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改革82-03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35
新时期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作者:戴安林来源:《湘潮》2014年第04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我国的行政体制先后进行了7次重大改革。
第一次是1982年的改革。
这是改革开放以后首次进行的重大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主要集中在政府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建设两个方面。
一是改革国务院领导体制。
减少了副总理的人数,设置了国务委员,由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二是根据重叠的机构撤销、业务相近的机构合并的原则,精简国务院机构,裁减合并了一批经济部门,大大减少了直属机构。
国务院部门由100个减少到61个;三是打破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退休制度,使一大批老干部退出了一线;四是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四化”方针,选拔了一大批年轻的领导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各级领导班子干部的职数也基本实现了规范化的要求。
中央一级党政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后,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随后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
省以下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进行。
为打破城乡间的壁垒,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发出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通知,1982年末首先在江苏试点,次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行。
第二次是1988年的改革。
这次改革最大的特点是明确提出了政府职能转变这个关键性问题,改变了以往的就机构论机构的做法。
这标志着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突破只注重数量增减、单一的组织结构调整的局限,开始关注转变政府职能这一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因素。
政府转变职能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即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部门管理转向全行业管理、由“管”字当头转向服务监督、由机关办社会转向机关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
八十年代以来的三次机构改革
佚名
【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进行了三次大的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一是1982年至1985年的机构改革,二是1988年中央机构改革,三是1992年至1995年的机构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
1982年的机构改革 1981年底,国务院共设有100个部门,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从1982年开始,我国自上而下展开各级机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这次机构改革历时三年之久,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
在领导班子方面,明确规定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副职。
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直辖市政府机构设置稍多于省政府工作部门;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
【总页数】2页(P47-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1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的理性历程——基于政府机构改革阶段性特征的研究[J], 高小平;陈宝胜
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俗语词研究综述 [J], 王虎;赵红宇
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后记 [J], 邢建昌;
4.对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三次机构改革的思考 [J], 吴峻
5.八十年代以来的三次机构改革 [J], 左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革开放后国务院5次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 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第四次:1998年:不再保留的部委有15个,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五次:2003年: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人民网)。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国务院历次机构改革:1951~1953年1954~1956年1956~1959年1960~1965年1966~1975年1976~1981年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进行了六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
目前,国务院组成部门为27个。
1982年以来的几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步实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
当然也有一些教训。
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转折点。
之后的政府机构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向,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的,以全面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全面履行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为基本途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2003年以前的改革开放时期,政府既创造环境,又在直接创造财富;新的时代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
2008年3月1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了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3月15日,会议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了这个方案。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加强能源环境管理机构,整合完善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作者:中国人大网来源:中国人大网编辑:信息中心发布时间:2008-3-17 10:50:1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机构图1951~1953年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
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
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4~1956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
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
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
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6~1959年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
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
18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
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
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作者:李军鹏来源:《领导之友》2009年第05期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先后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就。
总的看,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有如下经验:(一)按照特定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确定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纵观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每次改革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都是针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自身建设的问题进行的。
1982年改革前,国务院工作部门100个,人员编制达5.1万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干部老化、效率低下问题突出,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拆庙减人。
1988年,经济体制改革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但长期政企不分严重束缚了企业活力,改革的任务相应转为推进政企分开和简政放权,重点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设专业机构。
1993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改革的主要任务确定为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
1998年改革主要是为了解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编制,重点加强了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和执法监管部门,调整和减少了大量专业经济部门。
2003年机构改革根据实际需要,在政府机构总体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主要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加入WTO的要求,重点解决了经济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008年改革是根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安排,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出发,突出了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等内容。
因而,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现实需要,不断调整改革的目标和定位,有针对性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改革任务和重点。
论述我国历届政府结构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010宜宾学院函授(高县点)行管班—彭阳松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是历届政府改革内容的重点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机构改革大致每隔5年进行一次。
1982年、199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每隔5年开始一场调整或者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改革。
第一次改革:“干部年轻化”时间: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背景:“文革”后开始启动改革开放政策,整个国民经济处于恢复建设和发展时期。
国务院机构数量达到100个,有些部门副部长达到20来个。
许多老干部落实政策,官复原职,这解决了“文革”期间导致的各种各样的历史遗留问题。
但这又产生新问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达到历史最高峰。
过程: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这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
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结果:此次改革主要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第二次改革: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时间:1988年背景:改革到了1987年时机构和人员已经迅速回潮,由于当时的经济体制已经开始转轨,物资部门和流通部门开始通过双轨制改革逐步进入市场化阶段,这为机构精简提供了职能转变的空间。
过程: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经济改革,与组织人员精简一样成为机构改革的主要手段。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历年机构改革情况汇报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机构改革经历了多次重大调整和变革。
这些改革旨在优化政府机构职能、提高管理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历年来,我国的机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机构改革。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着手进行了国家机构改革,包括国务院机构改革、党政机构改革等。
随后,1998年至2003年,中国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体制改革,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
