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地区散存明代碑刻的图式造型调查
- 格式:pdf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9
桂林石刻调查报告桂林石刻调查报告桂林,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以其壮丽的山水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然而,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还隐藏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文化遗产——桂林石刻。
本文将对桂林石刻进行一次调查,以揭开其背后的故事和价值。
一、历史渊源桂林石刻的历史可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的桂林是一座重要的文化中心。
在这个时期,石刻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事件都被刻在石头上,以供后人瞻仰。
这些石刻不仅记录了桂林地区的历史变迁,还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二、石刻艺术桂林石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们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石刻不仅包括文字和图案,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
每一块石刻都是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古代桂林的繁荣和美丽。
三、文化价值桂林石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是桂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桂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研究这些石刻,我们可以了解到桂林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保护与传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桂林石刻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失落的危险。
一方面,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许多石刻已经遭受了严重的损坏,甚至有些已经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传承机制,桂林石刻的价值和意义逐渐被人们遗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桂林石刻,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石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地恢复石刻的原貌。
其次,加强对石刻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石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最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石刻传承机制,培养和选拔一批石刻艺术家和专业人才,传承和发扬桂林石刻的艺术和文化。
五、未来展望桂林石刻作为桂林的独特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对桂林石刻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林石刻(虞山)虞山公园位于桂林市叠彩区环城北一路20号唐至民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虞山为桂林开发较早的名山之一,相传虞帝南巡曾到此山,故名虞山,并立庙纪念。
虞山石刻分布于韶音洞、山体东、南部,形制为摩崖。
现存石刻54件,其中唐代1件,宋代6件,元代2件,明代29件,清代16件。
从形式上看,以诗文为多,题名很少,还有营缮纪事、题榜、绘画等。
从内容上看,除少数纯为祭祀性的庙堂作品外,绝大多数为歌颂虞帝功德,兼赞美风景和文物古迹的修建。
山下的一座古墓,石墓门暴露在外,墓顶有五座琉璃塔。
没有说明,不知其详。
