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小学科学四下册《10周围的生物 》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8.51 KB
- 文档页数:3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教案科学,是已系数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其对象是客观现象,内容是形式化的科学理论,形式是语言,包括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冀教版小学科学四班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班级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能说出推和拉的动作要领与方法。
二、技能目标:能做好单人、双人以及多人的推拉游戏活动,了解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目标:能仔细参加,吃苦耐劳,发挥小组合作精神,锻炼身体并注意安全。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老师组织,以实践活动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一、场地:学校操场(草地)。
二、设备器材:墙、大树、篮球架、游戏器材(纸币、圆圈等)教学时间:一、本课1课时完成。
二、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推拉伸展。
第二部分:双人、多人推拉游戏,小组套圈比赛游戏。
活动过程:一、预备运动为头、颈、手臂、肩膀、腰部……等伸展性暖身运动,为后面剧烈运动做好准备,以便拉伤。
二、推拉伸展1、双手互拉:双手互扣,可向左、右、上、下、两侧等方向用力拉。
2、比手划脚:运用手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跪撑手猜拳、俯撑手猜拳。
3、双脚屈伸:双脚左右侧拉及前后分腿等。
运用脚来做猜拳的游戏活动。
站立脚猜拳、坐姿脚猜拳、躺撑脚猜拳、仰撑脚猜拳、俯撑脚猜拳。
4、用力推墙:运用单手、双手或脚用力推(墙、大树、篮球架等均可)。
三、双人推拉游戏:推拉动作以定式用力的方式进行,避开用力碰撞。
1、用背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背互推,可用站立或蹲式、坐式等不同方式进行。
2、用手互推:两人一组(体型相近为宜),用单手或双手互推,可用弓箭式、骑马式等配合手部的互推动作。
3、双手拔河:两人一组,双手彼此互扣做拔河状,用力后拉,松手或被拉距离愈长者为负,对方为胜,可增加不同组別胜者与负者彼此挑战的机会,以增加课堂气氛的有趣性。
4、搬运:背扛、背負走、同心协力。
5、手推车:6、鼓舞学生自创其他双人的推拉游戏:老师从旁协助或指导,并适时让学生发表或表演、示范等。
《认识动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生物》中的第四节《认识动物》。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加深对动物特征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列举出常见的动物,并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类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常见的动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实物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与讨论(10分钟)教师发放动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小组内讨论动物的特点,如:外形、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讲解动物的特点,如:哺乳动物的特征、鸟类的特征等。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动物的特点,加深学生的记忆。
7. 作业设计(5分钟)作业题目:1. 列举出你认识的动物,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画出你最喜欢的动物,并写一写为什么喜欢它。
答案:1. 学生列举出的动物及其特点。
2. 学生画的动物图像,并写明喜欢的理由。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5分钟)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观察与讨论环节(教学过程的第2部分,共10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外形特征,如:体型、颜色、纹理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如:水生动物、陆生动物、空中动物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饮食习惯,如:肉食性动物、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等。
4. 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繁殖方式,如:卵生动物、胎生动物等。
5. 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其他特点,如:体温恒定、有脊椎等。
2024年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科学教材第18课,主题为“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区分生物和非生物;掌握生物的基本需求及其对环境的适应;了解生物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能准确区分它们。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激发对自然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PPT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学习单、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和非生物,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定义,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初步区分。
3. 实践活动:分发观察记录表,组织学生分组观察,记录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4.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方法,解答学生疑问。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展示生物多样性。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生物和非生物。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2. 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4. 生物多样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周围环境,找出生物和非生物,记录下来,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参加户外活动,观察大自然,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4. 板书设计。
5. 作业设计。
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详细说明:1.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分: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概念的理解。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2、自然界中(没有)永远不变化的事物3、天气就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我们周围大气的变化情况,通常是指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力、风向等)。
4、观测天气,首先要(制定观测计划)5、常见的观测天气的仪器:(风向仪、温度计、雨量器等)6、风向仪可以用来测量(风向),(雨量器)可以用来测量降雨量7、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 8 个方向来表示);风向仪所指的方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例如:北风是指风从(北方)吹向(南方),风向仪指向(北方)8、阴、晴、雨、雪、霜、雾、台风等各种天气现象,都是由(水、风、和来自太阳的热)这三个要素的变化形成的。
9、(气象卫星的应用)人们获得的天气数据更精确了,天气预报也越来越准确了。
