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用药误区剖析共15页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15
给宝宝用药的常见错误●注射"丙球"防感冒有的宝宝经常伤风感冒,父母很着急,听说打"丙球"有预防作用,便常买来给孩子注射,但效果并不理想。
原来,"丙球"是以混合健康人的血浆为原料制成的,主要含免疫球蛋白G,虽然此种物质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体抗感染的能力有关,但并不能有效的降低感冒的发病率。
这是因为:a感冒的致病真凶是病毒而非细菌,且感冒病毒种类多,又经常变化;b健康儿童与大多数体弱儿血中免疫球蛋白G水平正常,并不低下;c"丙球"所含的有效抗体有限,一般不含特异抗体。
专家忠告防范小儿感冒的"灵丹妙药"是:坚持母乳喂养,从小坚持"三浴"锻炼(即阳光浴、水浴、空气浴),按程序接种疫苗,正确实施生活护理,决不可将希望寄托在"丙球"上。
●用小儿安退烧宝宝一发烧,父母便急着用小儿安。
但你知道小儿安的主要成分是磺胺,而磺胺只对细菌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有效,而对病毒无能为力。
此时给宝宝用,非但无效,反可能招致肾脏损害,出现少尿,血尿等症状。
专家忠告小儿发烧大多由感冒病毒所引起,不可随意动用小儿安或抗生素,温水擦浴等物理方法才是安全的退烧措施,必要时应请儿科医生自治中。
●吃酵母片治消化不良酵母片为麦酒酵菌的干燥菌体,含多种B族维生素,其药理作用基本上和复合维生素B相似,常用于B族维生素缺乏症的辅助治疗,而对消化不良作用甚微。
但为什么一些家长会认定酵母片能帮助消化呢?可能与酵母发面有关。
事实上,发面用的是活酵素菌,而酵母片中的酵母菌已经死亡,无发酵作用,即使有微弱的发酵作用,也只能使胃中的淀粉产生气体和酸类,引起嗳气,并不能帮助消化,因此治疗宝宝消化不良不宜服用酵片。
专家忠告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胃酶,淀粉酶或多酶片等方可收效。
●把喉片当糖果喉片是一种常用的消炎润喉药物,对咽喉类、扁桃体炎、鹅口疮及口臭等具有良好的作用,加上喉片的辅料中加入了适量的庶糖,桉叶油等物质,入口后既香甜可口,又清凉舒适。
儿童用药误区多 ,90%的人都用错药 !要注意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非常的重视健康,但是对于用药的相关知识不是那么的了解。
尤其是儿童用药,还有很大的误区存在,儿童免疫系统还未发育成熟,病毒和细菌会轻而易举的进攻儿童的免疫系统,儿童用药应当特别注意药物禁忌、给药方法、给药频次、给药时间以及给药剂量等。
1.儿童用药的误区1.用药超量:很多的家长认为自家的孩子体重比同龄儿童较大,给药频次或给药剂量会比医嘱或说明书上多一些,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会严重地危害的孩子身体健康。
随意更改给药频次或给药剂量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还会带来更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一定严格按照医嘱或说明书规定根据孩子的实际年龄正确用药。
2.随意使用抗菌药物:现在的孩子只要感冒发烧很多家长就会给服用抗菌药物了。
多数感冒属于病毒性感染,不需要服用抗菌药物的。
只有带孩子去医院抽血检验明确是细菌感染才能使用抗菌药物。
并且某些抗菌药物对儿童属于禁忌,会对儿童的牙齿、骨骼的发育带来严重影响,也有部分儿童对个别抗菌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家长朋友们切记不能随意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3.随意给儿童使用成人药物:很多家长觉得成人的药治疗效果好就会分给孩子吃,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成人吃的药很多都是儿童禁用的,会严重的损伤孩子的肝肾等内脏。
儿童用药一定要注意。
4.服用中药: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保健意识提升,家长也会给孩子服用中药,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不会有副作用,但是中药的说明书中不良反应写着“尚不明确”。
“尚不明确”说明没有临床数据分析,所以存在安全隐患【2】。
5..认为国外的药效果号:网络普及到各家各户尤其是网购、代购较为流行,很多年轻的家长从网购、代购手中购买回来的药危险系数高,国外的药品说明书也不大看懂,不知道真正服用方法及服用量,对于不良反应更不明确。
6.随意给药:孩子自身带有免疫系统,例如流清鼻涕不发烧的情况这种症状是可以自行缓解的不需要服用药物,幼儿园的孩子生病的较多,慢慢随着孩子的成长免疫力也会增强从而减少发病率。
实例分析儿科用药的五大常见错误[范文]第一篇:实例分析儿科用药的五大常见错误[范文]实例分析儿科用药的五大常见错误临床上,儿科及新生儿患者用药时容易产生五大常见错误,现介绍如下:一、处方给药途径错误典型案例患儿,男,1个月,主诉:鼻出血1天。
查体:鼻衄,四肢淤点淤斑。
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100 s,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100 s。
诊为:维生素K缺乏。
医生给予静脉注射维生素K1治疗。
患儿用药1分钟后出现气促、喘憋,15分钟后出现红色皮疹。
停药后,不良反应的症状、体征消失。
分析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提示,本品一般应采用肌内和皮下注射的给药途径,特殊情况下患者可使用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时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 mg/min;静注过快(超过5 mg/min)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
病例报告分析显示,95.3%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为静脉途径给药。
结合本例情况应属于错误的给药途径。
建议1.学习掌握药品知识。
医师对药物知识(尤其是用法用量、禁忌及适应证、注意事项等)的不完全掌握,可能导致处方错误。
2.完善并加强电子处方系统建设。
医院应设有电子处方集、患者特殊信息警示等处方决策支持系统。
系统的帮助和提示信息可减少此类差错发生。
3.药师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在审方环节拦截此类错误。
二、处方适应证错误典型案例患儿,男,2岁,主诉:呕吐2天,腹泻1天。
病史:患儿先吐后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无脓血,无腥臭味,约10次/天。
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24次/分,腹软无触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6.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51.9%,大便示轮状病毒阳性。
诊为:秋季腹泻。
医师给予头孢孟多酯钠抗感染治疗。
分析儿童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除非患者有细菌感染的指征,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从病历提供的信息看,并未找到细菌感染的依据,但医师使用头孢孟多酯钠静点抗感染。
儿童用药误区分析2013年度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课程.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Child)由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1990年9月2日生效。
该公约将儿童定义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
医学界通常以0~14岁的儿童作为儿科的研究对象,部分医疗机构将儿科患者定义拓展到18岁以内。
.儿童用药品种相较于成人略显单一,然而其用药难度却不逊于成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儿童方面问题。
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周期,新陈代谢旺盛,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和生化功能,且各系统和脏器发育不成熟、不完善,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差异较大。
