通过对比《长生殿》和《李尔王》这两部经典戏剧作品,探讨中外戏剧作品的审美和表达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二、《长生殿》的审美与表达《长生殿》是元朝时期郑光祖所作的一部传奇剧,是中国传统戏剧中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婉转动人的语言,描述了杜丽娘与柳永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为爱情所付出的代价。
该剧在审美和表达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理”、“法”等审美观念,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讲究对人性的刻画和对社会的反映。
在表达方面,该剧的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尤其在唱腔方面,融合了南方和北方的唱腔,以及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独特的“南北乐合”风格。
此外,该剧还通过舞蹈、道具和布景等方面的表现手法,将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李尔王》的审美与表达《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讲述了英国国王李尔王的一生遭遇的悲剧故事。
该剧在审美和表达方面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等审美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探索。
在表达方面,该剧的表演形式以对白为主,呈现出英语戏剧的典型特征。
此外,该剧还通过舞蹈、音乐和布景等方面的表现手法,将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四、中外戏剧作品的审美对比中外戏剧作品在审美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戏剧注重通过情感表现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影响,讲究情理统一。
而西方戏剧则更注重对人性的探索,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冲突,讲究理性和人文主义。
在表达方面,中国传统戏剧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强调唱腔和舞蹈的美感,通过道具和布景的运用来营造气氛。
而西方戏剧则更注重对白的表达,通过语言和情节的安排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同时,西方戏剧也更注重音乐和布景的表现,以此来增强舞台效果。
文学评论 1998年第3期比较文学视点下的莎士比亚与中国戏剧李万钧内容提要:中西戏剧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戏剧体系,相距甚远,但莎剧与中国戏剧却是一个可比的题目。
本文第一部分谈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可比性。
第二部分谈莎士比亚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
一莎剧与中国戏曲有不少相似之处。
其一,都是诗剧。
莎剧角色用诗说话,中国戏曲角色用诗唱歌。
莎剧的诗基本上不入乐,中国戏曲的诗必入乐。
莎剧既有 有韵诗 ,也有大量 无韵诗 ,中国戏曲的诗全是 有韵诗 。
莎剧的诗格律宽,中国戏曲的诗格律严。
莎剧也有散文台词,多出自下层角色之口,不占主位。
中国戏曲的散文台词即 白 与 打背拱 (旁白),与曲相比,只占客位,故曰 宾白 。
但不管怎么说,从大的方面看,莎剧与中国戏曲的主要戏剧语言都是诗,这一点是相同的。
其二,都有歌舞。
音乐歌舞是中国戏曲的灵魂, 唱做念打 四功中占其三,所谓 无声不歌,无做不舞 ,无音乐歌舞者不叫戏曲。
王国维给中国戏曲下了科学的定义: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1) 然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2)在西方戏剧中,莎剧除动作对白外,歌舞成分是比较多的,于是便与中国的戏曲也有了近似,不妨将莎氏三十七个剧本中的歌舞略作考察:暴风雨 中有爱丽儿 弹琴唱歌 及 奏庄严的音乐 ,还有众精灵跳舞。
维洛那二绅士 有 乐师 、 歌 、 音乐 。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有牧师爱文斯唱歌,还有诸角色扮精灵捉弄福斯塔夫 精灵等一面唱歌,一面拧福斯塔夫 。
一报还一报 中有 童儿唱歌 。
无事生非 中有鲍尔萨泽唱歌,众角色唱 挽歌 ,还有 跳舞 。
爱的徒劳 有毛子唱歌、假面跳舞。
仲夏夜之梦 有小仙的合唱、群舞与音乐。
威尼斯商人 写巴萨尼奥独白时, 乐队奏乐唱歌 ,还有众乐工在山坡奏乐。
皆大欢喜 中有公爵从臣阿米恩斯唱歌,众和。
林居人唱歌,众和。
童甲童乙 齐声合唱 。
驯悍记 中的彼特鲁乔唱了四句歌。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的共通之处概述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都是各自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
尽管它们发展于不同的地区、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但令人惊讶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共通之处。
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在叙事结构、舞台表现、角色塑造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叙事结构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都采用了混合的叙事结构。
其中包括多条情节线索,并通过交错切换来展示不同角色和情节的发展。
这种复杂而有层次感的叙事形式在两种戏剧形式中都得到了充分运用。
