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57.40 KB
- 文档页数:2
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HBV,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病。
这种病毒在人体内繁殖很快,感染后患者很容易发生肝炎、肝癌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因此,随着对HBV 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方案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一、疾病流行特点HBV的流行特点是多发、多发性传播以及多PY感染。
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肝硬化、肝细胞性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终身健康威胁人类生命。
二、研究进展(一)预防1、HBV疫苗接种HBV的疫苗接种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方法之一。
研究表明,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降低慢性HBV感染的风险,预防乙肝相关疾病的发生。
2、病毒复制追踪技术在疫苗接种无效或感染乙肝后的预防上,病毒复制追踪技术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病毒复制追踪技术,可以确定病毒复制的过程和特征,从而提高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1、中药治疗目前,中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药治疗在HBV 病毒慢性感染中的应用,其疗效已经得到研究人员的认可。
而且中药对治疗后的恢复也非常的有益。
2、药物治疗目前对HBV的药物治疗主要依靠抗病毒的药物。
已有多种抗病毒药物的上市,如ETV、TAF、LdT等。
这些药物在治疗HBV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能够有效地降低病情的发展和危害。
3、个体化评估个体化评估是指根据不同患者的状况,制定出针对性、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治愈率。
个体化评估应用可以使治疗方案更科学、更有效。
三、结论HBV病毒对于人类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但是随着对这种病毒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于治疗和管理方案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并积极地学习相关的防治知识,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采取多种有益的措施,加大防治力度,防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和危害。
新型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乙肝流行范围广泛,危害严重。
至今尚无根治乙肝的特效药物,所以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
现将研究新型乙肝疫苗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乙肝疫苗;重组疫苗;DNA疫苗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1]。
据统计,全球现有20 多亿人感染过HBV,其中(3.5 ~ 4)亿人为慢性 HBV携带者[2]。
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分为血源性乙肝疫苗和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国际上称为第一代疫苗和第二代疫苗,新型乙肝疫苗是第三代疫苗。
1.血源性乙肝疫苗血源性乙肝疫苗即从乙肝抗原(HBsAg)阳性者的血浆中提取抗原制成的疫苗,故又称血源性乙肝抗原疫苗[3,4]。
我国在1985 年正式批准大量生产该疫苗[5],但是由于来源困难,难以满足普遍接种的需要,逐渐被重组疫苗所代替。
我国于 1998 年 7 月 1 日停止生产血源性乙肝疫苗,并于 2000 年 1 月 1 日停止使用该疫苗。
2.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亦称重组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HBsAg的基因片段插入到受体细胞,在体外培养增殖过程中分泌 HBsAg,将其收集、提纯加工后制成乙肝疫苗,曾先后采用过大肠杆菌系统、啤酒酵母细胞系统、哺乳动物细胞系统[6]的重组乙肝疫苗。
含前 S 基因的重组乙肝疫苗是第三代重组疫苗[7]。
含有HBV PreS2 和 Pre S1 抗原成分或 HBV 的 S 基因变异株核心蛋白成分的各种新型重组乙肝疫苗具有更大的免疫原性,能诱导更高效的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中和 HBV,保护机体免受病毒攻击。
3.新型乙肝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效果比较理想,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近年来国内外对乙肝疫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各种新型疫苗,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免疫效果。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1.乙型肝炎的感染流行和预防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几次大规模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平均约为10%,全国约有1 亿以上人口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报告的急性肝炎病例约270 万,其中10%~ 30%为急性乙肝病例;估计现有慢性肝炎约1200万例;每年死于肝病者不下30万例,其中半数为原发性肝癌,其中约有80%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我国育龄妇女HBsAg 阳性率为7%,按其HBV围产传播发生率为40%推算,每年约有60万新生儿成为HBV携带者,其中1/4最终可能发展成慢性肝病, 包括肝硬化和肝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尚无针对乙型肝炎的有效药品,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也是降低继发性肝硬化和肝癌的有效策略;早在1991 年我国就颁布了5全国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规程,决定从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自90 年代以来,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已成为中国控制乙肝的主要对策;实施以全体新生儿免疫为主,先城市,后农村,逐步纳入计划免疫,以达到在中国经过两代人的努力,使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2.