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沃克景观案例分析分析 共35页
- 格式:ppt
- 大小:8.35 MB
- 文档页数:35
浅析日本埼玉广场简单介绍日本埼玉广场始于1994年,位于日本东京琦玉县,它是东京新城分中心的一个主广场和步行中心。
广场位于一个火车站的上方,是连接新城与老城的枢纽。
广场包括一个新车站,东京最大的体育馆,以及众多的居住、办公,商业大楼。
关于它的设计者:极简主义大师——彼得·沃克彼得·沃克,1932年生,当代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极简主义”设计代表人物,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理事,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协会(CLARB)认证景观设计师,美国城市设计学院成员,美国设计师学院荣誉奖获得者,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城市设计与规划奖获得者。
彼得·沃克有着超过50年的景观设计实践经验。
他的每一个项目都融入了丰富的历史与传统知识,顺应时代的需求,施工技术精湛。
人们在他的设计中可以看到简洁现代的形式、浓重的古典元素,神秘的氛围和原始的气息,他将艺术与景观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并赋予项目以全新的含义。
彼德·沃克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由于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极简主义色彩,他也被人们认为极简主义园林的代表者。
设计思想:极简主义设计思想日本禅宗园林设计思想极简主义(Minimalist),又称最低限度艺术,它是在早期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
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它主要通过一些绘画和雕塑作品得以表现。
后来,极简主义艺术被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玛萨·舒瓦茨(Martha Schwartz)等先锋园林设计师运用到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去,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
彼得沃克将极简主义解释为:物即其本身。
极简主义就是用最少表示最多,它的目的是使内容被突出出来并成为焦点。
从一个视觉的角度来说,极简主义设计意味着平静和思想带回本真。
日本的园林艺术深受禅宗影响。
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
动自己的手,造大师的园——彼得·沃克花园建造记沃克园)有限|无限 —— 2013北京园博会大师园(彼得·沃克园)Finite | Infinite - Peter Walker Garden, 2013 Beijing EXPO项目位置:中国 , 北京 , 第九届北京园博会项目面积:3534 m2委托单位:第九届中国(北京)园林博览会组委会设计单位:彼得 ? 沃克合伙人公司与百安木设计公司完工时间:2013 年 5 月什么样的花园以同一元素,在同一空间中创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这就是彼得·沃克花园所呈现的景致。
花园被简单的环形绿篱所覆盖,花园中央一条笔直的步道从圆环中央穿过,将花园一分为二,步道被两堵双面镜墙所界定,而步道中央以五米间隔均匀排布着一列悬铃木。
如此一来,对于步入镜墙内部的游人,由于倒影反射倒影的“理发店效应”(Barbershop Effect),狭窄的步道空间瞬间扩大,成为一个“无限景象”:单排的悬铃木被不断复制成为一片无边的树林。
而与此对照,由镜墙外侧的游人看来,被墙体切割成半的绿篱又在镜面中与各自的倒影合并为完整的圆环,由此,一个清晰、完整的“有限景象”在镜墙外侧被创造出来。
从何而来倒影是风景园林中的常用手段,长久以来它都以水作为介质,存在与池塘、小溪、喷泉等形式中。
玻璃与水具有共同的属性——透明与不透明、反射与折射,同生共存。
在风景园林的实践中常以水作为材料,而在建筑领域则多采用玻璃。
玛莎·施瓦茨(Martha Schwartz)在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大师园中曾探寻过园林与建筑中的镜像效果。
这个花园由一系列玻璃、单向镜子以及中式砖墙构成,它既是一个迷宫园林,同样也可以被看做是一个趣味十足的建筑,而玻璃与镜子这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则被用来营造反射与透明的景观效果。
正是这一次尝试促使了沃克在今天的花园里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
“有限/无限”花园并非沃克对于镜子的首次尝试,1983年,他在波士顿马尔堡街的屋顶花园中选用很多极普通的材料来进行实验性的创作,用来反射蓝天的小镜子就是其中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