舞台表现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都非常注重舞台表现,尤其是对舞台美学的追求。
两者都使用了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以及特效效果来增强观众的沉浸感。
此外,两种戏剧形式也都重视角色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表演,以传达情感和展示角色性格的变化。
角色塑造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中的角色塑造都非常细致入微。
两者都注重在戏剧中刻画出各种不同性格、社会地位和背景的人物。
通过对话、行为和思想上的揭露,角色在两种戏剧形式中都显得鲜活丰满。
题材选择尽管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的题材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但它们对一些共同的主题感兴趣。
例如,家庭伦理、权力斗争、爱情悲剧等在两种戏剧形式中被广泛探讨并成为热门话题。
影响与交流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交流。
虽然这两个文化发展于遥远而不同的时空,但有证据表明16世纪英国演员可能接触过中国戏曲,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在当代演员和学者的努力下,现代舞台上也有了莎士比亚与中国戏曲融合的尝试。
总结尽管莎士比亚戏剧和中国古代戏曲发展于不同地区、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但它们在叙事结构、舞台表现、角色塑造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存在一些共通之处。
这种共通可能是因为不同文化对于人性和情感的普遍关注,并通过戏剧形式来展示和探索这些主题。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代戏曲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进一步证明了戏剧作为全球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戏剧之家》2019年第19期 总第319期15戏剧研讨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人文主义者,也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歌,他的作品充满着人文主义情怀,跟社会联系紧密,语言运用生动,而莎士比亚本人也参与戏剧的排演,其演出场所和舞台设计都充满了英国文艺复兴的特点,1985年到1592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生活,不仅担任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
莎士比亚随着英国时代的变化,其创作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伊丽莎白统治的1590年到1600年间。
第二个时期是在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后,1601年到1607年。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其作品主要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
第三个时期是1608年到1612年,这段时间英国进入詹姆士一世统治阶段,这一时期他主要创作传奇浪漫剧,因此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是伟大的艺术作品,更是近代英国社会整体变化的历史谱系。
而文艺复兴作为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思想运动,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性的代表人物,更是在创作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英国文艺复兴的特点,因此,本文将要具体论述英国文艺复兴的特点,并通过莎士比亚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具体分析其与文艺复兴的联系。
一、英国文艺复兴的特点英国是欧洲大陆上的一个岛国,基本与整个欧洲大陆是一个相对隔离的状态,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最晚开始文艺复兴运动,但英国文艺复兴的力度丝毫不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
首先,因为特殊的地理条件,英国为沿海国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商品经济发达,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因此英国文艺复兴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充满着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矛盾。
第二,也是由于英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在中世纪英国与其他西欧国家相差甚远,其他西欧国家因为长期处在教会的统治之下,深受黑暗的教会统治,人民与教会的矛盾是当时中世纪欧洲的主要矛盾,而当时西欧的宗教传入英国时,被当地的本土宗教排斥和压制,因此西欧地区的教会并没有占据英国的领地,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直是封建农奴制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涉及教会的部分相较于其他西欧国家比较少。