乙型肝炎疫苗的种类血原性乙肝疫苗用高度纯化的乙肝表面抗原颗粒,以1∶2 000福尔马林灭活或以60℃10 h加热灭活的疫苗,是第一代乙肝疫苗;20 世纪初开始使用乙肝患者表面抗原阳性血清制备乙肝疫苗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1981年美国Merck公司研制成功了第一代乙肝疫苗,开创了病毒尚不能在实验室繁殖的情况下制备疫苗的先例;1983年中国血源乙肝疫苗也通过研究于1985年正式批准进行大量生产;血源乙肝疫苗安全有效,十几年里,为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这种血原性疫苗存在一些问题,如血源有限,带有一定的潜在性危险等;特别是近年来艾滋病流行,血液制品易受HIV 污染,致使乙肝血原性疫苗的使用在一些国家受到限制;然而乙肝血原性疫苗的生产使用说明,乙肝表面抗原的主要蛋白可以诱生良好的保护性抗体,使人免疫乙肝病毒的侵袭, 这一事实为研制乙肝第二代疫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重组乙肝疫苗又称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的重组技术,首先把HBsAg的基因片段插入酵母细胞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中,在体外培养增殖过程中组装或分泌HBsAg,将其收集,提纯之后制成的乙肝疫苗,国际上称为第二代疫苗;酵母系统表达的重组乙肝疫苗重组酵母合成的乙肝表面抗原经纯化灭活及吸附后制成,用于预防所有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它与血原性乙肝疫苗具有共同效果,但不含任何人血清成分,故更安全,更易被人们所接受;酵母系统表达的乙肝疫苗优点在于系统操作简单,表达量高,可用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成本低廉;可以装配成表面抗原颗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是我国目前两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之一,可代替血源乙肝疫苗;但是酵母表达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表达产生的HBsAg无糖基化,不能外分泌,产物的分离纯化较困难;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是乙肝易感者,包括婴幼儿、儿童和因职业关系接触乙肝病毒的成年人;但主要接种对象为婴幼儿,其次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和转氨酶正常者,接种于上臂三角肌内;新生儿每次注射5μg,成人每次注射1ml10μg,免疫间隔为0个月、1个月、6个月共三针;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所产生的抗体与接种血原性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具有类似的免疫学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种乙肝疫苗在健康人群中产生相同的抗体谱,因而这两种疫苗可以互换使用;已患有肝炎、急性传染病或其他疾病者禁用;对酵母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注射时应备有肾上腺素,当有过敏反应发生时使用;表达的重组乙肝疫苗CHO指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使最早应用的哺乳动物表达细胞,由猴病毒SV40启动子控制表达HBsAg;同时,以二氢叶酸脱氢酶基因作为扩增筛选基因,获得高效表达HBsAg的细胞株用于生产;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表达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更接近天然形式,产物的分离纯化也较简单;但是,由于哺乳动物细胞对培养条件等方面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传代细胞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潜在的致癌因子等,使其应用存在一定争议;此外,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表达的产品在质量控制方面比较严格,导致成本上升,其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重组CHO乙肝疫苗用于预防乙肝的接种对象及乙肝易感者表面抗原阴性, 转氨酶正常,主要用于婴幼儿;一般易感染婴儿、儿童和成人,每次注射1ml10μg,免疫间隔为0个月注射、1个月、6个月共3针;3针后1个月100%抗体转阳;用于高危患者如肾透析患者及其他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者, 可用20μg/1ml规格;用于母体乙肝表面阳性特别是e抗原阳性的的新生儿, 应在出生后48h注射, 用20μg/1ml规格,注射间隔同上;亦可与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对患有肝炎、发热、急性慢性严重疾病或有过敏史者禁用;含前S2蛋白的乙肝疫苗与其它只含HBsAg的乙肝疫苗不同,这种疫苗是重组哺乳动物细胞系统表达的包含S抗原和preS的重组乙肝疫苗,被称为第三代疫苗;preS含前S1和前S2两部分,含有肝细胞结合序列和高效Th细胞表位,前S抗原的T细胞免疫反应能力可以弥补S抗原无反应的发生,因而含前S抗原的疫苗可增强S蛋白免疫原性,打破免疫耐受和提高疫苗应答率;由S +前S2+前S1蛋白组成的L蛋白,虽然含有完整的preS,但在表达时不能有效的装配颗粒及外分泌;其它重组乙肝疫苗除了酵母细胞和CHO之外,大肠杆菌也曾经作为表达系统应用过;但因为其表达的HBsAg的融合蛋白表达量不高,易降解,表达产物不成颗粒,对疫苗的免疫原性有影响,同时抑制宿主细胞生长,有毒害作用而没有扩大临床使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中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可以指导外源基因的高效表达,表达蛋白具有糖基化,外分泌的特点,且产量非常地高;昆虫细胞表达的重组疫苗也许会成为具有应用前景的一条途径;除各种表达系统之外还有以腺病毒为载体的活疫苗研究;在美国入伍新兵中使用4型和7型口服腺病毒活疫苗已有20年以上的历史,证明它是安全有效的;利用腺病毒载体表达HBsAg蛋白乙肝疫苗是目前研究的目标,不但生产价格低廉,而比需注射3针的亚单位乙肝疫苗更易被接受和推广;新型乙肝疫苗联合疫苗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尤其是儿童期疫苗联合使用, 这样只需一针注射, 其结果无疑会提高免疫覆盖率;如百白破-乙肝四联疫苗、甲-乙肝联合疫苗;单剂疫苗目前正在用控释微粒技术研制单剂疫苗,该法是利用灭活疫苗一针注射诱导强的长期免疫应答;将疫苗包裹于无反应性且能很好耐受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聚丙交酯—聚乙交酯中, 