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3.9说“木叶”新2016
- 格式:doc
- 大小:64.48 KB
- 文档页数:6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重点难点: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教学分析:本课作者从“木叶”说起谈论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注意读出诗歌概念后的意味,深入浅出。
引导学生真正读进去,并不是一篇十分难于理解的课文,关键在于引导,问题的科学设置。
教学过程与环节: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1、导入新课:【学生活动】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教师点拨、整合】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
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2、【走近作者】林庚(多媒体补充:“清华园四大剑客”“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3、【明确目标】多媒体展示(略)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诵读课文,初步感知】1、【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袅袅..柳恽.沈佺.期传诵传颂;洗练;不落于言筌者疏朗万应锭2、【积累名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3、【阅读文本整体把握】【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
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学案博苑01-10 0831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学案重点难点提示1.围绕“木叶”,进行了大量的诗文引用。
要学会站在诗歌鉴赏的高度来挖掘“木叶”文字后面的艺术特征。
2.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融会贯通。
针对本文,学会抓取语言信息,理清文章分析思路,融会贯通地理解的写作观点。
教材内容全解(一)识词释义1.词语认读袅袅(niǎo)照浦(pǔ)褒(bāo)灼灼(zhuó)亭皋(gāo)寒砧(zhēn)涔(cén)阳万能锭(dìng)言筌(quán)窸窣(xī sū)迢(tiáo)远2.词语理解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
亭,平;皋,水旁地。
萧萧——此处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无妨——不妨。
万事锭——万能药。
锭,锭药。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窸窣——象声词。
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歧路——岔路。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翩翩——飞舞的样子。
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绵密——柔和紧密的样子。
迢远——遥远。
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二)感知内容,剖析结构阅读一篇文章,都离不开先整体阅读,对全文轮廓进行把握。
我们容易忽略的常是有了文章粗线条后该干什么,因此,我们要学会精读。
学会精读,必须首先明确全文的中心,的观点态度;必须善于概括各语段内容,善于找出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段的联系。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这篇文章“融会贯通”。
本文共分为七个自然段,各段的主要信息如下:1.以诗文引出“木叶”话题,导出文章,以设悬念。
2.释“木叶”为“树叶”,同时,对这样单纯的解释产生质疑;并由“木叶”推出“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9 说“木叶”一、知识与技能:学习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并积累一些古诗句。
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方法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歌语言的特点和鉴赏方法有所感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课前知识准备: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
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祖缃并称为“清华三才子”。
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专于中国文学史,尤其擅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统一起来。
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等。
林庚对陈子昂、李白等具有浪漫风格的初唐诗人及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巅峰-----盛唐诗歌情有独钟。
他的专著《诗人李白》和《盛唐气象》凭着诗人特有的艺术感悟,用诗一般的语言对盛唐时代的是个风貌做了十分精彩的阐述。
他认为,盛唐诗体现了一种“开朗的、解放的”“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骨干的“少年精神”,这种精神,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乐观的奔放的旋律”。
“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是林庚对盛唐诗歌所做出的极为传神的概括,抓住了盛唐诗歌的精髓,是不同反响的创见。
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课前预习:1.读准字音袅袅( ) 灼灼( ) 皋( )征戌( ) 瘐( ) 翩( ) 荃( )2.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划出文中引用的诗句,思考体会诗句的内涵。
第一课时把握文章内容,运用比较的方法,体会诗歌中使用不同词语带给读者不同的心理感受。
三维目标: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讨论研读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3、培养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升领略诗歌中“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㈠导入:如果我告诉大家我们班将要来一位新同学,他的名字叫“沈劲(婧)”,你们能不能猜出他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学生不好判断)教师分别写出两字。
“劲”猜出是男生,“婧”是女孩。
教师:好,这位新同学还不存在,不过通过这,我们发现一个字竟能“决定”人的性别。
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也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
尤其是我国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
读后满口余香,可谈到妙处我们却又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作一番探幽。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林庚先生1910年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当年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为“清华三才子”。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㈡分析:⒈时至今金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以说正是时候。
先请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同学会说那是树,如果从生物学角度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明确: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在概念上的树与木并无大的区别,为何我们都称之为树,却很少有称它为木呢?明确:是因为我们的习惯。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高中语文 3.9说“木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学习方针1. 领会古人是如何写“木”的,作者又是如何体察“木”的特征的。
2.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精髓。
3. 学会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
学习重难点1.理解文章精髓。
2.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
学习课时:2课时一、预习案1.早读晨诵:没有鹅雪飘扬的气势,没有冰天雪地的斑斓壮阔,她是坝上的精灵,暗暗的来又偷偷的离去,她侵入了冬天的气息,告别了秋日的恋情。
北方的大地滴水涟涟,敞开了宽广的胸膛,依偎着秋风的爱抚,正所谓秋风洒雪景绮丽,碟叶飘零冷无情,候鸟成行南飞去,今朝飘雪欲寒冬。
塞北的坝上,大自然带给了我们的是美、是奇、是壮观。
——《雪》2.作者简介:林庚,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省福州市)。
作为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主要作品有自由体诗集《夜》、诗集《春野与窗》、《问路集》。
文集《中国文学简史》、《诗人李白》等。
3.预习检测:【1】.给下列词语注音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征戌.( ) 瘐.( ) 褒.( ) 桅.杆( )翩.( ) 荃.( ) 干燥.( ) 迢.远( )【2】.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教学目的: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教学重难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研究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2、通过诗歌鉴赏实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迷吧。
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以“寻疑---追答—悟理”为线来理解全文)1、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3、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三、探究阅读融会贯通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怀。
