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武汉理工大学-01-康灿华-行业特色高校“多元协同”“三级链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武汉理工大学-广告学武汉理工大学广告学是一门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科,它涉及了广告传播的方方面面,包括策划、设计、传媒、市场营销等领域。
这门学科培养学生的广告素养和创意思维,使他们具备成为广告业精英的能力。
首先,武汉理工大学广告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广告行业的核心是创意,而创意源自于对市场的深入洞察和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把握。
在广告学专业中,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调研分析、情感设计、创意策划等方式,将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有力的沟通桥梁。
他们将学会如何从独特的角度思考,寻找并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创意方案。
其次,武汉理工大学广告学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学校也会组织实践项目和实习机会,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广告环境中。
通过与企业合作、参与实际的广告活动,学生将能够亲身体验广告行业的运作方式,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也为他们今后进入职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武汉理工大学广告学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
学校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他们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广告行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学生将学习广告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同媒体和渠道下的广告传播策略及实施方法。
另外,学校还会邀请业界专业人士来校授课,让学生了解当前的行业最新动态和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武汉理工大学广告学是一门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学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学生通过学习广告理论、实践项目和实习经历,将具备成为广告业精英的能力。
如果你对广告创意和市场营销有兴趣,并希望将自己的创意想法变为现实,那么武汉理工大学广告学是你的不二选择。
武汉理工大学广告学作为一门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学科,其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非常多样化和灵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品牌管理、广告传播等不同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和专业学习。
在广告策划方向上,学生将学习市场调研、广告目标设定、受众分析以及广告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模式、评价建构与优化策略作者:杜运潮邓豪瀛张金丹来源:《职教通讯》2024年第01期摘要:现代产业学院是一种创新型的多元主体构成的教育组织,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共治下的组织机构创新,承担起了向扶持产业、新兴产业及区域产业发展输送人才的社会责任。
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能力是保障其平稳管理和发展的必要手段,现代产业学院必须拥有合适的治理体系以支撑其产教融合之路走深走实。
通过梳理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模式,构建在多元主体共治下的符合长期战略目标的治理评价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熵值法对治理评价体系指标进行赋权,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并以重要指标为基础提出了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的优化策略,以期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实现进一步资源整合,形成多元协同育人新格局,达成持续为社会和产业经济发展输送优质人才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模式;治理评价;优化策略;多元协同基金项目:2022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我国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能力测度及体制机制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2M712660);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效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SCG121);2022年宁波市软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宁波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2R012);2022年厦门大学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项目“地方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研究”(项目编号:2023FG013)作者简介:杜运潮,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宁波工程学院国际与交流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学院治理;邓豪瀛(通讯作者),女,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经济;张金丹,女,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现代产业学院是加快加强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桥梁,是在传统产业学院基础上的新发展,其适应了培养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复合型、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促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湖北省普通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工业设计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申报书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0年9月25日指导思想为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武汉理工大学工业设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充分利用学校“211工程”建设和行业资源的优势,通过与学校的建材、船舶、汽车等优势学科的交叉,集合工业设计专业23年的办学积累经验与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工业设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和途径,以培育能够提升我国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创建自主品牌,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特制定工业设计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实施方案。
一、前期工作基础1、学科专业基础武汉理工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自1988年创办以来,先后拓展为产品设计、数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展示设计四个方向,在校生600人,每年招收工科学生60人,文科艺术类学生90人。
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特别是在近10年的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依托湖北省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学、中南地区首个设计艺术学博士点、艺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培养学生上秉承“创新能力强、实干精神强、适应能力强”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具有设计创新能力的国际型工业设计拔尖人才,鼓励专业带头人、课程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积极研究与探索现代工业设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加强教学改革与实践,注重学生实际创新能力培养,不断地进行专业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努力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工业设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十年来,先后获批工业设计国家特色专业、国家“行业背景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湖北省艺术设计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的立项建设,工业设计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设计概论》、《设计美学》2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完成国家规划教材19部。
教材发行逾两百万册,被100多所高校采用,使用效果好,并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优秀教材奖等奖励。
OBE理念下化工专业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与探讨作者:何坤欢黄学仁李家明王伟建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19期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创新体系建设”(2019JGA233);北部湾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钦州学院为例”(18JGB021)第一作者简介:何坤欢(1982-),男,瑶族,广西宜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化工专业课程教学及功能材料。
