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忍胯下之辱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胯下之辱故事简介20字左右
【故事背景介绍】
“胯下之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则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4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故事的主人公是韩信,他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当时的韩信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生活在楚国境内。
他因被仇人陷害,被迫逃离家乡,四处流浪。
【胯下之辱的经过】
在韩信流浪的日子里,他遇到了一个无赖,这个无赖得知韩信有佩剑,便要求韩信让道。
韩信为了避免冲突,选择了从无赖的胯下爬过去。
这一举动让周围的百姓纷纷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怕事的人。
然而,韩信并未被这次的侮辱击垮,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奋发之心。
【故事背后的启示和反思】
胯下之辱成为了韩信一生中最难忘的耻辱,但也正是这段经历,锻炼了他的意志,激发了他的潜能。
后来,韩信投奔了刘邦,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屡次为汉军立下赫赫战功,最终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功臣。
胯下之辱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典故,教育我们要学会忍辱负重,勇往直前。
当我们面对困境和侮辱时,如何能够像韩信一样,保持冷静,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坚定信念。
只有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其次,要学会调整心态,把挫折当作成长的垫脚石。
正如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最后,要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
远。
总之,胯下之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困境,是将它们看作绊脚石,还是垫脚石。
韩信胯下之辱的典故
韩信忍辱负重
韩信胯下之辱的典故讲的是淮阴屠中有个年轻的屠夫,他侮辱韩信,说道:“你虽然高大,喜欢带刀佩剑,但其实你胆子小得很。
如果你能死,刺我;如果不能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想了想,最终俯身从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当时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既胆小又懦弱。
这个故事表现了韩信在面对羞辱和挑衅时的冷静和深思熟虑,以及他甘愿忍受胯下之辱以达成大志的胸怀和气度。
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故事,被后人引以为鉴,鼓舞人们在面对困境和羞辱时保持冷静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韩信邯郸可屈节,忍辱负重能屈伸的意思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韩信与邯郸的故事
2.忍辱负重的含义
3.能屈能伸的重要性
正文
韩信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其中,韩信邯郸可屈节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展示了韩信的忍辱负重和能屈能伸的品质。
据史书记载,韩信在未发迹之前,曾受到过胯下之辱。
当时,他在邯郸城中,因为一些误会,被一个无赖恶霸侮辱,要求他从自己的胯下爬过去。
韩信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选择了忍辱负重,从那个无赖的胯下爬了过去。
这个故事后来被称为“韩信胯下之辱”。
忍辱负重,是指在遭受到侮辱和委屈时,能够忍受并且承担下来,不去争一时的短长。
这种品质需要极高的自我克制和心理承受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显示了他的这种品质。
韩信的能屈能伸,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能够在遭受侮辱时忍辱负重,而在得到了机会之后,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现出强大的领导力和军事才能。
这使得他在汉朝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
韩信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时候需要有忍辱负重的精神,能够忍受一时的委屈和困难,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同时,也要有能屈能伸的精神,能够在困难面前屈服,而在机会面前伸展自己的才能。
关于韩信的成语典故
以下是 6 条关于韩信的成语典故:
1. 胯下之辱:想当年韩信能忍受从别人的胯下爬过去这样的屈辱,这得有多大的气度呀!就像你被人当众嘲笑却能忍住不发火一样,那得多难呀。
比如说,你在学校被人故意刁难,让你难堪,但你要是能像韩信一样忍辱负重,日后说不定就会有大出息呢!
2. 背水一战:哇塞,韩信当年可真是敢拼啊!把士兵们置于绝境,背靠河水作战,这不是破釜沉舟的勇气嘛!这就好比你在遇到超级困难的挑战时,没有退路,只能奋勇向前,说不定也能创造奇迹呢!你想想,要是你面对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也得鼓起背水一战的勇气嘛!
3. 一饭千金:韩信对给他饭吃的老婆婆那可是重情重义啊!人家就给了他一顿饭,他发达后却回报千金。
这就像是你曾经在困难时,有人给了你一个小小的帮助,等你以后厉害了,会涌泉相报一样。
你说,这种有情有义是不是超赞!
