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 格式:ppt
- 大小:3.26 MB
- 文档页数:24
2014-01课堂内外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
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初中化学《碳的单质》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碳的单质》。
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该部分属于xx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课题1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石墨和钻石有所了解,同时对于煤炭燃烧,以及冶炼金属也略知一二,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与生活联系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本节课内容源于生活,了解碳元素组成不同的物质,体现元素的统一性和物质的多样性。
能够借助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不同,明确三者物质的性质不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有区别,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道理。
学生学完本课,不仅对碳元素组成的三种物质有了充分的认知,同时能够提升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学生在生活中常见铅笔芯、钻石、玻璃刀等等物品,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便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同时学生在此之前学习过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知识储备也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但是学生并不能系统概括金刚石、石墨以及C60的物理性质以及其他碳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因此在讲课期间可以应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材料,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认知。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以及生活中对应的用途。
2. 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木炭以及C60的相关图片和实体物品观察与分析,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
3.提高思考能力,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感受化学的奇妙和谐。
化学1(必修)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说课稿(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教学流程、课后反思七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对自然界中的元素——碳元素的学习,也是教材设计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第一堂课,学习好这部分知识,对后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说,讲解好这一部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1节碳的多样性分两课时:第1课时,介绍碳单质的多样性和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第2课时,介绍碳单质及其化合物间转化的多样性。
学习好这堂课,要把握好以下五条线索:首先,要牢牢把握住教材的知识线。
知识脉络是这节课的“身躯”,本节课由金刚石、石墨、C60的性质介绍→引出同素异形体概念→然后介绍金刚石、石墨、C60的空间结构→再引出广泛存在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和含碳无机化合物→重点学习两种含碳无机化合物Na2CO3和NaHCO3 的化学性质(热稳定性和与酸、碱、盐的反应)→到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最后到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其次,对知识线了如指掌之后,要掌握好这节课的问题线。
教材由含碳物质的图片引入→哪些现象与碳及其化合物有关?→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是如何转化的?→碳及其化合物各有什么用途?→碳有哪些单质?→碳单质的空间结构如何?→含碳有机化合物有哪些?→含碳无机化合物有哪些?→Na2CO3和NaHCO3 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怎样?→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转化?→最后到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转化?问题线是这节课的“思想”。
第三,要看准这节课的活动线,教材先由【联想·质疑】栏目入手→然后到【化学前沿】C60与碳纳米管→到【活动·探究】栏目Na2CO3和NaHCO3 的化学性质→再到【活动·探究】栏目模拟溶洞的“形成”→到【交流·研讨】栏目→到【资料在线】栏目化学创造了一个新的“自然界”→最后到【概括·整合】,对整堂课加以知识归纳和整合提高。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性质,掌握碳的化学式和结构。
2. 引导学生学习碳的化学反应,理解碳的还原性、氧化性和可燃性。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碳的基本性质2. 碳的化学式和结构3. 碳的还原性4. 碳的氧化性5. 碳的可燃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碳的化学性质,包括还原性、氧化性和可燃性。
2. 教学难点: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碳的化学性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运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等。
3. 教案、PPT和相关教学资源。
教案内容依次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进行展开。
每个章节包含相应的内容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操作和思考题。
说课稿内容依次按照教案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进行展开。
说课稿中要详细阐述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和学生的反馈。
六、碳的还原性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碳的还原性,了解碳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过程。
2. 实验原理:碳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金属和二氧化碳。
3. 实验步骤:a. 准备实验试剂:铁(III)氧化物、木炭。
b. 将少量的铁(III)氧化物放入试管中。
c. 将木炭剪成小段,用镊子将木炭放入试管中。
d.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结果。
4. 实验现象:木炭与铁(III)氧化物反应,铁(III)氧化物逐渐减少,试管内温度升高。
七、碳的氧化性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碳的氧化性,了解碳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过程。
2. 实验原理:碳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二氧化碳和水。
3. 实验步骤:a. 准备实验试剂:氯酸钾、木炭。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稳定性。
2. 使学生掌握碳单质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碳的基本化学性质1.1 碳的可燃性1.2 碳的还原性1.3 碳的稳定性第二章:碳单质之间的转化2.1 碳的氧化反应2.2 碳的还原反应2.3 碳的置换反应第三章: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3.1 碳酸盐的与分解3.2 碳酸的与分解3.3 碳氢化合物的转化第四章:碳的氧化物4.1 一氧化碳的与性质4.2 二氧化碳的与性质4.3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第五章:碳的卤化物5.1 碳卤化物的制备与性质5.2 碳卤化物的结构与命名5.3 碳卤化物的反应特点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碳的化学性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展示碳的化学反应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碳的化学性质的知识点。
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和试剂: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碳的化学反应过程。
3.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碳的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