DOI:10.19980/23-1593/G4.2024.19.037摘要:新工科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推动高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依据新工科发展形势与要求,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开展研究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下产教融合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OBE理念结合产教融合进一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践/实验课程体系建设、闭环质量监控与强化持续改进等方面,结合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范例,阐述OBE理念下产教融合在石油与化工专业群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实践教学改革与完善。
OBE理念下产教融合实现高校转型升级,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现校企优势互补。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OBE理念;产教融合;化学工程与工艺;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9-0157-04Abstract: New engineering helps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motes universities to accelerate the innovation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new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standards and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llaborativ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under the concept of 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 This study expounds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under the OBE concept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the petroleum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group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course system, the closed-loop quality monitoring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xamples of applied talents. Under the OBE concept,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realiz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ets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for applied talents, and realizes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Keywords: applied talents; Outcome-based Education concept; industry-education cooper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enterprise cooperation高等教育已轉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而新工科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一步推动高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1]。
我校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
[转载于校园网]
4月22日,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专家组意见反馈会在行政楼A306会议室召开。
在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韩习祥、副处长胡静的陪同下,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康灿华教授(组长)、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副院长刘国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王坤庆教授、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刘静教授、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处处长喻九阳教授等5位学士学位专业评估专家对我校学士学位授权工作进行了反馈。
校领导吴麟章、主悔、车定祥、石鸣、黄国辅、王学民、杨希雄出席反馈会。
会议由康灿华主持。
专家组经过一天的检查评审,认为荆楚理工学院已具备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的条件。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数学与
应用数学、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已达到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条件。
各相关部门、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反馈会。
(校园网将推出《我校学士学位授权评估系列报道》)。
协同育人理念下的高职产业学院发展研究作者:潘恒飞束必清沈高宏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4年第11期摘要: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方式,受场地设置单一、组织架构不健全、标准化程度低、课程设置粗糙等限制,发展遭遇瓶颈。
本文以建工产业学院为例,以精细化平台运营方案自驱组织力、厘清了权责;建立校企双向沟通机制,强化“双师型”教师培训;梳理高职土建专业协同育人全周期的思政元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可迭代多元动态评价体系,有效推动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助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层次分析法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24.11.0040引言产业学院是一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完善产业链条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宗旨在于促进产业转化和产业升级。
2020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应以产业为导向,为地方和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加强学校与产业的合作交流,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全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将产业需求与学生培养目标融入课程设置中,推动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
协同育人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在产业学院的背景下,开展协同育人课程思政能更好地利用产业学院拥有的就业资源优势,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毕业生就业进程和职业素质提升,提高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学者对产业学院和协同育人课程思政研究较多,程炜杰等人提出了双向赋能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的探索方案,闰雪原等人制定了以多元协同为目标改革的产业学院内部治理方案新探索,景远提出校企双元育人格局下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但将产业学院和协同育人课程思政相结合的研究不多,本文在调研分析当前产业学院运营现状及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工产业学院土建专业为例,提出了产业学院平台精细化运营管理、强化双师型培训等针对性解决措施,实现校内外的协同育人。
第14卷第6期V ol.14No.62023年12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Dec. 2023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创业导师素质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张之剑(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然而在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创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不足,创业者们需要大学生创业导师的指导,针对创业导师如何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参与指导,更好地服务于创业大学生等问题,研究采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研究方式,对基于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创业导师综合素质模型进行研究,形成了创业导师综合素质—创业大学生素质—创业行动的创业导师指导路径“弓箭”模型:创业导师个体素质是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内在基础,创业导师的资源是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外部条件,创业大学生素质通过创业导师的综合指导得到全面提高,导师综合素质为创业大学生及团队赋能,并有效推动创业行动。
研究提出,应针对大学生创业项目、学生团队的特点,优化创业导师人才库,创业导师应在大学生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指导方式及内容,保障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创业导师的参与程度,政府、高校、企业应共同促进创业导师素质成长。
[关键词] 创业管理;弓箭模型;扎根理论;创业导师素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3)06−0131−10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去,在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创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足,创业失败率居高不下,高校创业者们非常需要大学生创业导师的指导,基于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高校创业孵化器、大学生科技创业园中的创业导师的功能与作用也更为突出。