4. 多多益善:厉害了,我的韩信!他居然说自己带兵越多越好,这得是多强的自信和能力呀!就好像你对自己特别擅长的事情,是不是也觉得多多益善呀,做再多也不嫌累,还乐在其中呢!
5.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招太绝了吧!表面上在修栈道,实际上从陈仓悄悄地过去,把敌人都骗得团团转。
这多像你和小伙伴玩捉迷藏,故意弄出
点声响让他们以为你在一个地方,其实你早就偷偷跑到另一个地方准备给他们一个惊喜啦!
6. 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真的是敢把士兵们逼到绝境啊,然后激发他们的斗志,从而获得胜利。
这不就跟你考试前觉得毫无希望,但逼自己一把,最后反而考出好成绩一样嘛!
总之,韩信的这些成语典故真的太精彩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和学习呀!。
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韩信,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字。
他是汉代的一位杰出军事家和政治家,曾为汉高祖刘邦效力,为刘邦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韩信也有着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那就是他曾经遭受过胯下之辱。
这个故事发生在韩信年轻时,他曾经是项羽的部下,为项羽效力。
当时,项羽正在与刘邦争夺天下,韩信作为项羽的得力干将,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出色表现,引起了项羽的嫉妒和怀疑。
有一次,项羽在军队中宴请众将,韩信也受邀参加。
宴席上,项羽突然对韩信说,“你是我的部下,应该服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
你为什么总是表现得那么出色,难道你想要夺取我的权力吗?”韩信听后,心中一阵愤怒,但他知道此时不宜发作,于是忍耐着没有说话。
宴席结束后,项羽又找到韩信,他命令韩信趴在地上,然后骑在韩信的背上,对众将说,“韩信是我的部下,应该永远俯首听命,他不敢有丝毫的反抗。
”韩信在众将的面前遭受着这样的侮辱,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和屈辱,但他仍然忍气吞声,没有做出任何反抗。
这件事情传遍了军营,众将对韩信的遭遇感到愤慨和不平。
然而,韩信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相反,他更加努力地为项羽效力,不断地向项羽证明自己的忠诚和能力。
最终,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成为了汉高祖刘邦的得力助手,为刘邦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面对挫折和屈辱,我们不应该轻言放弃,而是应该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努力奋斗。
正是因为韩信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他才能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将。
这个故事也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气馁,要坚持不懈,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韩信夸下之辱的典故
【成语】胯下之辱
【拼音】kuàxiàzhīrǔ
【释义】胯下:两条腿之间。
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
【用法】作宾语;指极大的侮辱。
【近义词】胯下蒲伏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淮阴人韩信年轻时文质彬彬,十分斯文。
屠中有一个恶少见韩信软弱可欺就纠集一帮人围攻他,让他求饶必须从恶少胯下钻过,韩信见寡不敌众就只好忍一时之气,从恶少胯下爬过。
后来他成为一个大谋略家,帮助刘邦成就大业。
《胯下之辱》
原文: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
翻译为:
当初,淮阴人韩信,家境贫寒,没有好的德行,不能被推选去做官,又不会经商做买卖谋生,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人们大都厌恶他。
原文:
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翻译为:
韩信曾经在城下钓鱼,有位在水边洗衣服的老太太看到他饿了,就拿饭来给他吃。
韩信非常高兴,对那位老太太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
”老太太生气地说:“你一个男子汉大丈夫都不能养活自己!我不过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得到什么报答吗?”