疫苗依其在这些微球内的分布, 在不同时间释放出不同量, 这样可模拟不同时间间隔接种数剂疫苗;动物实验已获成功, 1剂含乙肝表面抗原的微粒诱导的免疫应答几乎与不同时间接种3剂的常规乙肝疫苗相同;佐剂改良型疫苗我国通常采用的佐剂为铝佐剂,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且对阻断病毒母婴传播和细胞内寄生的HBV 无法产生免疫作用;目前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的佐剂系统———SBAS4;SBAS4即史克必成佐剂系统,是利用脂质A的衍生物单磷酞脂质AMPL制备的低毒性的3-O-脱酞基-MPL与铝盐配伍成佐剂系统;同样抗原剂量的以SBAS4为佐剂的乙肝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且适合两剂接种程序;美国首先开发出治疗性的T细胞表位肽疫苗,在一次研究中26名健康受试者和90名慢性乙肝炎症患者接受了免疫;结果显示,疫苗安全、耐受性好,在74%的健康人群中免疫刺激产生特异性T细胞和HBV特异CTL;但是因为健康受试者样本太少,所以真正的免疫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接受免疫的慢性乙肝患者中只有45%经过免疫刺激产生特异性T细胞和HBV 特异CTL,说明慢性乙肝患者存在免疫耐受; 3.乙型肝炎疫苗注射无弱应答现象在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中国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系统之后,直至2002年全面实施儿童乙肝疫苗计划管理,全国HBV总体感染率明显下降,体现了接种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的良好的预防和控制效应;但对于个体而言,部分个体对乙肝疫苗接种表现出无应答或低应答;研究表明,健康人群中无应答率为10%~15%;对乙肝疫苗弱应答或无应答一直是影响某些个体免疫接种效果的重要因素,是其体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个体因素,例如性别、年龄、遗传因素、体质指数、免疫耐受等;这里主要关注疫苗因素和接种因素;疫苗因素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与疫苗种类有关;对不同厂家生产的乙肝疫苗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乙肝疫苗诱导抗-HBs阳性平均滴度有明显差异;疫苗剂量的不同也能带来滴度的差异;在一定剂量的范围内,高剂量疫苗注射的抗体阳转率和免疫后24 个月抗体平均滴度一般高于低剂量注射;而且对于母亲为HBV携带者的婴儿常规接种疫苗免疫应答性差者,第一次接种加大剂量可以提升免疫效果;不同免疫佐剂会影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以rhGM-CSF联合乙肝疫苗复种对无弱应答者的免疫效果优于单纯复种,rhGM-CSF有利于提高机体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先注射rhGM-CSF再接种乙肝疫苗,可提高抗体应答率,rhGM-CSF能够促进免疫低下个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前文提到的SBAS4也有类似的作用;乙肝病毒变异乙肝疫苗是针对主要病毒亚型制备,使用的疫苗未包含病毒变异株的基因;如果遇到罕见的亚型,现有的乙肝疫苗也无法产生保护效应;接种因素接种途径、部位、针次、医生操作方法不正确等也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低有关;研究证实,皮下接种乙肝疫苗效果最差,皮内接种次之,肌内注射最佳;接种部位以上臂三角肌最佳,臂部效果较差;因臂部脂肪较厚,接种疫苗后延缓进入血循环,影响了与巨噬细胞的接触和淋巴细胞的反应;也有研究表明,对肌内注射疫苗后无应答者改用皮内接种,每2周1次,接种8周后,抗HBs即可由阴转阳,表明更换接种途径可使无应答者出现应答;增加针次也可以可以提高接种的成功率;特别是针对注射疫苗后无应答者,增加次数注射加强针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应答效果;免疫程序对不同免疫接种程序疫效果的研究表明,采用0、1、2个月A组和0、1、6个月B组分别给予乙肝疫苗10μg肌注,结果A组血清抗-HBs在3、6个月时已明显升高,B组则升高不明显,待24个月时B组血清抗HBs含量高于A组;该研究结果提示,短期内重复注射对乙肝病毒密切接触者有预防效果,较长时间B组重复注射适合大面积预防接种;国外研究者也认为,按0、1、6月程序接种比0、1、3月程序预防接种果更好,进一步研究显示,0、1、6 组与0、1、7组和0、1、8三组间免疫效果无显着性差异;所以现在主要采用免疫间隔0个月、1个月、6个月进行注射;4.总结乙型肝炎是传染性强且难以治愈的病毒性疾病,乙肝疫苗是目前控制乙型肝炎感染率的最有效手段,近些年的实行接种的免疫效果有目共睹;针对乙肝疫苗注射无应答的情况,加大剂量、针数,或者改变疫苗的注射方法、种类,也许会达到一定的免疫效果;目前,各种新型疫苗,如单剂疫苗、佐剂改良疫苗和治疗性疫苗是乙肝疫苗研制的重要方向;参考文献1陈永红,陈小丽.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新进展. 免疫学杂,2012,2832Wen YM,Liu HJ,Chen HZ,et al.Studies on intrahepatic hepatitis B virus DNA in 98 viral hepatitis B patients.Chin Med J,1986,993Yamada T,Iwabuki H,Kanno T,et al. Physicochemical and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envelope particles exclusively consisting of the Entire L pre-S1 + pre-S2 + S protein.Vaccine,2001,1923-244 Hunter RL. Overview of vaccine adjuvants: present and furure. Vaccine, 2002, 20Suppl 35 Aucouturier J, DuPuis L, Ganne V. Adjuvants designed for veterinary and human vaccines. Vaccine, 2001, 1917/196 陆璐,陈云华,刘骁,何景雄.乙肝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67 Inchauspé G, Michel ML. Vaccines and immunotherapies against hepatitis B and hepatitis C viruses. J Viral Hepat,2007, 1418陈敏,陈清,陈思东,等. 乙肝疫苗免疫后无弱应答影响因素的分析.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1929Singh NP,Mandal SK,Thakur A,eta1.Efficacy of GM-CSF as an adjuvant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results of a prospective,randomized trial. Ren Fail,2003,25210 姚军, 陈永弟.国产乙肝疫苗成人免疫效果观察.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4。