10、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①用各种仪器观测天气,收集天气信息②通过人工和计算机、分析观测到的天气信息③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电话等形式发布天气信息)11、天气(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人们的活动(也会影响)天气的变化12、天气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①春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②晴天有利于人们的出行③雾天容易出现交通事故)13、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①城市的热效应②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③二氧化硫形成酸雨)14、检验酸雨的方法:①使用 PH 试纸,试纸遇到酸雨会从(黄色)变成(红色)②使用牵牛花,牵牛花遇到酸雨会变成(白色)15、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①规则的物体: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宽、高,再计算体积②液体体积:用量筒直接测量③不规则物体(借助量筒进行测量)16、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①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水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壁)②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
17、冰在(0度)时开始化成水,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水在(0度以下)结成冰。
水在(100度)水开始沸腾。
18、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如(冰、水和水蒸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19、用手蘸少量水,抹在手背上,感觉(凉),因为(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把手背的热量带走了)20、(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21、(蒸发和沸腾)都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都要(吸收热量)122、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的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有关23、怎样让衣服干的更快?(把衣服展开、挂在通风的地方、放在太阳下)24、(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25、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循环往复)的变化,我们把像水这样的变化过程称为(可逆的)26、向云中播散(盐粉、碘化银、或固体二氧化碳)的方法进行人工降雨27、科学家目前已经知道的生物种类有大约(150 多万)种28、自然界中的物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的,称为(非生物)。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河北省石家庄市宫尹小学赵旋周围的生物[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科学3.课时:1课时4.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用的PPT课件和视频。
(2) 生物观察表。
学生准备:(1) 以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2) 每组课前准备的物体观察记录。
[教学课题]《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生命科学是小学科学学科三大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本课通过寻找和观察周围的生物,从而认识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本课的课堂设计以观察和小组讨论活动方式为主,通过活动激起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参加持久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坚持长期观察事物的习惯。
通过观察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材分析]《周围的生物》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变化,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在学生了解生命特征的同时,培养学生制定较为完整的研究计划的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通过与同学分工合作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观察记录等活动,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合作精神,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总结和归纳生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 情景引导法、分组讨论法、观察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 设置情境师:同学们,谁知道这三张照片是在什么地方照的?【提示:休息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带你们去玩,里面很漂亮,也很热闹】【百度图片】/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 fm=result&fr=&sf=1&fmq=1332171872734_R&pv=&ic=0&z=&se=1&showtab=0&fb= 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B9%AB%D4%B0&s=0生:公园。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1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天气1、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各种变化有的缓慢,有的激烈,有的变化小,有的变化大,有的变化时间长,有的变化时间短……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2、变化是指事物每时每刻都产生与原来不同的现象。
3、对不同的观察对象可以选用不同的记录方法。
我们通常使用的记录方法有填写记录表格、写观察日记(可边叙述边画图)、画柱状图、画扇形图、照片、拍DV、做美篇等.4、天气就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我们周围大气的变化情况,通常是指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向风力等。
我们可以通过看报纸、上网、拨打112电话、订阅天气短信等多种途径获得有关天气信息。
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预报和发布天气消息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天气预报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除了气温、阴晴、风力、风向等,还增加了空气质量、紫外线强度和舒适度等项内容。
6、空气质量预报是对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等级的预测.7、紫外线强度是指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辐射强度.8、舒适度指数是指人对气温、湿度和风的综合感受,分为极冷、寒冷、偏凉、舒适、偏热、闷热和极热7个等级.9、观测天气的仪器一般有:温度计、湿度计、风力计、风向仪、雨量器、气压计、日照仪等。
《周围的生物》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理念《周围的生物》是一门以生物学知识为基础,结合生态学、进化学等学科内容的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进修,学生将了解周围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干系,培养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周围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掌握生物分类、进化等基本观点。
2.了解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干系,认识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1.周围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2.生物的分类和进化3.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干系4.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PPT展示等方式,介绍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分类和进化等内容。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周围生物的特征,了解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干系。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机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活动1.观察周围生物:学生分组到校园或周边地区进行生物观察,记录不同生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实验,了解生物的发展发育过程,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干系。
3.小组讨论:设计生物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机制。
