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典型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6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瑶族人民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其中,瑶族人民最著名的特点是他们对祖先的尊敬和祭祀。
瑶族人民认为,祖先是他们的保护神,可以为他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因此,他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祭拜祖先。
瑶族人民还有独特的饮食习惯。
他们喜欢吃米饭和米酒,并且喜欢把肉和鱼腌制成腊肉和干鱼。
此外,他们还有一种特色的面食——米粉。
米粉是用糯米磨成的粉末,可以搭配各种调料和肉类食用。
瑶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服饰和建筑风格。
他们喜欢穿着鲜艳的衣服,头发上还会戴上彩色的花环。
此外,他们还有特色的建筑——那些建在山上的竹楼。
竹楼通常由竹子和泥土等材料建造,具有轻巧、防水、耐久的特点。
总之,瑶族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和独特风俗的民族。
他们对祖先的尊敬和祭祀,以及对传统饮食和建筑的保持,都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瑶族人民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活动,如祭祀节、捕鱼节、结婚仪式等。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展示了瑶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保持了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瑶族历史与独特习俗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云南和贵州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习俗,为我们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本文将为你介绍瑶族的历史渊源以及他们独特的习俗。
一、历史渊源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时期。
相传当时的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征服了瑶族的先民,并将其纳入了中国统治体系。
自此之后,瑶族一直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山区,并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
瑶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迁徙和迁居,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点。
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瑶族吸纳了许多外来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瑶族习俗的传承与演变1. 婚俗瑶族的婚俗是他们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注重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婚姻的选择并不仅限于单方面的意愿。
婚前,双方家庭要进行多次洽谈,确保两个家庭的亲戚关系和社会地位相当。
而婚后,丈夫必须尊重妻子的家族和习俗,妻子也要努力适应丈夫的家庭。
2. 宗教信仰瑶族信仰多元,主要包括本土宗教、道教和基督教等。
他们崇拜自然和祖先,相信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神灵。
在重要的节日和仪式中,瑶族人会举行祭祀活动,祈祷丰收和神灵的保佑。
3. 音乐舞蹈瑶族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而闻名。
他们的音乐多以管乐器为主,如竹笛、唢呐等,多有悠扬的旋律和节奏感。
舞蹈则包括手绢舞、牵手舞等形式,表达了瑶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4. 节日庆典瑶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如瑶族新年、龙船赛等。
其中,瑶族新年是瑶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被称为“岜溶节”。
在这一天,人们着传统服饰,进行舞蹈和歌唱表演,共同祈福和祭祀祖先。
三、瑶族习俗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瑶族的历史和独特习俗,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了多个瑶族文化保护基地,用以展示瑶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其次,在教育领域,加强了对瑶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瑶族的文化遗产。
瑶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广东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从古至今一直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融入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之中。
本文将深入探讨瑶族的历史文化以及他们如何传承和保护这些传统习俗。
第一部分:瑶族历史文化概述瑶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瑶族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语言、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
他们以耕作为主要生活方式,发展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此外,瑶族还对山林有着深厚的情感,将山水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并赋予其神圣的意义。
第二部分:瑶族的宗教信仰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
其中,瑶族的主要信仰为黄帝教、土地神和雷神信仰。
瑶族人民认为黄帝是他们的共同祖先和精神领袖,因此,他们经常通过举行祭祀仪式来表达对黄帝的崇敬之情。
此外,瑶族人还信奉土地神和雷神,认为他们是自然界的保护神,可以保佑人们的农作物丰收和生活安宁。
第三部分:瑶族的传统习俗瑶族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祭祖、婚嫁和节日庆典等。
祭祖是瑶族人民非常重视的一项活动,他们通过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福泽。
婚嫁在瑶族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婚礼过程中举行丰富多彩的仪式,体现了瑶族人民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
此外,瑶族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如祭祖节、板儿节等,人们通过庆祝这些节日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第四部分:瑶族习俗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瑶族的习俗,瑶族人民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他们利用口头传统的方式将文化和习俗代代相传,通过祖辈和父母的教育,将自己的文化意识灌输给下一代。