浅析取材于戏剧的中西方绘画作品对比——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为例刘娇【期刊名称】《《艺术家》》【年(卷),期】2019(000)009【总页数】1页(P57-57)【关键词】中西方绘画; 《赵氏孤儿》; 《哈姆雷特》【作者】刘娇【作者单位】鲁迅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05在中西方绘画艺术特点的前提下,取材于戏剧的绘画艺术作品,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为例,中国多为近现代连环画,实用性强,多表现为插图,起到故事情节辅助说明的用途。
西方绘画多为主题性绘画艺术,再现性强,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画家重要的创作主题,也对“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们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中西方绘画对比抛开现当代中西方艺术观念融合后的艺术局面,纵观中西方艺术史,中西方绘画最大的差异是:中国绘画造型特点倾向于写意;西方绘画造型特点倾向于写实。
虽然中西方绘画都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但他们的表达方式却完全不同。
中国绘画不追求画面科学透视,不追求人物的人体解剖的准确,而是追求笔墨的韵味和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文化联想;西方绘画自文艺复兴以来更追求科学准确地再现场景,注重科学的透视、光影关系、人物解剖,以及空间的逻辑性。
另外,中西方绘画在绘画工具和绘画材料上的差别也决定了绘画表现上的巨大差别,西方的油画材料更适合空间、质感、色彩的表现;中国的绘画材料更适合思想的表现和意境的营造,取决于中西方绘画的根本差异决定于地域的禀赋和文化的差异。
二、中西方绘画题材对比中国绘画题材大致可分为宗教画、宫廷画、山水画、花鸟画、文人画、人物画等,西方的绘画题材大致可分为宗教神话、宫廷、风俗、肖像、风景、景物等,以戏剧为表现题材的绘画在中西方绘画中都有所呈现。
下文在中西方绘画特点的前提下,以《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为例,对比取材于戏剧的绘画作品。
三、取材于戏剧《赵氏孤儿》的中国绘画艺术作品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由元代杂剧、戏曲作家纪君祥所作,故事主要源于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讲述春秋晋灵公时期,赵盾一族被屠岸贾陷害诛杀,在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忠义之士的保护下,刚刚出生的婴儿得救,即赵氏孤儿。
中外戏曲悲剧对比悲剧是戏剧艺术的一个种类。
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在于引发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惟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恩格斯认为“: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悲剧性的冲突。
”鲁迅更是直截了当的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无论是欧洲的话剧还是中国的戏曲,都有自己经典的悲剧剧目。
莎士比亚的悲剧《罗米欧与朱丽叶》、《奥赛罗》、《李尔王》、《马克白斯》、《雅典的泰门》等早已成为世界文库的宝典。
中国戏曲的传统悲剧,如《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牡丹亭》等等,不仅经世流传,成为各剧种的传统,同时至今还活跃于各地戏曲舞台。
悲剧是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戏剧形式。
从戏剧文学层面看,莎士比亚的悲剧与中国戏曲悲剧,虽属同一文体,但却是不同的戏剧文化,更有着不同的文学意义和社会影响力。
若将二者进行比较,无论是对两种戏剧文化的认识,还是对戏曲传统悲剧的改造,以及创作新的戏曲悲剧,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一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他早期写得更多的是喜剧。
因为当时他对生活满怀信心,作品充满浪漫气息。
特别是英国刚击败入侵的西班牙“无敌舰队”。
从此西班牙的海上霸权落入英国之手,英国举国欢腾,年轻的莎士比亚受这种乐观情绪感染,对现实赞美多于嘲讽,对人生肯定多于批判。
他的悲剧写于晚期,这是由于他对现实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政治的动荡不安,社会的矛盾重重,封建势力的余威、金钱在人与人之间所起的破坏作用等等,都使他头脑更加清醒,对生活与认识更加深刻。
根据他的观察和剖析,在戏剧中对现实进行了更多、更尖锐的批判。
比如他的悲剧故事背景大多在英国。
而这里尽是丹麦国王、希腊贵族、摩尔将军等等。
其实,戏剧所反映的都是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现实,因为伊丽莎白王朝的官府对思想控制非常严厉,镇压手段极为残酷,轻则割舌头,重则处以绞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剧舞台上的莎士比亚
郭英剑;杨慧娟
【期刊名称】《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早在20世纪初,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就开始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演.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戏剧界更是积极改编、演出莎士比亚剧作,进行了将西方艺术经典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深度交流、相互融合的不断探索.本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剧舞台上演出的莎士比亚剧目的整体情况出发,试图对改革开放以来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新发展、新成果、新特点进行总结,同时阐述了在中国戏曲土壤上移植莎士比亚戏剧这一艺术尝试的可行性和前景.