创新与创业教育、创新与创业实践都离不开创业导师,合适的创业导师是大学生创业的助推器,能够在大学生项目选择、产品设计与打造、企业落地的创业流程中提供指导与支持。
武汉理工大学:“三大行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作者:闫树来源:《求学·志愿填报版》2020年第08期:贵校在2020年招生专业上有无变化?请介绍一下学校的特色专业。
武汉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闫树:我校2020年新增导航工程和应急管理2个普通本科专业,这2个专业都是多学科交叉专业,其中导航工程涉及导航、信息、控制和智能航海等多领域专业知识,应急管理涉及医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政治学、法学等众多学科。
学校源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支柱性和基础性地位的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办学,与三大行业相关的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专业,如材料类、交通类、机械类、车辆类、土木类等专业实力强劲。
学校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等15个国家特色专业,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等4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物流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
2019年,学校18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信息与控制类、艺术类、经济与管理类等专业发展迅速,也是广受考生青睐的热门专业,而且这些专业与三大行业的紧密结合,催生了更多专业交叉和学生就业机会。
我校近年新增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物制药专业,这些专业紧跟时代发展,且相关领域人才也比较稀缺,因而新专业也得到了考生和社会的认可,值得广大考生作为首选专业志愿。
:贵校有哪些培养拔尖人才的新举措?武汉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闫树:学校大力实施“卓越行动计划”,全面构建卓越教育体系,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先进制造与信息化湖北省示范学院和各类实验班,依托优势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建有“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面向未来培养行业引领人才。
学校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建有“智能与新能源汽车”“陶瓷艺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十大梦工场”,形成了“创客空间-梦工场-创业园-产业园”四级链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并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支持学生以兴趣驱动、结合专业开展自主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参加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助力学生成就个人梦想。
关于2010年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转专业的通知发布时间:2010-05-04 信息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字体:【大中小】访问次数:12078 校内各学院:为了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我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中的有关规定,结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决定对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的专业作适当调整。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组织领导(一)学校成立2010年转专业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如下:组长:张安富副组长:夏江敬成员:康灿华信思金张开鹏周洪赵海信(二)各学院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原则上应包含所在学院各专业具有教授技术职称的教师,负责学院转专业的具体工作。
二、转专业的对象及人数:1、本次转专业的对象为我校2008年、2009年入校的在校普通全日制学生。
其中:① 2008入校的学生可在学院内部申请转专业;② 2009入校的学生原则上可在全校范围内申请转专业。
2、各学院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转出与转入学生的适当数量。
其中:①学院可以批准转专业的学生的比例不超过该年级学生总数的20%。
②学院接收转专业学生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于该专业年级学生总数的10%。
三、学生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转专业:1、学习成绩优良,无不及格课程,原则上必修课程(含实践性环节)平均学分绩的年级专业排名在前20%;2、因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隐瞒既往病史者除外),经校医院检查证明确实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其它专业学习者;3、经学生所在学院确认,学生有某种特殊困难,不转专业则无法继续学习者。
注:满足条件二或条件三的学生申请转专业时,必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四、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转专业:1、在校期间因违纪(或违法)受过处分者;2、定向培养的学生、体育特招生、艺术特长生、水上专业(航海技术专业、轮机工程专业)的学生、国防生;3、正在休学、保留学籍或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4、入学后已调整过一次专业的学生;5、申请转入专业的招生科类与本人高考科类不一致的学生。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理工大学成果科类:工学申报等次:二等奖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制定了学校制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新标准,建设了企业课程、前沿理论与实验课程、仿真课程、优质资源共享等系列课程,设计了相应的实践教学与质量保障体系。
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以多途径、多层面实践教育为突破口,聘请企业导师,完善师资结构,完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途径和教学场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构建了与制药企业协同育人的新机制,成立教学团队,保障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组建了由院系负责人、企业负责人、任课教师组成的实践教育指导委员会,保障实践教育的开展、确保其教育质量。
采用利益共享机制,建设校企合作实践与创新教育基地,构建新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组建包括企业教师在内的实践教学团队,培养教师梯队,确保创新教育与工程教育可持续发展。
3. 开创了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践互动,培养“双能”人才走出课堂,“虚实”结合,开设仿真课程及企业课程,建设校内实习实训车间,将部分课堂教学内容转到校内实训车间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车间讲授,并让学生动手操作。
充分利用药学省级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实践平台等,实行“双导师”制,开展多种科技活动,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进行不同层面的工程训练,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双能”人才。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本成果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校企协同、科教协同为基础,在教育厅和学校共11项教研项目支持下,主要进行了以下改革与实践:①建立了学校制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新标准,②建立保障机制,确保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培养质量;③聘请企业导师,组建包括企业教师、教学名师在内的实践教学团队,培养教师梯队,确保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③重视学科交叉,重构课程模块,改变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模式,开设企业课程,充分利用科研基地,开设前沿理论与实践课程;④搭建平台,开创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
新工科视域下高校化工类课程“专创融合”教学改革探索作者:张秋云雷燕慧张玉涛来源:《科学导报》2024年第04期在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全面协同育人,对于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创新型、复合型及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建设“专创融合”课程群,是新时代高校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必然途径和有效方法。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具有较强工程性、设计性的专业,它不仅涉及多门学科课程知识的学习,还与实验操作、工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密切相关,其专业培养目标应紧跟化工相关行业的发展,确保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前瞻性,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应用型化工专业人才;但现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与专创融合相去甚远,需对它们进行优化和改革。
