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院前急救概念: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急诊科救护是指院内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接受各种急诊病人,对其进行抢救治疗和护理,并根据病情需要,对病人作出出院、留院观察、收住专科病房或ICU进一步救治的决定。
●危重症救护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接收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对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及其复杂并发症等进行全面监护和治疗。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和ICU救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它是一个有严密组织和统一指挥机构的急救网络。
•何谓EMSS 、ICU、院外救护•院外救护: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高科技现代化医疗设备,对危重病病人进行集中监测,强化治疗的一种特殊场所•⏹说出院外救护的特点、原则、组织形式⏹对医护人员素质要求高。
⏹身体素质-适合强体力劳动。
⏹心理素质-沉着冷静、紧张有序。
⏹涉及知识范围广。
⏹技术技能要求高。
⏹⏹原则“1.先排险后施救⏹ 2.先重伤后轻伤⏹ 3.先施救后运送⏹ 4.急救与呼救并重⏹ 5.转送与监护急救相结合⏹ 6.紧密衔接、前后一致⏹广州模式(指挥型):中心具有全市院外救护的调度指挥权⏹重庆模式(依托型):中心依托于一家综合性医院⏹上海模式(单纯型):中心和其所属分站与该市若干协作医院紧密配合的急救模式⏹北京模式(独立型):是首都院前抢救和重大急救医疗任务的统一指挥、调度和抢救中心⏹深圳模式(交叉型):既依托各大医院,又自成体系的急救医疗指挥中心⏹香港模式(附属消防型):中心与消防、司警统一通讯网络,报警电话为"999"⏹⏹简述院外救护“生存链”由几哪个环组成及其内在的含义⏹第一环——早期通路(早期呼救)⏹第二环——早期心肺复苏⏹第三环——早期心电除颤⏹第四环——早期高级心肺复苏(ALS)⏹⏹简述现场评估的要点与现场救护要点,转运中应注意的问题⏹概念:分检、创伤⏹分检法:根据紧迫性和救治的可能性等决定哪些人优先治疗的方法;⏹院前急救是指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医护人员或者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抢救,以维持生命体征和减轻病人痛苦的行为的总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院前急救-院内急救-ICU一体化的急诊建设模式院前急救-院内急救-ICU一体化的急诊建设模式是急诊科发展的趋势,其中存在一定优势与不足,本文将从医院层面、医护人员层面及医患关系层面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与完善急诊一体化的建设。
急诊科是近20年来兴起的一门多个专业结合、交融形成的临床独立学科,具有应急性、综合性、风险性和不间断性的特点,在急性病、危重病的救治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难事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建设模式上也形式各异,主要有独立型、相对独立型、轮转型以及目前讨论最多的院前急救-院内急救-ICU一体化急诊建设模式,各种建设模式具有不同特点,而一体化急诊建设模式具有较强优势却尚未完善与推广普及。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如何加强与完善院前急救-院内急救-ICU一体化急诊建设模式。
1、院前急救-院内急救-ICU一体化急诊建设模式与其他急诊建设模式比较的优势1.1一体化急诊建设是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急诊室是医院的前哨,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地方,患者就诊能否及时抢救、治疗,对患者的生命尤为重要,对医院的声誉也是尤为重要的,它能充分体现出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其他急诊模式的急诊科固定医师多数为年轻医师,技术水平不稳定,部分人员从各临床科室抽调,定期轮换,而且抢救设备陈旧简陋,很难应对大批医疗抢救工作,势必影响医院急救技术的整体提高。
而包含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及危重症救治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可以高效率、高质量抢救各种急、危、重病人,是反映一个医院医疗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1.2一体化急诊建设模式有利于培养急诊复合型人才目前大部分急诊科工作忙、累、脏,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医师队伍不稳定和结构不合理,甚至专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急诊的救治能力和医疗水平。
由于急诊科综合性的特点和医师的构成,决定了难以形成一整套完整独立的急诊专科医师培训体系,难以达到相关专业的融合,限制了急诊医学的发展,使其难以突破,难以创新。
而且长期以来科研工作一直是急诊科的薄弱环节,缺乏高层次急诊医学拔尖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医疗行业院前急救体系改善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院前急救作为医疗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救治病患的关键时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的院前急救体系尚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改善。
