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5.10 MB
- 文档页数:74
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相关试题及答案1.中度营养不良病人的白蛋白含量是A.<20g/LB.20~25g/LC.26~30g/LD.31~34g/LE.≥35g/L解析:血清白蛋白正常值>30gL。
26~30g/L时,为轻度营养不良;20~25g/L时,为中度营养不良;<20g/L时,为重度营养不良。
答案:B(2~3题共用备选答案)A.经口进食B.胃内喂养C.空肠喂养D.周围静脉营养E.中心静脉营养2.对营养液渗透压要求比较严格的方法是3.最符合生理营养的方法是解析:(1)周围静脉营养:营养液渗透压不能过高,需反复穿刺,易发生静脉炎,故不宜长期使用。
(2)经口进食,通过胃肠的消化和吸收来补充营养,符合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解剖生理,方便、安全,且充分利用胃肠道的免疫防御功能。
答案:D;A4.患者,女,58岁,全胃切除术后第3天,遵医喔给予肠内营养液500ml输入。
在输注200ml 后,自述腹胀明显,稍有腹痛。
查体:无腹部紧张及反跳痛。
对该患者的护理措施,错误的是A.停止输入,丢弃剩余肠内营养液B.遵医喔给予开塞露纳肛C.鼓励患者下床活动D.检查肠内营养液的输注速度及浓度E.顺时针按摩或热敷下腹部解析:患者腹胀系由输入营养液的温度、速度、浓度不当以及由此引起渗透压的不适宜。
应调整营养液的浓度、渗透压、输注量及输注速度、温度等,同时可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
答案:A5.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病人可能发生的最严重代谢并发症是A.低血糖B.脂肪肝C.肝功能损害D.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E.高血糖解析: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病人可能发生的代谢并发症,以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最为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病人死亡。
答案:D6.有关肠内营养,错误的护理是A.营养液温度控制在37℃B.初始滴速25ml/hC.初期量不超过500ml/dD.营养液在2℃~4℃冰箱内存放E.配制好的营养液可保存1周解析:配制肠内营养液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规范,保证输注用具清洁。
第四章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一、外科病人的代谢变化手术、创伤、感染后,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系列应激反应,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胰岛素分泌减少,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糖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均增加,使体内营养素处于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降低的状态。
外科病人应激状态下机体代谢变化的特征是:①静息能量消耗增加;②高血糖,伴胰岛素抵抗;③蛋白质分解加速,出现负氮平衡;④脂肪分解明显增加;⑤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微量元素、维生素代谢紊乱。
外科营养支持的目的是维持与改善机体器官、组织及细胞的代谢与功能,促进病人康复。
二、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状态的评定营养支持指南推荐的营养管理流程为营养筛查-评定-制定处方-营养支持-监测。
营养筛查、评定及干预是营养支持的关键步骤,其中,营养筛查是判断个体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风险,或不利临床结局的营养因素,以决定是否进行详细的营养评定。
营养筛查和评定是治疗干预的前提。
【营养风险筛查】(一)营养风险营养风险是指现存的或潜在的营养和代谢状况对疾病或手术有关的不良临床结局的影响。
可从2方面理解:①有营养风险的病人由于营养因素导致不良临床结局的可能性更大;②有营养风险的病人从营养支持中受益的机会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营养风险的概念内涵与临床结局紧密相关,强调因营养因素出现临床并发症的风险,而不仅仅是出现营养不良的风险。
(二)营养风险筛查临床上使用的多种营养筛查工具分为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和营养不良筛查工具2类,各种方法均有其特点和不足。
在临床营养筛查时,应根据被筛查对象的特点和筛查人员情况选择适当的筛查工具。
1.营养风险筛查工具适用于住院病人的营养风险筛查。
由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推出,从疾病评分、营养状态和年龄3方面进行评分。
总评分>3分的住院病人具有营养风险,需要结合临床制定营养支持计划,对总评分<3分者,每周进行一次营养风险筛查。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案例】王女士,72岁,左半结肠切除术后第4天,禁食,胃肠减压,治疗除使用抗生素外仅每天补液1500ml。
