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地区的营建与城市发展_宿迁市古黄河与京杭大运河风光带概念性城市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5
京杭大运河从北向南进入宿迁后,穿城蜿蜒而过,状若弯弓。
我们从新购买的宿迁地图上看运河与城市变迁的关系,历史上因被骆马湖和中运河与古黄河两河包围,宿迁依水而建,三面环水,形成了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狭长的水中城镇。
宿迁境内运河公里,其中有大运河考察记之宿迁杭州|生活品质Hangzhou | quality life52 2013.1古以来未尝有也”。
家乡人民为了纪念项羽,在其出生地梧桐巷立碑、建坊。
现项王故里恢复有石阙门、百米碑廊、英风阁、习武场、古井、故居纪念室等。
英风阁取项羽“英风长存”之意。
内有项羽塑像,正厅两侧有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对联:当年初破秦军,诸候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重瞳子。
垓下悲歌虞和,拔山诗风旋不歇,长留仁爱一杯羹。
言简意赅,形象概括了项羽“力拨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势。
院墙四周有十二幅汉画像石风格雕刻画,分别为:“项羽举鼎”、“吴中起兵”、“破釜沉舟”、“巨鹿救赵”、“鸿门设宴”、“挥师彭城”和“垓下突围”等,人物造形生动,呼之欲出。
室外系马亭中有石雕的项羽座骑——乌骓马,亭边有项王饮马槽。
院内古槐树相传为项王幼年所植。
西北角有一块“项王故里”石碑,传说此处即为项羽出生地。
项王故居室内有尊洁白如玉的虞姬雕像。
其后壁画反映了“霸王别姬”这一千古流传的悲壮的爱情故事。
宿迁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泗州戏、项羽传说、天岗锣鼓、霸王锣鼓、洪泽湖渔鼓、大兴旱船、洪武花棍舞、潼河龙舞、董王高跷、淮海戏、鸿鹄皮影戏、洋河酒酿造技艺、双沟酒酿造技艺、云渡桃雕、乾隆贡酥制作技艺、庙头千张制作技艺、龙王庙行宫柳琴戏、皂河正月初九庙会、宿迁婚俗等。
我们也获悉宿迁市政府为展示大运河发展变迁历史,弘扬宿迁人民治水精神,近期将规划建设大运河水利博物馆,项目占地约40亩,手笔很大。
宿迁安澜龙王庙行宫宿迁项王故里。
4创意2021/01大运河文化包括燕赵通惠文化区、北运河文化区、南运河文化区、齐鲁运河文化区、中运河文化区、里运河文化区、江南运河文化区系,而大运河江苏段则是我国大运河的重要节点,这其中有着丰富的遗产资源,需要通过创意保护来更好地发挥价值,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转变和传承,确保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价值创意和文化内涵(一)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形象设计及价值我国大运河的文化形象非常明确,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工奇迹,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运河,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是连接我国中部、东部的重要渠道。
中国大运河不仅有着相应的文化,而是也带动着我国文化的向前发展。
千年运河始于江苏,大运河江苏段是中国大运河文明的制高点,对于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可以以“江南门户、城市轴心”等来概括,是江南水网网状运输通道的一种体现[1]。
江苏段曾经是贯穿东西和南北两条运河的重要一环,体现着我国运河发展中的文化。
当前所存在的河道、水工设施等,都是1000多年前运河制度下的重要遗存,也是能够展示当时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运河漕运发展与江苏的整体城市形象有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江苏的发展是依靠运河而进行,通过运河来不断地扩充江苏的面积,其一直作为江苏人民的生活根本,为江苏的发展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
大运河的文化形象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分析,在这其中所存在的文化价值也各不相同[2]。
江苏凭着自身的地域和文化,让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形象更加鲜明。
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建设是从最南端这一战略中呈现出来的,进而带动周边经济、文化稳定发展,为后续的江苏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内涵大运河江苏段的运河文化可概括为“开放多元、生态和谐”,对于大运河的出现,主要是当时王朝为了获得江南财富而修挖,但最终却为江南的发展贡献巨大力量[3]。
历史上,江苏通过大运河的建设,进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也让江苏文化向外输出。
