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秋晖_高中生
- 格式:docx
- 大小:19.84 KB
- 文档页数:3
[新课入门须知][知作者]1.《游沙湖》苏轼[见《新城道中》(其一)相关介绍]。
2.《苦斋记》刘基(1311-1375),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知背景]1.《游沙湖》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
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
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见《与陈季常》),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
2.《苦斋记》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这就是通常说的书斋。
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
一般称为××斋记。
记可以由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
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
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布置;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
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
[知常识]1.书斋雅趣中国的文人在写作之余,多有为自己的书斋命名的雅趣。
这些书斋的名字,有的反映了作者的志向,有的寄托了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让人不禁大开眼界,涉之成趣。
(1)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叫“老学庵”。
据陆游在《老学庵诗》自注中说:“予取师‘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意为要活到老学到老。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秋暮吟望》赏析
(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赏析某字的表达效果,首先要解读诗句的内涵。
“常”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寒山”“斜阳”景色的习以为常,“偏”字则是表现了诗人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其次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精心校对版本。
古诗阅读专题湖南省张家界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白雁顾文昱①万里西风吹羽仪②,独传霜翰③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④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①顾文昱,字光远,明代嘉定(今属上海)人。
官至吴王副相,曾随军北征。
②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
③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
相传白雁每逄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
④玉关:即玉门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大地,旌旗猎猎飘扬,白雁向南而飞。
B.领联描绘了作者记忆中的家乡秋色:明月姣姣,芦花摇曳,扑朔迷离,令人心醉。
C.颈联笔锋陡转,直写眼前寒气弥漫、风霜刺骨的景象,与江南美好之景形成反差。
D.作者随军北征途中,偶见白雁南飞,心有感慨,遂以咏白雁为名,对战争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16. 《白雁》中全诗没有一个“白”字,却从不同的角度来突出了“白”字,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15.D.【解析】“对战争强烈的控诉”有误,主要是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16.①白在意象选择中。
“独传霜翰”,借“霜翰”这一意象点明了白雁“白”的特征。
②白在景色描写中。
白雁宿芦花,芦花白,月光白,雁羽白,白成一片;雁戏秋水,远眺惟见白光一点。
③白在形象塑造中。
玉门关外雪落战士征衣,“皓首”江湖,如今头已斑白也突出了“白”的特征。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贺新郎·同父①见和再用韵答之辛弃疾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②。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初三中考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韦鼎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
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
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苏舜钦(宋)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第二十四课游沙湖苦斋记[新课入门须知][知作者]1.《游沙湖》苏轼[见《新城道中》(其一)相关介绍]。
2.《苦斋记》刘基(1311-1375),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知背景]1.《游沙湖》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
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
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见《与陈季常》),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
2.《苦斋记》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这就是通常说的书斋。
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
一般称为××斋记。
记可以由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
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
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布置;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