2024年乙肝疫苗市场发展现状引言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乙肝疫苗作为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乙肝疫苗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
乙肝病毒感染的背景乙肝病毒感染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等途径传播。
长期乙肝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对个体和社会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乙肝疫苗的发展历程乙肝疫苗的研发和应用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1970年代初,首个乙肝疫苗问世,标志着乙肝疫苗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新阶段。
随后,乙肝疫苗技术逐渐完善,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更多验证,乙肝疫苗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乙肝疫苗市场的规模乙肝疫苗市场的规模在过去几年中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2019年全球乙肝疫苗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XX亿美元。
亚太地区是乙肝疫苗市场最大的区域,其次是欧洲和北美地区。
乙肝疫苗市场的竞争格局乙肝疫苗市场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乙肝疫苗生产商包括广东生物制品、上海科华、贝达药业等。
这些企业通过产品质量、价格、市场推广等方面展开竞争,以争夺更多市场份额。
乙肝疫苗市场的影响因素乙肝疫苗市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和传播情况是影响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
其次,政策法规对乙肝疫苗市场的监管也对市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价格、技术水平、市场宣传等因素也会对市场格局产生影响。
乙肝疫苗市场的挑战与机遇乙肝疫苗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市场竞争激烈、政策法规变化等。
同时,市场也存在着一些机遇,如乙肝病毒感染防控意识的提升、技术创新等。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乙肝疫苗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结论总体来说,乙肝疫苗市场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重要发展,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然而,市场竞争激烈,政策法规不断变化,为乙肝疫苗企业带来了一定挑战。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1.引言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使用,乙肝病例数量已显著降低。
然而,仍有许多挑战需要解决,比如疫苗接种覆盖率和疫苗的有效性。
本文将对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乙肝疫苗的类型2.1 常规乙肝疫苗常规乙肝疫苗是指由灭活的乙肝制成的疫苗。
其主要优点是安全性高,但其免疫效果相对较低,需要进行多剂次接种。
2.2 重组乙肝疫苗重组乙肝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乙肝表面抗原(HBsAg)基因导入表达系统中,通过大规模培养获得乙肝表面抗原,制成疫苗。
重组乙肝疫苗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是主流的乙肝疫苗类型。
3.疫苗接种覆盖率3.1 全球疫苗接种覆盖率全球乙肝疫苗的使用已经得到大力推广,疫苗接种覆盖率在不断提高。
然而,某些低收入国家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仍然较低,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3.2 中国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中国在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接种覆盖率逐渐提高。
但由于人口众多和地域广阔的特点,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边远地区的覆盖率相对较低。
4.疫苗的有效性和免疫保护4.1 疫苗的有效性乙肝疫苗的有效性主要通过临床实验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来评估。
目前的研究表明,乙肝疫苗具有高效的免疫保护作用,并可以预防乙肝感染和相关疾病发生。
4.2 免疫保护期限乙肝疫苗的免疫保护期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乙肝疫苗在接种后可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但其具体的保护期限仍需进一步研究和确认。
5.结论乙肝疫苗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全球范围内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不断提高,乙肝病例数量呈下降趋势。
然而,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疫苗推广和宣传工作。
附件:无注释:1.HBsAg:乙肝表面抗原2.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指符合接种适应证的人群中,实际接种的比例。
3.免疫保护: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能够有效抵御乙肝感染,并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外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进展,对乙型肝炎疫苗在高危人群的保护、免疫保护期以及加强接种的策略,疫苗的联合应用,无(低)免疫应答的原因以及对策,dna疫苗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研究【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039-02重组乙肝疫苗1986年开始获准使用,由于其价廉、安全、制备容易且可大批量生产,至今已渐取代血源疫苗,多个现场试验表明重组乙肝疫苗与血源疫苗的应答率近似且其表面抗体几何均数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无明显的差异性。
