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社会学第七讲 关于犯罪的社会结构解释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39
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第1篇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问题日益复杂化,犯罪学作为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和犯罪治理的学科,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犯罪学领域的研究综述,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分析犯罪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二、论文主体1. 犯罪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和犯罪治理的学科。
它涉及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犯罪行为、犯罪人、犯罪原因、犯罪预防和犯罪治理等。
2.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实验研究、案例研究等。
其中,定量研究侧重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定性研究侧重于对犯罪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实验研究侧重于控制变量和验证假设,案例研究侧重于对特定犯罪案件的分析。
3. 犯罪学的研究成果(1)犯罪原因研究犯罪原因研究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近年来,犯罪原因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生物学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大脑结构、激素水平等生物学因素与犯罪行为有一定的关联。
- 心理学因素: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异常、人格障碍、认知偏差等心理因素与犯罪行为有关。
- 社会学因素:社会结构、社会控制、社会流动、社会支持等社会学因素对犯罪行为有重要影响。
(2)犯罪预防研究犯罪预防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社会控制理论:强调社会规范、社会控制和法律制度在犯罪预防中的作用。
- 犯罪机会理论:强调犯罪机会在犯罪行为发生中的作用,主张通过减少犯罪机会来预防犯罪。
- 社区警务:强调社区在犯罪预防中的作用,主张通过社区警务来减少犯罪。
(3)犯罪治理研究犯罪治理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治理犯罪问题。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刑罚理论:研究刑罚的目的、功能、方式和效果,旨在为刑罚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 刑事司法改革:研究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旨在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
- 犯罪矫正:研究犯罪矫正的理论和实践,旨在帮助犯罪人回归社会。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学解析引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行为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行为反映着社会的习惯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解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1.社会背景下的青少年犯罪行为: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不仅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更受到社会背景的制约。
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青少年犯罪行为呈现出差异性。
比如,在贫困地区,青少年可能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和缺乏教育资源而参与犯罪活动。
而在富裕地区,青少年犯罪行为常常与过度的物质消费和家庭教育缺失有关。
2.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塑造青少年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中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孩子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例如,单亲家庭中,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青少年可能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充分的爱、关怀和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至关重要。
3.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获取教育和社交经验的重要场所,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犯罪行为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和社交环境的质量和友好程度,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表现。
例如,一些学校存在着暴力行为、欺凌等不良行为,这些环境会对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构建友好和谐的学习环境。
4.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社会文化是塑造个人行为的重要力量,也会对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规范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取向。
例如,社会对于物质追求的过度强调,可能导致青少年追求金钱和物质的过程中涉及犯罪活动。
因此,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5.解决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策略:要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
首先,家庭和学校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犯罪社会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或填空1、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就是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犯罪社会学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犯罪现象及基本特征、犯罪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类社会对犯罪现象的作用与影响、社会变迁。
3、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要坚持以下几点:唯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系统的观点4、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分为四个阶段: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分析、总结阶段5、犯罪研究的一般资料:关于犯罪人的社会特征资料、生活环境资料、受教育资料、研究所必须的社会宏观资料。
6、犯罪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
7、调查法的方式很多: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典型调查、其中问卷调查和个案调查最为普遍8、犯罪社会学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有:单变量的描述分析、多变量的描述分析、犯罪动态分析二、名词1、犯罪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就是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相关分析:对客观事物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三、问答1、犯罪社会学的研究任务 P5答:犯罪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的犯罪现象,根本目的是为了消除、抑制和减少社会犯罪。
(1)研究犯罪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就是犯罪社会学的主要研究任务。
(2)研究和发现犯罪现象与相关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是犯罪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3)研究预防、控制和消除犯罪现象的社会机制与途径。
2、犯罪社会学与临近学科的关系。
P10答:与犯罪社会学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主要有刑法学和犯罪人类学、犯罪心理学。
此外、它与越轨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教育社会学、青年社会学、劳动社会学、闲暇社会学、劳改学等学科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a、犯罪社会学与刑法学:刑法学与犯罪社会学都把犯罪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但是,犯罪社会学与刑法学还有基本的区别:刑法学作为一门规范性法律科学,在研究犯罪时是以刑法作为法律前提的,它研究的是犯罪,主要研究犯罪事实。
社会学如何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观察、调查和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来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如何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并介绍一些常见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一、社会学理论的解释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它通过构建一种逻辑框架来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