其次,瑶族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加强人们对习俗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给予了瑶族习俗的保护和支持,通过设立瑶族文化展览馆、推广瑶族文化旅游等方式,加强了对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结论:瑶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习俗传统。
瑶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瑶族民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瑶族的一些主要风俗习惯。
服饰与婚俗瑶族的服饰在颜色与样式上非常独特。
男性一般着装为短衣和乌裙,而女性则穿着彩色的长袍和裙子,头上戴着花环或发簪。
婚礼是瑶族人生中重要的仪式,瑶族人认为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及其亲友们会穿上传统的婚礼服饰,进行传统的婚俗仪式,如拜堂、献茶和拜祖先等。
祭祀和宗教信仰瑶族人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主要信仰瑶山神和红帽神等。
他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帮助。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瑶族的黄粱大祭。
在这个祭祀仪式中,瑶族人会用黄粱米、猪肉和酒等物品,向神明献祭并祈求丰收和幸福。
舞蹈与音乐瑶族人喜欢跳舞和音乐表演,他们在庆祝节日、婚礼和其他重要场合都会进行舞蹈和音乐表演。
瑶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节奏感而闻名,常常表达着对大自然的颂扬和感激之情。
瑶族音乐多以民族乐器如三弦和锣鼓等为伴奏,音乐旋律悠扬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茶文化瑶族人喜欢饮茶,茶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瑶族有自己的茶叶制作技艺,他们以手工采摘的鲜叶晒干,然后进行发酵和炒制,制成独特的瑶族茶。
在瑶族人的家庭和社交聚会中,茶常常被用作款待客人的象征,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统节日与庆典瑶族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庆典。
其中最有名的是瑶族新年,也被称为花山节。
在这个节日里,瑶族人会打扮得漂亮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赛马和花车游行等。
此外,瑶族人还有其他庆祝丰收和祈福的节日,如龙船节和鼓舞节等。
瑶族的婚姻制度瑶族有着独特的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在瑶族社会中是被允许的。
此外,瑶族人也有着严格的婚姻规范和仪式,婚姻问题往往需要家族和长辈的介入与决策。
瑶族人认为婚姻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在婚姻中也有着注重家族间关系和亲戚关系的传统。
瑶族的民风民俗导读: 瑶族的民风民俗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
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
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
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
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
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
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瑶族的传统节日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以及越南等地。
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传统,其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充满了独特的风情和魅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瑶族的传统节日。
一、东山寨石板节东山寨石板节是瑶族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在广西阳朔举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节日以石板为主要特色,石板被用来扛在头上,体现着瑶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在这个节日里,瑶族人民会穿着传统的服装,头戴鲜花编织的发饰。
他们会在村庄的广场上跳起石板舞,载歌载舞,喜气洋洋。
整个节日的气氛非常热闹,节目精彩纷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二、莲花山清明节莲花山清明节是瑶族人民祭祖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他们表达对逝去亲人思念和怀念的传统方式。
每年农历清明节,瑶族人民会前往莲花山寻找先人的墓地,并进行祭拜和纪念活动。
在节日当天,瑶族人民会提前准备祭品,如水果、食物和酒水等,放置在祖先的墓地上。
他们会烧香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同时,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如舞狮、竹竿舞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谢之情。
三、白篦节白篦节是瑶族人民在丰收季节举行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举行,为期三天,以庆祝农作物丰收和感恩大地的慷慨馈赠。
在白篦节当天,人们会穿着瑶族特色的服装,戴上装饰华丽的饰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瑶族人民会集体跳舞、歌唱,并进行一些传统的竞技活动,如踩篦子、丢球等。
这些活动既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勇敢和智慧,也增强了族群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四、瑶族三山三寨节瑶族三山三寨节是瑶族人民举行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瑶族人民感恩祈福、庆贺丰收的盛大活动。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举行,为期三天。
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拜、舞狮、花车巡游等。
在瑶族三山三寨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瑶族的三大山寨,即广西的“凤凰寨”、湖南的“姑婆山寨”和贵州的“雾灵山寨”,进行祭祀和朝拜。
瑶族的传统节日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瑶族的传统节日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瑶族正月、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十月初一等一系列节日。
本文将介绍瑶族传统节日的特点和庆祝活动。
