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3)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1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原因和经过,认识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抗敌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3.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2. 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事迹3.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三、教学重点1. 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事迹2.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背后,是全民族的英勇抗战和巨大牺牲。
2. 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原因、主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抗日战争中的典型战役和英雄人物。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启示。
4. 影像资料展示法:播放相关纪录片、电影片段等,增强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
教案内容:一、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1. 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2. 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3. 我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二、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事迹1. 卢沟桥事变2. 淞沪会战3.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4. 百团大战5. 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1. 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2.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3.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四、抗日战争的启示1. 民族团结是战胜外敌侵略的关键2. 英勇斗争、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3.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六、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续)4. 日本侵华的步骤和策略a. 事变前的侵华活动b. 侵华战争的组织和实施c. 对中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罪行5. 抗日战争的国际背景a.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b. 各国对中日战争的态度c. 抗日战争与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六、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续)6. 武汉会战a. 会战背景和战略意义b. 战斗过程和重要战役c. 英雄事迹和著名将领7. 长沙会战a. 会战背景和战略意义b. 战斗过程和重要战役c. 英雄事迹和著名将领8. 抗日战争中的民间抗争a. 抗日救亡运动和民众动员b.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七、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续)9. 抗日战争胜利的条件和因素a.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b. 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作用c. 抗日战争中的国际援助10.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a. 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象征b. 民族复兴的起点c.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八、抗日战争的启示(续)11. 抗日战争的历史教训a. 国家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b. 民族团结和民族自尊的重要性c. 国防建设和军事实力的必要性12. 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a. 英勇抗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b.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精神c. 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团结精神九、抗日战争的纪念与传承13. 抗日战争纪念活动及其意义a. 纪念日的设立和纪念活动b. 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纪念碑的建设c. 抗日战争研究的推进和成果展示14. 抗日战争教育与传承a. 国民教育的推广和抗日战争历史教育b. 抗日战争故事和英雄人物的传承c. 抗日战争精神的弘扬和时代价值十、抗日战争的历史评价与反思15. 抗日战争的历史评价a. 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b.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c. 抗日战争的历史反思和经验总结十一、抗日战争中的文化抗争1.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创作a. 文学作品中的抗战主题b. 电影、戏剧中的抗战表现c. 音乐、美术中的抗战精神2.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事业a. 抗战士兵的教育活动b. 后方学校的坚守与传承c. 教育在抗战胜利中的作用十一、抗日战争中的文化抗争(续)3.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宣传a. 抗战新闻报道与宣传策略b. 抗战时期的媒体作用c. 抗战舆论的形成与影响4. 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动员a. 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b. 妇女、青年在抗战中的角色c. 抗战时期的民族团结十二、抗日战争的遗留问题与和平发展5.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遗留问题a. 战争受害者的赔偿与纪念b. 战争罪行的清算与历史正义c. 抗日战争记忆的传承与保护6. 抗日战争与和平发展的关系a. 抗日战争的历史教训与和平理念b.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秩序c. 抗日战争对现代和平的意义十三、抗日战争的比较研究7. 中日战争与其他二战战争的比较a. 战争背景与战略目标的差异b. 战争过程与战斗形式的对比c. 战争后果与历史影响的评估8. 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a. 中国战场在世界战争中的地位b. 抗日战争与盟国战场的互动c. 抗日战争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十四、抗日战争的多元视角研究9. 抗日战争的经济学视角a. 战争对国家经济的影响b. 抗战时期的经济建设与支援c. 战争结束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0. 抗日战争的社会学视角a. 战争对社会结构的影响b. 抗战时期的社会变迁c. 战争与社会的重建十五、抗日战争的总结与展望11. 抗日战争的史学总结a. 抗日战争研究的历程与成果b. 抗日战争史观的探讨c. 抗日战争研究的未来方向12. 抗日战争的纪念与研究a. 抗日战争纪念活动的新意义b. 抗日战争史料的整理与研究c. 抗日战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3. 抗日战争与民族复兴a. 抗日战争对民族复兴的启示b. 抗日战争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c.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通过这些章节的教案,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认识到抗日战争不仅是一段痛苦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程。
伟大的抗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重要事件。
分析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分析。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反对战争和侵略。
二、教学内容2.1 抗日战争的背景介绍日本侵华的原因和动机。
分析中国当时的国情和军事实力。
2.2 抗日战争的过程讲述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和战斗。
介绍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
2.3 抗日战争的胜利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影响和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重要事件和战役。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3.2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过程的深入理解。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讨论和报告。
4.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历史资料和文献:提供给学生进行研究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平时成绩: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现。
报告评价:学生的小组报告和成果。
5.2 评价内容: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的理解程度。
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步骤6.1 引入抗日战争主题通过展示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6.2 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介绍日本侵华的原因和动机,如满洲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等。
分析中国当时的国情和军事实力,以及面临的困境。
6.3 讲述抗日战争的过程讲述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和战斗,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
介绍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如杨靖宇、赵一曼、八路军等。
七、课堂互动7.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战役。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3课伟大的抗日战争【学习要求】1.列举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