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梅”和“柳”意象。
1、赏“梅”诗品梅之意象诗一:早梅诗二:山园小梅齐己林逋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2、赏“柳”诗品柳之意象诗一:咏柳诗二:垂柳贺知章唐彦谦碧玉妆成一树高,绊惹春风别有情,万条垂下绿丝绦,世间谁敢斗轻盈。
《说“木叶”》前置性学习设计【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情境导入】一、导入: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明确:“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在古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
像“杨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概念,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们。
感染着人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问题导学】一、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结合课下注释整理本文的重点字音、字形、字义。
(整理到笔记本上)(概括内容要点的方法提示:考点解读:概括内容要点实质上就是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整体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要恰当地概括文章要点,需要阅读者具有较强的阐释能力和综合能力。
要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必须总览全文,把握整篇文章,而不可拘泥于某些词语,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起首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筛选进去。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具体方法如下:(1)直接提取要点。
可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提取出这样的词语和句子,经过删改,可转化为自己的答案。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
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自己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将其脉络把握,再概括层意。
(3)概括性语句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
在判断时一定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赅全和随意拔高。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意象微妙的意味木树(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主要作品:《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问路集》。
[知背景]上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杂志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
”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知常识]1.赋、比、兴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说“木叶”》学案
课前预习
1.基础字词
(1)识读字音
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落木萧萧(xiāo)
涔阳(cén)无妨(fáng)陇首(lǒng)得鱼忘筌(quán)
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bó)秋风袅袅(niǎo)
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
亭皋(gāo)冉冉(rǎn)门栓(shuān)翩翩起舞(piān)
(2)识别字形
(3)分辨词义
流传•留传
流传:指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留传:指物品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如“这把茶壶是祖上留传下来的”。
修养•休养
修养:①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如“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艺术家”;②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如“这人不讲礼貌,真没修养”。
休养:①指休息调养,如“放假后,他们到度假村休养去了”;②指恢复并发展国家或人民的经济力量,如“休养生息”。
-
饱含•包含
饱含:指所含的量特别充足,如“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包含:仅指里面含有,如“这句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熟能生巧•得心应手
熟能生巧:表示熟练了,也就找到了窍门,重在找到了窍门,熟练的程度较轻。
得心应手:形容记忆纯熟,做事顺手,尽合心意,熟练的程度较重。
一言难尽•说来话长
一言难尽: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多用于不好的事),多用于书面语。
说来话长:表示事情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多指不大愉快的事),多用于口语。
(4)理解词义
无妨:不妨。
歧路:岔路。
迢远:遥远。
翩翩:飞舞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亭皋:水边的平地。
亭,平;皋,水旁地。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绵密:言行、思考细密周到。
窸窣:象声词。
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景况:情况;光景。
如:我们的光景越来越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砧,捣衣石。
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飘动;形容声音延长不绝。
万应锭:万能药。
锭,锭药。
相去无几: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筌,捕鱼的竹器。
2.文学常识
林庚(1910—)字静希。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福建闽侯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
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
______________、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
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答案:诗人文史学家曹禺
课堂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诗词填空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题:
1“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2.“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三)作者介绍参考预习部分
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
(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1)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
(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2)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1)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中“高木”的意味。
2) 体会“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中“高树”的意味。
(3)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是否还有别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读。
)
2)读第6段,明确下列问题:
(1)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2)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3)填表比较“(落)木(木叶)”与“树(叶)”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木”的特征,以突出强调。
3)读第5段,分析“木”何以会有如此特征,探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问题。
明确:
(1)文中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一问题的,结合实践准确把握其内涵。
(2)明确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观点是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
3、读第7段,作全文小结。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七段是小结。
五、课外延伸,训练能力
下面诗中“柳”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不尽一致,试作一点辨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唐彦谦《垂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
明确: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
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
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
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课堂小结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有了不同的意味,诗人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