教学步骤:第一章:碳的基本化学性质1.1 碳的可燃性1. 介绍碳的可燃性概念。
2. 进行碳的可燃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分析碳的可燃性原因。
1.2 碳的还原性1. 介绍碳的还原性概念。
2. 进行碳的还原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分析碳的还原性原因。
1.3 碳的稳定性1. 介绍碳的稳定性概念。
2. 进行碳的稳定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3. 分析碳的稳定性原因。
第二章:碳单质之间的转化2.1 碳的氧化反应1. 介绍碳的氧化反应概念。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稳定性。
2. 使学生掌握碳单质之间的转化以及碳与其他元素化合的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碳的基本化学性质2. 碳单质之间的转化3. 碳与其他元素的化合物4. 碳的化学反应原理5. 碳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碳的基本化学性质2. 碳单质之间的转化3. 碳与其他元素的化合物难点:1. 碳的化学反应原理2. 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石墨、木炭、氧气、氢气、硫酸、硝酸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第一章:碳的基本化学性质1.1 导入:通过展示碳的单质形态(石墨和木炭),引发学生对碳的兴趣。
1.2 讲解:介绍碳的可燃性、还原性和稳定性。
1.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碳的基本化学性质。
1.4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碳的燃烧、还原和氧化反应。
1.5 总结:概括碳的基本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碳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第二章:碳单质之间的转化2.1 导入:通过展示碳单质之间的转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碳的化学性质。
2.2 讲解:介绍碳单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如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2.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碳单质之间的转化过程。
2.4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碳单质之间的转化现象。
2.5 总结:概括碳单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引导学生思考碳单质在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碳与其他元素的化合物3.1 导入:通过展示碳与其他元素化合的产物,引导学生关注碳的化学性质。
3.2 讲解:介绍碳与其他元素化合的规律,如碳与氧、氢、硫等元素的化合物。
3.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碳与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3.4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碳与其他元素化合物的反应现象。
碳的化学性质教案及说课稿教学目标:1. 了解碳的化学性质,包括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能够运用碳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并能够正确书写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1. 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实验操作技能: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技能: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
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木炭、氧气、澄清石灰水等。
3. 实验药品:石灰石、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碳的物理性质,如碳的黑色固体、不易溶于水等。
2. 提问:你们认为碳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二、教学内容与活动(20分钟)1. 稳定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块木炭。
b. 指导学生用酒精灯点燃木炭,观察燃烧过程。
c. 引导学生讨论木炭燃烧后的气体是什么,并解释原因。
2. 可燃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块石灰石。
b. 指导学生将石灰石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产生的气体。
c. 引导学生讨论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并解释原因。
3. 还原性实验:a.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瓶澄清石灰水。
b. 指导学生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氧气。
c. 引导学生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小瓶澄清石灰水。
2. 指导学生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碳。
3. 引导学生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
2. 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碳的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碳的化学性质。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碳单质的物理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节课的知识也为后续学习碳的化合物以及化学变化的本质等内容做好了铺垫。
通过对碳单质化学性质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碳单质的稳定性、可燃性和还原性三个方面的化学性质。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氧气、氢气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能力初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
2、掌握碳单质的可燃性,能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理解碳单质的还原性,能够描述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碳单质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原理和现象。
(二)教学难点1、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2、对碳单质还原性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一)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碳的单质说课稿说课人:徐斌一、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实施途径1.知识传授目标:了解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了解无定形碳(木炭、焦炭、活性碳、炭黑等)和C60。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单质的性质学习有关实验(如让学生亲手割一下玻璃,学会如何割玻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4.目标的实施途径:教师指导学生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共同归纳。
二、重点、难点的确定与突破:1.对教材所处地位的理解:本节课位于《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第一节,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学生在第一章里了解了氧气与碳的反应,对碳物质认识比较模糊,木条、木炭燃烧都当作碳燃烧。
通过本节的学习,真正对碳单质有本质上的了解,也为下一节进一步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作准备。
2.重点、难点的确定:重点是金刚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难点是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也就是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3.处理重点、难点的手段与途径:在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对金刚石、石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三、学法指导:1.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学生对铅笔芯、玻璃刀、钻石、防毒面具、黑火药等特别感兴,不但对书上的知识感兴趣,还有跃跃欲试的想法,能让学生亲手割一下玻璃,学会如何割玻璃,做家庭小实验如石墨的导电性、用铅笔芯粉开久末开的锁、做个简易的净水器等对于好动手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主要难处是如何让学生从原子的排列不同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
