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区域环境概况
- 格式:docx
- 大小:18.77 KB
- 文档页数:3
2020.05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土默特左旗的日气温(包括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降水、日极大风速和日照资料,对土默特左旗地区的气候情况进行分析研讨,以期为本地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1 方法文中主要采用了研究气候较为经典的方法,包括气候倾向率法[2]、气候相对变率法、MK检验法[3]等对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的气候进行研究。
2 土默特左旗气温特征分析对温度做年变化分析(见图1),可以发现近30年来气温整体呈现多波动形式,且近30年来无论是平均气温还是最高、最低气温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最高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4℃/10a;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4℃/10a;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6℃/10a。
最低温度的气候倾向率较大,说明近三十年的最低温度升高的幅度较大。
图1 温度年变化图3 土默特左旗降水特征分析3.1 土默特左旗降水时间特征分析土默特左旗年降水量表现为多波动的形式,且从20世纪90年代后波动较为明显。
30年来平均降水量为394.49 mm,气候倾向率为-0.5mm/10a,年降水量减少十分明显。
30年来最大降水量出现于2003年为628.3mm,全年降水日数为135天;最小降水量出现于2005年为194.6mm,全年降水日数为90天,极易造成当地干旱灾害;极差为433.7mm。
3.2 土默特左旗降水突变特征分析对年平均降水、夏半年和冬半年降水做M-K突变检验,给定显著水平是α=0.05,即u 0.05=±1.96,年降水在1989年前年降水趋于减少,在此之后整体有增加的趋势,到2007年后降水基本趋向于平均值。
冬半年降水表现为在1990年之后降水一直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表明冬半年降水有所增加。
4 土默特左旗极大风速和日照时间特征分析由于数据有限,取2005年—2010年的极大风速分析显示,2005年—2010年六年期间6级大风的天数分别为58天、52天、58天、60天、62天、67天,7级大风的天数分别为21天、23天、19天、32天、32天、29天,7级以上的大风天数为2天、6天、5天、14天、9天、14天,其中2008年的极大风速出现极值为26.4m/s,出现于5月29日,风向为北风。
呼和浩特市区域环境概况1自然环境概况呼和浩特市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km2。
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
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
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m,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m,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m。
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
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境内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万立米水磨沟,流域面积1380.9km2,沟长68.2km,年平均径流量4972万m3。
1958年在沟口兴建红领巾水库1座,库容1650万m3,灌溉面积11万亩。
哈拉沁沟,沟长55.6km,流域面积708.7km2,年均径流量2622万m3。
全市河流总长度1075.8km,河网密度为0.177km/km2。
地下水分为浅层水含水层和深层水含水层。
浅层水含水层包括浅层潜水及半承压水等。
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均由北向南呈有规律的变化,全市浅层地下水年补给量为9.87亿m3。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
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仅在2℃左右,南部达到6.7℃。
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
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l3.5~13.7℃。
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d,低山丘陵区110d,南部平原区为113~-134d。
日照年均1600h。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mm,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雨量仅350mm;平原区在400mm左右;大青山区在430-500mm;最多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mm,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mm,最少是在南坪乡、黑城乡、新营镇一带,年均降水量仅为335.2~362.8mm。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面临着“城中村”改造的重大课题。
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与农村遗留的交织地带,其改造不仅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通过对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深入研究,分析现状、探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现状分析(一)地理分布与基本情况赛罕区作为呼和浩特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中村”分布广泛,这些地区大多位于城市边缘或城市内部的老旧住宅区。
这些区域通常存在着建筑老旧、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 基础设施薄弱:许多“城中村”缺乏有效的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 建筑安全与居住环境差:老旧建筑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查与维护,消防安全隐患突出,同时居住环境脏乱差,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3. 土地利用效率低:部分“城中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三、改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一)资金问题: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房屋拆迁补偿、土地开发等。
资金来源成为制约改造进程的重要因素。