这篇文章就是这样写的。
[知常识]1.书斋雅趣中国的文人在写作之余,多有为自己的书斋命名的雅趣。
这些书斋的名字,有的反映了作者的志向,有的寄托了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让人不禁大开眼界,涉之成趣。
(1)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叫“老学庵”。
据陆游在《老学庵诗》自注中说:“予取师‘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意为要活到老学到老。
长沙市一中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题目:沧浪词·其二【诗句赏析】“落日熔金,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以描述秋日黄昏为主题,分为上、下两片,上片以玄美景色入笔;下片则以人生故事为载体,抒发作者对人生之伴侣的无奈与留恋之情。
上片采取虚实结合、景物对称、形象富丽的表现手法,来营造秋天黄昏的美丽景色。
始句“落日熔金”写出夕阳色彩奇美,夕阳像金在低空悬挂;接着“月上柳梢头”,写出秋日晚霞染云,清新空灵的月色,在纤细柔弱的柳条与翠竹之间宛如一线明珠。
两景相互映衬,构成绝美的满眼柔情。
诗人细致入微,委婉含蓄地借景寄情,表明自己的浸润之情和对良辰美景的诗意赞叹。
下片则以写人生故事抒情为主题,展现作者对人生之伴侣的无奈与无限留恋之情。
全篇便接“人约黄昏后,天凉好个秋”,开头两句便为这首文笔点睛。
人生有约定,总要有离别。
离人之难,偏偏又怎可读。
无数人不舍,铭刻在时光记忆之中。
作者借景寄情,在黄昏时约会显得更加确切,使情意更加深沉。
接下来用“天凉好个秋”表现了对即将到来的凄凉离别的感叹,情绪深沉,感情真挚。
在这首词中,作者做到了情景交融,意境凝练而余韵萦绕,浑然一体,富有美感和动感。
【写法示范】“沧州词·其二”是北宋文学巨匠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充分展现了他出色的创作才华和美妙的诗意境界。
苏轼通过描述秋日黄昏的美丽景色,以及对人生之伴侣的无奈和留恋之情,表现了一个文人豁达超然而又感性悲秋的情感境界,诗歌极尽柔美。
在本篇词中,苏轼以景物为媒介,将秋日黄昏的美景描绘得真实而唯美。
在上片中,他运用虚实结合、景物对称、形象富丽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夕阳如金、如画般美丽的秋日黄昏,柳条与翠竹间的秋月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片则以生活为载体,借景寄情,表现了诗人的无限留恋之情。
“人约黄昏后,天凉好个秋”,这两句简洁的话语,却表现出了诗人心中最深刻的感受,真正的反映了人生的无奈和离别的悲伤。
2023年高二选修讲解的课外古诗词鉴赏高二选修古诗词鉴赏(一)苏幕遮·燎沉香宋代: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赏析:读书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选择,一旦踏入仕途,便游宦四方,长期远离家乡,难免不思念故乡的亲人与风物,因此,思乡成为古代诗词中的永恒主题,最能引发天涯游子的共鸣。
思乡的情怀往往借助作家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乡景物来表达,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正如此,它以荷为媒介,表达对故乡杭州的深深眷念。
此词上片描写盛夏早晨的风景:词人一早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依旧弥漫在空气中,令人烦闷的暑热也已退去。
窗外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叫声,据说鸟鸣声能预测晴雨,莫非天已放晴?词人抬头朝窗外望去,只见天色才微微放亮,鸟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晃动着头脑争噪不停,似乎也在为雨后新晴而喜悦。
盛夏酷暑时节,难得有这样一个清爽的早晨,词人漫步荷塘边,只见荷叶上的雨珠在朝阳下渐渐变干,看上去更加碧绿净洁,一张张圆圆的荷叶铺满水面。
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在荷叶间,微风吹过,微微颤动着更显丰姿绰约。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被誉为写荷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此语“真能得荷之神理”,寥寥几笔,将荷的摇曳多姿、神清骨秀写尽,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的境界,下片转入思乡的愁怀与回忆。
眼前的荷塘,勾起了词人的乡愁:故乡遥遥,就在那莲叶田田的江南,羁旅京师已经很久,何时才能归去?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荷塘唤起了词人的思乡浓情,思绪飞回故乡,不知儿时的玩伴是否还记得五月同游西湖的情景?多少次梦回故乡,依然是划着轻巧的小船驶向荷塘。
杭州西湖上的“十里荷花”闻名天下,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词人生长于斯,他对荷花的记忆是与童年的水乡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京城夏日雨后荷塘的景致牵动了词人对故乡最亲切的回忆,荷花成了词人思乡的媒介,同时将这首词的上下片联成一气,成为一篇写荷绝唱。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生命的诗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登峨眉山李白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①紫霞赏,果得锦囊术②。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③,欢笑自此毕。
烟容④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⑤,携手凌白日。
【注】①泠然:轻举貌。
《文选·江淹〈杂体诗〉》:“泠然空中赏。
”②锦囊术:成仙之术。
《汉武内传》载:汉武帝曾把西王母和上元夫人所传授的仙经放在紫锦囊中。
③微尚:指学道求仙之愿。
④烟容:古时以仙人托身云烟,因而称仙人为烟容。
此处“烟容”即指脸上的烟霞之气。
⑤骑羊子:即葛由。
《列仙传》卷上:“葛由者,羌人也。
周成王时,好刻木羊卖之。
一旦骑羊而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
山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
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
”1.此诗四句可划分为一节,共四节。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突出峨眉山在蜀中尤为名胜,无与伦比,为登览游山,伏下线索。
B.第二节前两句具体写峨眉山之高峻磅礴,秀丽无俦。
后两句进一步写登山以后的感受。
C.第三节接着描述诗人在这样的山光掩映、云霞飘拂的景象下面,欢快无极。
D.第四节前两句描写云烟万态、晴光霞影的峨眉山顶的“佛光奇景”,让人不禁有羽化登仙之感。
后两句说诗人遇见了骑羊子葛由,与之携手仙去,辞谢人间。