本文将讨论医疗行业院前急救体系的现状以及可能的改善方案。
一、现状分析1.急救资源不足:现行院前急救体系中,急救资源的配置不够均衡。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急救中心拥有更多的急救车辆、设备和人力资源,而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急救资源匮乏的问题。
这导致在急救需求高峰期,急救队伍的响应速度不够快,使得患者错失治疗黄金时间。
2.急救能力不足:除了资源不足之外,急救人员的培训和能力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些地区的急救人员技能水平不高,对急救操作缺乏系统训练和实践经验,无法高效地应对各类急救情况。
同时,一些医院对于急救技术的更新和培训投入不足,导致院前急救水平整体偏低。
3.协调不畅:院前急救涉及多个环节,包括急救呼叫中心、急救车辆、医院急诊科等。
然而,这些环节之间的协调存在不畅的情况。
譬如,呼叫中心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转接才能将信息传递给急救车辆,这会造成一定的时间延误。
同时,在急救车辆到达医院之后,由于医院方面未做好接诊和病人接收准备工作,导致急救车辆的停留时间过长,影响后续的急救工作。
二、改善方案为了改善医疗行业的院前急救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升急救资源配置:加大对急救车辆、急救设备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加强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覆盖。
这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来实现,鼓励医疗机构在偏远地区设立急救中心,并为其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
2.加强急救人员培训:通过加大对急救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
可以建立统一的急救培训体系,为急救人员提供规范化的培训课程,并定期组织练习和考核,以确保其具备应对各类急救情况的能力。
3.优化急救流程:加强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提高急救流程的效率。
建立院前急救、院内急诊连续性医疗服务流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意外伤害和突发疾病的发生时有发生,对于这些突发情况,能够提供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连续性医疗服务的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定义、重要性、流程建立和改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便更好的满足人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一、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定义1.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是指在病患就诊之前对急症、意外伤害等突发疾病进行紧急抢救和处理的一项工作。
通常是由急救人员、医护人员或志愿者在病患意外伤害或急症发生时及时进行急救处理,尽可能减少病患的伤害和病情恶化。
2.院内急诊连续性医疗服务院内急诊连续性医疗服务是指在病患进入医院急诊科后,医务人员通过一系列连贯的医疗措施,对病患进行全面、连续的医疗服务,以便更好的诊断和治疗病患的病情。
二、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连续性医疗服务的重要性1.对病患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建立对于病患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
在急诊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及时的急救和医疗服务能够有效减轻病患的痛苦,甚至挽救病患的生命。
2.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卫生的意义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建立,不仅是医疗领域的重要工作,更是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卫生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发生时,及时的急救和医疗服务能够减少社会不稳和恐慌情绪的产生,同时也有助于控制传染病的扩散。
三、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连续性医疗服务流程建立1.院前急救流程建立(1)急救人员和志愿者培训医院的急救人员和志愿者需要进行专业的急救培训,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以便能够在急救现场有效地施行急救措施。
(2)急救设备的完善医院需要配备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急救设备,如心脏除颤仪、吸氧设备等,以便在急救现场能够及时有效的使用。