宿迁市政府关于印发宿迁市中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保护实施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宿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3.08.15•【字号】宿政发[2003]130号•【施行日期】2003.08.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宿迁市政府关于印发宿迁市中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保护实施细则的通知(宿政发[2003]130号)宿豫县、泗阳县、宿城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宿迁市中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保护实施细则》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三年八月十五日宿迁市中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保护实施细则为进一步加强市区绿化管理与保护工作,美化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管理的通告》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则(一)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我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所确定的各类绿地的保护和管理。
(二)城市各类绿地受国家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占用或损坏。
(三)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的绿地,实行“统一规划、属地管理、全民参与、社会共建”的绿地建设保护方针。
(四)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为:南至徐宿淮盐高速公路与宿邳一级公路;北至骆马湖与新沂河;东至洋河与宿沭一级公路间的快速通道,包括洋河镇区及宿豫县化学工业园区;西至皂王公路(皂河-王官集)及通湖大道以西1.0公里,总面积约530平方公里。
二、保护的规划绿地类别(五)现有的林场、果园的保护规划规划区530km2范围内一切现有的经济林、用材林、森林公园和果园。
(六)生产绿地保护规划生产绿地是指生产供城市绿化所用的苗木、草坪和花卉的圃地。
生产绿地建设应立足于现状,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生产高品质园林绿化苗木。
按照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文件)城市生产绿地的面积应占建成区面积的2-3%。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迁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12.10•【字号】宿政办发〔2021〕47号•【施行日期】2021.12.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宿迁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开发区、新区、园区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宿迁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宿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12月10日宿迁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宿迁认真落实“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推动“强富美高”新宿迁建设再出发、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市地处淮河水系中游尾部、沂沭泗水系下游,境内洪涝灾害易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河湖保护压力大,保障农业现代化任务重。
水利作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提升水安全综合保障能力,为宿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提供支撑和保障。
根据《江苏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宿迁市水利局组织编制《宿迁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水利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今后五年全市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全市各级水利部门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遵循新时期治水思路,紧扣“六增六强”主线,弘扬“三真三实”作风,蹦起来干事业、弹起来守法纪,以河湖长制为统领,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河湖生态保护,强化水利管理,圆满完成了“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城市是江苏省宿迁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A. 沭阳B.泗洪C. 睢宁D. 新沂2.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的哪个方位?()A. 北部B. 南部C. 东部D. 西部3. 下列哪个湖泊位于宿迁市境内?()A. 洪泽湖B. 骆马湖C. 太湖D. 长荡湖4. 下列哪个朝代曾在宿迁市建立都城?()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5. 宿迁市的市花是什么?()A. 菊花B. 桂花C. 荷花D. 牡丹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宿迁市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2. 宿迁市与安徽省接壤。