2.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重大战事、中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4.体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考试说明】1、日军罪行2、正面战场典型战役3、敌后战场典型战役基础知识回顾一、侵华日军的罪行1、制造大屠杀惨案:如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市民进行长达6周的大屠杀,30多万人被害。
2、实施毒气战和细菌战: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背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实验。
3、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1、正面战场(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①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937年8月—1937年12月,上海及周围地区)②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一一五师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徐州会战:期间,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④武汉会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抗日相持阶段。
⑤枣宜会战:1940年,张自忠。
(战略相持阶段的会战)2、敌后战场(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1)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2)发表《论持久战》指明方向(3)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开展游击战争(5)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伟大的抗日战争第一章: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起因1.1 中国近代史的背景1.2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企图1.3 九一八事变与局部抗战的爆发1.4 南京大屠杀与中华民族危机第二章:国共合作与全民族抗战2.1 国共两党的矛盾与冲突2.2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2.3 国共合作抗日的形成2.4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第三章:抗日战争的军事斗争3.1 正面战场的战役3.2 敌后战场的建立与发展3.3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解析3.4 中国军队的抗战精神第四章:抗日战争中的民众抗争4.1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4.2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4.3 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4.4 抗日战争中的民间抗争活动第五章: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与合作5.1 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系5.2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5.3 抗日战争中的国际援助5.4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与影响第六章: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人物6.1 蒋介石与国民政府的抗战决策6.2 毛泽东与中共的敌后抗战6.3 抗战中的著名将领和战斗英雄6.4 抗日战争中的国际友人第七章:抗日战争的后勤与经济战7.1 抗日战争中的物资保障7.2 经济战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7.3 抗日战争中的破坏与破坏战策略7.4 抗日战争中的后勤英雄第八章:抗日战争的科技与文化抗争8.1 抗日战争中的科技发明与应用8.2 抗日战争中的文化抗争8.3 抗战时期的教育事业与人才培养8.4 抗日战争中的文艺作品与宣传第九章:抗日战争的胜利与遗留问题9.1 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与意义9.2 抗日战争后的建国筹备9.3 抗日战争遗留问题及其影响9.4 对抗日战争的回顾与反思第十章:抗日战争的教育意义与传承10.1 抗日战争的历史教育意义10.2 抗日战争纪念馆与纪念活动10.3 抗日战争教育的现状与挑战10.4 抗日战争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第十一章: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11.1 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觉醒11.2 抗日战争与爱国主义精神11.3 抗日战争中的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11.4 抗日战争精神在当代的价值第十二章:抗日战争与亚洲反法西斯战争12.1 抗日战争与亚洲反法西斯战场的联系12.2 抗日战争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12.3 抗日战争中的国际合作与斗争12.4 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第十三章:抗日战争与民族记忆13.1 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13.2 抗日战争遗址与纪念设施的保护13.3 抗日战争记忆在民间的传承13.4 抗日战争记忆的教育与社会功能第十四章:抗日战争的研究与反思14.1 抗日战争研究的学术进展14.2 抗日战争研究的重要观点与争议14.3 抗日战争的历史反思与现实意义14.4 抗日战争研究的未来方向第十五章:抗日战争的影视作品与艺术创作15.1 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解析15.2 抗日战争题材的文学与艺术作品15.3 抗日战争题材作品的社会影响15.4 抗日战争题材作品的创作现状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伟大的抗日战争”展开,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来源于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抗日战争的章节。
教材内容主要环绕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展开,通过学习抗日战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难点卓越的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2)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事件;(3)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媒体资料和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和分析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宏扬抗战精神;(3)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对世界和平的珍视。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思量:“你了解抗日战争吗?它对中国和世界有着怎样的影响?”2.呈现与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多媒体资料的呈现,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重点讲解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和目的,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反击。
3.合作探索(20分钟)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或者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方式采集相关信息,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总结,最后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4.展示与分享(15分钟)每一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战役或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补充,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5.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事件,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通过总结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认识。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抗日战争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最全版《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教学目的:①知识与能力:进一步了解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所犯下的罪行,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其危害。
认识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基本过程;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总结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其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地位及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境,指导学生从多种历史资料中汲取有效信息,并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理想。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材分析:本节历史无论是在近代民主斗争中,还是在整个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在国际政治发展史是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彻底反帝斗争的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①重点:掌握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体现及其结果;阐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②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及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
学情分析: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学生的思维较活跃,但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原有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深刻。