(3)急救现场的指挥和协调在急救现场需要有专业的指挥员,对整个急救过程进行指挥和协调,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急诊科心肺复苏救治效果及临床分析摘要:开展院前抢救工作,主要是指患者在到达医院之前所进行的现场救治,或者是在转运过程中的监护医疗行为。
之所以开展院前急救,主要就是为了减少患者的生命伤残现象,有效缓解患者的生命危险。
在急诊科室当中,心肺复苏属于既基础又重要的急救措施之一,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弥补抢救措施的不足,及时帮助医疗工作人员节约抢救的时间。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急诊科是必须要有效提升心肺复苏的水平,提高急诊科的抢救成功率,帮助急诊科有效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本篇文章主要对急诊科室心肺复苏的救治效果开展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急诊科;心肺复苏;救治;效果;临床分析;在临床上最为严重的一项常见危急重症便是患者的心脏呼吸骤停。
患者常常需要进行及时的抢救与治疗,而心脏呼吸骤停的病死率一般来讲比较高,所以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
急诊科室通过开展有效的心肺复苏工作,可以有效挽救心脏呼吸骤停的患者,同时心肺复苏救治也是急诊科室抢救当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挽救患者生命的方式。
心肺复苏可以让患者尽快的恢复自主呼吸,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提升急诊室的救治水平。
1.急诊科室心肺复苏的方法分析按照《2010年AHA心肺复苏指南》当中的报告指出,如果在急诊科一旦发现了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那么需要立即按CAB顺序进行人工心肺复苏。
第一个医疗工作人员应该立即给患者进行胸外心脏的按压,第二位医疗工作者则需要进行相关的除颤工作,除颤的能量为双向剥除颤200j,除颤之后,连接患者的心电监护仪。
第三个医疗工作者球囊-面罩通气,辅助患者呼吸。
而第四个医疗工作者则需要开通患者的静脉通道,静注肾上腺素1mg,阿托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适量注射,如果医疗工作者此时的人员不足,那么第三个医疗步骤与第四个医疗步骤就需要由一个人完成。
通过观察患者的心电监护仪查看患者是否有自主心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在两分钟内完成。
完成5个30:2周期的CPI(大约两分钟)之后进行巡检查循环状况,五分钟之后需要交换人员持续胸外心脏的按压,每隔五分钟向患者静注肾上腺素1mg,等到患者复苏之后,及时送入到ICU病房进行进一步的治疗,等患者复苏30分钟之后,如果仍然没有自主心律出现,或者是起搏心律,那么则停止复苏工作。
xxxx院前急救情况分析及整改方案院前急救承担着院外的急救任务,加强急救队伍的建设和完善急救设备设施应予以重视。
3月5日下午,xxxx医务办召集了急诊科相关负责人召开了专题会,会议上通报了急诊出车的相关问题及情况,并针对院前急救救护车出车不足的情况交换了各自的意见,以下为分析及整改报告。
一、院前急救现状(一)急诊内科院前急救人员不足现有出车派单方式为内科、外科、儿科各自承担相应病情的院前急救任务,但急诊内科第二趟的出车任务往往因为人手问题,较难安排。
(二)设备不完善通讯设备不完善,GPS定位系统信号偶尔丢失,致使拖延出车时间,不能准确定位出车地点,有可能错过最佳救治时间,存在一定的医疗风险。
二、院前急救整改措施(一)急诊外科医生承担部分急诊内科出车任务,充实院前急救队伍。
(二)加强急救队伍建设,提高急救队伍质量,加强院前急救培训。
举办院前急救相关主题内容的培训班,邀请院前急救队伍的骨干到xxxx进行指导,让xxxx院前急救队伍熟练掌握各项抢救措施和流程。
(三)加强与120指挥中心协调沟通,处理GPS系统相关问题,做到出车及时,效率高,定位准。
(四)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工作,结合院区实际情况,制定院前急救的工作方案。
发生大型群体性事故时,需要综合救援、联合救援,要求急救人员有条不紊、忙而不乱,服务现场指挥,并与有关应急队伍联合、协调,尤其有批量伤员聚集时,需要依靠政府调配车辆与人员,有序组织救治转诊。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一)认真按照院前急救工作有关要求,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组织院前急救演练与内外科院前急救技能培训,做到平战结合,提高临床科室与职能部门的配合度,提高各科之间的协调能力与急救技能业务水平。
(三)加强对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与考核,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专家对急救质量和急救医疗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对工作不到位,任务不达标的情况,按制度通报与扣罚绩效,限期进行整改。
(四)调整出车工作方案:1. 原有的第一趟出车安排不变,为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儿科各自承担相应病情的院前急救任务。
浅谈院前急救(附30例死亡病例分析)院前急救(急诊120)一般是指在医院外,对危急重症病人、意外事故受伤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初步紧急抢救,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然后在医疗救护下将病人送到就近的医疗机构,继续进行抢救。
院前急救要求有一支通讯敏捷、反应迅速的专业救急队伍,并且24小时全天候接受生命救助。
本文通过2008年5月-2015年4月8年间我院120救护站接诊的急诊病人,120急救医生到达现场时已明确临床死亡或途中死亡病例作对比分析,就现场急救的重要意义及注意事项作如下探讨。
