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投资体制
- 格式:ppt
- 大小:647.50 KB
- 文档页数:22
投资体制的问题及对策投资体制在中国一般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投资体制主要包括:投资主体的确立及其行为方式、投资资金的筹借途径,投资利益的划分、投资管理权限的划分、项目决策程序以及宏观调控方式和机构设置等。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体制一直是经济改革的重点。
20多年中在投资和与投资有关的体制方面颁布和推行的改革政策和措施超过40项,这些政策和措施主要分为4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方面,如颁布产业政策和指导外商投资目录,投资方向调节税,差别贷款利率,实行两级(中央和省级)管理,项目资本金制度,等等;二是项目决策体制方面,如投资主体多元化,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限,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把可行性研究列入基建程序,公益性、基础性和经营性三类项目的划分和建设分工,大型企业投资自主权的试点等等;三是资金管理和筹措方面,如拨改贷,贷改投,基本建设基金制,部门投入产出包干,发行重点建设债券和企业股票筹资,建立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专业银行商业化等等;四是建设实施管理方面的,如建立工程承包公司,招投标制,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建设项目监理制度,建设项目审计制度,建设项目业主责任制,法人责任制等等。
与其它的领域比较,可以说投资领域推行的改革政策和措施是最多的,但投资体制改革给人的印象却是滞后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革一直处于零敲碎打的状况,没有出台过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改革方案和改革办法;二是改革的效果不明显,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效益一直难以得到有效地控制和约束,投资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大而全、小而全”,项目超概算,超工期,“项目建成之日就是亏损之时”的现象层出不穷,使国家对投资的调控丝毫不能放松,在缺乏有效的新调控手段的情况下,往往不得不仍然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控制贷款规模、强化审批手续等老一套做法去管理投资,这又使一些改革措施难以出台,已出台的一些改革措施难以贯彻执行。
投资体制的变迁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投资体制,是投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投资主体筹措和运用资金的方式方法以及组织管理和调节投资活动的制度和方式方法等。
一定的投资体制与一定的经济体制是完全对应的,并且从属于相应的经济体制。
一、高度计划体制下的投资体制和政府职能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49年到1956年,仅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的计划管理,而投资又是事关经济规模、结构和布局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始终被作为最关键的环节之一,给予严格控制。
这一时期,投资体制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1、政府是投资的主体。
国家通过财政渠道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投资,各企事业单位在国家指令性计划下从事生产经营,利润上缴,不可能成为投资主体。
政府是投资资源的唯一所有者,实行统包的投资体制。
2、投资决策权高度集中。
由于政府是投资资源的唯一所有者,投资总量、投资结构的决策权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
决策过程一般是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开工报告的逐步逐项审批。
3、投资决策方式高度简化。
无论现实的投资涉及多少环节,实际上都是由年初编制的投资计划所安排的。
一本投资计划总揽了社会物资和资金的流向。
制度最大的功能就是提供收益的预期,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了交易成本。
但是,高度计划的投资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最初的收益递增转变为收益递减,交易成本不断提高,逐步进入了锁定状态。
二、转轨时期的投资体制和政府职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经济社会制度环境的巨变,作为一种外生变量将进入锁定状态的投资体制解放出来。
但投资体制能否继续形成正反馈机制,则不单是靠制度环境的变化所能解决的。
在制度环境的变化中,出现了对投资体制变迁起关键作用的制度安排:一是国家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扩大了地方政府的收支权限;二是投资资金实行“拨改贷”,用银行贷款取代财政拨款,初步建立了对企业的约束机制:三是对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给予一定的激励机制,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
我国投资体制的问题与改革方向2003-07-03 09:33为了使国家能有效地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调控,达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投资项目效益的目的,首先需要对目前我国投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一、切实落实国有单位投资主体之间的分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就明确提出,要把国有单位投资项目划分为公益性、基础性和竞争性三大类,并分别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承担。
由于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
当前应该借国家机关行政机构改革以及对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之机,明确各国有投资主体的职能和分工。
1、政府投资管理和项目管理职能分离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承担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多方面的责任,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仅是其众多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政府中直接管理建设资金的人员数量及专业、时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种类众多的大量国有单位投资项目进行具体的管理,尤其是在需要精简政府机构的背景下,政府摆脱繁琐的项目管理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改革措施。
因此,政府的投资管理职能和项目管理职能分离是必要的,即政府部门只对投资的总量、结构(投向)进行管理和调控,而把建设项目从决策到实施的工作交给由国家授权的机构(企业)去完成。
2、非经营性投资与经营性投资分离,组建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承担全过程管理的政府部门为国家和社会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投资与有经济收益的投资性质不同,在管理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将两者分开管理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管理,防止顾此失彼,互相制约,有利于相关行业的发展。
对于非经营性领域的建设项目,如科技、文教、卫生、城市道路、国家和省级公路(这些公路都不应该收费)、桥梁、江河湖泊的治理、政府和事业单位办公、国防、治安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应该由政府投资建设。
具体由政府中制定计划和规划的宏观调控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各项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国家的财力支持能力等,每年将相应的建设资金划拨到职能主管部门,如教育、文化、卫生、交通、国防、公检法等部门,由这些部门负责建设。
中国工程咨询2010年第6期 总第117期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第三讲 代建制与其他工程管理模式的对比一、代建制与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对比(一)工程总承包模式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
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造价等向业主负责。
工程总承包企业可依法将所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作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分包企业;分包企业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企业负责。
工程总承包的具体方式、工作内容和责任等,由业主与工程总承包企业在合同中约定。
工程总承包主要有如下方式:1.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 n g i n e e r i n g P r o c u r e m e n t Construction,即EPC)EPC模式是指总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且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造价全面负责,并可根据需要将部分工作分包给分包商。
分包商对总承包商负责。
业主代表可以是设计公司、咨询公司、项目管理公司或不是承包本工程的另一家工程公司。
EPC合同结构形式见图1:2.“交钥匙”模式“交钥匙”模式(T urnkey)又称“一图1 EPC合同结构形式揽子承包”,是指总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承担项目前期的决策分析、工程勘察、设计、设备采购、施工、试车等工作,并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造价全面负责,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向业主移交的全过程承包模式。
业主获得的是一个设施配套、可以完整运行的工程。
3.设计—建造总承包(Design—Build),即(DB)设计/建造总承包模式是由单一承包商负责项目的设计与建造,承包商既可以是某一公司,也可以是承包联合体。
D/B模式的组织形式如图2所示。
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造,对工程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
DB模式是一种项目组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