()3. 宿迁市下辖的沭阳县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县。
()4. 宿迁市的经济总量在江苏省各地级市中排名倒数第一。
()5. 宿迁市的特产有洋河大曲、双沟大曲等美酒。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宿迁市下辖的四个县(市、区)分别是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和______。
2. 宿迁市地处______平原,是著名的农业大市。
3. 宿迁市境内有______、______两条主要河流。
4. 宿迁市的历史文化名人有项羽、虞姬、______等。
5. 宿迁市的城市精神是“______、创新、包容、厚德”。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宿迁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介绍宿迁市的一个旅游景点。
3. 请列举三种宿迁市的特产。
4. 简述项羽在宿迁市的历史地位。
5. 请描述一下宿迁市的气候特点。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假设你是宿迁市的一名导游,请为游客设计一条一日游线路。
2. 请为宿迁市编写一句宣传口号,体现其历史文化特色。
3. 请根据宿迁市的气候特点,为当地农民提出三种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4. 请为宿迁市下辖的沭阳县策划一项文化活动,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品质。
5. 请分析宿迁市在江苏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分析宿迁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优势和劣势。
宿迁市区域分析一、宿迁市简介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介于北纬33°8—34°25,东经117°56—119°10之间,于 1996 年建市。
下辖四县二区(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共111个乡(镇)、4个街道,1418个行政村。
总面积 8555 平方公里,2008 年低,人口数为 534.58 万人,GDP总量为655.06亿元,人均12289 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244.11 亿元, 农业总产值136.62亿元;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216.10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5.00亿元。
从多项经济指标在江苏省的地位看应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宿迁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平时气温14.2℃,年均降水量910毫米,年均日照总时数2291.6小时。
属于陇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
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海拔高度71.2m,最低点海拔2.8m。
全市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占77.6%,耕地面积659万亩,总人口515万,面积和人口在江苏13个省辖市分别列第4位和第7位。
宿迁交通十分便利,水陆干线四通八达。
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内河通航里程达897公里。
京沪高速公路、宁宿徐高速公路、宿新一级公路建成通车,新长铁路、205国道、305省道穿境而过,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宿沭一级公路、宿邳一级公路正在兴建。
西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60公里,北离连云港白塔埠机场100公里,南至南京禄口国际机场260公里,空港优势非常明显。
宿迁地处平原水网地区,沟渠纵横、水网密布,古黄河、京杭运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洪泽湖、骆马湖两湖南北呼应;水系发达,亲水性强,具有强烈水乡城市景观特色。
水体对宿迁市而言尤为重要。
其地处平原水网地区,古黄河、京杭运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洪泽湖、骆马湖两湖南北呼应。
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形成城水相依的优美景观,被誉为“水乡泽国,人间仙境”,为创造特色鲜明的城区环境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
宿迁市区域分析一、宿迁市简介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介于北纬33°8—34°25,东经117°56—119°10之间,于 1996 年建市。