(二)拆迁安置问题:如何妥善安置拆迁户,确保他们的生活不受影响,是改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政策法规问题:城中村改造涉及到土地权属、规划调整等政策法规问题,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指导改造工作。
(四)社会稳定问题:改造过程中可能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如何维护社会稳定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四、解决策略与建议(一)加强资金投入与多元化融资渠道政府应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造项目,通过PPP模式等多元化融资渠道筹集资金。
(二)完善拆迁安置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拆迁安置政策,确保拆迁户得到妥善安置,同时加强拆迁过程中的监管力度,确保公平公正。
务环境、企业创新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显现出一定的综合环境优势。
1、基础设施完善。
金桥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具备“七通一平”条件,还具有“集中供热”和“卫星通信”功能,是国内基础设施条件最好的开发区之一。
开发区内建成道路总长65.67公里,建成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1座,35KV变电站4座(规划建设11座),供电能力22万K VA;建成供水能力为每日22万吨的供水系统;建成7万门的通讯系统(规划19万门)和卫星通讯网络地面接收站,环网数据光缆已投入运行;建成绿地总面积253.5万平方米;辟有30条公交线路。
2、服务设施完善。
园区内的金融、商检、报关、仓储、运输、科研、咨询、零售、餐饮娱乐、房地产、物业管理等配套服务项目基本完善,已成为上海最适合跨国公司设置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制造业的基地。
位于北区中部的现代服务产业园区,将推出一期25万平方米,二期93万平方米的研发楼,为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等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近期一期2 5万平方米的8幢研发楼即将完工。
3、生活设施完善。
园区内建有高中档内外销住宅、办公楼以及配套的医疗、教育、商业、文化娱乐设施,拥有一流的国际社区,不断创造培育安居乐业和谐的生活环境。
园区内除适合跨国公司老总、高级管理人员居住的高档别墅外,还有适合一般外籍人士居住的酒店式公寓,社区配套设施完善。
目前,园区内建有医院2所(华山医院浦东分院、浦东妇幼保健院),涉外诊所1家,国际幼儿园、学校3所以及知名的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外籍居民1000 人左右。
4、园区环境优美。
金桥开发区成为上海第一个通过ISO14000国际环保标准的国家示范区。
目前,开发区加大“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的力度,开展循环经济的研究,加强工业物业、废弃物的集中管理,完善环保机制建设,积极围绕建设“绿色浦东、生态城区”的总体目标,尽快将金桥建设成为高品位、绿色环保型和循环经济型的开发区,为企业提供更安全、整洁、规范的生产环境。
半干旱地区步行街道过渡季微气候生态性营造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通顺大巷、大召前街为例吴园园;王爱霞;秦亚楠;王思佳【摘要】呼和浩特地处半干旱地区,塞上老街片区是呼和浩特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步行街区之一,受气候影响,夏季人流量集中,春秋过渡季人流不稳定,因此梳理其过渡季微气候整体环境形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该地区可持续步行街道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街道形态特征,结合实地调研和微气候数据采集、ENVI-met模拟、SPSS相关性对比分析,探究微气候变化机制,总结微气候营造策略.研究表明受试街道长宽比、高宽比及走向均对其过渡季微气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空气温度、瞬时风速对人流量影响显著,并确定街道适宜高宽比为0.5-0.75,长宽比为70,街道形态以东西走向为佳,依此构建适宜的街道形态雏形.鉴于历史街区保护原则,在原有风貌基础上,合理增加街道绿化,根据软件模拟结果,确定绿地面积以占地5%为宜,乔—灌—草双侧式绿地结构对温度、风速总体调控较好,适宜采用乔灌比7∶3、常绿落叶比4:6的植物配置,以提升街道游览体验、改善街道生态环境,为半干旱地区未来地域性街道生态性营造及街区可持续设计提供参考.【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年(卷),期】2019(034)003【总页数】9页(P26-34)【关键词】半干旱地区;步行街道;微气候;街道形态;绿地【作者】吴园园;王爱霞;秦亚楠;王思佳【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119+.40 引言随着城市不断发展,环境气候问题愈加受到重视。
如何通过合理配置建筑、景观要素,营造良好的微气候环境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1]。
微气候是特定环境下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瞬时风速、光照强度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直接影响人们生活品质[2]。
半干旱地区过渡季气候特征相似,春季2—4月、秋季8—10月,两季温度变化剧烈、多大风天气。
《2013-2017年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时空变化特征》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呼和浩特市也面临着严峻的大气污染挑战。
本文以2013年至2017年为时间节点,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市的环境治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文以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区域,该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其中,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对呼和浩特市近五年来的大气污染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三、大气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1. 时间变化特征2013年至2017年间,呼和浩特市的大气污染程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其中,2015年和2016年是污染较为严重的两年。
这主要与当时的工业生产、能源消耗、交通状况等因素有关。
随着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和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实施,近两年大气污染程度有所下降。
2. 空间变化特征在空间分布上,呼和浩特市的大气污染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工业区、交通干线附近及城市下风向地区的污染较为严重。