社会学理论可以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
宏观理论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宏观层面,试图解释宏观社会现象和问题。
例如,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通过相互协调和平衡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冲突理论则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驱动的,社会变革是无法避免的。
微观理论则关注个体行为和社会交互的微观层面,试图解释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认为人们根据彼此之间的符号和意义来解释和构建现实,个体的行为受到社会交互和社会认同的影响。
社会网络理论则探讨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对个体影响和行为的作用。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是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观察、调查和分析的工具和技术。
常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等。
问卷调查是通过向一定数量的人群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他们的观点和意见,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普遍情况。
访谈则是通过与个体或团体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经历、观念和行为背后的动因。
实地观察则是研究者直接参与社会活动,观察和记录现象和问题的发生和演变。
数据分析是通过统计和数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关联。
三、案例分析:社会学如何解释青少年犯罪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学如何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以青少年犯罪为例进行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学提供了多种解释和理论来解释其发生和影响因素。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功能失调的结果。
例如,经济困境、家庭不稳定和教育资源不足等因素可能导致青少年缺乏社会支持和积极参与,从而选择犯罪作为一种途径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犯罪学主要知识点修订稿(二)引言概述: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及其原因、预防与控制的学科,对于理解犯罪现象以及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打击犯罪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犯罪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修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犯罪学的核心内容。
一、犯罪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1. 犯罪学的定义2. 犯罪学的学科性质3.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4. 犯罪学的发展历程4.1 早期的犯罪学理论4.2 现代犯罪学的兴起4.3 当代犯罪学的发展动向二、犯罪与社会结构1. 犯罪与社会结构的关系1.1 社会结构对犯罪的影响1.2 犯罪对社会结构的影响2. 社会结构的类型与犯罪率的关系2.1 经济结构与犯罪率的关系2.2 教育结构与犯罪率的关系2.3 文化结构与犯罪率的关系三、犯罪学的犯罪类型分类1. 普通犯罪与特殊犯罪的区别 1.1 普通犯罪的概念与特点1.2 特殊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分类方法2.1 按犯罪对象分类2.2 按犯罪手段分类2.3 按犯罪目的分类四、犯罪学的犯罪心理学分析1. 犯罪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1.1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1.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主题2. 犯罪心理学的理论框架2.1 公共心理学理论2.2 犯罪心理学理论2.3 反社会心理学理论五、犯罪学的预防与治理策略1. 预防与治理的关系1.1 预防的概念与特点1.2 治理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预防的主要策略2.1 社会预防策略2.2 法律预防策略2.3 教育预防策略总结:通过修订本文,我们对犯罪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整理。
犯罪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犯罪现象以及预防和打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犯罪学的各个方面,以提高我们对犯罪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刑法学研究中的犯罪动机解析在刑法学的研究中,解析犯罪动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
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行为背后的内在原因和动力。
了解犯罪动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背后逻辑,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刑法政策和干预措施。
犯罪动机的解析可以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进行。
心理学角度强调个体因素,包括行为者的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等;社会学角度强调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对犯罪动机的影响。
这两个角度相互关联,共同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会产生犯罪动机以及选择何种犯罪方式。
在心理学角度上,个体的人格特点对犯罪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存在某些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沉迷于暴力或冲动的行为,从而产生犯罪动机。
这些人通常具有高度的攻击性、自私自利、缺乏同理心等特征,因此更容易以非法手段满足自己的欲望。
此外,个体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影响犯罪动机的形成。
例如,处于压力和沮丧状态下的人更容易选择犯罪来发泄情绪,以获取短暂的满足感。
社会学角度上,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不平等、贫困、失业等社会问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紧张,加剧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区,犯罪率往往较高,这是因为对财富的渴望和缺少合法途径获取财富的限制。
此外,社会结构中的某些因素也会影响犯罪动机的产生。
例如,社会结构中存在的歧视、排斥等现象会使某些群体感到无望和排外,从而加剧了他们产生犯罪动机的可能性。
犯罪动机的解析对于制定刑法政策和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犯罪动机,可以根据不同的动机制定相应的刑法政策。
例如,针对以金钱为动机的经济犯罪,可以加强金融监管和刑事惩处力度,从而降低犯罪的发生率。
同时,了解犯罪动机也有助于寻找犯罪预防和治理的有效方法。
例如,对于以报复和仇恨为动机的暴力犯罪,可以加强社会心理辅导和倡导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以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
总之,犯罪动机在刑法学研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进行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和背后的动力,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刑法政策和干预措施,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第一章犯罪学概述“犯罪学”一词是法国人类学家皮纳尔于1879年在其《人类学》中首次提出,188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的代表作《犯罪学》问世。
此后犯罪学一词被人们普遍接受。
第一节犯罪学的概念犯罪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对犯罪现象和犯罪行为进行综合研究的事实性学科,它基于对犯罪现象原因和犯罪行为发生规律的理性认识,提出旨在预防、减少犯罪的对策和措施体系。
一、犯罪学的外延(一)菲利的犯罪学概念犯罪学的创始人之一,意大利学者菲利在1882年发表了其代表作一一《犯罪社会学》。
(二)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概念以汉斯•格罗斯、格拉斯贝尔格及塞利格为代表的一批犯罪学家1、减法:不同意菲利将刑法学也包括在犯罪学之内的思想,并对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加以了认真研究。
犯罪学和刑法学的区别:事实和实体vs规范2、加法:刑事侦查学、监狱学、刑事政策学等均包括在犯罪学之中。
3、评价:奥地利学派的犯罪学思想对后来西方犯罪学的研究及理论构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刑法学与犯罪学的区别的观点,后世认同(2)犯罪学和监狱学合为一体的思想(三)美国经典学派的犯罪学概念美国经典学派的代表埃德温• H •萨瑟兰(Sutherland)和其学生唐纳德・R •克雷西(Cressey)提出了自己的犯罪学概念。
犯罪学: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的科学。
划分出犯罪学的三个分支学科:刑法社会学、犯罪原因学及刑罚学。
(四)传统(狭义)犯罪学派的犯罪学概念传统的犯罪学派理论都承认犯罪学与刑法学及其他刑事科学是既密切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学科,彼此不存在包容关系,并把犯罪学视为研究犯罪原因或主要是研究犯罪原因的科学。
第二节犯罪学中的犯罪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由于犯罪学发展的历史很短,历史上也缺乏犯罪学方面的理论积淀,因而现阶段人们对犯罪的概念,主要是从刑法学意义上去把握的。
问题:犯罪学上的犯罪是刑法规定的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吗?犯罪学从事实(实体)层面来把握犯罪,而刑法学则着眼于规范(法律)层面把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