在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的历史画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力争在能力上能有所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选自歌曲《松花江上》在2005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胜利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艺晚会》。
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一、课程概述本节课是一堂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课,主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进程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 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重要事件;- 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进程;- 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重要事件。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抗日战争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
3. 主体内容(30分钟)3.1 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重要事件- 依次介绍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帮助学生了解战役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 重点介绍南京大屠杀,通过真实的历史照片和个案,向学生展示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引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3.2 抗日战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 介绍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民族团结,通过相关的故事和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 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如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崛起、文化艺术的繁荣等,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4. 学生合作学习(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日本侵华的罪行,包括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
掌握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如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历史资料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抗战精神,珍惜和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日本侵华的罪行。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形成过程。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有关抗日战争的视频片段,如《南京!南京!》中的片段,然后提问学生:“看到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的残酷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日本侵华罪行九一八事变: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东北军不战而溃,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七七事变:1937 年 7 月 7 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 军严辞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
第 29 军奋起抗战。
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南京大屠杀: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军攻陷南京。
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 6 周的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 30 万人以上。
伟大的抗日战争第一章: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起因1.1 中国近代史的背景1.2 日本的侵华野心1.3 卢沟桥事变1.4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第二章:抗日战争的进程2.1 淞沪会战2.2 南京大屠杀2.3 战时体制的建立2.4 百团大战2.5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第三章: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3.1 平型关大捷3.2 武汉会战3.3 长沙会战3.4 滇缅公路战役3.5 兰封战役第四章: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觉醒4.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4.2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4.3 抗日战争中的民主运动4.5 国际援华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五章: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影响5.1 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5.2 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5.3 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5.4 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5.5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第六章: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与战术6.1 国民政府军的战略方针6.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战略6.3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术6.4 抗日战争中的军事装备与技术6.5 抗日战争中的军事训练与兵员动员第七章:抗日战争中的民间抗战活动7.1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7.2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7.3 抗日战争中的妇女抗战活动7.4 抗日战争中的青少年抗战活动7.5 抗日战争中的海外华人抗战贡献第八章:抗日战争中的文化与宣传8.1 抗日战争中的文学创作8.3 抗日战争中的宣传与舆论战8.4 抗日战争中的教育与普及活动8.5 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培育第九章:抗日战争中的国际关系9.1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9.2 抗日战争中的国际援助9.3 抗日战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9.4 抗日战争中的外交斗争9.5 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战后的国际地位第十章: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与传承10.1 抗日战争纪念馆与纪念活动10.2 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10.3 抗日战争教育的现状与问题10.4 抗日战争的传承与未来发展10.5 抗日战争对当代中国的启示第十一章: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牺牲与英雄人物11.1 抗日战争中的重大牺牲11.2 民族英雄的事迹与精神11.3 抗日战争中的英勇群体11.4 抗日战争中的传奇人物11.5 抗日战争中的平民英雄第十二章:抗日战争中的民族工业与经济斗争12.1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12.2 抗日战争中的经济战12.3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政策12.4 抗日战争中的金融斗争12.5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经济重建第十三章:抗日战争中的科技与医疗贡献13.1 抗日战争中的科技研发13.2 抗日战争中的医疗救护13.3 抗日战争中的医药贡献13.4 抗日战争中的医疗队与志愿者13.5 抗日战争中的卫生防疫第十四章:抗日战争中的教育与文化保护14.1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14.2 抗日战争中的教育迁移14.3 抗日战争中的文化保护14.4 抗日战争中的知识分子作用14.5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教育重建第十五章:抗日战争的历史评价与反思15.1 抗日战争的历史评价15.2 抗日战争的历史反思15.3 抗日战争的教训与启示15.4 抗日战争对民族精神的塑造15.5 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1. 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起因,包括中国近代史的背景、日本的侵华野心以及卢沟桥事变等,这是理解整个抗日战争的基础。
伟大的抗日战争
屠杀中国人民,蹂躏中国妇女,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试验并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等。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建立的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建立的过程: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帝出中国。
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④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
⑤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建立的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正面战场:①凇沪会战:1937年8-10月。
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坚守四行仓库。
②平型关伏击战:1937年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开赴山西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台儿庄战役: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的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④枣宜会战:1940年国民党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
敌后战场: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抗战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的原因: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