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功能重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3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由大脑血管的突发性疾病引起,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进而导致脑组织损伤。
脑卒中患者常伴随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无力、协调能力下降、步态不稳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使得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针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多种方式。
尽管有一定的疗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康复治疗效果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明显、康复过程长等。
加强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1.2 问题陈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是一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使得这一问题日益突出。
在脑卒中中,运动功能障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后遗症,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度。
目前,虽然有多种康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现有的康复治疗方法虽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着局限性,比如治疗周期长、效果不稳定、治疗费用高等问题。
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特定治疗手段的效果评价上,缺乏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综合比较和系统研究,导致在临床应用中难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探索更有效、更经济的治疗策略,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还需要加强对康复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导和规范,推动康复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与推广。
这将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对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李雅静;蒋文慧【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对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120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即药物治疗加一般康复运动训练。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使用电子反馈和生物反馈治疗原理,对患有运动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康复性治疗。
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肢体肌力和运动功能的变化。
[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病人肢体肌力和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神经功能重建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Objective:To probe into influence of reconstruction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on limb motor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A total of 12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60 cases in each,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method,namely drug therapy plus general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training.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neural function regeneration treatment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use of electronic feedback and biofeedback principle were used for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for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motor dysfunction,observ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limb muscle strength and motor function.Results:After two cour-ses of treatment,the muscle strength and motor function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Thereconstruction therap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limb motor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mprove their self car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4(000)013【总页数】2页(P1160-1161)【关键词】脑梗死;神经功能重建;肢体功能;康复【作者】李雅静;蒋文慧【作者单位】710061,西安交通大学;710061,西安交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脑卒中是全球人口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据估计我国脑卒中发病率达150万/年,其中急性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的3/4以上[1]。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如何有效地恢复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成为了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目前,临床上针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治疗方法种类繁多,其中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是一种获得较好临床效果的治疗方式。
Rood技术结合了生理学、解剖学和神经肌肉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通过刺激神经系统、调节肌肉张力和促进运动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
目前对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机制研究还比较有限,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试验设计,系统探讨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深入研究其影响机制。
随着脑卒中患者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恢复肢体功能。
Rood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物理疗法手段,通过刺激肌肉来促进神经系统的康复,而任务导向训练则通过训练任务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研究还旨在揭示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更有效恢复。
1.3 研究意义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逐年增加。
脑卒中患者在短期内肢体功能受损,长期内甚至会出现严重的残疾。
反复促通疗法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进展摘要: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且常常作为首发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的上肢功能尤其是手功能恢复作为康复后期的难题,已成为患者及家属的迫切需求。
目前针对上肢功能恢复的手段及理念不单单局限于传统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
直接与受损区域联系的中枢干预治疗需要进一步规范与设计,而反复促通疗法可以指定正确的神经传导渠道,通过不断反复强化使得新的神经通道得以重建。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反复促通疗法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相关研究,旨在为偏瘫患者进行该手法治疗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反复促通;脑卒中;功能恢复脑卒中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目前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幸存者也大多遗留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已被循证医学证实是脑卒中后降低致残率的有效办法。