瑶族正月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也是瑶族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据瑶族的传统,正月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月份,以此月份为起点,祈求新年的平安与丰收。
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瑶族人会进行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包粽子、炸场、祭祖等。
在包粽子活动中,人们会用糯米等食材包裹成的一种粽子,内含糯米、花生、红枣等馅料,并用竹叶或苇叶包裹,这是瑶族人民祈祷丰收的一种方式。
三月三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被誉为瑶族人民的“情人节”。
传统上,瑶族男女青年会利用这一天的机会向心仪的对象表达爱意。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浪漫活动,如祭祖、跳花鼓、举行比武等。
跳花鼓是瑶族传统舞蹈的一种形式,男女双方围成一圈,手拉手跳舞,并配合着歌唱,表达情感和庆祝。
五月五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之一,也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瑶族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祭祖、拜神、舞狮等。
在舞狮活动中,人们会穿上狮子舞服,表演狮子舞蹈,以求吉祥和驱邪。
同时,人们还会制作节日特色的食品,如粽子、棕子等,与亲朋好友一同共享。
七月七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乞巧节”。
据传统,乞巧节是瑶族女子向织女星许愿增长智慧和巧手的日子。
在这一天,瑶族女子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制作七夕织女传家宝、七夕晚会、诵读传统诗歌等。
在七夕织女传家宝的制作过程中,女子们以小珠、绽红等饰品,将自己的愿望编织成一个个精致的织品,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九月九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登山、祭祖、户外运动等。
登山是瑶族人民喜爱的活动之一,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驱邪消灾,并祈求健康和平安。
瑶族过传统节日是泼水节
《瑶族泼水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力》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其中,泼水节是瑶族人民最为重要和盛大的节日之一,也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瑶族人民便开始举行泼水节的庆祝活动。
这个日子,被称为“瑶族的新年”,人们会穿着传统的节日服饰,手持水枪、水壶,互相泼洒着清水,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此外,泼水节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表演和游戏节目,如舞龙舞狮、古老的瑶族音乐演奏等,场面热闹非凡,充满了喜庆与欢乐。
泼水节是瑶族人民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尊敬。
而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瑶族泼水节也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和赞誉。
在全国各地,不少地方都会举行着泼水节的活动,许多人们也纷纷前往参与体验。
在这个传统节日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包容,也更加理解和尊重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
泼水节不仅是瑶族人民的盛大节日,同时也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泼水节的举办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有助于增强瑶族人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通过这种方式,瑶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也使得更多的人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瑶族泼水节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活力的展示,它不仅体现了瑶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尊敬,也是一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和交流。
希望泼水节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瑶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魅力。
瑶族的风俗习惯篇一:瑶族风俗习惯瑶族风俗习惯服饰据有关瑶族服饰研究专家统计,瑶族服饰款式有百余种,各支系各地方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男子穿对襟或右衽、铜扣上衣,或圆领花边丫形上衣,腰扎腰带,下身穿宽脚长裤,扎绑腿。
妇女一般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长裙,扎绣花腰带或围裙,也缠绑腿。
无论男女,服饰一般都喜欢用青布制作,喜欢用红、蓝、黄、绿、白、紫等色彩点缀。
此外,瑶族男女都习惯使用绣花青布头巾或红布头巾包头。
白头帕瑶族无论男女,都是通过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所处的生活阶段。
河口县瑶山的瑶族姑娘一到十五六岁,便改花帽为包头帕。
包头帕就意味着可以寻偶。
男子在幼年时亦戴花帽,到十五六岁后同样取下花帽改包头帕。
在金平区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瑶族,俗称红头摇,因婚后包红头帕而得名。
瑶族发式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就有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过山瑶妇女,过去则剃尽发蒂,戴上黄蜡制成的角帽,用布帕遮盖。
妇女头部装饰极为讲究,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还有的则戴上三五斤重的银条。
妇女头上的椎髻更是类多形奇,有的插上银牌、银花、银串珠之类,有的还插上几片白雉尾,十分壮观。
广西金秀大瑶山花蓝瑶妇女,用猪油裹拌卷成钢盔式发形,青光耀眼,独具一格。
顶板瑶妇女的服饰湖南宁远一带瑶族妇女的头饰,既不同于蓄发盘髻爱插羽毛的广东八排瑶,又有别于头别三条弧形大银釵的广梳釵于头顶,以绣花巾缠头,则以蜂蜡涂发,卷发叠髻,史称“椎髻”。
以花巾包裹。
呈梯角形,再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迎风当阳,十分雅致。
婚后妇女则将蛾冠取下,以花帕盖于头上,清秀大方。
人们给这里的瑶族一个美称——顶板瑶,实则以妇女头饰而得名。
其衫裤颜色多为蓝与黑,只有服丧穿孝才用白色。
未成年的女孩身穿无领开襟长衫,下着长裤。
衣裤边角均有彩色的刺绣花边。
姑娘的嫁衣,喜欢以花边装饰衣裤的襟、角、边等。
小姑娘六七岁开始学刺绣,一直绣到出嫁。
论文摘要: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现实价值进行总结和分析。
研究表明,民族性、艺术性、节庆性、健身娱乐生等是其主要文化特征。
具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及文化传承等重要现实价值。