原文: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
翻译为:
淮阴县屠户中的青年里有人侮辱韩信道:“你虽然身材高大,好佩带刀剑,内心却是胆小如鼠的。
”
原文:
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
翻译为:
并趁机当众羞辱他说:“韩信你要真的不怕死,就来刺我。
若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原文: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翻译为:
韩信于是仔细地打量了那青年一会儿,便俯下身子,从他的双腿间钻了过去,匍匐在地。
满街市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胆小。
《胯下之辱》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有名的故事,叫“胯下之辱”。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韩信的人。
韩信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特别有志向,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
有一天,韩信走在大街上,手里拿着一把剑。
这时候,有一群小混混看到了他,其中一个很霸道的人就拦住了韩信的路。
这个霸道的人对韩信说:“你虽然拿着剑,但是我觉得你胆子很小,不敢用剑刺我。
要是你有胆子,就一剑刺过来。
要是不敢,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看了看这个人,心里想了想。
他知道,如果和这个人打架,可能会惹出更大的麻烦,而且也实现不了自己的大志向。
于是,韩信咬了咬牙,当着很多人的面,从那个人的胯下钻了过去。
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觉得韩信太胆小,太丢脸了。
可是后来呀,韩信努力学习,不断锻炼自己的本事。
他参加了军队,打了很多很多的胜仗,成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大将军。
这时候,大家才明白,韩信当年忍受胯下之辱,不是因为胆小,而是因为他有更远大的目标,不愿意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耽误了自己的未来。
小朋友们,我们遇到困难和欺负的时候,要像韩信一样,冷静思考,不要冲动,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有时候要学会忍耐哦。
《胯下之辱》小朋友们,今天来讲一个很厉害的故事哦,叫胯下之辱。
从前有个叫韩信的哥哥,他家没有很多钱,但是他心里可有大大的梦想。
有一回,韩信在大街上走着,手里拿着把剑,可威风啦。
这时候,有个很凶很凶的坏人拦住了他。
这个坏人嘲笑韩信说:“哼,你拿着剑有啥用,根本不敢刺我,要不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听了,心里可生气啦。
可是他想了又想,如果和坏人打架,说不定会受伤,还可能没办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所以呀,韩信忍着委屈,低下身子,从坏人的胯下钻过去了。
旁边的人都笑话他,说他胆小。
但是韩信没有灰心,他一直努力,学习很多本领。
后来呀,他去当兵打仗,可勇敢啦,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胜仗,变成了大家都佩服的大将军。
小朋友们,韩信哥哥是不是很厉害呀?我们遇到不好的事情,也不能着急生气,要像韩信哥哥一样,为了以后能变得很棒,先忍一忍哦。
韩信胯下之辱故事简介胯下之辱是一个与韩信有关的成语故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韩信胯下之辱故事简介,供大家阅读!韩信胯下之辱故事简介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他侮辱韩信,说道:“你虽然长得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
”并当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韩信仔细注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
集市上的人都讥笑他,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
韩信胯下之辱的原因关于韩信胯下之辱的原因,在老淮安市还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韩信年轻时有二种爱好,一是钓鱼,二是剑,当地一个屠夫要他的剑,他不给,屠夫让他从胯下钻过去。
第二种说法是一次经常周济韩信的漂母生病了,韩信为了给漂母弄点肉吃,到屠夫那里赊肉,屠夫让他从胯下钻过去。
还有一种说法是,韩信受生活所迫,偷了屠夫的肉,屠夫说你从我的胯下钻过去我就不要了,在韩信做了大后,还去看过这个屠夫,不但没有报复他,还让他作了手下的。
对于胯下之辱,韩信后来说,我当时并不是怕他,而是没有道理杀他,如果杀了他,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了。
韩信的轶事典故创造象棋象棋是中国传统棋种。
它的来历传说不一,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始创于西汉的韩信。
刘邦统一西汉王朝后,屡建战功的大将韩信被吕后诱捕入狱。
韩信自知寿命快到头了,就打算在狱中写一本兵书传给后人。
不料这事被吕后知道,就下了一道懿旨,说他身为犯官,不能擅着兵书。
韩信悲愤难忍,仰天长叹道:“这个婆娘太狠毒了!不但要本王的命,连本王的名也要除掉啊!”当时有个狱卒听到他这句话后,跪在韩信面前说:“王爷!你就把用兵之法传给小人吧!”韩信苦笑了一声说:“本王若不知用兵之道,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
如今悔之晚矣,怎么能再连累你遭受杀身之祸呢?”狱卒再三恳求,韩信只是不允。
一天,这个狱卒给韩信送饭时,眼里的泪花直打转转,好像有啥要事对韩信说,又忍住了。
韩信一看他的神色,便感到不妙,就问狱卒:“那个婆娘是不是要对我下毒手了?”狱卒忍不住哭出声来。
胯下之辱成语故事
胯下之辱是一个成语,指一个人在面对别人的侮辱和挑衅时,选择忍辱负重,不与对方计较,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和行为应对。
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汉朝时期韩信的故事。
韩信是汉朝的一位杰出将领和谋略家,他曾经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打下了整个江山。
但是,韩信在年轻时曾经遭受过别人的侮辱和挑衅,这段经历被称为“胯下之辱”。
据传,韩信在年少时曾经与一群恶少发生冲突。
恶少中的一个人威胁韩信,要他在自己的裤裆下爬过去,否则就要和他打一架。
韩信权衡了一下形势,决定选择忍辱负重,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斗。
于是,他真的在那个恶少的裤裆下爬了过去,然后扬长而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别人的侮辱和挑衅,但是我们不能被这些言语或行为所激怒,而是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
有时候,选择忍让和宽容并不意味着软弱,而是一种智慧和成熟的表现。
只有避免无谓的争执和冲突,才能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事业。
所以,“胯下之辱”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能够忍辱负重、不轻易发怒、处变不惊的人。
韩信忍胯下之辱
武汉市江夏一中赵孝云
原文: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言于上,终拜以为上将。
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合齐、赵共击楚。
信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