反复促通疗法(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 RFE)又称川平法,是结合多种感官刺激并通过反复大量的指向性运动练习,达到促通并强化瘫痪神经通路再建的促通新技术。
不同于其他神经发育促进技术,反复促通疗法不仅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物品操作障碍、步行障碍和ADL障碍有改善作用,对脊髓损伤后的肢体双侧麻痹和退行性疾病的失能等功能的恢复也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1反复促通疗法机制反复促通疗法用来帮助患者实现意识性运动;并通过反复进行,实现随意运动所需的神经通路重建及强化。
基于大脑的可塑性,在神经侧芽生长期间及潜伏通道受抑制减退时的促通治疗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功能重建。
而非障碍侧半球的功能再构成被证实对于同侧运动性下行通路的支配对改善功能下限有重要意义[1]。
通过运动学习方式,以运动程序等目标指向性训练,促进随意运动的发展,对大脑皮质和脊髓前脚细胞的神经通路进行重建和强化。
通过无错误学习,即反复向目标的神经通路进行兴奋传导,进而提高突触的传递效率和强化组织性结合能更能有效改善功能障碍。
运动再学习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运动再学习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脑卒中患者开展研究,双盲、随机分成参比组与实验组,各组有51例脑卒中患者,参比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则运用早期运动再学习方法进行康复治疗,对比两组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干预一个月后,实验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与肢体运动功能积分均显著优于参比组,对比P<0.05。
结论:采取运动再学习方法指导脑卒中患者开展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值得推荐。
【关键词】运动再学习方法;脑卒中;功能恢复脑卒中高发人群为老年人,该病的疾病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这些功能障碍的产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与负担[1]。
有关数据统计,目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致残率高达75%,而5年的复发率也高达41%[2]。
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要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恢复患者肢体功能,降低致残率。
本研究主要分析运动再学习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脑卒中患者开展研究,双盲、随机分成参比组与实验组,各组有51例脑卒中患者。
参比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52-72岁,平均年龄(68.93±3.28)岁;病程15-38天,平均病程(26.35±3.56)天。
实验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51-71岁,平均年龄(68.15±3.33)岁;病程14-37天,平均病程(26.55±3.48)天。
所有患者均根据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标准,均采取颅脑CT或者MRI检查证实为脑卒中,患者开始进入医院的时病情稳定,意识清楚,Glas-gow昏迷评分超过10,都是首次发病。
本研究排除严重脏器疾病者,排除有过颅脑手术者、大面积梗死者。
多功能神经康复仪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陈艺萍,张 敏,颜 超,杨 沙摘要:[目的]探讨多功能治疗仪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方法]对112例脑卒中偏瘫病人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AM-800A多功能神经康复仪。
同时观察其肢体功能状态,从环境、病人、操作者、家庭方面分析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对策。
[结果]97例病人按疗程完成治疗且运动功能改善良好,12例因经济原因未按疗程完成治疗,3例因对电刺激太敏感而中途放弃。
[结论]多功能康复仪能促进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功能康复,及时发现治疗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可有效保证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多功能神经康复仪;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10.032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4A-0913-02 偏瘫是脑卒中病人常见的症状之一,大约70%的偏瘫病人丧失劳动和自理能力。
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就业能力,也给家属及社会带来严重负担,选择正确的康复方式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
近年来,多种康复治疗仪的介入使相当一部分病人运动功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是近年来新用于临床治疗瘫痪肌肉的低频电刺激仪,多功能神经康复仪根据肌电转换而来的视、听信号,用意识控制收缩和放松肌肉,具有主动训练的特征,有很好的疗效。
2010年3月—2011年5月我科应用多功能神经康复仪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其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对策,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5月入住我科的首次脑卒中偏瘫病人112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均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和脑出血且伴有一侧肢体功能障碍;但无失语,没有影响神经肌肉骨骼疾病、无痴呆、严重感染。
联合应用神经促通技术与电针灸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神经促通技术与电针灸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12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病人82例,均通过头颅ct或mri进行确诊,随机将82例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给予神经促通技术与电针灸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电针灸治疗。
结果:经治疗后两组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神经促通技术与电针灸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电针灸治疗。
神经促通技术综合应用bobath、rood、brunnstrom以及本体感觉神经肌肉易化技术对病人开展训练。
此外,病人康复训练项目还包括:床上训练、步行训练、站立训练、坐位训练以及平衡和共济训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1次/d,每次0.5h,连续训练1个月。
电针治疗选取阳明经穴,包括患侧上肢取肩髁、合谷、手三里及曲池,下肢取解溪、足三里、梁丘及髀关共四对,采用g6805型电针治疗仪,设置10hz低频连续波,刺激强度以病人可以耐受为宜,电流强度在1~2ma为宜,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0.5h,连续治疗1个月。
1.3 疗效评价[2]。
两组病人在治疗前与治疗30d后评定疗效,以fugl-meyer方法评定手、腕、上下肢运动功能,总分为100分;以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改善情况。
1.4 数据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5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经治疗后两组病人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病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改善能力与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神经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神经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应用成效。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偏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选的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参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神经康复治疗法,然后对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恢复能力进行记录。