体检:T38.5℃;P100次/分;R24次/分;BP90/60mmHg;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
实验室检查:血清白蛋白25g/L;血红蛋白术后第1天100g/L,术后第3天97g/L,术后第4天95g/L;粪便隐血试验(+++)。
思考:1. 您将为该病人实施何种营养支持,为什么?2. 该种营养支持方式输注营养液的途径有哪些,如何选择?【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1. 专业职业能力:具备为外科营养支持病人配制营养液的能力;具备为肠内营养支持病人进行鼻饲的能力。
2. 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外科病人的代谢特点及营养需要,掌握鼻饲液的温度,掌握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
3. 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外科营养支持病人进行病情评估的能力;具备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
【新课讲解】营养支持疗法是指在饮食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的情况下,通过肠内或肠外途径补充或提供维持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一、外科病人的代谢特点(图片)(小先生)(一)禁食饥饿状态下的代谢变化1、内分泌变化许多内分泌物质都参与了饥饿的反应;如饥饿时血糖下降,胰岛素分泌即减少;为维持血糖水平,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以加速肝糖原分解;受这些激素的支配,脂肪酶使脂肪水解增加,以提供内源性能源。
内分泌的变化也使肌肉和脂肪组织对糖的摄取减少,促进氨基酸自肌肉动员、糖异生增加,为脑和其他需糖组织供能。
2、能量贮备耗竭在无外源供能的情况下,机体便动用自身组织供能。
肝糖原是首选的供能物质,但其贮备量小,不足维持机体24h的能量需要,而肌糖原只能被肌肉自身利用;虽然体内最多的是蛋白质,但均以功能性组织和形式存在于体内(如肌肉、酶、血浆蛋白等),若大量丢失,必然产生明显的功能障碍;脂肪由于贮备量大,供能密度高,其消耗又与器官功能关系不大,因此脂肪组织是饥饿时最主要的内源性能源。
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一)第三章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和护理肠内营养支持】是将营养物质经胃肠道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
肠外营养支持及完全胃肠外营养】是将营养物质经静脉途径供给病人的方法,其中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都经静脉供给称为完全胃肠外营养。
高血糖症及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严重的高血糖可导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由于血糖过高,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造成渗透性利尿。
病人表现为多尿、口渴、头痛甚至昏迷,有生命危险。
肠内营养液给予的途径和给予的方式途径:1、经鼻胃管或胃造瘘口:适用于胃肠功能良好者,鼻胃管多用于短期(1个月内)肠内营养支持者;胃造瘘口者适用于需长期营养支持者。
2、经鼻肠管或空肠造口适用于胃功能不良、误吸危险性比较大者,鼻肠管多用于短期(1个月内)营养支持者。
空肠造口者适用于长期营养支持者,后者可同时进行胃十二指肠减压或经口禁食者。
方式:1.按时分次给予:适用于喂养管在胃内和胃肠道功能良好者,将配好的肠内营养液用注射器分次缓慢注入,每次100-300ml,在10-20分钟内完成。
此方式易引起胃肠道反应。
2.间隙重力滴注:将营养液置于吊瓶内,经输注管与喂养管相连,借助重力缓慢滴注。
每次量在2-3小时内完成,间隔2-3小时。
多数病人能耐受。
3.连续输注:装置与间隙重力滴注不异,在12-24小时内持续滴注。
接纳肠内营养输注泵可保持恒定的滴数,便于监控管理。
尤其适用于病情危重、胃肠功能和耐受性较差、经十二指肠或空肠造口管饲的病人。
肠内营养预防误吸的措施1.管道照顾护士:妥帖固定喂养管,注意观察喂养管在体外的标志;经鼻置管者妥帖固定在面颊部,造口置管者接纳缝线固定于腹部,当病人翻身、床上活动时避免压迫、扭曲、拉脱喂养管;输注前确定喂养管的位置是否得当,可用PH试纸监测抽吸液的酸碱度。
必要时借助X线透视、摄片确定管端的位置。
2.取合适的体位:经鼻胃管或胃造口途径肠内营养时,取30——45℃,半卧位有助于防止营养液的反流和误吸;经鼻肠管或空肠造口途径者可取随意的体位。
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术前准备在手术前,护士应针对病人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营养状况、食物过敏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计划。
同时,护士还要提供相关的教育,告诉病人术前的禁食要求和特殊饮食指导。