2.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及采取的措施:为了让学生感受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在预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削一支铅笔,观察铅笔芯(含石墨)的颜色、状态,触摸铅笔芯的粉末,体会一下感觉。
利用电池中的碳棒作导电性实验,找几块木炭认真观察,留意木炭中的空隙。
对于碳单质和无定形碳的用途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物质抓住关键的性质,如金刚石主要是硬度及特有的光泽,木炭是吸附性,石墨是导电性。
《碳的多样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碳的多样性》。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碳的多样性是自然界中物质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物质的组成、性质和转化等方面认识碳的多样性,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原理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如单质碳(金刚石、石墨、C₆₀等)、含碳化合物(碳酸盐、有机物等),让学生对碳的存在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接着,教材重点阐述了碳的几种常见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探究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教材简单介绍了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性质及相互转化,让学生了解含碳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碳单质(金刚石、石墨)和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对碳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于碳的多样性以及含碳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知识还比较陌生。
此外,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讨论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碳单质的多样性,掌握金刚石、石墨、C₆₀等的结构和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理解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性质及相互转化,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碳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六章课题1(第2课时)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一、说教材的内容及其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为现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是继第二、三单元学习的空气、氧气和水以后,学习的又一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单元。
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之后深入、细致的研究具体物质,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和高新科技,可以冲淡学生在学习物质构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中产生的枯燥感。
加之本单元的实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探究能力培养,可以有效地恢复学生在第四、五单元学习中受到影响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是第六单元课题1第2课时的内容,在上节课,已学习了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学生对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有了些初步的认识。
在这节课将学习碳的化学性质,让学生知道碳在常温时的稳定性,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并能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说说碳的用途,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对于物质的可燃性,学生在前面第二单元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中已有一定的认识;而对于物质的还原性,在第五章曾经提到了氢气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的反应,初步认识了氢气的还原性;本节课的学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继续学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也起了铺垫的作用,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所以,学好本节课《碳的化学性质》非常重要,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碳在常温时的稳定性,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熟悉碳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产物,并渗透条件不同,物质的变化不同。
(3)通过探究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掌握碳的还原性,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获得知识。
《碳的多样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碳的多样性》。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碳的多样性》是高中化学必修 1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中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为后面学习氮、硫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奠定基础。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节内容首先介绍了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包括单质、化合物等,然后重点探讨了碳的几种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通过对这些物质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碳元素的多样性,认识到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碳的部分知识,如碳的单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等,对碳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碳的化合物的性质和相互转化关系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能力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在心理特点方面,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畏难情绪,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认识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2)掌握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3)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异,学会鉴别它们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碳及其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
碳多样性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碳是新教材中第一个具体学习的元素,而且碳也是自然界中非常常见的物质,因此学好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课时主要在学生初中对金刚石、石墨、C60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结构上来分析它们性质不同的原因,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在知识上能很好地做到初中和高中的衔接。
同时拓展了碳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重点研究了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性质。
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讨论式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自主归纳,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