同时,由于城市扩张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农村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
四、大气污染成因分析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呼和浩特市的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包括钢铁、化工、造纸等高污染行业,这些行业的排放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 交通排放随着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交通排放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尤其是柴油车排放的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3. 气象条件气象条件也是影响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例如,逆温层等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的积累和浓度升高。
呼和浩特市自然概况:呼和浩特市位于华北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土默川平原。
北依阴山山脉,南濒九曲黄河,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塞外名城。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经过全市各族人民50多年的艰苦奋斗,呼和浩特已建设发展成为一座经济繁荣.市荣整洁.社会安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呼和浩特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达2054平方公里,辖玉泉区.回民区.新城区.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武川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和托克托县九个旗县区。
总人口25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6.7万人,市区人口109.6万人。
呼和浩特市区地处中温内陆地带,平均海拔1050米,属西北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平均气温在摄氏8度左右。
经济状况:呼和浩特市——包头——东胜经济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资源富集区和重点开发建设地区。
呼和浩特利用和发挥中心地缘优势,坚持内涵与外延并举的发展方针,“九五”以来,实现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95.4亿元,增长26.4%;第三产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19.8%。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902元,比上年增长18.8%;财政收入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2元,比上年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2561元,比上年增长0.9%;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农村部分)95.3亿元,比上年增长3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现在,各种潜在的资源优势正在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经济呈现出健康、快速、高效的发展势头,呼和浩特已成为国内外投资者理想的投资热点地区之一。
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已形成了以毛纺、服装、电子、机械、电力、食品、化工、建材为支柱,门类比较齐全的轻型加工工业体系。
呼和浩特南湖湿地公园介绍
呼和浩特南湖湿地公园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西部,总面积达26.52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为8.6平方公里。
该湿地公园是内蒙古首个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内蒙古自治
区五大湿地之一,其生态系统复杂完整、湿地生态环境优良,是首批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区域。
整个湿地公园由南湖水库、莲花池、湿地园区及水道组成,其中以南湖为主湖,其它
小湖泊及河道环绕其周围。
南湖湿地公园植被丰富,水生植物如荷花、菖蒲、芦苇等积极
生长,与水域环境相得益彰,又能滋生各种水禽。
秋季时,柳树变成了金黄色,满树的梧
桐叶子染上了深红,整个公园变成了色彩斑斓的秋色。
南湖湿地公园是鸟类繁殖和迁徙重要的栖息生境,有五十多种鸟类在此繁殖生息,更
有群鸟在春秋季迁徙时停留于此。
公园内有著名的天鹅馆,贝内鹤馆等,可以观察到各种
湿地生态环境中的动植物。
近年来,南湖湿地公园进行了多次生态修复和保护,其中重点修复南湖周边的水系,
增加了沉淀池、湿地池等设施,使南湖湿地公园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保护区。
同时,
公园修建了多种游憩设施,如水上乐园、植物园、动物园等,提供给游客丰富的休闲娱乐
项目。
总的来说,南湖湿地公园是一座集自然生态和人文旅游为一体的公园。
它优美的自然
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可以亲近自然,了解生态环境,放松身心的休
闲胜地。
呼和浩特会考地理风向标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位于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上。
作为内蒙古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呼和浩特的地理位置对其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气候、地形、交通等多个方面介绍呼和浩特的地理特点,带您了解这座城市的风向标。
一、气候呼和浩特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季节性明显,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根据气象数据,呼和浩特年均气温为7.7摄氏度,年均降水量为385毫米。
这种气候条件对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地形呼和浩特地处黄土高原,地势相对平坦,属于高原丘陵地貌。
呼和浩特周边多为丘陵和河谷地貌,山地相对较少。
该地形条件为农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交通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首先,呼和浩特拥有火车站和机场,方便国内外游客前往。
其次,呼和浩特连接多条高速公路,与周边城市联通便利。
此外,呼和浩特还是中国重要的公路运输枢纽,是连接华北和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
四、经济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北方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