1临床资料1 30例死亡病人中,男21例,女9例,年龄1月-85岁,平均43.6岁;其中20-40岁中青年占37.5﹪,60岁以上老年人占52.3﹪,婴幼儿占11.2﹪。
从接到120指令到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查看病人,时间5分钟-30分钟,平均20分钟,。
2病因分析车祸、高处坠落等外伤致颅脑损伤8例,占2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5例,占17﹪;严重脑溢血、晚期肿瘤、新生儿窒息等4例,占13﹪;剧毒农药中毒2例;电击伤1例;严重药物过敏性休克、肝衰竭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致呕血窒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外伤致失血性休克、尿毒症各2例,占42﹪。
3心电图表现:接诊时心电图呈一直线26例,室扑、室颤4例。
前4位病因及急救120到达时间病因发病及救护人员到达时间平均时间车祸及高处坠落致颅脑损伤10-30分钟 25分钟8例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5-20分钟12.5分钟5例严重脑溢血致呕吐窒息、脑疝性形成15-30分钟22.5分钟4例溺水及新生儿窒息3例 10-26分钟18.5分钟4复苏过程:全部病人除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明确判断患者临床死亡外,均在转运过程中立即给予心肺复苏、吸氧、吸痰,针对性输液,直至患者出现临床死亡:无自主呼吸、双侧瞳孔开始散大、心跳停止、心电监测频发室早、室速、室颤、无心电活动为止。
急诊科患者院前急救与转运的研究研究方案:急诊科患者院前急救与转运的研究1. 研究背景与目的急诊科是医院中负责应急处置与抢救的重要科室。
患者在院前急救与转运过程中的处理与护理会直接影响其生命安全与康复情况。
本研究旨在探究急诊科患者院前急救与转运的状况,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方法与设计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大量患者院前急救与转运的数据,定性研究通过访谈急救人员和护士以了解他们的观点和经验。
研究采用跨部门合作方式进行,包括急救科、内科和护理科等。
3.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研究对象为就诊于某综合医院急诊科的患者,包括不同疾病类型和就诊原因的患者。
样本选择采用随机抽样法,招募约500名患者作为研究样本。
选取具备一定经验的急救人员和护士作为访谈对象。
4. 数据采集与分析4.1 定量研究使用结构化问卷调查,涵盖患者个人信息、院前急救与转运的时间、方式、等待时间、医疗设备、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内容。
数据采集期限为三个月。
采用SPS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并使用图表进行可视化展示。
4.2 定性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通过深入访谈急救人员和护士,了解他们对院前急救与转运的观点、经验和建议。
访谈内容包括急救流程、团队合作、技术设备、护理措施等。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和主题。
5. 研究结论基于数据采集与分析的结果,提出以下结论:5.1 对于患者来说,院前急救与转运的时间和等待时间是最关注的问题。
加强急救人员的培训和相关设备的投入,可以缩短院前急救与转运的时间,提高患者的急救效果。
5.2 对于急救人员和护士来说,团队合作能力和技术设备的完善是院前急救与患者转运的关键。
应加强急救团队的培训和建设,提高团队的响应和协作能力,同时更新和提升技术设备水平,以提高院前急救与转运的质量。
论全科医生在急诊及院前急救工作中的重要性摘要】目的在急诊和院前急救中,通过全科医生对患者的各种疑难病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在保护患者的生命的前提下,把患者的伤情控制好,为以后的治疗奠定基础。
方法全科医生运用各种医学知识,在急诊和院前急救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急诊和急救医学技术,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结果通过全科医生的科学有效的急诊和院前急救,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和稳住了患者的伤情,从而使得患者在后面的治疗能够顺利进行。
结论全科医生在急诊和院前急救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的发挥全科医生在急诊和院前急救中的作用,全科医生自己要提高医学技术和医学道德、医院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全科医生的素质的提升等。
【关键词】全科医生急诊院前急救在社会风险不断加大的今天,非安全性的因素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面临着很多突发性的伤病越来越多,每时每刻都要都会受到潜在或显在伤病的威胁。
很多的医学资料表明因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创伤者近50%死亡率发生在受到创伤后5分钟之内,90%以上的死亡率发生在创伤后的30分钟之内,而如果对于一个室颤患者每延迟1分钟实施除颤,其导致复苏失败的几率将是90-93%。
所以,现代急救医学将创伤发生后的10分钟称为生命急救的“白金时刻”,60分钟内称为“救命的黄金时刻”[1]。
这种全方位的、突发性的变化趋势使得我们必须重视全科医生在应对这类伤病挑战中的重要作用。
一、急诊和院前急救概述(一)、急诊概述急诊和院前急救都是我们卫生健康生活的一种反映,其程度的变化和我们的社会经济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美国,1979年急诊医学正式获得了独立的医学学科。