“扬弃”是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即对旧事物要“辩证的否定”。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内容的储存和再现,是各少数民族文化模式的外在表现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延续。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采用“扬弃”的态度,亦即批判其落后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和发扬,使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及实地考察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和现实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考察从前、服务现在、着眼未来”,希望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瑶族传统体育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关于瑶族来源说法不一,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原始居地在长沙、武陵两郡,即现在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早在秦汉时期,瑶族先民就活动在了这一带。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了躲避统治阶层的剥削,寻找美好的家园,瑶族人民曾经过着频繁的游耕生活,大部分瑶胞经过漫长的迁徙后,散居在海拔lO00m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中,集散在广西、广东与湖南接壤的五岭南北地区,因此,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
“大分散、小集中”是瑶族人口分布的特点。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瑶族总人口为263.74万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最主要的聚居地,共有147.19万人,占瑶族总人口的55.81%。
在广西的87个县市中,有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其中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是瑶族自治县。
1988年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考察南岭地区,提出了建立南岭瑶族地区经济开发区的构想,开发区范围共包含了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州市8步区、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一共3省(区)1O县(市)。
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呈现多元化,但多数瑶胞崇尚祖先“盘瓠”,各地瑶族均有过“盘王节”,“还盘王愿”等习俗,“盘王节”是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盘王节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跳盘王”、“打长鼓”及“唱盘王歌”。
其中“打长鼓”是瑶族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有语称“瑶不离鼓,以鼓认宗”,打长鼓渊远流长,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就有记载:“绕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以皮鞔植于地,坐拊之。
”悠久的历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摇篮,瑶族的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与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逐步发展的,且沿袭今日仍能看到古时的影子。
2 瑶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瑶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赋予了瑶族传统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主要体现在:2.1 民族性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和瑶族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反映着瑶族的祖先图腾崇拜、宗族祭祀、生产生活习俗等,具有非常强的本民族文化特色。
如盘瑶的“打长鼓”,就是极具瑶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而关于打长鼓的来历,就和盘瑶祭祀祖先盘瓠密切相关,前文所说“瑶不离鼓,以鼓认宗”讲的就是这层意思,“打长鼓”是瑶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文化因子,是瑶族的文化名片;另有布努瑶的“打铜鼓”,是祭礼和庆丰收中的重要活动,表达了思念祖先密洛陀和对亲人的深厚情意,打铜鼓的动作古朴粗犷,格调高昂感情充沛,运动量大,非常能表现出瑶族人民勇敢刚毅的性格。
这些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都有很深的瑶族文化底蕴,体现出了很强的民族性。
2.2 艺术性有句话叫“壮族的歌、瑶族的舞”,瑶族不少传统体育项目有文艺元素植入,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力特别强,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如“打长鼓”时,锣鼓喧天,瑶族男女青年身着民族盛装,腰挎长鼓,在“嘀嘀打”“嘀打嘀打”地唢呐吹奏声和群众的欢呼声中,热烈而欢跃地跳长鼓舞进场祭祀。
挎母鼓者双手掩着鼓面,时而左右摇晃轻舞场,跳跃跨步前奔,时而弯腰拱背,碎步踏踏后退。
拿公鼓者,翻花绕身飞旅,击打出噼啪乒乓之声,而姑娘们唱起优美的长鼓歌;在布努瑶祖先密洛陀生日5月29日(农历)生日那天,人们也会打起铜鼓,跳动铜鼓舞以纪念祖先和庆祝丰收。
在跳打铜鼓的同时,一群瑶族少女身着民族盛装,手持飘带(绣有花纹的长腰带),花圈或花月伞,转绕着铜鼓,按鼓点节拍翩起舞。
非常看,周围的观众也情不自禁地欢歌漫舞起来,整个场地上片欢腾。
2.3 节庆性瑶族的节日文化非常丰富,众多的节日多源于祖先崇和劳动,和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瑶族传统的大节有盘王节、达努节、社王节,前者集体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后者集体祭祀社王商议生产,制定生产规约。
其中每年农历10月16的“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盘瑶人民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节日,也是瑶胞最盛大的节日,“打长鼓”,“跳盘王”等就是“盘王节”中必不可少内容;而达努节则是布努瑶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打铜鼓外,人们还要进行射弩、斗牛、摔跤等体育活动。
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和节日庆典密不可分,有非常强的节庆文化特色。
2.4 健身、娱乐性不少瑶族传统体育活动带有游戏性,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里经常参与的项目,有很强的健身、娱乐功能。