结果:实验组所采用神经康复治疗法在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效果更为明显(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结论:神经康复治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神经康复治疗;脑卒中偏袒患者;改善效果一般情况下,针对脑卒中患者在进行及时救治后,往往会因为脑组织神经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运动功能出现障碍或者是神经功能出现障碍,而在这一病症中较为常见的后遗症就是偏瘫,倘若出现这一情况,会对患者自身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以及家庭的负担。
要想巩固、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就要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基本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为此,就要充分发挥神经康复治疗的作用,以尽快实现患者的早日恢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组我院在2018年1月-2022年1月收诊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例,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符合脑卒中偏瘫的诊断标准,重要器官无病变情况,且所有患者均在知情情况下签订同意书。
本次研究通过随机抽选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参照组30例人员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范围在(52~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34±7.14)岁;实验组中30例人员中男性患者为20例,女性患者为10例,年龄范围在(42~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4.14)岁。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再生的机制及干预方法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突然断裂或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卒中后,脑组织损伤严重,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包括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等。
然而,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再生和修复能力,有许多机制和干预方法可以促进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再生。
神经功能再生的机制1. 突触重塑:脑卒中后,受损的神经元和突触重建需要通过神经可塑性来实现。
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对刺激和体验做出适应性改变的能力,包括突触增强和重塑。
在脑卒中后,受损区域周围的神经元可以通过增强连接和建立新的突触来代替受损的连接,从而恢复功能。
2. 神经元再生:脑卒中后,一部分神经元可能会丧失功能或死亡,但其它未受到直接损伤的神经元仍具有再生能力。
神经元再生的过程包括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新的神经元,最终在受损区域重新建立连接。
3. 神经再连通:脑卒中后,受损的神经连接可以通过寻找新的通路来恢复功能。
神经干细胞可以迁移到受损区域,分化为新的神经元,并建立新的连接,从而实现神经再连通。
干预方法1. 早期治疗:脑卒中后的早期治疗是最关键的干预措施。
早期治疗包括紧急抢救、恢复脑血流和控制脑水肿等措施,旨在尽快恢复脑部供血和减少损伤范围。
2.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再生的重要手段。
通过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认知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恢复受损的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
康复训练可以刺激神经可塑性,促进受损区域的神经细胞再生和再连通。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再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神经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存活和再生。
神经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等可以通过注射或植入方式给予患者,促进神经再生和突触重塑。
4. 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再生干预方法。
通过将外源性干细胞注入患者脑部受损区域,可以促进神经元再生和突触形成。
脑卒中后康复的最新研究成果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导致世界各地许多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脑卒中后康复是恢复患者身体和认知功能的重要过程。
近年来,针对脑卒中后康复的研究不断推进,涌现出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脑卒中后康复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运动康复、认知康复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的进展。
一、运动康复运动康复对于脑卒中后恢复功能至关重要。
最近的研究表明,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
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康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策略和方法。
1. 策略性步态训练步态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近期的研究发现,策略性步态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步行模式。
该训练方法通过提供实时反馈和目标导向性训练,帮助患者调整步态方式,增强步行平衡。
2. 健身活动的益处除了传统的康复锻炼,研究人员还探索了不同类型的健身活动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益处。
有研究发现,水上运动、瑜伽和太极等综合性的身体活动对于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还能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交交往。
因此,将这些活动纳入康复计划是值得考虑的。
二、认知康复脑卒中往往会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最新的研究在认知康复领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1. 认知锻炼认知锻炼是一种通过刺激大脑以促进认知功能恢复的方法。
研究显示,认知锻炼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
这种锻炼可以包括智力游戏、数学题目、跟读文本等不同形式。
2. 脑机接口技术脑机接口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技术,在认知康复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该技术通过将大脑信号与外部设备连接,使脑卒中患者能够通过思维进行交流。
目前的研究表明,在通过脑机接口进行认知康复训练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三、药物治疗在脑卒中后康复研究中,药物治疗也占据重要地位。
最近的研究成果显示,某些药物可以在康复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不同分期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在脑卒中幸存者中,大多数患者会遗留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尤其是恢复较为困难的上肢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
为此,改善上肢功能是提高脑卒中患者预后和减少残疾的核心要素。
强制性运动疗法是神经可塑性和脑功能重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疗效显著地康复技术。
此治疗技术的核心是通过一定的措施限制患者健侧上肢的运动,强迫患者对患侧上肢的使用,逆转习得性废用,并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功能训练,取得了显著疗效。
早在2011年强制性运动疗法纳入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中(Ⅰ级推荐,A级证据)。
国内外研究表明,CIMT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恢复中有积极治疗作用。
但由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周期较长,且在不同分期患者的功能障碍有别,CIMT 在脑卒中不同分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也是有所不同。
CIMT 在脑卒中急性期(0-2 周)上肢的应用在大脑中动脉闭塞诱导的缺血性中风后,术后第七天开始CIMT 训练,持续两周。
结果表明,CIMT 增加了同侧感觉运动皮层中含谷氨酸受体GluR2 的功能突触数量,减少了同侧感觉运动皮层和海马CA2 区域中的非GluR2AMPARs。
此外,CIMT 增强了同侧感觉运动皮层和海马突触后膜表面的AMPAR表达。
因此,CIMT 可以通过增强AMPAR 介导的缺血半球突触传递来促进中风后受伤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还有研究发现,CIMT 可以改善卒中后以对立面为导向的结构和双半球功能神经的可塑性,增强同侧和对侧感觉运动皮层中树突和树突棘的可塑性,增加同侧感觉运动皮层中突触GluR2 的表达。
最近还有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细胞外陷阱(NET)可以通过破坏血脑屏障和促进血栓形成来破坏神经功能,侵蚀多个区域,而CIMT 可以通过抑制卒中急性期缺血皮层中NET 的积累来减轻运动障碍,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