这之后,各国对急诊医学加强了其共识的重要性,使各种现代化医学设备与先进的交通、通讯工具争相装备到急诊医学领域,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和城市已经建成了完善、立体、高效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2]。
就单独从医学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急诊是从一门内外妇儿等学科中独立出来的,形成一门有着自身知识结构和功能明确定位的分支医学学科。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院前急救的心得体会篇一:急救知识见面课心得自急救课开课,我就开始积极地学习急救知识,刚开始只是想以后万一遇到什么事,只要自己不受二次伤害就好,到后来,看了一些视频,发现原来这些简单的知识可以是别人的救命知识。
这几次的见面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对这个课程和急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学到了更加规范的动作。
会场上急救医护医生给我们深度剖析各种急救失败和成功的案例,让我感触很多,缺乏急救知识,在面对紧急情况时我们显得多么无奈,一个小小的不经意的动作有可能就会造成一个生命的流逝。
仔细回想这几次急救知识见面课,让我深刻的意识到懂得如何急救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急救知识的必要性。
以前看那些有关于急救不及时导致死亡和那些因不会急救而站在一旁束手无策的群众的图片,深深地感到叹息,原本可能救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无数的悲剧一件件的重演,如此可见,懂得急救那是很有必要的。
多少次血的教训,唤醒大家参与急救知识中来,救人不仅是医院的事情,也可以是我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接下来的就是教予我们不同情况下的急救方法,并且当场用假人给我们做做实验,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到如何实施正确的急救方法,就关于包扎那一块的讲解,不同部位受伤有不同的包扎方式,而且教了一些紧急情况下的包扎,并让同学在台下学着包扎,也叫了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包扎的知识。
我个人觉得应该感谢本次急救知识见面课,让我了解到这么多急救知识,让我意识到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更有必要懂得急救,在身边一切都来不及预料,也许某天你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病人延长寿命,给他们的生命再创一次机会,这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懂的急救知识教给身边的人,让急救知识得到传播、普及,给每个人多一次再生的机会。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生病或者遇到什么生命危险的事,那么在送往医院之前应该做好一些准备,这就需要我们对院前急救的一些知识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一个来说不认真操作机器很可能带来一些危险。
院前急救工作汇报一、背景介绍急救工作是医疗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对急性疾病、创伤和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和抢救。
院前急救是指在患者到达医疗机构之前,由急救人员进行的紧急救治工作。
本文将对我院院前急救工作的情况进行汇报。
二、急救人员培训和装备为了提高院前急救工作的水平,我院积极组织急救人员进行培训。
每年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止血、骨折固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还组织急救人员参加国内外急救学术交流会议,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
急救人员的装备也得到了大力改善。
目前,每名急救人员都配备有专业的急救包,包括常用药品、急救器械等。
同时,还配备了先进的通讯设备,以便及时与医院的急救指挥中心进行沟通和协调。
三、院前急救服务范围我院的院前急救服务范围涵盖了本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地区。
我们与当地的急救中心、120急救车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院前急救服务能够覆盖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患者。
四、急救工作流程我院院前急救工作按照以下流程进行:1. 接到急救电话后,急救指挥中心将立即派遣急救人员前往现场。
2.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进行现场评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紧急程度。
3. 在评估的基础上,急救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固定骨折等。
4. 同时,急救人员与医院的急诊科医生进行沟通,报告患者的情况和急救措施。
5. 在急救过程中,急救人员会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病情描述、急救措施和用药情况等。