基于此,在新工科视域下,为适应化工行业的发展,探索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拟从化工专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案例库、师资队伍及考核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对实施“专创融合”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以期为化工类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依据。
将“专创融合”有机融合到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中,是新工科视域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其可调动工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双创”活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针对当前化工行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及工程类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偏强等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知识架构与认识特点有针对性地、合理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优化重构教学的课程内容,融入专创思想;同时根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探索不同的教学设计,并融入课程思政,深入挖掘章节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点,设置专创建设目标,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化工分离工程》第1章内容绪论,专创融入点是化工企业家精神,其专创建设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专业自信,培养家国情怀;第3章多组分精馏与特殊精馏,其融入点是化工人才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其专创建设目标是创新思维培养及创业技能训练。
双创教育升级背景下高校师生共创模式的构建作者:王如意兰卫红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4期摘要:高校老师和学生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体,对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针对如何激发老师和学生的主体活力和内驱力,助力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以新时代师生共创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升级背景下高校师生共创的“金字塔”模式。
从“道”的层面上,提出基于“需求+互补+共赢”三位一体的师生共创理念;从“术”的层面上,提出基于“技术+项目+公司”循序渐进的师生共创路径;从“器”的层面上,提出基于“制度+硬件+软件+资源”多元协同的师生共创保障体系。
通过系统阐述师生共创的理念、路径和保障,将传统高校师生单向、线性和相对静态的关系升级为闭环、共创和可持续的新型关系,助力师生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共建者、共商者和共享者,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的打造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双创教育升级;师生共创;扎根理论;金字塔模式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22.04.018随着国办发〔2015〕36号、国办发〔2018〕32号和国办发〔2021〕35号等政策文件的贯彻执行,“互联网+”、“挑战杯”和“创青春”等双创竞赛的深入推进以及“政产学研用”等资源的协同攻坚,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发展。
面对后疫情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的变革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重构全球的科技版图、供应链体系和价值分配格局。
如何高质量、可持续地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对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第15卷第1期V ol.15No.12024年2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Feb. 2024基于OBE理念的“赛教融合”模式下“双碳”人才培养研究——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隋海清1, 2,夏薇1,田超1, 2(1.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8;2. 湖北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68)[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国家明确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能源、环境、经济等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日益迫切。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体系、培养复合型“双碳”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高校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针对“双碳”人才需求特点、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湖北工业大学能源经济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学教改实践为例,对基于OBE理念的“赛教融合”模式下“双碳”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提出将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抓手,通过线上线下整合、教学模式创新和校企合作深化三种途径不断强化教学与竞赛的有机融合,形成“师生参与—项目转化—竞赛获奖—反馈激励”的 “赛教融合”体系,培养符合“双碳”目标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OBE;赛教融合;“双碳”目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4)01−0073−07一、引言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双碳”目标将引领我国实施低碳转型,以低碳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1]。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公示名单
一、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202个)(一)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1.学科交叉融合类项目群
2.工科专业更新改造项目群
3.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群
4.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群
5.协同育人与实践教育改革项目群
(二)综合性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1.新兴工科探索项目群
2.个性化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群
(三)地方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1.地方高校一组项目群
2.地方高校二组项目群
(四)新工科理论研究及国际化项目
(五)新工科建设进展与效果研究类项目
二、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410个)
1.人工智能类项目群
2.大数据类项目群
3.智能制造类项目群
4.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类项目群
5.电子信息、仪器类项目群
6.机械类项目群
7.自动化类项目群
8.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类项目群
9.矿业、地质、测绘类项目群
10.材料、化工与制药类项目群
11.土木、建筑、水利、海洋类项目群
12.能源、电气、核工程类项目群
13.食品、农林类项目群
14.环境、纺织、轻工类项目群
15.生物、医药类项目群
16.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类项目群
17.安全、公安、兵器类项目群
18.医工结合类项目群
19.工科与人文社科交叉项目群。
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暨学术交流会圆满举行
6月17日上午9:00,由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校团委主办,校学生科协和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基地共同承办的首届武汉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暨学术交流会”活动在南湖博学广场如期举行。
此次成果展示活动旨在对我校创新创业项目的优秀成果进行公开宣传,给全校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子提供榜样。
出席本次活动的有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教授,副校长康灿华教授等。
此次参展对象主要是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2014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优秀项目以及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重要科技赛事中表现优异的参赛项目。
活动中,机电学院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创新学子们详细地向同学们介绍了创新赛事的组织程序、参赛流程和近年来机电学院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
其中,机电学院的仿蜂巢未来课堂项目组成员马小丹介绍到,该项目着眼于蜂巢结构,整体物理结构由活动桌椅、多媒体设备等构成,可实现教室根据不同课程不同的教学要求在讨论研讨教学模式、集中学习教学模式、互动实践教学模式这三种模式之间的自由变换。
全新的教室结构设计,契合大赛主题的创新立意让该项目在众多教室方案设计中脱颖而出最终排除困难闯入国赛。
机电创新学子们自信乐观的风采也得到了现场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中午12时,本次成果展示正式落幕。
此次活动吸引了全校众多师生参与,在检验武汉理工大学师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展现了广大师生创新能力与风采,营造了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为更多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搭建了有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