该市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同时也发展了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呼和浩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成为内蒙古区域经济的核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五、旅游资源呼和浩特地处内蒙古的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例如,位于呼和浩特市郊的昭君文化公园,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
此外,呼和浩特周边还有草原、湖泊等自然景观,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草原风情,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六、教育呼和浩特拥有多所高等学府,为整个内蒙古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其中,内蒙古大学作为该市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为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呼和浩特的地理位置和教育资源的优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前来学习。
呼和浩特的地理特点在该市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气候、地形、交通等因素为呼和浩特的农牧业、旅游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导语】学⽽不思则罔,在掌握知识点之后将其运⽤在解题中才是备考的好⽅法。
备考需要⼀点点积累才能到达效果,为您提供了“导游证《地⽅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辅导:内蒙古⾃治区基本概况”,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 内蒙古⾃治区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草原、森林和⼈均耕地⾯积居全国第1位,稀⼟⾦属储量居世界⾸位,同时也是中国的草原牧区。
内蒙古⾃治区简称“蒙”,⾸府呼和浩特。
【地理环境】 内蒙古⾃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
东起兴安岭,西⾄阿拉善⼽壁,东部与⿊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西南部与河北、⼭西、陕西、宁夏四省区接壤,西部与⽢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为邻,东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国界线长达4221千⽶。
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千⽶;南北直线距离170千⽶。
全区总⾯积118.3万平⽅千⽶,是中国第三⼤省区。
内蒙古⾃治区的地形以⾼原为主,⾼原从东北向西南延伸3000千⽶,地势由南向北、由西向东缓缓倾斜。
⼀般地区海拔1000⼀1500⽶。
内蒙古⾃治区的地貌以蒙古⾼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包括⾼原、⼭地、沙漠和平原。
除东南部外,基本是⾼原,占⾃治区总⼟地⾯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平原、锡林郭勒⾼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平原等⾼平原组成。
平均海拔1000⽶左右,海拔点贺兰⼭主峰3556⽶。
⾼原四周分布着⼤兴安岭、阴⼭、贺兰⼭等⼭脉,构成内蒙古⾼原地貌的脊梁。
内蒙古⾼原西端分布有 巴丹吉林、腾格⾥、乌兰布和、库布齐、⽑乌素等沙漠,总⾯积15万平⽅千⽶。
在⼤兴安岭的东麓、阴⼭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
内蒙古⾃治区境内共有⼤⼩河流千余条,包括黄河、额尔古纳河、罕诺河和⽼哈河等。
有近千个⼤⼩湖泊,主要有呼伦湖、贝尔湖、乌梁素海、居延海等。
【⽓候特征】 内蒙古⾃治区地域⼴袤,所处纬度较⾼,⾼原⾯积⼤,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脉阻隔,⽓候以温带⼤陆性季风⽓候为主。
呼市马路现状分析报告总结*By GPT-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sistant*引言马路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交通状况、通行效率和居民出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报告将对呼市(呼和浩特市)的马路现状进行分析,包括马路规划合理性、道路基础设施状况、交通拥堵等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1. 马路规划合理性分析呼市的马路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需求、道路网的完备性以及交通流量等因素。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发现,部分地区的马路规划并不尽如人意。
例如,在市区一些繁忙的商业区域,道路宽度较窄,难以满足交通需求,导致交通拥堵现象普遍存在。
此外,一些住宅区的道路规划也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导致居民出行不便。
2. 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分析道路基础设施的状况直接影响着马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呼市的道路基础设施整体状况良好,道路表面平整,沥青路面维护及时。
然而,一些旧城区的道路存在坑洼、破损等问题,需要加强维护。
此外,部分道路的交通信号灯、标志牌等设施不全或安装位置不合适,给驾驶员和行人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和安全隐患。
3. 交通拥堵分析交通拥堵是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呼市也不例外。
在早晚高峰时段,呼市特别是市区的一些主干道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现象。
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有多种,包括道路规划不合理、信号配时不合理、车辆增加等。
此外,部分驾驶员的交通意识和素质也需要提高,例如,违法停车、乱穿马路等行为严重影响了交通流畅度。
4. 改进建议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马路规划方面,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地布局道路,合理分配道路资源,增加繁忙地区的道路宽度,改善交通拥堵现象。
2. 道路基础设施方面,加强旧城区道路的维护,及时修补坑洼破损处。
并增加交通信号灯、标志牌等设施,提高行车和行人的交通安全。
3. 交通拥堵方面,需要优化交通信号配时,合理安排道路流量,加强交通监管,提高驾驶员和行人的交通文明意识。
4. 引导公众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出行,推行绿色出行理念。