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及运动再学习技术的研究现状摘要:下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下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患者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健康负担。
文章阐释了国内外关于脑卒中失下肢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并对运动再学习技术的临床有效性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探讨,以探求运动再学习技术做为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一线治疗手段的可行性。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运动再学习技术脑卒中疾病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然而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是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下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医院常见的康复手法有很多,但是很多康复治疗患者并不积极配合,对治疗缺乏信心,通过让患者对治疗有信心,需要增加治疗的疗效。
本课题将研究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让患者在学习-训练-再学习-再训练中加强改善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为脑卒中患者寻求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国内研究现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疾病特点是患有脑卒中疾病的病人最主要的特点。
在中国,每年大约有高达200万左右患者首次发生脑卒中疾病,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由于各种功能障碍导致不能独自生活,需要家庭成员扶助,甚至完全照顾[1]。
例如:偏瘫、言语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这些功能障碍均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特别是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双下肢严重的功能障碍带来的障碍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心理障碍,也严重影响着家庭的生活、经济负担[2]。
有效的康复治疗训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脑卒中病人患病偏瘫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然而康复治疗训练又有专业度高、训练时间长等特点,因而大多数的病人没有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缺乏训练的意识,大部分病人回到家中,从不注重康复治疗训练的过程,导致康复治疗的效果极差,因此提升病人及家人的康复治疗意识才是重中之重。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选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神经功能重建仪康复治疗,使用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的差异。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分别为(5.27±2.28)分、(54.75±6.26)分、(73.26±9.6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神经功能重建治疗脑卒中患者效果确切,操作简便,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优于常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神经功能重建;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临床效果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
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活动不灵、失语等,存活的患者可遗留有程度不等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采用低频电刺激仪,在预防和减轻致残率方面效果确切。
为探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笔者所在医院展开本次研究,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会议关于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精神病病史、免疫缺陷病、严重肝肾障碍等。
随机将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8.6±7.1)岁;脑梗死19例,脑出血11例。
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8.1±7.3)岁;脑梗死17例,脑出血13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营养脑细胞等常规药物治疗,配合关节主动和被动活动、良肢位摆放等一般康复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受过专门培训的治疗人员进行神经功能重建仪康复治疗。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暴露并清洁患肢,皮肤角质层较厚的患者使用刷子摩擦拭净,于肌腱侧连接导联线电极与电极片,选取最佳治疗模式,刺激电流强度由小到大,逐步提高,调整运动频率,发声指导患者集中精力进行肢体反复收缩、放松运动,不能活动者则通过意念、想象做肌肉的主动收缩运动,20min/次,1次/d,治疗20次。
同时,医护人员需耐心向患者介绍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的目的、方法、预期效果及注意事项等,关心爱护患者,鼓励患者坚持康复治疗,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患者按照电脑程序和指令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有无疼痛不适,治疗间歇期间进行肌肉按摩、肢体被动运动,由远端向近端进行,增强关节灵活性。
1.3疗效标准
(1)使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每项分3级进行(0~2分),满分100分,85~90分表示肢体轻度障碍,50~84分表示明显运动功能障碍,<50分表示肢体运动功能严重障碍;(2)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进食、穿衣、修饰、大小便控制、上下楼梯、移动动作及水平步行十项;(3)治疗前后使用徒手肌力试验Lovertt分级法进行肌力测评,显效:肌力改善≥2级;有效:肌力改善1级;无效:肌力无改善。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 评分及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部分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言语障碍及认知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肖蕊玲等研究指出,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需要进行神经系统的功能重组,接受丰富的刺激,可有
效激发患者存活的神经元细胞,通过轴突侧支发芽,重建与损伤区神经组织的联系,达到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致残率的目的。
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利用生物反馈引导患者重新认知再学习,将外来的电刺激作用作为一种奖励溶于患者肌肉的主动运动之中,形成一个闭环刺激通路,加强或建立患者随意控制瘫痪的肢体或随意地控制已破坏的肌肉的残余功能,从而提高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
张方祥等研究结果表明,神经功能重建仪具有主动训练的特征,以独特的交感互动和触发点反馈核心技术,准确测出患者意识不到的微弱的肌电信号,并显示在视屏上,帮助患者感知自身的生理信号和现存的功能,引导其认知、学习、运动过程,结合自发的脑肌电信号及外来的神经肌肉电刺激信号,形成一个主动闭环刺激通路,利用大脑、脊髓的可塑性以及功能代偿性,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功能重组,激发患者主动参与意识,可有效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同时,神经功能重建仪可自动察觉患者意识信号的增强,从而提高肌电检出阈值,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给予一对一的康复护理,鼓励患者坚持康复治疗。
因此本研究中,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药物及一般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神经功能重建仪康复治疗,旨在探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李雅静等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神经功能重建治疗脑卒中患者效果显著,可不断强化受损大脑神经网络的恢复和重建,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神经功能重建治疗脑卒中患者效果确切,可明显促进患者肢体肌力和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