其二,药物方面问题。
大多数药物上市前缺乏儿童临床研究证据,而单纯以体重和年龄将成人药物临床试验结果折算成儿童剂量使用,可能导致无法预知的药物不良反应。
其三,使用方面问题。
儿童药物使用尚缺乏完整的安全标准、规范的用药指南,以及清晰的合理用药评价概念及后效评价标准和方法。
.卫生部《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6.4‟,为达到“健康中国2020”人均期望寿命,为兑现我国对联合国千年宣言“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庄严承诺,关注并促进儿童合理用药是医学界每一位儿科临床医师、药师、护士、技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阐述儿童合理用药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儿童合理用药概述.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合理用药(rational useof drugs,RUD)定义为“患者所用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所用剂量及疗程符合患者个体情况,所付药费对患者和社会均有所值”。
.据2005年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婴儿死因中,呼吸道感染占14.6%,传染病占4.5%,消化道感染占2.5%。
同时,鉴于儿童期生理特点,感染性疾病为儿童主要病种,故目前儿童最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感染药、呼吸系统疾病用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维生素等营养药、解热镇痛药和神经系统用药。
儿科呼吸道感染用药误区及对策标签:儿科;呼吸道;感染;对策儿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各器官组织、各项生理功能尚未成熟,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较大,疾病种类及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别。
随着医药科技的迅猛发展,抗感染药物品种不断增多,其滥用呈上升趋势,儿科也不例外。
儿童,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育尚不健全,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较差,加之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新药不断涌现,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用法、用量不断更新,因此,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病情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用药途径和用药剂量在儿童疾病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儿科临床中存在的抗感染药使用误区及中药对策,与同仁们切磋,以促进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1用药误区及对策1.1误区一:应用抗生素指征不明发热、咳嗽是儿童疾病常见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
误区之一,不管病情轻重,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使用抗生素,有些一开始即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例如:毛细支气管炎多由合胞病毒所致,对其治疗应以抗病毒药和对症处理为主,有继发感染者再加用抗生素。
而对轻症及一般患儿不应使用抗生素。
1.2误区二:病原体不明擅用抗生素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为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等。
误区之二,在病原体不明的情况下,擅用抗生素。
现在感染病毒所致的发热、腹泻较为多见,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的敏感性也有很大差异,临床医师应根据小儿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状况,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明确病原体,再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使用何种抗生素,标准是该治疗是否有利于或无助于儿童康复。
1.3误区三:联用抗生素存在缺陷由于没有严格掌握抗生素联用的指征,存在联用缺陷。
应在下列情况下才考虑联用抗生素,诸如:有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较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有产生耐药性可能者;联合用药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得以减少等。
儿科抗菌药物使用误区和合理应用当前我国的抗菌类药物在种类上明显呈增多趋势,所以在临床上抗菌药物的选择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向,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当中比较明显的就是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儿科也是如此,所以为了保证治疗的效果和水平,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控制。
本文主要分析了儿科抗菌药物使用误区和合理应用,以供参考和借鉴。
标签: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抗菌类药物在我国的临床医学当中应用十分的广泛,儿科是抗菌类药物应用较多的一个科室,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所以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对抗菌类药物不能合理的使用,就可能会给儿童的身体健康带来非常大的伤害,所以我们对儿科抗菌类药物使用的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1、儿科抗菌药物应用的几个误区1.1应用抗菌药物指征不明在儿科使用抗菌类药物的时候,无论是临床的医生还是家长都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不管患儿患的是什么病,在没有诊断之前就对其使用抗菌类药物,甚至有一些医院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使用三线的抗菌类药物,他们将抗菌类药物当成是万能钥匙,甚至在没有对病情予以充分的了解时就认为使用的抗菌类药物越新越好,越贵的药物效果越好,用药的随意性越来越强。
在无指征的情况下就对患儿使用抗菌类药物。
1.2联合用药不科学在儿科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抗菌类药物联合使用的情况,比如双联和三联的应用,随着医学水平的提升,还出现了四联的应用,这种用药方式如果维持的时间比较长,就可能会出现比较强的抗药性,仅仅是急性呼吸道感染就出现了非常强的耐药性,青霉素、氨苄西林等总的耐药性就达到了9成以上,此外,这种用药的方式还会造成体内菌群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还会在身体上出现很多其他的不良反应,青霉素和庆大霉素在使用的过程中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病菌,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1.3不恰当的给药途径在抗生素类药物给药的过程中,静脉输注的方式产生药效的速度比较快,但是,这种方式和口服等方式相比,其安全性也相对较低,同时在用药的过程中也可能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是因为医生和患儿的家长对静脉注射的危害认识不是十分的全面,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通常会将静脉注射当做是治疗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