科学技术创新2021.02基于GIS 的城市绿地空间可达性评价———以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为例曹勇(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1概述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也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尤其是城市绿地中的公园绿地,其布局,面积及设计等直接关系到居民日常游憩活动的开展[1]。
现有的对城市绿地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的景观格局研究[2]、规划设计[3]、生态效益[4]和美学价值研究[5]等方面。
随着城市的蓬勃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的休闲游憩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关注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其数量和质量,往往更加关注能否方便(特别是步行就近到达)和平等地享受城市绿地服务[6]。
城市绿地作为公共资源,其在提高人民福祉,增强居民幸福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可达性被认为是影响城市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7],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可达性的提出,丰富了对城市城市绿地的研究角度。
Hansn 于1959年首次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交通网络中各节点相互作用的机会大小[8]。
目前,可达性评价方法已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方法体系非常丰富,并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合理性和服务公平性的研究中[9]。
但是,鲜有学者关注基于多种交通方式的绿地可达性研究,值得深入讨论。
目前,关于绿地可达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有缓冲区分析法、最小邻近距离分析法、行进成本法、网络分析方法等。
其中,网络分析法(Network Analyst)以实际道路网络为基础,对各等级的道路根据多种交通模式赋予不同的交通能力,优势在于能够更接近真实地反映城市绿地的可达性[10],分析结果也更加精确[11]。
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为例,运用ArcGIS10.6平台的网络分析模块,基于3种交通方式,探讨城市绿地的可达性水平,以期为城市绿地的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呼和浩特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评价》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城市,其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来源及其对居民健康风险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究呼和浩特土壤中POPs的分布特点,分析其主要来源,并对其潜在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
二、研究区域与材料方法1. 研究区域概况本研究所选区域为呼和浩特市及其周边地区,该区域具有多样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的工业活动。
2. 材料与方法采用土壤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等方法,对呼和浩特土壤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系统研究。
三、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1. 污染物种类与含量通过实验室分析发现,呼和浩特土壤中主要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
这些污染物的含量在不同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存在显著差异。
2. 空间分布特征利用GIS技术对土壤中POPs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污染物的分布与工业区、交通干线等密切相关,呈现出一定的空间聚集性。
四、污染来源分析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是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2. 交通污染汽车尾气排放、轮胎磨损等也是土壤中POPs的重要来源。
特别是交通干线附近的土壤,受交通污染的影响较为严重。
3. 其他来源包括农业活动、生活垃圾等也是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五、健康风险评价通过综合分析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含量、毒性以及人体暴露途径,对呼和浩特地区居民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部分区域的居民暴露于POPs的风险较高,特别是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
六、结论与建议1. 结论呼和浩特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不均,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交通污染等。
部分区域的居民暴露于POPs的风险较高,需引起重视。
关于呼和浩特市的常识1.引言1.1 概述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城市之一。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呼和浩特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首先,呼和浩特市地处蒙古高原东南边缘,人口约为300万。
它坐落在呼伦贝尔高原和燕山山脉的交汇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该市地势北高南低,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长而且干燥,夏季则相对温暖多雨。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呼和浩特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可以说,呼和浩特市是一个四季分明、风景优美的地方。
其次,呼和浩特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里曾是蒙古帝国的发源地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呼和浩特市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融。
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艺术和手工艺品等都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历史记忆。