神游唐建中元年的“舜庙碑”,韩云卿撰文,韩秀实隶书,李阳冰篆额,是桂林最著名的石刻之一。
山崖上的篆书石刻。
明周进隆题“韶音洞”,下方为“薰絃”,光绪戊戌,江右俞徵、桂林李雍、质题。
韶音洞洞口处的一帧竹兰图,蹭导游,说是郑板桥所作。
南宋嘉定八年,方信孺作“古相思曲”。
“相思长相思”的句子还是很熟悉的。
明正德广西左布政使莆田周进隆题。
同为明正德年,一位云南官员题诗。
南薰亭在虞山南山腰。
始建于南宋淳熙二年,抗战期间毁于战火,现为当代重建。
清代重建南薰亭碑记公园里有些石雕造像,显然为当代所作。
南宋淳熙三年的“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记载南宋著名理学家张任静江知府时重修虞帝庙的经过,朱熹撰文,吕胜已隶书,方士繇篆额,俗称为“四夫子碑”。
元至正二十三年刘杰撰“帝舜庙碑”。
“世守八景”,上面有个“御”字,此为御笔?韶音洞内有一岔道,传为蒋介石密道,洞口上方有一千年观音立像。
登山路旁的巴金题词。
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桂林⽯刻(独秀峰、象⿐⼭)独秀峰位于桂林靖江王城内唐⾄民国第五批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独秀峰孤峰突起,陡峭⾼峻,⽓势雄伟,素有“南天⼀柱”之称。
独秀峰⽯刻约有96件,分布在⼭的四周,南麓太平岩及西⾯登⼭道⾄⼭项⼀带,以读书岩周围较集中。
来的不巧,由于连⽇下⾬,景区为安全不准登⼭了。
南朝宋⽂学家颜延之像。
读书岩位于独秀峰东麓,南朝刘宋时期,著名⽂学家颜延之任始安郡太守时,常在岩洞内读书写诗。
这⾥是⽯刻最为集中的地⽅。
“桂林⼭⽔甲天下”,最早出⾃南宋王正功于嘉泰元年写下的“桂林⼭⽔甲天下,⽟碧罗青意可参”诗句。
宋颜公读书岩元⾄正五年,丁⽅钟绘刻“孔⼦像”。
颜延之曾写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间”的佳句,独秀峰因此得名。
清黄国材书“南天⼀柱”,刻于独秀峰东⾯,是桂林摩崖⽯刻中字体最⼤的。
清张祥河书“紫袍⾦带”。
慈禧太后⼿书“寿”字。
独秀峰下的仰⽌亭,初建于1925年,抗⽇战争期间毁于战⽕,1981年重建。
亭内⽴廖承志所书的“中⼭常在”⽯碑。
中⼭纪念塔建于1925年,此处为孙中⼭先⽣1921年誓师北伐驻跸处。
象⿐⼭位于桂林市象⼭区滨江路1号唐⾄民国第五批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象⿐⼭的摩崖⽯刻造像多集中在⽔⽉洞。
整个洞,⾼旷虚明,若在丰⽔季节,江⽔从洞中穿洞⽽过。
江⽔荡漾其中,好似⼀轮明⽉浮在⽔上,故亦以“象⼭⽔⽉”⽽成为桂林著名景观。
象⿐⼭⽯刻现存⽯刻64件,其中宋23件,元代1件,明代12件,清代14件,民国2件。
⽆年代及姓⽒署款12件。
有题诗、填词、题榜、铭⽂、传记、营缮纪事、跋刻等。
⼭下崖壁上的观⾳像,周边有些题刻,但⼤多看不清楚了。
⽔⽉洞⽯壁上两幅摩崖, 是宋乾道⼆年张孝祥的《朝阳亭记》和《朝阳亭诗》。
象⿐⼭最早的是唐代⽂学家元结题刻的“⽔⽉洞”三个篆字。
南宋范成⼤书《复⽔⽉洞铭》宋蓟北处⼠《⽔⽉洞》诗有:"⽔底有明⽉,⽔上明⽉浮。
⽔流⽉不去,⽉去⽔还流"之句。
广西历代石刻档案述略
何华军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25)6
【摘要】根据已收集整理出来的部分石刻档案文献资料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石刻档案包括碑刻和摩崖石刻两大类 ,其内容函盖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军事斗争、科技文化等方面。
【总页数】4页(P147-150)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石刻档案
【作者】何华军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学院档案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
【相关文献】
1.楚雄州档案局首套研究历代碑铭石刻书籍出发行准备工作已就绪 [J], 周婷
2.广西石刻档案述略 [J], 庞铭辉
3.历代广西著述述略 [J], 吕立忠;罗天;曹曼
4.广西石刻医学文献述略 [J], 周祖亮;黄建钊
5.武汉地区历代摩崖石刻述略 [J], 沈必晟;毛先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桂林叠彩山风洞前立有一件双面石碑,一面镌刻康熙二十五年《香田碑记》;一面镌刻反文佛经,碑上所有年款均被人为挖去,仅残留“广西护卫前千户所武略将军张穆……正月十六吉日立記”字样。