4.生物展示:学生自主制作生物展板或展示品,展示周围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六、评判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教室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3.小组讨论:对小组讨论的效果进行评判。
4.生物展示:评选最佳生物展示作品。
七、总结通过《周围的生物》课程的进修,学生将深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和进化机制,掌握生物分类、进化等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说课稿身边的材料一、教材分析通过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并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二、学生分析: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观察和摆弄身边的物体。
他们会用积木搭盖“房子”,把金属丝弯曲成各种形状,当看到大块的塑料漂浮在水面上时,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好奇。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材料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有关身边材料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由老师带来一些身边物品,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物品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想知道有关身边所用材料更多知识的兴趣。
三、教法学法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更是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课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师以情境设计、探究活动、交流提升、演示说明为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学习目标预设科学概念: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以及材料的分类、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区分、创新意识【教学难点】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小学科学教案:发现周围的生物一、引言生物是我们周围的奇妙存在,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通过发现周围的生物,我们可以加深对大自然的了解,并且培养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本篇小学科学教案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收集信息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去发现并认识周围的生物。
二、背景知识在开始发现周围的生物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首先是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不同种类生物的数量和差异性。
在自然界中,有着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从微小的细菌到巨大的蓝鲸,每个都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其次是食物链:不同种类的动植物相互依赖,在食物链上形成了一个层级结构。
食物链中较低层级中的生物为更高层级提供能量和营养。
最后是栖息地:每个生物都有其适宜栖息和繁殖繁衍后代所依赖于特定条件与环境。
三、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探索,学生能够发现周围的生物,并描述其特征。
2. 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并理解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作用。
3.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信息收集、归纳总结和实地调查等。
四、教学步骤一、预热(10分钟)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以下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哪些机会接触到周围的生物?- 你见过或了解过哪些常见的动植物?- 生物有什么共同之处?二、发现周围的生物(40分钟)1. 观察与记录老师带领学生去校园或附近公园进行观察。
每个学生都应携带一个小本子和一支笔,在观察过程中记录他们看到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
同时,他们还需要注意记录下这些生物的特征,例如外形、颜色和行为等。
2. 归纳总结回到教室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通过合作讨论并整理收集到的信息,共同总结出不同类型的生物。
3. 排序与分类在总结的基础上,老师介绍不同的分类方式,如按照动物与植物、按照生活环境等。
分组活动中,每个小组将根据所给出的特性制作一张排表,并分享给全班。
三、了解生物多样性(30分钟)1. 概念讲解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以下问题: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对地球和我们自己很重要?2. 图片展示与分析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各种大小生物以及它们所处的栖息地。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生长与变化
10. 周围的生物
课题10.周围的生物类型新授课时三课时
教学目标探究目标
1. 能制定出较完整的观察计划。
2.能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3.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生物相关的资料。
情感目标
1.能与其它同学分工合作制定研究计划进行观察、记录。
2.在观察中始终不伤害生物,保持对生物的珍爱态度。
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三条以上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能说出“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
教学方法复习巩固√现代教学√自主探究√记录汇报√创设情景√引导观察√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启发引导√激发质疑√师生互动√表优励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
入
一、师讲授: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许多生物,科学家们目前知道
的生物大约由150多万种,他们认为至少还有三四千万种生物等待我们去发现、鉴定
探
究
活
动
一、活动:“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
1.制定小组观察计划。
2.完成小组观察计划,准备寻找的材料和工具。
3.说说寻找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4.分组寻找(室外活动)。
(教师从旁观察,及时指导。
)
5.小结:我们的活动感受。
6.整理工具,洗干净小手。
拓
展
一、整理我们的寻找记录
(第二课时)
引入一、教师出示蝴蝶和蝴蝶标本
1.提出疑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2.生观察比较蝴蝶和蝴蝶标本的不同。
探究活动一、交流活动:“寻找到的生物”
1.分组汇报我们的寻找收获。
2.统计小组和全班的记录数据。
3.思考:为什么有的小组发现的种类多,有的小组发现的少?
二、活动:“周围生物介绍会”
教学过程探
究
活
动
1.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介绍两种生物。
(要求说出它的特征和生活环境,我们在哪,怎么找到的?)
2.简单记录他们的介绍。
3.引导互相评价。
拓
展
一、将寻找的范围扩大继续寻找各种生物,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介绍(第三课时)
引
入
一、讲故事引入
1.教师讲达尔文的故事。
2.说说故事教会我们什么?
探
究
活
动
一、活动:“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1.讨论:我们怎么判断研究对象是有生命还是没有生命的呢?也就是说,生命有哪些主要特征?
2.看“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是怎么区分的。
3.重新检验本小组对生物的观察记录,并做适当的调整。
二、活动:“看图区分生物”
1.(参照课本)看看有什么生物和非生物。
2.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理由。
拓
展
一、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实地考察来认识更多的
生物,收集有关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变化的资料并记录下来
板书10.周围的生物
寻找到的生物:凤仙花、竹子、青蛙、小鱼、蜻蜓、蝴蝶、毛毛虫、小鸟……统计:小组共找到种生物,全班共找到种生物,其中有种生物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