而且,呼和浩特市也是内蒙古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每年都会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总之,呼和浩特市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特点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旅游资源方面都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值得我们的关注和深入了解。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架构,包括各个部分的内容和次序。
本文的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在这部分中,将简要介绍呼和浩特市的基本情况,包括其位置、人口、经济状况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介绍: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呼和浩特市的历史和文化、呼和浩特市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呼和浩特市的各个方面。
1.3 目的在这部分中,会明确文章撰写的目的,即通过对呼和浩特市的介绍,增进读者对呼和浩特市的了解和认识,引起对呼和浩特市的关注和关心。
2. 正文2.1 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和相关的地理特点,包括其地理坐标、辖区范围、地形地貌等,同时还将介绍呼和浩特市的气候特点,如季风气候、气温变化等。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城中村”改造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通过对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存在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法,为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现状分析(一)地理位置与基本情况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位于城市核心区域,其“城中村”是指城市内部仍保留着农村建制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地区。
这些地区往往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基础设施落后,与周边城市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二)存在问题1. 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狭窄、排水不畅、供电供水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
2. 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发展不协调。
3. 居民生活水平低:居民生活环境差,生活质量难以提高。
4. 城市管理困难:由于“城中村”的特殊性质,城市管理难度大,存在安全隐患。
三、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一)推动城市化进程“城中村”改造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二)提升城市形象“城中村”改造有助于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
(三)改善居民生活“城中村”改造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的路径与措施(一)规划先行,科学制定改造方案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科学的改造方案,明确改造目标、任务和措施。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道路、排水、供电、供水等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三)土地利用优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土地整理和重新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政策支持,引导居民参与改造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改造,如提供安置房、就业扶持等措施。
五、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的挑战与对策(一)资金问题加大政府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
呼和浩特市区域环境概况
1自然环境概况
呼和浩特市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km2。
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
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
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m,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m,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m。
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
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境内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万立米水磨沟,流域面积1380.9km2,沟长68.2km,年平均径流量4972万m3。
1958年在沟口兴建红领巾水库1座,库容1650万m3,灌溉面积11万亩。
哈拉沁沟,沟长55.6km,流域面积708.7km2,年均径流量2622万m3。
全市河流总长度1075.8km,河网密度为0.177km/km2。
地下水分为浅层水含水层和深层水含水层。
浅层水含水层包括浅层潜水及半承压水等。
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均由北向南呈有规律的变化,全市浅层地下水年补给量为9.87亿m3。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
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仅在2℃左右,南部达到6.7℃。
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
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l3.5~13.7℃。
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d,低山丘陵区110d,南部平原区为113~-134d。
日照年均1600h。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mm,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雨量仅350mm;平原区在400mm左右;大青山区在430-500mm;最多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mm,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mm,最少是在南坪乡、黑城乡、新营镇一带,年均降水量仅为335.2~362.8mm。