2.本诗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请分析这两种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花鸭【注】杜甫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
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
【注】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所作《江头五咏》的最后一首,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
唐肃宗至德二年四月,杜甫投奔肃宗,被授为左拾遗。
后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江头所见的“花鸭”,羽毛洁净,身上没有泥渣,独自缓步于阶前却不争食,举止显得与众不同。
苏州星海学校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董颖①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用手抚摸。
④钓舟: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 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 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 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3.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诗歌鉴赏(甲)西洲曲南北朝乐府民歌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甲)(乙)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刘禹锡作品30首1.鶗鴂吟唐朝·刘禹锡朝阳有鸣凤,不闻千万祀。
鶗鴂催众芳,晨间先入耳。
秋风白露晞,从是尔啼时。
如何上春日,唧唧满庭飞。
2.观云篇唐朝·刘禹锡兴云感阴气,疾足如见机。
晴来意态行,有若功成归。
葱茏含晚景,洁白凝秋晖。
夜深度银汉,漠漠仙人衣。
3.苦雨行唐朝·刘禹锡悠悠飞走情,同乐在阳和。
岁中三百日,常恐风雨多。
天人信遐远,时节易蹉跎。
洞房有明烛,无乃酣且歌。
4.养鸷词唐朝·刘禹锡养鸷非玩形,所资击鲜力。
少年昧其理,日日哺不息。
探雏网黄口,旦暮有馀食。
宁知下鞲时,翅重飞不得。
毰毸止林表,狡兔自南北。
饮啄既已盈,安能劳羽翼。
5.华山歌唐朝·刘禹锡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
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
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
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
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
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
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6.别友人后得书因以诗赠唐朝·刘禹锡前时送君去,挥手青门桥。
路转不相见,犹闻马萧萧。
今得出关书,行程日已遥。
春还迟君至,共结芳兰苕。
7.抛球乐词唐朝·刘禹锡五彩绣团圆,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8.送华阴尉张苕赴邕府使幕(张即燕公之孙,顷坐事除名)唐朝·刘禹锡昔忝南宫郎,往来东观频。
尝披燕公传,耸若窥三辰。
翊圣崇国本,像贤正朝伦。
高视缅今古,清风夐无邻。
兰锜照通衢,一家十朱轮。
酂国嗣侯绝,韦卿世业贫。
夫子承大名,少年振芳尘。
青袍仙掌下,矫首凌烟旻.公冶本非罪,潘郎一为民。
风霜苦摇落,坚白无缁磷。
一旦逢良时,天光烛幽沦。
重为长裾客,佐彼观风臣。
分野穷禹画,人烟过虞巡。
不言此行远,所乐相知新。
雨起巫山阳,鸟鸣湘水滨。
离筵出苍莽,别曲多悲辛。
今朝一杯酒,明日千里人。
从此孤舟去,悠悠天海春。
沧浪秋晖
很久没来沧浪亭了,这座古老的姑苏园林又增添了哪些姿色呢?缓步走在沧浪亭的小道上,望着秋风吹拂下纷纷飘洒的片片落叶,我不禁这样想。
穿过古木掩映的“面水轩”,漫步来到位于全园最东部的钓龟台。
它三面临水,亭顶精雕飞澹,酷似古时候的画舫。
人在亭里,很有置身亍行舟之感。
许多远道而来“天堂”的旅游者们静坐于石凳之上,出神地凝望着青池,似乎陶醉在“轻舟荡湖面,画舫划涟漪”的遐想中。
然而,它对于我这个“老沧浪”已无多大吸引力了。
走出充满诗情画意的钓鱼台,穿过装饰着精美窗花的曲折上下的复廊,沿着弯弯小径,信步發上四面古木森森、藤萝蔓挂的假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雅致的沧浪亭。
传说此亭是宋代诗人苏子美所建,距今已有900多年了。
在髙高的亭柱上,一副对联吸引着无数游客。
上联是“清风明月本无价?下联是“近水远山皆有情”。
琢磨一下,这无非是赞美此亭罢了。
小憩之后.沿着后而一条小径下山,穿过翠竹园、绕过芭蕉林,途经似有仙烟绕堂阁的闻妙香宰.我进入请香馆。
馆里的摆设典雅别致,精美绝伦,因为不是旅游旺季’这里倒也凊静。
馆内小院里,疏栽片桂。
10月’正值桂树吐芳,阵阵清香游入鼻翼.似是一股香风从月中飘来。
此情此景,使我不由动情地吟起李商隐的時句:“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佳丛/,正在吟诵之际“忽见一株桂树荫
下,一片落英之上,一位金发碧眼少女正倚树而坐。
她仰着脸,稍
闭秋水’红润的小嘴微微颤动着.睑上充满了如醉如痴的神情,显-
然她是陶醉在桂花的芬芳之中了。
那富有浪漫色彩的神态^洋味十
足的服饰,乍一看似平与四周充满华夏氛围的桂树、古色古香的院
落很不协凋,但一想之后,心中便豁然了。
世上虽有不同肤色、不
同语言的民族,然而又有谁不愿领略人间天堂的美景呢?—为了不惊扰这位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的姑娘,我悄悄离开了清香馆,沿长廊向南走去,来到流玉池边〔流玉池的水总是那么清,真像一
位玉琢的仙子降临凡间.吸引着无数游客。
然而此时此地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位屈身蹲在池边石上绘画的小伙子。
他的妙笔几经挥动.
流玉池的风采便惟妙惟肖地出现在他的画幅中:曲桥玲珑小巧,池
水清澈见底,亭枪凌空欲飞……这一切都沐浴在秋晖之屮。
在围观
者的赞赏声中,一幅佳作很快完成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小伙子又提
起画笔^在这幅精美的阃幅中添上了园林清洁工的身影。
岂不画蛇添足?围观者愕然了。
一位中年人忍不住问了:“您不觉得这几笔使画面逊色了吗?”小伙子笑了笑-无限深情地说:“鲜花要靠园丁育,美景要由众人绘。
没有园林工人的辛勤劳动、哪来这清丽秀美的池
水石景呢?”人们不由得连连点头。
“刷!刷!刷!”园林清洁工打扫落
叶的声音由远而近,动听得像音乐,而快乐和自豪便是它的音符……
夕阳西下,绛紫色的彩云布满了天空。
我穿过厅阁,走出了沧
浪亭。
当我重新回望时,一股豪情油然而生。
这座曾经做过南宋名
将韩世忠故宅的园林,在秋阳辉映下,正放射出新的生命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