1高危人群的免疫策略1.1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以往认为早产儿和体重儿对疫苗应答低于足月产儿,但最近一项大样本的研究得出相反的结果,belloni[1]对1727名足月产儿和241名早产儿(<38周)接种hb疫苗后的免疫应答进行研究,显示低体重儿(<2500g)与早产儿的抗体保护率和gmt水平与足月儿无明显的差异。
1.2母亲hbsag阳性的婴儿:母婴传播是婴幼儿hbv感染的重要途径,hbeag(+)母亲的婴儿1年内大部分均感染hbv,其中85%~90%将成为无症状hbv携带者,hbsag(+)/hbeag(+)母亲出生的婴儿在24小时内开始接种hb疫苗方案(0、1、6月)保护率可达70%以上,同时注射抗乙肝免疫球蛋白,保护率可增至92%~95%,多个研究均得出同样的结论。
到高发区短期居住者,由于公务或私人的需要有时必须到hbv高发区短期居住,而hb疫苗的应答相对比较缓慢,有必要探讨一种短期的接种方案,marchou[2]对270名健康者接种hb疫苗,分两组,第1组137名,按0、10、21天接种,第2组133名,按0、28、56天接种,每剂为10μg,两组在1年后各加强1针,接种后28天,第3针后1个月,加强前、后1个月采集血标本检测抗-hbs,显示接种后28天,两组的保护率分别为60.6%和18.0%,gmt分别为25.5和2.4miu/ml,第3针后1个月保护率分别为70.1%和91.7%,加强前为92.9%和94.8%,加强后1个月为99%和100%,笔者提出3周接种法可提供快速持久的免疫保护力。
乙肝疫苗研究进展冯利;赵欢【摘要】乙型肝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世界性顽症之一,推行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分析了目前乙肝疫苗存在的伺题,介绍了1018 ISS佐剂疫苗、YIC治疗疫苗、单剂缓控释微球的情况,指出简化免疫程序、发展更有免疫效果甚至具有一定治疗作用的新型乙肝疫苗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期刊名称】《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26)002【总页数】3页(P50-52)【关键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乙肝病毒【作者】冯利;赵欢【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系,河北石家庄050091;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系,河北石家庄0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6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缩写为HBV)引发的世界分布性传染疾病,目前尚无治愈此病的特效药物.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阻断HBV感染的重要措施.目前普遍推行的乙肝疫苗主要是由重组的酿酒酵母、汉逊酵母或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ery,缩写为CHO)细胞表达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缩写为 HBsAg)[1]添加到氢氧化铝或磷酸铝佐剂中制备而成.全程免疫后,95%的免疫人群均可产生TH2型体液免疫应答,从而起到抗感染的保护作用[2].然而,它对于早期细胞免疫,阻断病毒母婴传播并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对于肝细胞内寄生的HBV,亦不能发挥细胞免疫作用,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此外,仍有4%的健康人接种后体内无法达到保护性抗体水平(抗体滴度≤10mIU/mL),一些特定人群如老人、体胖者、烟民、免疫缺陷病人、慢性肾病或血液透析病人、肝移植患者、腹泻病人、糖尿病患者等接种疫苗后仍表现为低应答或无应答[3-6].现行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一般需要多次注射,不断加强免疫效果,才能诱发机体产生长效的免疫应答.但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条件所限,很难保证全程免疫三针.我国自2002年开展乙肝疫苗计划免疫以来,虽然乙肝病毒感染率从1992年的9.75%下降到2006年的7.2%,但仍未实现全程覆盖的全面疫苗接种,在中东部发达地区三针全程覆盖率为80%~90%,而在西部贫困地区甚至要低于40%[7-8].因此,简化免疫程序,发展更有免疫效果,甚至具有一定治疗作用的新型乙肝疫苗,已成为各国近年来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针对乙肝疫苗存在的问题,就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1018ISS佐剂疫苗1018免疫刺激序列(1018immunostimulatory sequence,缩写为1018ISS)是采用标准的固相化学技术制备的Toll样9受体激动剂,由22个碱基组成(5′-TGACTGTGAACGTTCGAGGATGA-3′),属于单链的硫代磷酸寡脱氧核苷酸.免疫刺激序列作为信号分子对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产生调控作用.1018ISS与HBsAg混合同时接种,能发挥较好的佐剂效能,增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特别是对于低应答或无应答的特定人群,能显示出快速免疫应答和较高的免疫保护作用.作为一种新疫苗,除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外,安全性和反应原性也是重要的评价参数.在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现,注射部位的痛感和红肿程度与对照的上市疫苗无显著差异,除有易疲劳、腹泻、头痛、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等个例外,不良反应均比较温和,发生的频次和严重程度与对照的上市疫苗相比无显著差异,亦无严重不良反应产生.它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9-11].2 YIC治疗疫苗重组酵母表达的HBsAg与其相应的高滴度人特异性抗-HBs免疫球蛋白(human high-titer anti-HBs immunoglobin,缩写为HBIG)的Fab段结合,组成免疫复合物,在铝佐剂辅佐下制备成YIC治疗疫苗(yeast-derived recombinant HBsAg complexed with human anti-HBs immunoglobulin immunogenic complex,缩写为YIC).此治疗疫苗抗体分子的Fc段可与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缩写为APCs)表面的Fc段受体结合,促使HBsAg易被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等的APCs摄取,进而有效激活T细胞,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临床试验过程中,YIC治疗疫苗可诱使慢性乙肝患者产生高效价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缩写为IFN-γ)与白细胞介素(interlukin,缩写为IL-2),并清除机体内一定的HBsAg,使患者血清中HBV的DNA有所降低,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和清除病毒的治疗作用.