术中护理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与手术团队密切配合,确保病人术中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术中护士要监测病人的体征和生命体征,定期记录体温、心率、血压等参数。
若病人存在胃瘫等胃肠道问题,护士还需将管饲或静脉输液的使用等操作纳入护理计划中,确保病人的营养需要得到满足。
术后护理术后的病人需要特殊的营养支持和护理。
首先,护士应及时观察病人的术后排气情况,确保肠道功能是否正常。
对于管饲患者,护士还需观察管路异物的情况,并保持通畅。
在饮食方面,护士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饮食方案。
对于能够进食的病人,护士要指导其选择易消化、高营养、低脂肪的食物,并采用多餐少食的原则,避免吃撑。
对于不能进食的病人,护士要及时与营养科配合,制定适合的管饲方案,并保证管路的畅通。
同时,护士还要监测病人的体重和营养指标,如血液中的蛋白质、白蛋白等指标。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确保病人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
康复护理康复期是外科营养支持的重要阶段。
护士要密切关注病人的康复情况,包括术后疼痛、肠道功能恢复、体力恢复等。
护士要与康复部门配合,为病人提供物理治疗、营养指导等支持。
此外,护士还要为病人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包括术后饮食指导、影响康复的因素等。
帮助病人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康复进程。
总结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康复,护士要积极参与并配合多学科团队的工作,以确保病人得到有效的营养支持和最佳的康复效果。
同时,护士还要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帮助病人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三章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一)禁食、创伤或感染时机体代谢的改变1.识记:禁食后机体能量来源的改变单穿禁食、饥饿状态下,机体通过减少活动、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能量消耗从而减少机体组成的分解以维持生存。
手术、创伤、感染后,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一系列应激反应,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均增加。
这些神经内分泌改变使体内营养素处于分解代谢增强而合成代谢降低的状态。
2.领会:创伤或感染时机体代谢变化的机理三大物质处于分解代谢增强而合成代谢降低的状态。
创伤、感染等外周刺激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包括胰岛素降低、胰高糖素增高、儿茶酚胺增高、抗利尿激素增高及醛固酮增高等,从而引起血糖升高、蛋白质分解增多和脂肪分解明显增加。
尿氮排出增多,出现负氮平衡。
(二)外科病人营养状况评估和营养支持原则1.识记:营养支持原则在饮食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的情况下,通过肠内或肠外途径补充或提供维持人体必需营养素的方法。
2.领会:营养状况评估方法(1)健康史(2)人体测量1)体重2)体质指数3)其他(3)实验室检测1)内脏蛋白2)氮平衡3)免疫指标(4)量表3.应用:氮平衡计算氮平衡=氮摄入量[静脉输入氮量或口服蛋白质(g)/6.25]-氮排出量(尿中尿素氮+4g)(三)肠内营养1.识记(1)EN的定义指经口或喂养管提供维持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的一种方法(2)适应症有营养支持指征,有胃肠道功能并可利用的病人(3)基本成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或其分解产物、生理需要量的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4)要素膳1)以整蛋白为主的制剂2)以蛋白水解产物(或氨基酸)为主的制剂2.领会(1)投给方式1)按时分次给与2)间隙重力滴注3)连续输注(2)吸入性肺炎、腹泻的防治1)吸入性肺炎的防治①时测胃内容物残留量②安置合适体位③保持喂养管位置正确④动态观察2)腹泻的防治①控制营养液的浓度和渗透压②控制输注量和速度③调节营养液的温度④营养液要现配现用⑤合理使用伴同药物3.应用:肠内营养输注过程的护理(1)保持喂养管畅通(2)保持黏膜湿润、皮肤清洁、干燥(3)代谢及营养状况监测(4)防治并发症护理1)感染:吸入性肺炎;急性腹膜炎;肠道感染2)腹泻3)高血糖(四)肠外营养1.识记(1)TPN的定义指经过静脉途径提供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素(2)TNA的定义系将PN个营养素配制于3L塑料袋中,又称全合一营养液(3)适应症凡不能或不宜经口摄食超过5~7日的病人(4)基本成分1)葡萄糖2)脂肪乳剂3)复方氨基酸4)电解质5)维生素6)微量元素(5)最佳热氮比值150~200:12.领会:导管性感染或脓毒症、非酮性高渗性高血糖性昏迷的防治(1)导管护理(2)严密观察(3)规范配置和使用TNA(4)防止管腔堵塞3.