大青山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有20多种,矿产地85处,其中大型4处,中型3处,小型15处,矿点矿化点63处。
矿产规模以矿点及矿化点居多,工业矿床较少。
除少数矿产地外,大多数矿产地开发利用较低,仅为普查
阶段。
其品种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石墨、大理石、花岗岩、石棉,云母、沸石、珍珠岩、膨润土、水晶,紫沙陶土等,以建筑材料为主,仅有少量冶金辅料和特种金属矿。
大理石、花岗岩、石墨及拂石矿为优势种。
能潭矿产主要有煤及泥炭。
贵金属、稀有金属和放射性矿产主要有金、绿柱石以及伟晶岩型铀、钍。
普通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铜、铅、锌。
野生动植物主要有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半翅、雕、鹰等100多种。
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青羊、云豹,鸟类有金雕、雀鹰、松雀鹰、燕鹰、灰背鹰、猫鹰、红鹰、小鹤、长耳鹤、短耳鹤,雕鹤、红角鹤等10多种。
2社会环境概况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城”,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
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和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被誉为“中国乳都”。
全市总面积为1.72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30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291万,市区常住人口220万。
呼和浩特现辖4区、4县、1旗、4个开发区,即新城区、赛罕区、回民区、玉泉区、金桥开发区,金川开发区,金山开发区,如意开发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和武川县。
呼和浩特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2866615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950652户,家庭户人口为257360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1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462277人,占51.01%;女性人口为1404338人,占48.99%。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97945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467631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94433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567096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498647人,占87.16%;蒙古族人口为285969人,占9.9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81999人,占2.86%。
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75.57亿元。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0.52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02.30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52.75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4.9:36.4:58.7。
2012年,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316.32亿元。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78.64 亿元;上划中央税收收入119.92 亿元;上划自治区收入17.76亿元。
地方财政支出累计完成276.29亿元。
公共与民生领域是支出的重点,其中,教育支出33.98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57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5.44亿元。
2012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4.04万人。
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22.37万人;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37万人;其他各种经济类型从业人员10.6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99万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其中,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6006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3%。
3环境质量现状
呼和浩特市城区七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的检测结果表明,二氧化硫2012年均值为0.049mg/m3;二氧化氮年均值为0.035mg/m3;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0.092mg/m3。
三项监测因子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呼和浩特市集中饮用水水源主要为地下水,黄河水作为城市补充水源。
2012年市区九个自来水供水厂水质监测结果100%达标;黄河蒲滩拐取水口水源水质检测结果100%达标。
呼和浩特市55条交通干线87个测点噪声平均值为69.3dB;区域环境噪声132个测点噪声平均值为54.5dB,分别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在污染物减排方面,2012年呼和浩特市完成工程减排项目37个,实施了19个牧场的综合整治,延续完成结构减排项目12个。
同时,结合总量减排指标,建立了科学的污染减排监测、统计、考核体系,形成了以排污总量控制为主线,污染源自动监测为手段,环保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
2012年,四项主要污染物均实现了下降。
4辐射环境
呼和浩特市电磁辐射污染源主要有:广播电视台(电视塔)、广播电台、中波发射台。
此外还包括雷达、高压输变电工程、通信发射设施等。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站前期对呼和浩特市电磁环境的监测结果可知,该区域电磁辐射现状值低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公众照射导出限值40μW/cm2,符合对公众照射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