正是这块署名“张穆”的碑刻给社会制造了一系列麻烦:由于具体年款的缺失,2013年新出版的《桂林石刻总集辑校》将该碑附载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启正香田碑记》录文后,注释称“未知何面为阴阳”1〇;桂林媒体、导游则多附会其“反文”的神秘色彩,认为佛经文字的反写形式与佛教净土宗“六道轮回”阴间文书有关,具有念佛“佛到”的灭罪功能。
这种认识在国内外游客及市民中逐渐形成习惯认同。
张穆碑是否真的年代无考而“未知何面为阴阳”?又或碑文反刻与佛教“六道轮回”的隐含意思相关?笔者经过实地调查认为,张穆碑并非一般概念上的石碑,而是用作传统雕版印刷的反文石刻印版,文字反写与佛教思想无关;印版可能在明藩靖江王府参与下由护卫属官督造,年代远早于碑阴康熙二十五年寺庙香田碑记。
其印版制作技巧及图像语言与常见雕版同而有别。
本文即为上述观点之具体探讨,兹与史家商榷。
一、张穆碑为石刻雕版印版首先,让我们仔细阅读“张穆碑”的碑文内容。
该碑弧首长方形,高约110厘米,宽56厘米,通厚约16厘米。
左右碑边阴刻正写楷书年款,内容为“广西护卫前千户所武略将军张穆……正月十六吉日立記”,字径3厘米,年号已被人为凿损,其它文字尚清晰可辨。
碑心正中上下各刻佛教经文,外形均呈凸出圭首形。
上一件竖长方形,通高60厘米,依次为“南无阿弥陀佛”额、九宫格、“慈云九品颂”经文。
九宫格内各圆形法轮,上排轮内各菩萨一,下二排除右角作莲花,各高僧一,姿态各异,均坐莲台。
九宫格高33.5厘米,法轮各径9.5厘米;经文部分高25.8厘米,均反刻行书,经文字径1.2厘米,额字径2.3厘米。
下一件接近正方形,高38厘米,宽44.1厘米,额刻“十二月礼佛灭罪文”,径2厘米,字径1.2厘米,反刻行书。
桂北民俗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3期摘要:文章在对广西桂北民俗博物馆馆藏的文物保护环境设施、文物现存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照不同类别文物保存标准和规范,提出了可行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桂北民俗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状况;保护措施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2.015桂北民俗博物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灵北路,属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现有馆藏文物5000多件(套)、文物标本近万件(套),包括金属类、陶瓷砖瓦类、玉石骨器、竹木器、纺织品、纸质品、综合等七大类,其中以瓷器、陶器、铜器和竹木器为主,四者占总藏品数量的89%。
所有文物中珍贵文物有127件(套)。
由于受气候环境及博物馆内部设施简陋,设备老化、缺乏等方面的影响,桂北民俗博物馆各类文物均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病害,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本文拟在对桂北民俗博物馆馆藏的文物现存状况进行调查,并针对文物存在的病害及文物保护环境设施进行相关分析检测后,对照不同类别文物保存标准和规范,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和建议。
1 文物保存状况调查1.1 文物藏品保存现状调查目前,桂北民俗博物馆库房内的藏品均放置在简陋的铁皮柜、铁架、木柜和木架上,装具主要为塑料箱、纸盒,玉石杂器用棉花垫放或裸置或装在纸盒中,部分字画放在密封袋中。
笔者曾参与近年来桂北民俗博物馆对馆藏各类材质文物损害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
1.1.1 竹木器类文物腐蚀损害调查结果共调查竹木器文物23件。
其中,基本完好者2件,占8.6%;轻度腐蚀5件,占21.7%;中度腐蚀9件,占39.2%;重度腐蚀7件,占30.5%。
损害主要表现为断裂、灰尘、虫蛀、微生物损害等。
1.1.2 纸质类文物腐蚀损害调查结果共调查纸质文物78件。
其中,基本完好10件,占12.8%;轻度腐蚀13件,占16.7%;中度腐蚀21件,占26.9%;重度腐蚀34件,占43.6%。
桂林明代靖江王陵营造尺初探
林哲
【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4(024)003
【摘要】根据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方法,结合中国度量衡史学者研究成果,在取得桂林靖江王陵建筑遗址精确的平面尺寸的基础上,运用数学建模方法求取其营造尺长.在数学模型中采用统计学加权和方差以使得计算更为合理,并用Visual Basic语言编程将计算结果绘出函数曲线进行分析验证.从中可知明代桂林地方营造尺大致与明代官方规定相同,但有±3 mm的误差,这些数据的求取为了解桂林当时的建筑技术和社会经济提供了参考.