应用:肠外营养输注过程中的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2)TNA的配制与保存(3)输液护理掌握输液原则;控制输液速度;做好输液观察(4)病情观察生命体征;营养状况;并发症(5)高热护理(6)预防并发症护理空气栓塞;穿刺部位及导管源性感染;高渗性非酮性昏迷。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与护理一、概述营养支持(nutrtional support, NS)疗法是指在病人饮食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的情况下,通过肠内或或肠外提供维持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二、特点1.能量是营养需求的基础:主要由食物中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提供。
其次维生素、无机盐与微量元素。
三.饥饿、创伤后营养素的代谢特点(高代谢高分解):1)饥饿:内分泌活动改变,糖原、蛋白质、脂肪分解和动员2)感染,创伤: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和胰岛素拮抗。
四、营养不良的分类与评定1.分类:1)消瘦型营养不良:主要由能量摄入不足,测量指标下降。
2)低蛋型白营养不良:主要由蛋白质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致,表现为血清蛋白类水平低及全身水肿,故称水肿型。
2.营养不良的评定1.体重体重下降>10%或3个月内体重下指标降>5%,即存在营养不良。
2.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BMI 是反映机体营养不良以及肥胖的可靠指标。
BMI=体重(kg)/ 身高2(m2)3.1)血浆清蛋白:是临床判断营养状态的常用指标。
浓度低于35g/L五、肠内营养第二节肠内营养肠内营养(enleral nutrion,EN)是指经胃肠道途径供给病人营养素的一种营养支持方法,临床首选。
1、适应证1).胃肠功能正常但营养物质摄人不足或不能摄人者。
如昏迷病人、大面积烧伤、严重感安手术后及危重病人(非胃肠道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2). 胃肠功能不良者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经肠外营养至病情稳可逐步增加或过渡到肠内营养。
2、禁忌症对伴有严重肠道感染、腹泻、消化道活性出血及肠梗阻病人应禁用肠内营养。
3、输入途径肠内营养包括口服和管饲两种方式。
4、护理措施1.体位: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 °~40 °。
2.配置环境:无菌环境下,现用现配,低温保存(<4 °C),24小时内用完。
第二章外科营养支持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外科病人的营养不良比较常见,常因进食障碍或禁食,引起机体糖原、脂肪以及蛋白质迅速消耗。
多发性损伤、严重感染、大手术等都可以使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特别是分解代谢增强,很快出现机体营养不良。
由此引起免疫力低下,处于外科感染的高危状态。
另外由于体内酶、激素、介质以及其他蛋白质合成不足和能源短缺,引起心、肝、肾、胃肠等系统功能障碍,导致机体手术耐受力下降,术后组织修复极度困难,引起多种并发症,因此外科病人的营养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手术、创伤、严重感染后营养代谢特点人体营养基质一般分为三类:第一是供应能量的物质,主要是糖类和脂肪;第二是蛋白质,是人体构成的主要成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三是构成人体和生命活动的其他物质,包括各种电解质、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等。
人体的能量来自于三大营养要素,包括糖原、脂肪、蛋白质。
糖原储备有限,在饥饿状态下只可供能12小时。
蛋白质构成体内组织、器官,没有储备,一旦消耗必定损伤其结构和影响功能。
体内脂肪是饥饿时的主要能源。
人体在手术、创伤、感染等应激状态下体内三大营养要素分解代谢加强,合成减少。
1.糖代谢在应激早期,人体葡萄糖消耗一般维持在120g/d,肝糖原分解增强,合成并没有增加,同时胰岛素水平没有提高,呈现高血糖,其变化水平与应激程度呈正相关。
2.蛋白质代谢在应激状态下,体内储备糖原耗尽后,肌肉蛋白分解,糖原异生增强,供给能量,大量氮自尿中排出,呈现氮的负平衡。
3.脂肪代谢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机体大部分组织利用脂肪分解来增加能量的供给,尤其在应激状态下。
儿茶酚胺更使体内脂肪分解增强,此时即使供给外源性脂肪,也难以控制体内脂肪的分解。
(脂肪代谢-应激时供给脂肪乳,也难以控制体内脂肪分解)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无论人体组织构成还是生命活动都不可缺少,当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对这些物质的需要更为重要。
(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必须补给,按需使用)(二)营养不良的分类1.消瘦型营养不良能量缺乏为主,又称能量缺乏型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