患者的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缩写为HBeAg)转阴和产生抗-HBe抗体是评价疫苗是否具有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YIC治疗疫苗在临床试验中的患者HBeAg转阴率和产生抗-HBe抗体水平虽高于患者自发的转阴率和抗-HBe抗体水平,但低于铝佐剂的实验对照组水平.因此,YIC治疗疫苗虽表现了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但在免疫、治疗方案以及免疫学评价方面尚需一定的上市前临床研究工作[12-15].3 单剂缓控释微球单剂缓控释微球是将HBsAg 溶解或分散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酯材料基质中而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这些聚酯材料如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缩写为PLA)、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 lactic co glycolic acid,缩写为PLGA)、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缩写为PCL)等是经FDA批准的可生物降解材料,有很好的生物兼容性和非毒性,在体内的降解为非酶水解过程.降解过程为:水扩散进入高分子材料(最先进入比较无定型的区域),自由水解,高分子材料溶蚀,经过细胞内吞、代谢,高分子材料骨架解体,水解的产物——乳酸进入体内代谢的三羧酸循环,最终降解成二氧化碳、水或乙醇酸直接排泄或被酶解为其他代谢产物.通过选择不同聚酯材料的分子量大小、分子量分布、含亲水性基团的多少以及单体材料的旋光性来控制微球的大小和体内降解速度,进而控制微球疫苗释放HBsAg,诱发体内产生预期的免疫效果.一般选择制备粒径小于10μm的微球疫苗,以利于APCs有效摄取铝吸附抗原,诱发机体产生TH2型体液免疫应答.HBsAg微球单剂免疫小鼠时,相对速释的微球能够在免疫早期于小鼠体内诱发产生较高的抗体应答,起到“primingdose”作用.而在后续的时间,相对缓释的微球在体内缓慢降解,持续释放HBsAg,成为很好的“booster-dose”,形成对小鼠持续有效的免疫刺激.这种具有“Autobooster”性质的投递系统,很好地模拟了现行铝佐剂疫苗在体内的免疫行为,有效地简化了免疫方式,为开发可以替代传统的需要全程免疫三针的铝佐剂疫苗奠定了基础[16-19].4 结束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严重危害我国乃至全球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治愈.推行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阻断HBV传播的有效方法.提高乙肝疫苗的免疫原性,增强各人群对疫苗的应答水平,简化免疫程序,改变给药方式,既能发挥免疫预防作用,又可以有效清除病毒并达到治疗效果,是有效遏制乙型肝炎的发展趋势.参考文献:[1]黄绍毅,刘展华.乙型肝炎疫苗抗体持久性及免疫记忆研究新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3(17):2622-2624.[2]HENDRICKX G,VORSTERS A,Van D.Advances in Hepatitis Immunization(A,B,E):Public Health Policy and Novel Vaccine Delivery[J].Current Opinion in Infectious Diseases,2012(25):578-583.[3]AMBROSCH F,WIEDERMANN G,KUNNDI M.A Hepatitis B Vaccine Formulated with a Novel Adjuvant System[J].Vaccine,2000(18):2095-2101.[4]SONU D,KARTIK S,CHRISTOPHER M.High-Dose Intra-Dermal Hepatitis B Vaccine in a Liver Transplant Patient Who Failed Prior Intramuscular Vaccination:A Brief Case Report[J].World Journal of Vaccines,2013(3):16-18.[5]VITALITI G,PRATIC A D,CIMINO C.Hepatitis B Vaccine in Veliac Disease:Yesterday,Today and Tomorrow [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19):838-845.[6]JANBAKHSHh A,MANSOURI F,VAZIRI S.Effect of Selenium on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Hepatitis B Vaccine with Accelerated Method in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J].Caspi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2013(4):603-606.[7]ZHANG CH Y,ZHONG Y S,GUO L P.Strategies to Preven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China:Immunization,Screening,and Standard Medical Practices[J].Bioscience Trends,2013(7):7-12.[8]KANE M A,HADLER S C,LEE L.The Inception Achievement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China GAVI Alliance Project on Hepatitis B Immunization[J].Vaccine,2013(31):15-20.[9]BENJAMIN P S,DONG J K,NINA G B.Demonstration of Safety and Enhanced Seroprotection Against Hepatitis B with Investigational HBsAg-1018ISS Vaccine Compared to a Licensed Hepatitis B Vaccine[J].Vaccine,2012(30):2689-2696.[10]JANSSEN R S,MANGOO K R,Pergola P E.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an Investigational Hepatitis B Vaccine with a Toll-like Receptor9Agonist Adjuvant(HBsAg-1018)Compared with a Licensed Hepatitis B Vaccin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J].Vaccine,2013(31):5306-5313.[11]HEYWARD W L,KYLE M,BLUMENAU J.