【总页数】12页(P50-61)
【作者】郭英剑;杨慧娟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黄淮学院外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戏剧舞台上的"魔术师"——访乐山籍著名戏剧导演谢平安先生 [J], 郜晋
2.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上的大写意 --中国戏剧、戏曲舞台上《奥瑟罗》的变脸 [J], 李伟民
3.戏剧舞台上的婚礼——评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剧目《金锁记》、《死水微澜》与《鲜儿》 [J], 张哲赢
4.绽放在中国舞台上的异域奇葩——评述新中国舞台上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出 [J],
南缨
5.表演“中国”:美国舞台上的中国戏剧及其影响 [J], 周云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莎士比亚戏剧的舞台呈现与观众互动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源于精彩的剧情和深邃的人物塑造,更因其独特的舞台呈现方式和与观众的互动而使得观众们沉浸其中。
本文将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舞台呈现和观众互动进行研究,探讨其对戏剧艺术产生的影响。
一、舞台呈现莎士比亚戏剧的舞台呈现是其独特魅力的基础,它采用了多层次的舞台布景和灯光效果,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
首先,莎士比亚戏剧常常采用复杂的舞台布景,通过不同的场景转换和道具设计,让观众感受到剧情的多样性。
例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舞台上常常会出现不同的地点,如宫殿、墓地等,这些场景的转换会借助舞台上的道具和幕布来完成,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剧情的发展。
其次,灯光效果也是莎士比亚戏剧舞台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莎士比亚戏剧中经常使用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的灯光来烘托氛围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传递剧情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中,当妖精们出现时,灯光常常变得柔和而神秘,营造出仙境般的氛围,给观众带来了梦幻的感觉。
此外,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音乐和歌舞也为舞台呈现增添了活力和魅力。
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常常会使用音乐和歌舞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剧情的发展。
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舞台上常常会出现舞蹈场景,这些舞蹈既表现了角色的欢快与痛苦,又为整个剧情注入了活力。
总之,莎士比亚戏剧的舞台呈现通过复杂的舞台布景、灯光效果、音乐和歌舞等元素的运用,将观众带入剧情的世界,增强了戏剧艺术的沉浸感。
二、观众互动观众互动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又一独特之处。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演出中,观众不仅是被动的观看者,更是戏剧的参与者和影响者。
首先,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角色常常通过直接向观众发问或对话的方式与观众进行互动。
例如,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这一经典角色经常会直接对着观众发表独白,使观众有种与角色紧密联系的感觉。
其次,观众参与也是莎士比亚戏剧演出的一部分。
综合研究ZONGHEYA NJIU460一、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公元1616年,世界上两位文坛巨星先后陨落。
一个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一个是中国明代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
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其作品大多数是反映人文主义和批判封建思想的主题。
他的戏剧创作之路分为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反映出了他思想的变化——从乐观主义到愤世忧郁再到“皆大欢喜”。
不管在哪个时期,“莎士比亚善于从各个角度(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心理的、人性的、伦理的、宗教的)观察生活,全方位地再现生活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最大限度地扩大剧作的政治、社会、历史、心理等多元的蕴含量。
因此,他的戏剧就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
汤显祖(1550——1616),晚明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诗人,“是明代传奇创作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他的作品主要表现在封建伦理纲常的束缚下,人的抗争。