下辖四县二区(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共111个乡(镇)、4个街道,1418个行政村。
总面积 8555 平方公里,2008 年低,人口数为 534.58 万人,GDP总量为655.06亿元,人均12289 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244.11 亿元, 农业总产值136.62亿元;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216.10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605.00亿元。
从多项经济指标在江苏省的地位看应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宿迁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平时气温14.2℃,年均降水量910毫米,年均日照总时数2291.6小时。
属于陇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
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海拔高度71.2m,最低点海拔2.8m。
全市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占77.6%,耕地面积659万亩,总人口515万,面积和人口在江苏13个省辖市分别列第4位和第7位。
宿迁交通十分便利,水陆干线四通八达。
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内河通航里程达897公里。
京沪高速公路、宁宿徐高速公路、宿新一级公路建成通车,新长铁路、205国道、305省道穿境而过,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宿沭一级公路、宿邳一级公路正在兴建。
西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60公里,北离连云港白塔埠机场100公里,南至南京禄口国际机场260公里,空港优势非常明显。
宿迁地处平原水网地区,沟渠纵横、水网密布,古黄河、京杭运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洪泽湖、骆马湖两湖南北呼应;水系发达,亲水性强,具有强烈水乡城市景观特色。
水体对宿迁市而言尤为重要。
其地处平原水网地区,古黄河、京杭运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洪泽湖、骆马湖两湖南北呼应。
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形成城水相依的优美景观,被誉为“水乡泽国,人间仙境”,为创造特色鲜明的城区环境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
低碳宿迁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实现机制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自1996年建立地级市以来,大力实施“基础先行”和“城镇带动”战略,举社会之力建设中心城市,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中心城市规划区面积扩展至210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扩展到6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60万人,到2010年底城市化水平达到41%,比1996年增加了28.5个百分点。
2011年和“十二五”期间,宿迁中心城市建设将紧紧围绕“低碳、宜居、和谐”的主题,营造舒适优美的生活空间,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著名的低碳示范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滨水旅游城市。
一、“低碳宿迁”建设的优势分析一是理念优势。
生态和绿色是宿迁的“金字招牌”,也是最吸引眼球的特色和亮点。
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生态宿迁、绿色家园”的城市环境定位,把生态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强化低碳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意识,真正把环保优先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在保持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维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是生态优势。
宿迁是著名的“杨树之乡”、“水产之乡”、“花卉之乡”,全国著名的平原绿化先进地区,有“绿海之都”的美誉。
境内有洪泽湖、骆马湖两大湖泊,京杭大运河、古黄河两大河流,市区内水域面积占27.9%,骆马湖常年保持二类水质。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29%,绿地率达38.0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08平方米,2005年成为江苏省园林城市,2010年2月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宿迁已成为华东的“一块净土”,江苏的“两湖清水”,淮海经济区的“一片森林”和黄淮海地区的“最大氧吧”。
三是产业优势。
大力实施老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工程,在市区东北部辟建专业的化工园区,配套完善的处理设施,实现污染物的达标排放。