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an Investigational Hepatitis B Vaccine with a Toll-like Receptor9Agonist Adjuvant(HBsAg-1018)Compared to a Licensed Hepatitis B Vaccine in Healthy Adults 40-70Years of Age[J].Vaccine,2013(31):5300-5305.[12]闻玉梅,何丽芳,瞿涤.重组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YIC)的实验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1999(1):38-42.[13]马张妹,田晓晨,李潇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S基因变异研究[J].微生物与感染,2007(2):68-72. [14]HUANG K L,ZHAO K.Vaccination with Recombinant HB-sAg-HBIG Complex in Healthy Adults [J].Vaccine,2005(23):2658-2664. [15]XUE D ZH,WANG X Y,SHEN X L.Results of a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with an HBsAg-HBIG Immunogenic Complex Therapeutic Vaccine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Experiences and Findings [J].Journal of Hepatology,2013(59):450-456.[16]冯利,周兴军,齐宪荣.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缓释微球的制备、释放和免疫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7):527-531.[17]冯利,周兴军,王世聪.单剂HBsAg-PLGA控释疫苗微球小鼠体内免疫学研究[J].药学学报,2006(41):132-137.[18]FENG Li,QI Xian-rong,ZHOU Xing-jun.Pharmaceutical and Immunological Evaluation of a Single-dose Hepatitis B Vaccine Using PLGA Microspheres [J].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2006(112):35-42.[19]SHRIVASTAVA V,JAIN U K.Assessment of Immune Response to Hepatitis B Vaccine:Comparison of Novel Polycaprolactone Blend Microparticles Based Hepatitis B Vaccine and Alum Based Vaccine [J].Biosciences Biotechnology Research Asia,2013(10):415-418.。
乙肝检查最新进展报告乙肝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其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和垂直传播等途径传播,且病毒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潜伏性,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控制和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努力寻找新的乙肝检查方法和疫苗。
近年来,关于乙肝检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首先,一种基于核酸检测技术的乙肝病毒DNA测定方法被开发出来。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提取患者的血样,使用核酸提取和测序技术来检测乙肝病毒的DNA序列,从而快速准确地确定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
这项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可以有效地筛查和诊断乙肝病毒感染。
其次,一种名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新型乙肝病毒抗体检测方法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传统的ELISA方法主要依靠人工加样、加样过程繁琐、操作复杂等问题,而新的ELISA方法则通过引入自动化操作和微流控技术,实现了样本处理的高效和精准,大大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乙肝病毒疫苗研发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目前,乙肝病毒疫苗主要分为常规乙肝疫苗和高效乙肝疫苗两类。
常规疫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而高效疫苗则使用了新的免疫佐剂和递送系统,可以更快速、更强烈地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提供更长时间的保护。
总的来说,乙肝检查在技术和疫苗方面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新的核酸检测技术和ELISA方法的推出,为乙肝病毒感染的筛查和诊断提供了更加高效和准确的手段。
同时,高效乙肝病毒疫苗的研发也为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提供了更多选择。
然而,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和潜伏性仍然存在,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乙肝病毒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新型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11-30T14:33:40.3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0期作者:巫婷玉马嫚周芳月
[导读] 现将研究新型乙肝疫苗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上饶 334000
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乙肝流行范围广泛,危害严重。
至今尚无根治乙肝的特效药物,所以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
现将研究新型乙肝疫苗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乙肝疫苗;重组疫苗;DNA疫苗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1]。
据统计,全球现有20 多亿人感染过HBV,其中(3.5~ 4)亿人为慢性 HBV携带者[2]。