他的作品也有一个思想的变化,早年受祖辈修道的影响,渴望成为一名“游侠”,崇尚“侠治”。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改为推崇“儒治”。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描写爱情的剧本中,最著名的。
《牡丹亭》则是汤显祖的代表之作。
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对比,在感受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赞美的同时,也看到不同文化里戏剧开出了多么美丽的花。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第一个创作时期的作品。
这部作品取材于意大利的民间爱情故事,旨在揭露封建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一阶级的野蛮和记仇。
一见钟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两家之间的恩怨矛盾而无法在一起,最后相继死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或许真的只有死亡才能让他们完全地,永远地在一起。
他们不顾家族世仇,勇敢地爱,甚至可以抛弃自己的姓名。
朱丽叶说:“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你即使不姓蒙太古,仍然是这样的一个你。
罗密欧,抛弃了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整个的心灵,赔偿你这一个身外的空名。
”罗密欧则说:“那么我就听你的话,你只要叫我爱,让我重新受洗,重新命名;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了。
莎士比亚戏剧的舞台演绎与观众体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上最受欢迎和最受赞赏的文学作品之一,其舞台演绎和观众体验一直是学术界和艺术家们广泛研究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莎士比亚戏剧的舞台表演形式以及观众在观看莎士比亚戏剧时的体验。
一、莎士比亚戏剧的舞台演绎形式莎士比亚戏剧的舞台演绎形式主要有两种:传统舞台演出和现代舞台演出。
传统舞台演出通常将莎士比亚戏剧按照原著剧本进行忠实还原,重视角色扮演和舞台美术设计。
而现代舞台演出则更加注重创新和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可以采用一些当代元素和艺术手法来诠释莎士比亚戏剧的主题和情节。
1. 传统舞台演出传统舞台演出通常以莎士比亚时代的服装和道具为基础,力求忠实还原当时的舞台演出效果。
演员们会学习莎士比亚时期的表演技巧和口音,以传递戏剧中的情感和主题。
此外,舞台美术设计也非常注重细节,包括布景、灯光和音效等都力求贴近原著的描述和意境。
2. 现代舞台演出现代舞台演出则更加注重创新和与时俱进。
导演和演员们会运用当代和现代艺术手法来演绎莎士比亚的作品,以突出其永恒的主题和普世价值观。
其中包括舞蹈、投影、音乐和多媒体等,使观众们在观看戏剧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
二、观众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体验莎士比亚戏剧的观众体验是演出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观众对于演员的表演、剧情的理解以及舞台设计的感知都会影响他们对戏剧的审美评价和情感体验。
1. 情感共鸣莎士比亚戏剧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苦乐荣辱,通过不同的角色和情节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观众们会在戏剧中找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与角色们一同经历内心的痛苦与欢乐,并从中得到启示和反思。
2. 观众参与感莎士比亚戏剧的观众不仅仅是被动的观看者,他们被鼓励积极参与到戏剧中。
演员们常常与观众进行互动,通过直接的对话和肢体语言与观众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
观众有时也会被邀请上台参与表演,加强了他们对剧情和角色的亲身体验。
3. 文化衍生体验莎士比亚戏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演出。
中国传统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一样,都是人类文化艺术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莎士比亚戏剧作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在西方戏剧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同一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著名戏曲剧作家高则诚开创了明代划时代特色,以南曲为主的“传奇”——《琵琶记》,开辟了中国戏曲史上的又一高峰。
两种不同的戏剧形象都在进行着悄然的巨变。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在戏剧发展脉络上有许多异同点,这些异同对二者后来的戏剧发展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民俗文化的变迁、百姓的安康从来与朝代更迭密切相关,但是这种习俗趣味的改变绝不是一个文化断裂的标志。