2008年以来,中国政府又相继进行了多轮机构改革,涉及国务院机构改革、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机构改革中,中国政府着重优化了政府职能、推进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了地方政府改革等方面。
其中,国务院机构改革包括了组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新部门,整合了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环境保护部等多个部门的职责,实现了职能整合和职责优化。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则主要包括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多方面内容。
此外,中国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推动了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提高了政府服务效能和治理效率。
这些改革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总的来看,历年来中国的机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政府治理、提高治理效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机构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治理效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努力。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所以我国进行机构改革就是要清除这些弊端,使政府走向精干、廉洁、务实、高效,并且符合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着实解决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但是存在以下几个制约因素:不利(一) 政府内在动力不足机构改革是政府自上而下发动的自我革命,是一次权力、利益的再分配,是政府领导体制、管理运行机制的再调整,牵涉到机关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
政府机构改革需要一定的动力支持,否则,可能半途而废。
而政府的内部动力又是最为重要的。
从现实情况看,这也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最缺乏的。
公务员对政府机构庞大、人员臃肿、官僚主义严重等弊端所造成的危害性往往缺乏深刻的认识,使得一部分公务员对政府机构改革缺乏强烈的紧迫感,对即将进行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更是抱有观望、怀疑、困惑甚至抵制的态度。
他们相当一部分人对政府机构改革的心理承受力不足。
尽管机关工作人员工资不算太高,但福利待遇比较优厚,生活比较舒服安定,社会地位较高,一下子从“官”降到“民”,一下子要断粮,自找出路,其失落感便不可避免。
此外,他们还存在着角色转换的障碍。
绝大多数公务员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如有可能,还是愿意呆在政府机关工作。
同时,政府机关有着自身相对独立的利益,由于政府机关天然的自我扩张、追求自我利益的冲动,使机构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
(二) 当前经济环境的压力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上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但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本身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容量不大,因此失业率将会进一步升高。
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覆盖面过于狭小,无法对失业者提供长期的生活来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机关的人员分流太多,对劳动就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特别是内地有些地方,经济本来欠发达,就业的空间狭窄,从机关中分流出来的工作人员,要实现再就业相当困难。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6次政府机构改革,具体情况如何?一、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干部年轻化,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第一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的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
本次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二、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
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如,撤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
撤消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
撤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
撤消劳动人事部,建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劳动部。
撤消国家物资局,组建物资部。
撤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组建建设部。
撤消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
撤消水利电力部,组建水利部。
撤消隶属于原国家经委的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国家技术监督局。
三、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首次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1993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
其历史性的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摘要:一、前言二、历次机构改革的概述1.1982 年机构改革2.1988 年机构改革3.1993 年机构改革4.2003 年机构改革5.2013 年机构改革6.2018 年机构改革三、历次机构改革的特点与成效1.精简政府机构2.转变政府职能3.优化政府服务4.提高政府效能四、未来机构改革的展望1.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2.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合作3.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五、结论正文: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
本文将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进行概述和分析,以期对未来政府机构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历次机构改革的概述1.1982 年机构改革1982 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集中在精简政府部门和调整政府职能,旨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改革后,国务院直属部门由100 个减少到61 个。
2.1988 年机构改革1988 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重点是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改革后,国务院直属部门调整为86 个。
3.1993 年机构改革1993 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旨在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优化政府服务。
改革后,国务院直属部门调整为74 个。
4.2003 年机构改革2003 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重点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公共服务,优化政府治理结构。
改革后,国务院直属部门调整为28 个。
5.2013 年机构改革2013 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集中在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优化政府服务。
改革后,国务院直属部门调整为26 个。
6.2018 年机构改革2018 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重点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高政府效能,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原创实用版)目录1.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背景和目的2.机构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成效3.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未来展望正文一、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背景和目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和政府进行了多次精兵简政,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
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和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提高政府效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机构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成效1.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进行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精简机构,减少层次;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
2.1982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减少副职、对机构裁撤合并。
3.198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转变职能。
强调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
4.1993 年:统筹党政机构。
具体措施包括: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将部分经济部门改组为国家局,由国务院直接领导。
5.2018 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这次改革旨在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机构设置上更加科学、在职能配置上更加优化、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每一次机构改革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未来展望机构改革对于提高政府效能、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社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国务院机构改革,旨在推进政府系统的突破性改革,提高政府运行效率,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针对这些历次机构改革进行述评,探究其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并通过举例子方式证明彰显这些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机构改革的发展历程以1978年代表改革开放发端的邓小平为开端,中国在其“两手抓、两手硬”的改革措施下,启动了一系列的机构改革。
最早的机构改革为1982年“七三调整”,该次调整更换了许多干部,提高了党委政治核心的地位,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长足发展,也标志着中国政府继续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下去,各个领域的改革都在加速进行中。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政府先后实施了多次机构改革,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探索,中国政府启动了针对各部门的重大调整和改组,成为中国近代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二、机构改革的重要性改革政府机构结构不仅可以在理论上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时代走向,也是根据形势需要,调整政府体制的行动,并因此获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
早在1978年国家领导人决定进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政府就已经意识到了政府机构调整的必要性。
而改革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减小政府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干预,逐步将企业和个人的权利赋予市场和社会,使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主和法治。
(一)促进政府运行效率一次重大的调整是在1998年,这次调整中,中国政府对政府机构的改革赋予了更多的工作职能和责任,进一步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距离,并体现了政府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
这种调整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直接促进了政府认真对待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运作。
这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创新。
(二)推进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改革也推动了一些新型机构的发展,比如国家安全部门的设立,该机构是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不被破坏的重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