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分为血源性乙肝疫苗和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国际上称为第一代疫苗和第二代疫苗,新型乙肝疫苗是第三代疫苗。
1.血源性乙肝疫苗
血源性乙肝疫苗即从乙肝抗原(HBsAg)阳性者的血浆中提取抗原制成的疫苗,故又称血源性乙肝抗原疫苗[3,4]。
我国在1985年正式批准大量生产该疫苗[5],但是由于来源困难,难以满足普遍接种的需要,逐渐被重组疫苗所代替。
我国于 1998 年 7 月 1 日停止生产血源性乙肝疫苗,并于 2000 年 1 月 1 日停止使用该疫苗。
2.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亦称重组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 HBsAg的基因片段插入到受体细胞,在体外培养增殖过程中分泌 HBsAg,将其收集、提纯加工后制成乙肝疫苗,曾先后采用过大肠杆菌系统、啤酒酵母细胞系统、哺乳动物细胞系统[6]的重组乙肝疫苗。
含前 S 基因的重组乙肝疫苗是第三代重组疫苗[7]。
含有HBV PreS2 和 Pre S1 抗原成分或 HBV 的 S 基因变异株核心蛋白成分的各种新型重组乙肝疫苗具有更大的免疫原性,能诱导更高效的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中和 HBV,保护机体免受病毒攻击。
3.新型乙肝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效果比较理想,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近年来国内外对乙肝疫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各种新型疫苗,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免疫效果。
3.1 DNA乙肝疫苗
DNA疫苗(质粒)在注射部位被细胞摄取后通过转录翻译生成蛋白质,蛋白质通过胞内处理后,把信息递呈给I类MHC限制性CD8十T 细胞,表达I类MHC分子或共刺激分子。
摄取质粒的细胞能分泌释放抗原,刺激B细胞生成抗体。
同时抗原被APC细胞(抗原递呈细胞)摄取,通过II类MHC分子,递呈给CD4十T细胞和B细胞,识别病毒感染的细胞[8]。
我国食品药品监督局首个批准应用于临床研究的治疗性DNA疫苗为双质粒乙肝DNA疫苗,在I期试验中,30名健康志愿者都未出现不良反应,证明该疫苗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3.2新佐剂疫苗
佐剂指能够特异性地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与抗原结合而增强其特异性免疫的物质。
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是铝佐剂,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与铝佐剂协同作用。
近几年可以增强免疫刺激、平衡 Th1/Th2型免疫应答的 CpG ODN(CpG oligonucleotide)佐剂逐渐进入乙肝疫苗研究者的视线。
但CpG ODN 进入体内会被快速代谢,因此与铝佐剂协同使用,通过铝佐剂的作用在体内形成 CpG ODN 库,延长其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是十分必要的。
3.3联合疫苗
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尤其是儿童期疫苗)联合使用,这样只须注射一针,即可达到 2 种或多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其结果无疑会提高免疫覆盖率。
因此,国内外已经开发出诸如百白破-乙肝联合疫苗、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等新型疫苗。
3.4口服疫苗
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世界各国的研究者开始致力于转基因植物口服乙肝
疫苗的研究工作,希望由此开发出一种更加经济、有效、安全的乙肝疫苗。
目前转基因植物口服乙肝疫苗研究中最被看好的生产材料是香蕉。
据报道,已有研究小组在香蕉幼苗中成功表达了HBsAg,相信不久将会有转 HBsAg 基因的香蕉问世。
4.结束语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治愈。
推行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阻断HBV传播的有效方法。
血源性乙肝疫苗已不再应用,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原性、安全性、免疫持久性、保护率和阻断母婴传播等方面都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免疫效果较好。
近年来国内外对乙肝疫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了各种新型疫苗。
我国自1992 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之后,乙肝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效果,但是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参考文献:
[1]崔富强,毕胜利,陈恩富,等.中国成人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技术指南[J].中国病毒学杂志,2012,2(1):11 -12.
[2]WHO Media Central. Hepatitis B[EB/OL].(2012-07-15)[2012-09-15]. http:www. who. int / media centre / factsheets / fs204 / en / index. html.
[3]刘崇柏,苏崇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及存在的问题.中国计划免疫,2004,10(3):159-162.
[4]吴维寿,孙超美,姜铭波,等.乙型肝炎免疫预防持续效果探讨(18 年随访结果).中国计划免疫,2005,11(3):204-207.
[5]张申英,王耆煌.乙型肝炎疫苗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刊,2003,5(3):213-214.
[6]Zhang W,Han L,Lin C,et al. Surface antibody and cytokine response to recombinant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CHO)hepatitis B vaccine[J]. Vaccine,2011,29(37):6276-6282.
[7]Zhang Q,Zhong J,Huan L. Expre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determinants in Lactococcus lactis for oral vaccinatio
[J]. Microbiol Res,2011,166(2):111-120.
[8]徐亚星,王彦中,赵报,等电转联合热休克蛋白佐剂疫苗引发抗HBV的免疫应答[J]. 生物工程学报,2013,29(12):1765-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