而戏曲文化的发展从来没有随着朝代的变迁而衰亡,反而跨越朝代间的隔阂实现了剧种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随着元朝统治的衰亡,北杂剧与南戏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继续活跃在明代的戏曲舞台上。
明代开创了传奇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从发展脉络上做一个宏观比较,有利于发现文化差异中最有价值的闪光点。
便于以后更加深刻地学习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在舞台美术设计上各自的特征与共性。
中西方戏剧舞台美术的对比研究——以莎士比亚时期为例□张倩环球剧场外形(1600年)一、莎士比亚时期中西方剧场空间结构对比分析莎士比亚早期的戏剧舞台与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无论在舞台结构样式还是舞台空间结构划分上既存在各自鲜明的特征,同时也有很多相似性。
廖奔老师曾经说过:“戏剧现象是和剧场共生的,尽管不同的戏剧样式对于剧场的依存程度不同。
因此,研究戏剧,必须同时注意到它的剧场状况。
”①(一)莎士比亚早期剧场舞台空间结构在文艺复兴初期,英国并没有可供职业戏班演出的固定场所。
在伊丽莎白时期,经济贸易迅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流动性人口。
剧团便看准这一时机,赶着大车,载着道具,来到旅馆演出。
后来戏剧演出渐趋稳定,对演出场地有了新的要求,一些商人便认准时机开始建造剧场,专业剧场应运而生。
最初伦敦的剧场分为两类:一种为露天的公共剧场,此类剧场可容纳观众三千人之多,票价低廉,是平民百姓娱乐休闲的场所。
环球剧场便是此类剧场的典型代表,中间是天井,舞台为伸出式舞台,观看演出的观众密密麻麻地聚集在舞台周围,演员和观众之间没有人为的隔阂。
舞台占了剧场面积的绝大部分,演员在表演时声音在剧场的各个部分都能听到;另一种则为室内剧场,这种剧场规模小,不受天气、时间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票价高昂,多为达官贵人服务。
此类剧场中黑僧剧院与莎士比亚关系最为密切。
从“天鹅剧场”的内部速写中我们基本可以看出,舞台空间结构划分的最早形态,该剧场为露天剧场,舞台伸出到观众席,观众可以三面观看,台高约一米。
舞台分为前台、后台。
其中前台又以舞台中西部的两根柱子为界分为前场、后场。
前场多表现大环境,如广场、街道、战场等;后场则表现室内景等具体地点。
舞台左右两侧仓口多为表现地狱和牢门的出入口,这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出将”、“入相”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台则分为上下两层,另连带一个阁楼,一般用于化妆室或储藏室,有特殊演出需求时也会用它。
莎士比亚时期的戏剧舞台融合并借鉴了古希腊古罗马剧场舞台特点,形成了既沿袭传统又有所创新的高度灵活的舞台空间结构。
(二)与莎士比亚时期相对应的戏曲舞台空间结构与英国莎士比亚戏剧全盛时期交相辉映的便是明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同时期的中国戏曲经过宋元和明初的发展,处于一个趋近完美的兴盛阶段。
中国戏曲在宋、元、明初时就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商业化演出场所——瓦舍勾栏。
在北宋前期到明代前期(约11到15世纪)这四百余年时间里,中国戏曲的演出场所以瓦舍勾栏为主,神庙剧场为辅。
中国戏曲中较为特殊一点便是,戏曲剧场的形成并不意味着演出形式的固定化,堂会演出就是中国戏曲的另一种演出形式。
堂会演出形式最为随意,对演出的空间并没有太多的要求。
宋代勾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剧场的基本形成。
这种剧场结构与莎士比亚时期的大众剧场在剧场内部空间结构布局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剧场都为环形结构;舞台在剧场一侧;戏台伸向院落与观众形成三面观看的天鹅剧场剖视图(1594-1596)年观演关系。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舞台演区后部都为永久式布局。
莎士比亚时期剧场的舞台后部多为阁楼或一面墙,中国戏台后部则是格扇门或“守旧”;中国传统戏曲舞台的区位划分则没有这么严格,更多为自由流动,灵活多变。
(三)明代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在舞台空间结构上的相似性明代戏园与莎士比亚时期的大众剧场在剧场外观、剧场内部空间结构与观众类别上都有极其相似之处。
在剧场外观上,此时的中西方剧场均为闭合性建筑。
在剧场内部空间结构上,舞台都在剧场的一侧,舞台前区伸向观众席与观众形成三面观看的观演关系。
其次,舞台后部均为永久性布局,并都留有两个供演员上下场的出入口,中国称之为“出将”、“入相”。
再次,莎士比亚剧场有前场和后场之分,前场多表现大环境,后场则多表现室内景或具体地点,相比较之下,中国戏曲在舞台区位的划分上并没有严格的界线,较为灵活多变。
观众分为两种不同的级别(舞台周围是“散座”区,后边厢廊为“客座”区)。
二、莎士比亚时期中西方戏剧舞台演出形式的对比分析莎士比亚时期受当时演出环境多变的影响,舞台布景多以简单灵活见长,在极其匮乏的舞台条件下,利用自然光为演出光源,中性的布景结合观众的想象,完成剧中特定的气氛与舞台语言追求的诗化境界。
这与中国戏曲舞台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异。
(一)莎士比亚戏剧舞台美术的环境表现手法莎士比亚戏剧对剧中地点、环境都有明确的描述,为了唤起观众的想象,除去舞台结构的表现力之外,莎士比亚时期采用了“模糊”、“省略”两种布景手法,引导观众走入戏剧情境。
莎士比亚在剧本中还写下了许多“说明性”台词在人物的自然对话中,巧妙地穿插有关时间、地点、环境的描写,使观众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剧作中,而不是刻意的“写景”。