6. 当患者病情稳定后,急救人员将患者转运至医院,交接给急诊科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五、院前急救工作的亮点和成效1. 快速反应:我院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能够在接到急救电话后的最短时间内派遣急救人员前往现场。
2. 专业救治:急救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提供高质量的院前急救服务。
3. 与医院的紧密合作:急救人员与医院的急诊科医生保持密切联系,能够及时传递患者的情况和急救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XX县人民医院急危重症者院前急救规范一、急救信息及通讯:院前急救必须做到一呼即应,一呼即到,一呼即救。
(一)准确获取急救信息:接到呼救电话(“120”或非“120”),必须详细询问事发地点、伤患者数量及伤情,可靠联系电话等,并在急救信息登记本上准确详细记录。
急诊科电话由专人值守,救护车空载时由医生或护士掌握通讯;载有患者时司机掌握通讯,语言简练,及时反馈。
(二)保持出诊人员与院内通迅畅通:出诊时配备手机,负责院前急救的联络、指挥及调度工作。
二、出诊前准备:救护车常规配备常用抢救药械,如担架、氧气、急救药箱、心电图机等,有特殊需要者应于接到呼救电话后视情况迅速备齐;车辆及医护人员随时待命。
救护车应在接到呼救指令后5分钟内(力争1分钟内)出发,10—30分钟及时到达20km内的现场。
三、现场急救:严格按照《院前急救操作规范》进行现场急救。
(一)到达急诊现场后,采用分诊公式(SOAP)方法快速检查,并按快速初步评估法(ABBCS)快速评估,对成批患者快而准地进行分拣,同时进行创伤程度评分(ISS);根据生命体征的五项指标,立即对危及生命的问题采取有效的紧急救护措施,对呼吸循环严重障碍者立即进行基础生命支持(BLS)。
(二)初步解除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后,应考虑必要的高级生命支持(ALS)和及时转运,后续治疗期间要不断进行优先分类处理;不同病情应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灵活制定救护计划并组织实施,抢救人员合理分工,达到快、准、稳、有条不紊,现场急救医疗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四、转运工作(一)经现场处理,根据情况将伤患者及时转运到医院进行下一步救治。
护送过程中继续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和救治,力求平稳安全,并通知医院作好各种抢救准备工作。
(二)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紧急现场评估,首先运送伤情危重,需紧急救治的患者(Ⅰ类),可边处理边运送;其次按伤情程度分批转送;救护车辆有限时,轻伤者可由其他车辆运送。
途中严密监护,如有意外情况随时停车处理。
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分析
作者:林瑛江真谢亮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6期
摘要:目的探讨本院急诊科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及院前急救病例特点。
促进我院应急救护和医疗保障水准与能力的进步。
方法探讨我院急诊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院前急救的全部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我院前急救单个病种排在前列的是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创伤,分别占22.7%、20.3%、12.5%、
12.5%;院前急救病例年龄层次以老年为主;急救病例发生时间以白天及第一季度为主。
结论
①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提高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②老年患者家中须做好防护措施,降低创伤发生概率;③根据院前急救时间分布规律,妥善安排人力、物力,做到资源配置合理化、科学化、人性化。
关键词:院前急救;医疗保障;回顾性分析
我院作为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在负责着周边地区居住人群疾病诊治的同时,也承担着院前急救任务,这也是急诊科工作内容之一。
现就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院前急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急诊科参与的所有院前急救患者导出为Excel 数据,将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汇总,进行统计与分析。
所有入组资料要求记录完整,出诊病例资料不完善者不予入组。
其中男性女性各64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50%。
年龄3~89岁,平均年龄70.5岁。
1.2疾病分类方法疾病分类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根据病例记录的主诉、现病史、既往病史、症状及体征、初步诊断等信息,参考各急救医师的初步印象,按照第一诊断进行统计,第二诊断以下不再统计,将疾病分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创伤、其他等6类。
另外,一些原因不明,症状待查的病例归为原因不明类进行统计。
1.3年龄、性别分类方法年龄共分为8级,每类再按男、女性别分为二组,年龄、性别不能确定的归为其他类。
2 结果
2.1院前急救病种分布院前急救病种:神经系统类29例(22.7%);心血管类26例(20.3%);呼吸系统类及创伤类各16例(12.5%);消化系统疾病7例(5.5%);其他类15例(11.7%)(包括中毒、过敏各3例,非创伤骨科2例,妇科、儿科、泌尿、肾内、内分
