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课题尿的形成和排出课型新授年级学科七、下学习目标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推想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4、形成人体构造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根本观点。
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过程方法设计导入:人体的生命活动会产生许多废物,这些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否那么会影响人各项生命活动。
一、废物的排出途径呼气排汗排尿二、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一、肾脏的构造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二、尿的形成1、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三、尿的排出1、排出途径2、排尿的意义小结: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展自我。
稳固练习:同步即时稳固和开放性作业。
学生通过阅读本章的序言部分,找出排泄和排遗的区别,根据自身的生活,说出排泄的三个途径。
并尝试说出每个途径中排出的废物,针对学生的答复情况教师进展总结补偿。
通过阅读课本80页的图和文字介绍,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个部分的功能。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81页的文字和图,答复出肾脏的构造。
教师绘制板图让学生指出各个部分,并说出各个部分的实质。
学生阅读分析课本82页的资料分析,找出肾小囊中的液体与血浆的不同,说出肾小囊中的液体成分,从而推出血浆中的那些成分可以过滤到肾小囊中。
找出尿液与原尿的区别,从而说出原尿中的那些成分被重吸收。
教后反思本节课内容重点多,难点多,重点的内容通过板图和分析,学生根本能掌握,但由于内容多,尿道排出没有完成,练习没有完成,下节课用20分钟的时间来处理这些问题。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体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及排出机制;2.知道肾脏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掌握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理解尿液中各种成分的含义和作用。
二、学习内容1. 尿液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会了解人体尿液如何形成的。
尿液的形成是经过很多步骤完成的。
(1)血液中的过滤首先,血液通过靠近肾脏皮质的肾小球,从而进入肾小球内的狭窄血管,称为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壁非常薄,所以血液中的一些成分就被过滤出来了,包括水,无机盐和一些有机物质,例如尿素和葡萄糖。
(2)肾小管的吸收接着,过滤过后的液体进入肾小管。
肾小管是长条状的结构,由管壁上的细胞吸收和分泌物质,从而将有用的物质重新吸收回去,并排泄掉有害物质。
新形成的一部分液体在肾小管中已经被吸收了,不符合排出尿液的条件,就返回到毛细血管中。
(3)荷尔蒙的作用肾小管细胞中含有许多微细的血管,可以分泌荷尔蒙。
荷尔蒙可以对肾小管壁的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大小和形状产生影响,从而对排出液体的量进行调节。
2. 尿液的排出当足够的尿液形成满足排泄的要求,就会排出人体。
人体将尿液排泄出体外的机制如下:(1)膀胱的储存肾脏制造出的尿液,全部进入到膀胱中储存,等到适当的时候再排出体外。
(2)括约肌的收缩如果在膀胱中积累的尿液多了,那么括约肌就会收缩,这样就可以将尿液排出体外。
3. 尿液的成分尿液是由以前不需要的水和其他物质组成的。
尿液的主要成分如下:(1)水尿液中的主要成分就是水,差不多占了尿液总量的90%。
(2)氨和尿素氨和尿素是肝脏对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废物。
进入肾脏后,它们就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3)盐人体对盐有一定的需要,但是多余的盐会在尿液中排出体外。
(4)糖和其他有机物质在特定的情况下,糖和其他有机物质也可以出现在尿液中,例如在人体糖尿病患者中。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会以讲解、绘图等方式呈现,同时也会借助案例和拓展阅读材料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解释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一)本部分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七年级下册第11章第2节内容。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物质的运输以及能量的供应之后,针对人体内代谢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的三大系统的知识点联系紧密,因此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确立:1.知识目标:学生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获取知识能力和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生能概述肾脏的结构,说明尿液的形成过程。
分析: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肾单位是个非常微观的结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说,他们对这一结构不可能有任何了解,而且对“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的理解也需要学生发挥想象,而“肾脏的结构”又是理解另一重点“尿的形成”的知识准备。
因此,教材中特别安排了一个活动“观察肾脏”,并配合“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此图的作用是帮助理解以上重点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张图。
2.难点:学生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
分析:要突破该难点应适当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物质交换中作用,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特点,为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打好基础。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由已知来探究未知,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课教学相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确立“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人体的各系统之间是互相关联,共同协作完成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的观念。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目标:1.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2.掌握尿液的组成成分以及其排除废物的作用。
3.能够描述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并理解肾小球、肾小管和肾单位的作用。
教学重点:1.尿液形成的过程以及尿液的组成成分。
2.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肾小球、肾小管和肾单位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肾小球和肾小管在尿液形成中的作用。
2.理解尿液的排出过程。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5分钟):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体是如何产生和排出尿液的吗?”2.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记录学生的回答。
知识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肾脏的结构,并介绍肾脏的基本功能。
2.教师讲解肾脏中的肾单位,包括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
3.教师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
4.教师讲解尿液的组成成分以及尿液中废物的排出方式。
小组讨论(10分钟):1.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肾脏是如何形成尿液的?b.尿液中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什么?这些组成成分的排出方式是什么?c.肾小球和肾小管在尿液形成中的作用是什么?合作学习实践(25分钟):1.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负责人,负责整理小组成员的讨论结果,并准备汇报。
2.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3.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澄清。
实验探究(30分钟):1.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以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2.实验步骤:a.将黑胶纸卷成管状,并用夹子夹住一端,做成“尿液收集管”。
b.在黑胶纸管上贴上多层滤纸,做成“肾小球”。
c.将水倒入“肾小球”中,观察滤液流入“尿液收集管”。
d.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并总结尿液的形成过程。
3.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实验报告的书写。
小结和评价(10分钟):1.教师进行小结,复习尿液的形成过程和肾小球、肾小管的作用。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回答问题:“你认为你对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有了什么新的了解?你有什么问题或困惑?”3.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人类排泄系统的组成、尿液的生成、排出和调节等知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人体排泄的重要性、尿液生成与排出的过程及其调节,进一步认识人体机能复杂、相互依存、互为联系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人的排泄器官的位置和结构,了解排泄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2)了解肾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尿的生成过程。
(3)了解尿液的成分及其意义,了解尿的排出和调节过程。
2.能力目标(1)了解学习生物的方法,具有简单的课文阅读和笔记本写作能力。
(2)观察、比较、分析和解释有关人体排泄的实验结果。
(3)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摸索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
(4)具有探究性思维,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地解释和说明所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
3.情感目标(1)理解人的排泄系统的重要性,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
(2)认识人体内部是一个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感受生命的伟大与神秘。
(3)培养观察、分析、实验和探究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知识内容(1)人的排泄器官的位置和结构。
(2)肾的结构和功能,尿的生成过程。
(3)尿液的成分及其意义,尿的排出和调节过程。
2.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讲述、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肾的结构、尿液的生成和排出等知识。
(2)展示法通过展示人体排泄系统的图像、肾脏解剖实物等,以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并记忆。
(3)讨论法通过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结合实验或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我们要排泄?排泄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尿液中会含有我们身体需要排出的废物?2.知识传授(1)分别介绍人体排泄系统的组成、特点及作用。
(2)介绍肾的结构、功能和尿液的生成过程。
(3)介绍尿液成分及其意义,以及尿的排出和调节过程。
第2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教材分析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我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学生能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初步的科学推测;认同排尿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1.学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从数据到结果,推测尿液的形成过程,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难点
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不够(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五、课前准备
教师:泌尿系统模型、肾单位结构挂图、投影仪、投影练习题。
学生:教材、笔记本、了解有关肾脏方面的疾病及症状。
六、课时分配 1 课时
七、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