【总页数】6页(P289-294)
【作者】林哲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5106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8.1
【相关文献】
1.桂林靖江王陵大遗址与周边自然文化景观共生发展初探 [J], 徐艳;
2.桂林靖江王陵大遗址与周边自然文化景观共生发展初探 [J], 徐艳
3.《桂林靖江王陵田产诉讼官碑》释读 [J], 叶桂郴;刘秀梅
4.《桂林靖江王陵田产诉讼官碑》释读 [J], 叶桂郴; 刘秀梅
5.明代靖江王陵神道石刻在当代首饰中的应用研究
——以作品《武士控马》为例 [J], 赵文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桂林梅瓶图形元素的探究作者:秦俊晖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6期广西桂林出土的梅瓶,以其精湛的技艺、古朴典雅的风格,独占陶瓷艺术之风骚,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图形元素作为设计的语言是不可忽视的,它的价值在于它能表达设计的思想和寓意。
现今,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优秀的艺术题材,补充和完善桂林的旅游商品,有效地宣传桂林的历史文化,继承和弘扬我国陶瓷艺术,保留并传承我国民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桂林博物馆藏的百余明代梅瓶图形元素进行了分类和细致分析,让人们穿越历史的时间隧道,去品味那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下面主要从梅瓶的造型和纹饰方面进行分析。
一、造型分类梅瓶造型丰富多彩,线条圆浑而柔和,敦厚秀美并兼而有之。
按整个器型的形状来分,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圆浑敦厚式造型古朴敦厚型梅瓶多在明朝万历年间烧制,粗犷浑厚,具有元代遗风,典型梅瓶有万历青花双龙赶珠纹梅瓶、万历青花双凤穿云纹梅瓶、万历青花香草双凤穿云纹梅瓶、万历青花“玉堂佳器”双凤穿云纹梅瓶。
(二)美人肩式美人肩式梅瓶造型别致精美,庄重厚实,呈秀美古朴型,是梅瓶中的精品。
唇口,长颈溜肩,因此俗称美人肩,腹部浑圆粗大,下腹渐收,至足部略外扬。
此梅瓶属国类梅瓶中的精品,在国内为之罕见。
(三)厚胎唇口梅瓶式此类梅瓶时代较早,为明朝宣德年间作品,胎体厚重而浑圆,工整秀雅,唇口,丰肩圆腹。
其典型器为青花携酒寻芳(或携琴访友)图梅瓶与青花“富贵有余”鱼藻图梅瓶。
其中前者造型清秀挺拔,工整端庄,后者则显粗犷浑厚,具有元代遗风。
(四)高腰粗胫带盖梅瓶此类器型,口宽,丰肩短腹,高腰,粗长胫,器形挺拔而丰满,配一优美的笠形盖,盖内有科学的止口以防盖子移滑,器形略少见。
典型器为靖江温裕王朱履焘墓出土的青花双龙抢珠高腰带盖梅瓶。
前者出土时尚有保存完好的滋补药酒,据专家推测,以古代桂林三花酒浸制而成,瓶内还存有三只未长毛之乳鼠及龙眼等滋补中药材。
(五)圆腹宽口式梅瓶圆腹宽口式梅瓶直颈,宽盘口,腹部浑圆敦厚,器身略短。
桂林石刻病害分析及保护研究作者:肖瑾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6期摘要:石刻病害的产生与地质、水文、降水、生物及人为影响密切相关。
文章以龙隐岩龙隐洞石刻为例,对桂林石刻现状、病害成因和防治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建立石刻病害防治体系,意在为桂林石刻保护和病害防治提供实践经验,对其他地区摩崖石刻及摩崖造像病害防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桂林石刻;病害分析;保护研究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6.0120 引言桂林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出自南宋王正功《鹿鸣宴劝驾诗》)之美誉。
而延续千年的桂林石刻遍布于山水之间,形成了“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出自清代陈元龙《龙隐洞诗》)的山水人文奇观,也是体现桂林历史文化深厚积淀和底蕴的重要载体。
桂林石刻现存2000余件,主要分布于普陀山、月牙山、龙隐岩龙隐洞、象鼻山等30余处名山洞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史称“摩崖殆遍,壁无完石”的龙隐岩龙隐洞石刻是桂林石刻最为集中典型的地点,其位于桂林市小东江畔月牙山瑶光峰南麓,镌刻有自唐代以来历代诗人名士留下的石刻213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石刻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自然破损和人为影响,产生了严重的环境地质病害。
从文物保存学的角度来看,文物同任何材质的物品一样,都会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发生病变、老化,甚至最终消亡。
文物保护就是要摸清各种材质老化、劣化的规律,创造条件阻止其老化、劣化的进程,延缓降低它的老化、劣化速率,寻找最好的方法使文物“延年益寿”①。
本文以龙隐岩龙隐洞石刻保护为例,对桂林石刻的病害成因及防治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1 桂林石刻的自然环境与保存现状1.1 自然环境桂林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处在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的喀斯特岩溶盆地中,平均海拔150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流水系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