泌、风湿免疫、外周血管各1例),原因不明19例(14.8%),主要为一些症状待查,各个系统均有可能诱发的疾病。
2.2院前急救年龄分布年龄分布:发病年龄≤14岁,2例,(占1.6%);15~30岁,3例,(占2.3%);31~40岁,4例,(占
3.1%);41~50岁,8例,(占6.3%);51~60岁,8例,(占6.3%);61~70岁,16例,(占12.5 %);71~80岁,52例,(占
40.6%);≥81岁,35例,(占27.3 %)。
院前急救病例中发病年龄最高的为≥60岁老年人(占88.3%)。
2.3院前急救发生的时间分布发生时间:06∶00~10∶00各时间段院前急救出车次数较为接近,分别为25例、24例及33例,占全部总出车次的20%、19%和25%;18∶00至次日06∶00各时段院前急救出车次数略有下降,分别为18例、14例及14例,占全部总出车次的14%、11%和11%。
白天发生的院前急救总例数为82例,占总数的64.1%;夜间发生的院前急救病例累计为46例,占35.9%。
按照月份划分:自第一季度开始,院前急救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并持续增长(1月份10例,2月份13例,3月份14例),自2季度始达到峰值(4月份20例)后,院前急救数量迅速降低(5月份10例,6月份5例),自第3季度开始,急救数量逐步攀升(7月份9例,8月份11例,9月份11例),至第4季度又略有下降(10月份14例,11月份4例,12月份7例)。
2.4转归情况统计转归情况:有93例患者经急诊治疗后收住院进一步诊治(占72%);29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返家(占23%);5例患者为院前死亡或抢救无效死亡(占4%);1例患者转至外院继续治疗(占1%)。
3 讨论
本组院前急救病例中,以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最高,占22.7%;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疾病,占20.3%。
该两类疾病目前为全社会的高发病,在航天系统职工内也无例外,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影响较大,应进一步强化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普及,做好一级预防,一旦发生重大病情变化,可采取初步急救措施,如徒手心肺复苏、保持气道开放等,可极大程度的挽救患者生命,并能够减少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
本研究中,院前急救的年龄分组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病例最多,占总数的80.4%,且发病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病例在今后的院前急救工作中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提高离退休职工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急救技能也将会越发重要。
本研究的院前急救各个时间段分布情况来分析,本组数据白天(06∶00~18∶00)的出车次数占到全部的64%,院前急救发生时间梯度与国内其他文献报道相比较略有不同[4-6]。
而从各个系统发病情况分析,除消化系统疾病外,大部分疾病均以日间发病为主,考虑与人们活动相关;而消化系统疾病可能在人们进食一定时间后出现症状,具有一定的延迟效应。
而从月份分
布情况来看,院前急救以第一季度最多(占28.9%),这种分布特点可能与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在冬末春初季节相关[7],而本研究中因病例数量有限,未能进一步以疾病种类进行按月分析统计。
这种变化规律可以为我们开展防范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急救人员也应据此做好准备工作,合理配置院前急救的人员、设备,提高急救工作的保障和预见性,从而进一步做好院前急救的质量和水平。
在我国,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社会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也会有差异。
掌握本地区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情况,对于强化医院急救人员的知识结构和院前应对患者呼叫的战略有着重大意义。
本研究为本院2014年1年急诊科院前急救相关信息的回顾性调查分析,受多种因素影响,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偏差,可进一步统计既往多年数据资料进行数据补充,并可进行对比分析,为我院前急救提供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武秀昆.急救绿色通道建设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5):366-368.
[2]Bensber GM,Kenned YM.A frame work for health promoting emergency
departments[J].Health Promot Int, 2002, 17(2):179-188.
[3]陈丽冰,于海玲.2010年北京120呼救病种中创伤呼救的特点及救治研究[J].中国全科医师,2012,15(5B):1645-1647.
[4]张在其,陈文标,陈玮莹,等.广州市97283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危重症急救医学,2011,23(2):99-103.
[5]许贵存,其其格,王琦,等.呼和浩特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2011,20(2):214-216.
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