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鲊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东下井陉击赵。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禽.赵王歇。
汉四年,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破项羽。
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
遂械系信。
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史记·淮阴侯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数以策干.项王干:干预、干涉
B.次.至信,信乃仰视次: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C.禽.赵王歇禽:通“擒”,擒获
D.徙.齐王信为楚王徙:迁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身死人手而为.天下笑者
B.次至信,信乃.仰视家祭无忘告乃.翁
C.适.见滕公始适.还家门
D.上拜以.为治粟都尉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3.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韩信突出的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信亡楚归汉
②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③信收兵与汉王会荥阳
④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鲊渡军,袭安邑
⑤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⑥遂将兵会垓下,破项羽
A.①③④B.②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出生贫寒,又没什么好品行,不能被推举做官,而且他又不善经营,常在
别人家里混饭吃,人们都很讨厌他。
B.韩信投靠项梁和项羽时,都不受重用。
转投汉王刘邦后,虽有滕公进言,仍不被重
用。
后来在丞相萧何的反复举荐下终被拜为上将。
C.韩信英勇善战,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指挥破魏、击赵等战役,又与项羽决战垓下,
辅助刘邦灭掉楚霸王,取得了政权。
D.韩信初为一介平民后被封上将,汉四年又被立为齐王,后徙为楚王。
汉六年,因被
人诬为谋反,降为淮阴侯。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
译文:
⑵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译文:
(3)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破项羽。
译文:
参考答案:
1.A.干:求取
2.D 把
3.C
4、B.“韩信投靠项梁和项羽时,都不受重用”错,原文为“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
5.(1)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
(2) 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不杀他。
(3) 汉王被围困在固陵时,采用了张良的计策,征召齐王韩信,于是韩信率领军队在垓下与汉王会师,打败了项羽。
(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
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
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
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
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
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
”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
”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
下爬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粱部下,却没有名声。
项粱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
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
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
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
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不杀他。
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
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
萧何于是就向汉王劝说。
终于拜韩信为大将军了。
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
汉二年(前205),•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
汉王又联合齐王、赵王共同攻击楚军。
韩信又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在荥阳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又摧垮楚军。
因此楚军始终不能西进。
这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
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关。
韩信就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
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迎击韩信,韩信就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改制为河东郡。
汉王派张耳和韩信一起,领兵向东进发,向北攻击赵国和代国。
韩信和张耳率领几十万人马,想要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
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赵军退回营垒,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不能禁止。
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俘虏了
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生擒了赵王歇。
汉四年(前203),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汉王被围困在固陵时,采用了张良的计策,征召齐王韩信,于是韩信率领军队在垓下与汉王会师,打败了项羽。
汉五年正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
汉六年,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
于是就给韩信带上了刑具。
到了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为淮阴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