目前,支柱产业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林木加工、机械电子为主,近年来又大力推进软件与服务外包、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在保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了对环境的较少污染。
滨水地区的营建与城市发展 —宿迁市古黄河与京杭大运河风光带概念性城市设计[摘 要]宿迁市古黄河与京杭大运河风光带概念性城市设计对两条河流分别进行定位,运用同样的手法进行设计,即从4个层面的要素设计和“城市发展动力环”概念出发,强化宿迁市“两河三片”的城市格局特征。
[关键词]滨水地区;要素设计;城市发展动力环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front Areaand Urban Development—Con-ceptual City Design for Suqian Scen-ery Zone of Ancient Yellow River andBeijing-Hangzhou Canal/Wang Xibo,Gu Bin,T ai Xuedong[Abstract] Definition has been made separately onthe conceptual city design for the landscape areason the Ancient Y ellow River and Beijing-HangzhouCanal in Suqian City.Based on the constituent de-sign from four aspects and the concept of"impetusring of urban development",the design is carriedout to intensify the urban pattern of"two rivers andthree patches"with prominence give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all rivers flowing to the sea".[Key words] Waterfront district,Constituent design,Impetus ring of urban development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宿迁市位于淮北中部,地处徐州、淮安、连云港三市交会处的中心。
京杭大运河、古黄河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为三片,形成“两河三片”的城市格局(图1)。
宿迁市政府为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质,决定启动“京杭大运河、古黄河风光带概念性城市设计”项目。
古黄河①长约6 km,京杭大运河②全长约8 km,设计范围是两条河流的城区段。
本次设计涉及同一城市的两条河流,在规划过程中,项目组首先从总体上对两条风光带进行定位和规划,然后分别进行设计。
1.1滨水地区设计人与环境以何种方式共存,人怎样塑造环境,物质环境如何影响人且影响的程度如何,是现代城市设计学科关注的焦点之一。
滨水地区的设计对象主要包括以下4个层面的内容:①亲水及延伸到水面的平台、构筑物,如亲水平台、岸堤、湿地等;②河滨两侧的景观,包括绿地、广场、步行道、建筑物、道路等;③滨水的建筑界面;④滨水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根据国内外成功开发项目的经验,滨水地区的使用功能应多样化、公共化)。
这4个层面的内容横向连接,构成滨水地区的断面设计;纵向连接,组成滨水地区的序列景观和建筑天际线(图2)。
□ 王西波,顾 斌,邰学东[文章编号]1006-0022(2005)03-0026-05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图2 滨水地区设计要素滨水地区设计要素亲水空间滨水建筑土地性质景观设计亲水空间景观设计滨水建筑土地性质景观序列、建筑天际线1111NNNN图1 宿迁市城市格局与城区发展1.2序列视景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城市空间体验是由运动和速度相联系的多视点景观印象复合而成的。
河流作为线形开敞空间,就像展开的城市画卷或城市剖面。
沿河滨绿地有3种欣赏城市景观的方式和速度,即车行速度为40 km/h,步行速度为2 km/h,游船速度为5 km/h,其中重点鼓励利用步行速度和游船速度。
1.3城市发展动力环根据现状,城市建设基础条件较好的市府东路和项王路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通道,两条商业轴与两河相交,形成本项目的重点区域和城市发展、整治的重点区域,以及推动宿迁市城市发展的动力区域。
两条商业轴与两河相交形成的4个节点分别定位为“远古”“追古”“诉今”“未来”。
“远古”节点纪念黄河的历史,“追古”节点缅怀项羽,“诉今”节点见证宿迁市的发展,“未来”节点反映人们对宿迁市未来发展的期望。
其中古黄河的两个节点以体现商业风貌为主,运河的两个节点以体现文化为主(图3)。
2.1四个原则(1)注重滨水地区与城市的关系。
本规划将宿迁市的定位由河道港口城市改为现代滨水城市。
两河是吸纳生态资源、保护宿迁城市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带动城市迅速发展的关键环节。
(2)注重滨水地区的共享性与公众参与性。
让市民享受滨水地区的资源不仅能产生社会效益,还能产生经济效益。
在设计中,可以通过乘坐游船等方式使水上活动项目和陆地活动项目形成一体,创造连续的近水公共空间,保证滨水地区的共享性。
另外,在滨水地区设置具有休闲、娱乐、文化展示等功能的设施,提升区域的人气。
(3)注重地方特色,创造“宿迁模式”。