如《哈姆雷特》第四场露台:“哈姆雷特:风吹得人怪痛的,这天真冷。
霍拉旭:是很凛冽的寒风。
哈姆雷特:现在是什么时候了?马西勒斯:不,已经打过了。
霍拉旭:真的?我没有听见,那么鬼魂出现的时候快要到了。
”②这简短的一段对话便把鬼魂要出现的深夜时间以及阴森寒冷的氛围,充分的描绘出来了。
莎剧中的道具从来不会改变它原有的具象属性,如桌子就是桌子,椅子就是椅子等。
尽管起到了表现环境的作用,但不会改变它的固有性质。
基于莎剧场次多、舞台道具的固有属性等特点,形成了舞台场次转换相对频繁的特点,在多天鹅剧场剖视图(1594-1596)年天鹅剧场外形伦敦天鹅剧场(德·维特速写)数情况下以全体演员上、下场的方式解决。
当时舞台地板上装有活动台板,可将小型布景和道具送上舞台。
这种内外纵深平面和上下垂直空间结构的多演区舞台,给莎剧的演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剧情如行云流水般地展开。
(二)明代戏曲舞台美术的环境表现手法中国戏曲运用唱词、台词点示环境的手法与莎剧极为相似,但在实物道具使用方面,莎剧与中国戏曲有着极大的区别。
中国戏曲中以传统的“一桌二椅”为例,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改变他们原有的性质,可以成为桥梁、山坡、井圈等,例如《断桥》中,椅子的形象没有发生改变,而在观众心里却是园中的假山石;《山岔口》中,演员躺在桌子上,桌子的形状没有任何改变,但意义却成了“床”。
从具象转化为中性的、抽象的、功能性的物象,甚至化有为无,在外景或是水上行舟的场面时,此时桌椅仍然在台上,但观众可以对它“视而不见”。
同样是在舞台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中西方戏剧对于真实性却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念。
在虚拟手法的运用上,莎剧与中国戏曲有着最为明显的差异,也是后来致使其二者走向不同风格的主要原因。
在莎剧中,道具可以帮助观众联想环境,但从来不会改变其固有属性。
但在中国的戏曲表演中,演员可以在没有任何实物道具的情况下,通过戏曲的表演手段让观众相信其真实存在。
这也是戏曲艺术所特有的魅力之一。
例如在《坐楼杀惜》中,马二娘要把宋江和阎惜娇推上“楼”去,跟着又把他们推进“屋”里,连忙出来关上“门”。
此时舞台上既没有“楼”,也无“梯”,更无“门”,可是观众可以从表演中生动的感受到这一切,使表演更加自由,获得了抒情写意的充分余地,使表演更加神似生活并具有民族艺术的神韵和美感。
在场景转换手法上,中国戏曲相较于莎士比亚戏剧有更加丰富的艺术处理手段和演出形式。
传统戏曲中,环境转换的手法可谓是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人物上下场作为间隔外,还有连续式和过渡式,或以演员在舞台上走圆场的形式作为转换环境的标志,戏曲中场次转换的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行动上,期间还有乐器演奏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
这种独特的场景转换处理已成为戏曲中所特有的表现形式。
戏曲舞台上以砌末为简单装置的景物造型早已出现,但布景造型与剧情发展相契合却是从明代开始出现的。
据张岱《陶庵梦忆·刘晖吉女戏》载:“若刘晖吉奇情幻想,欲补从来梨园之缺陷,如唐明皇游月宫,叶法善作(法),场上一时黑山西省太原市晋祠水镜台戏台(明)魆地暗,手起剑落,霹雳一声,黑幔忽收,露出一月,其圆如规,四下以羊角染五色云气,中坐常仪,桂树吴刚,白兔捣药,轻纱幔之内,燃赛月明数株,光焰青藜,色如初曙,撒布成梁,遂蹑月窟,境界神奇,忘其为戏也。
”③其中“黑魆地暗”属于照明灯光,而其后的“燃赛月明数株,光焰青藜”则属于特效灯光,在当时没有电灯的情况下,能做到这点已属不易。
“霹雳一声”则属于伴奏之外的音响效果。
通过景物造型的特殊处理结合演员的唱念做打来描绘剧中的景物与环境,其中一物多用、演员代景等手法都对后续的戏曲舞台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同一时期,不同的舞台审美形态(一)不同的形式美感在长期演出实践过程中,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与莎士比亚时期的舞台在形式美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风格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
莎剧多强调功能性和质朴美,而中国传统戏曲多突出虚拟性和装饰美。
莎剧多追求造型美与质朴美还是受到早期舞台空间和戏剧动作相结合的功能性与质朴性的影响。
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包括视听形式在内的所有外部表现皆为形式美的具体表现。
正如梅兰芳所说:“中国的古典歌舞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有其美学基础的。
在舞台上的一切动作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要照顾到姿态上的美。
”④程砚秋也曾说过戏曲艺术是“给观众一种美的感觉的艺术”,⑤这种对舞台形式美的追求可以说是戏曲舞台美术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
中国传统戏曲多以综合多元的形式美引人入胜,动人心魂,使人不断地想挖掘戏中的内涵与精神境界。
这是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在形式美和审美追求、审美情趣方面最大的不同。
莎剧与中国传统戏曲舞台既有各自的风格特点,也有许多相通之处,都是以灵活见长,同处于物资匮乏的两个不同戏剧形式,却如出一辙的选择了简单灵活的布景样式,并没有像后代西方舞台一样过多地依赖于写实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