如打泥脚是龙胜瑶族和苗族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据说有400多年历史,风格独特,饶有风趣,苗、瑶同胞不仅在本寨打,还经常到村外打,开展村与村、寨与寨之间比赛,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给山寨增添欢乐,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掷石头是龙胜各族自治县瑶族群众十分喜爱也十分擅长的活动,投掷爱好者们不但掷得远,而且掷得准。
瑶族酷爱掷石头风俗,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密切相关,瑶族大都居住在高寒山区,他们在放牧时,如牛羊走散了或吃庄稼,人在上面可用石头指挥它们,将它们赶走或起拢免得上下奔跑,既省力又省事。
瑶族人劳动之余的掷石头比赛,逃离了劳动的束缚,已经演变为一种消闲娱乐的活动。
3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价值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瑶族传统体育具有多重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出了新的价值(引,主要表现在:3.1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长期和丰富效益的产业。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具有非常好的观赏性,如开发得当,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如在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举行的“2007年第9届中国瑶族盘王节”,就是粤、湘、桂3省11市区的瑶族同胞的重大节日,节日期间,举行了盛大的盘王祭祀仪式及传统的文体表演,其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打长鼓”是表演中的重头戏。
儿月25日开幕式,来自各地的瑶族代表,都携带着大小不一的长鼓入场,面向主席台时做打长鼓表演。
姑娘、小伙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表演着各地风格不同的打长鼓,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烘托出了热闹和喜庆的气氛,引来八方游客的阵阵喝彩。
同时,这次“盘王节”和“月柿节”搭配举行,也显示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优势,吸引到了大批的游客、果商,举办的非常成功。
恭城瑶族自治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显示,在第9届中国瑶族盘王节暨第5届月柿节举办期间,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同比都有较大增长。
3.2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独特作用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是和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形式,对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节13里,人们期望的是“国泰民安”,“和睦、祥和”的氛围是通过节13文化活动所展现出来的,而节13里的体育活动就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剂。
瑶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节庆特色,不少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体育项目是类似的,互有交叉,比如,舞狮、舞龙、抢花炮等就是壮、瑶、苗、侗、仫佬等民族在盛大的节日中共同喜爱的体育项目。
这就为民族之间产生共同语言,提供了互相交流、相互切磋的好机会,直接密切了民族内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起到了“文化纽带”的作用。
3.3 瑶族传统体育具有重要的健身、娱乐价值不管是“打长鼓”、“跳盘王”,还是“打泥脚”、“掷石头”,或“瑶拳”、“摔跤”等这些体育活动,都是千百年来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有着很广泛的参与性。
在参与的过程中,参与者都要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这无形中就促进了体能的发展、增强了体质,另外,瑶族传统体育中蕴含有丰富的游戏性和艺术性等人文价值,也符合当代的休闲娱乐观念,如果加以正确的改造和推广,是一种最健康的娱人和自娱的休闲娱乐方式。
3.4 瑶族传统体育是瑶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源于最古老的瑶族文化,一直到今天都是瑶族传统文化构成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瑶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具有深刻的瑶族文化内涵,如“打长鼓”、“跳盘王”、“打铜鼓”、“瑶拳”等等传统体育项目。
可以说,通过了解这些体育项目,人们可以了解到瑶族的历史,了解到瑶族人的生产、生活习俗。
因此,这些瑶族传统体育代代相传的不只是一个具象的活动形式,还承载着瑶族自身的历史文化,对其文化传承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
4 结语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既提供了文化的发展观,同时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论,唯有辩证的否定才能保持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先进性,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更加健康、稳定的传承下去。
虽然今天经济全球化给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惑,但终不可能替代文化的多样化。
在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指导下,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文化积极性因素的关照,尤其是民族性、艺术性、节庆性和健身娱乐性的重点挖掘,使其能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出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23[2]杨元英,李志清.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06(1):94(3]瑶族简史编写组.瑶族简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4]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5]胡起望,覃光广.桂海虞衡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66[6]陈惠娜.瑶族传统体育文化探微(J].体育文化导刊,2008(8):117[7]彭业仁.桂林恭城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3):26[8]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9—6O[9]陈惠娜.广西少数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和谐社会构建(J].安徽体育科技,2009(2):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