宿迁市是江苏省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试点市,同时又是项羽的故乡,具有大气、海纳百川的性格特征。
因此,规划应强调沿河景观与当地文化传统的融合,突出具有地域特点的沿河景观特征和建筑形态。
(4)注重生态、自然和可持续性。
本次概念规划应坚持“回归自然”的理念,紧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将滨水地区建设成为展示宿迁市新世纪城市风貌的区域,集居住、旅游、商业、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区。
2.2九条轴线为了充分利用宿迁市的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水上旅游系统的品质,加强两河联系,本次城市设计规划了4条功能性联系轴线(城市后花园轴、传统商业轴、文化轴、田园风光轴③)、5条空间联系轴线和一条连通两河的旅游流线(图4)。
2.3两个定位(1)古黄河属于城市内河,其两侧城市用地的发展基础较好,因此,规划将古黄河风光带定位为“城市市民休闲蓝带”。
(2)京杭大运河具有通航功能,是运河交通的一个节点,但其两侧城市用地的发展基础较弱,因此,规划将京杭大运河定位为“水上交通枢纽和展现城市面貌的窗口”。
图3 城市发展动力环图4 轴线分析与水上旅游线路古黄河流经宿迁市中心区,呈倒“L”形,连接老城区与新区(图5)。
古黄河两岸的建设较为完善,北端为市政府所在地,沿岸设有多处城市公园和富有传统特色的楚街、马陵路仿古街,南侧东岸为宿迁学院。
现存主要问题有:与京杭大运河缺乏联系;沿岸用地性质混杂,环境差;绿地景观分散,未成系统;沿岸建筑简陋;缺乏统一、有序的建筑天际线;城市形象较差;驳岸处理单调。
(1)第一层面要素设计—亲水岸堤。
古黄河风光带作为“市民休闲蓝带”,其第一层面要素设计采用亲水平台和生态岸堤相结合的方式,除在沿线设置广场、生态步行道等滨水空间外,还充分考虑“近水娱乐”的需求,在城市休闲空间段设置连续的亲水平台。
(2)第二层面要素设计—景观与道路。
景观设计运用“生态性景观流”的概念,遵循“亦质性、多样性”的原则,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通过生态林、生态草皮、树田④等形式创造自由、有机的景观效果;注重流动性和连续感,通过各种景观节点、景观标准段的串接,形成景观系统。
结合两河现状和总体规划,本规划将古黄河风光带划分为自然景观段、城市休闲空间段、田园城市与人文景观交融段。
自然景观段以体现自然风光为主,布置“森林生态之旅”“健康休闲之旅”“兰色文化之旅”“梦幻人性之旅”等园艺博览园,让市民充分享受自然之趣。
城市休闲空间段作为市中心开放型公共休闲空间,其景观规划采用流线型景观步行道连接各个硬地休闲广场。
拟建的亲水休闲道、公园、硬地广场可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交往的场所。
田园城市与人文景观交融段以田园城市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
规划采用大尺度的绿化,构筑几何形绿轴,形成自由曲线步行道、树田、水湾、标志性塔等景观要素。
(3)第三层面要素设计—滨水建筑天际线。
滨水建筑天际线是形成滨水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也是展现城市面貌的重要因素。
设计中既要考虑现状情况,也要对未来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古黄河天际线设计遵循“重点突出、形象鲜明、注重实际”的原则。
东岸天际线整体趋势是“中间高、两侧低”,西岸天际线整体趋势是“两点控制一线”,与东岸最高点跨河呼应,形成“黄金三角”,像一首交响曲,强调节奏和韵律的和谐、高潮与次高潮的交织。
本次设计结合现状及城市总体规划,选择3个商业地块作为重点设计地块,对建筑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设想(图6,图7)。
(4)第四层面要素设计—土地使用性质。
为充分发挥滨水地区土地使用价值,加强聚集力,创造沿河起伏、开合的天际轮廓线,提升古黄河在城市中的地位,发挥城市图6 A2地块夜景图5 古黄河风光带总平面图图7 B4地块鸟瞰系采用陡坎的形式,在陡坎面上设置景观雕塑、绿化及休闲廊道。
田园风光段是享誉全国的酒文化及水产之乡的起源地,规划设置黑鱼汪水产园,以自然园林的方式布置景观,并通过滨河步道将各景观节点联系起来。
(3)第三层面要素设计—滨水建筑天际线。
结合土地使用性质,规划将运河东岸三角地块作为商业地块,使之成为运河东岸建筑天际线的高潮,使东岸天际线形成“低层厂房—多层住宅与小高层相间布置—高层商贸区—小高层住宅—低层厂房—低层别墅”的中间高、两翼低的天际线变化。
西岸以居住、工业用地为主,结合多层、小高层住宅,形成高低相间、两侧最低的天际线整体趋势。
(4)断面设计。
在河道纵剖面上,形成“林荫道(滨河城市道路)—景观步行道—滨水步行道(亲水平台)”的序列,其中林荫道与景观步行道之间密植树木,景观步行道与滨水步行道之间以草地、草坡、单株树木、灌木为主,形成有层次、起伏变化的断面效果(图10)。
(5)“追古”“诉今”节点设计。
“追古”广场是整个设计的高潮,以三角商业地块为依托,实现历史与现代的融合,成为购物、游玩、缅怀历史的滨水核心区。
节点左岸有项王故居、大王庙和杨公墓,规划在东侧设置运河博物馆,以平衡东西两岸的文化景观,丰富东侧文化内涵。
在具体设计中,用茂密的树林和自然湖泊围合项王故居园;创造顺畅的参观轴线,贯穿古文化建筑体系;面朝杨公墓设计开阔的广场,以常绿针叶林围绕建筑,烘托纪念气氛;环绕广场布置当代名人雕像,讲述与运河发展有关的名人故事。
“诉今”广场位于拟建的五号桥桥头,是景观设计高潮的起点。
广场设计以“圆”为母题,由“十”字形的道路进行分割,以运发展动力环特性,本规划对城市总体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如将原为居住用地的A2、B4地块改为商业用地(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