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程教学设计课件ppt
- 格式:pptx
- 大小:5.36 MB
- 文档页数:27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一致性》教课方案设计理念:鉴于对新课标基本理念的理解。
我以为:要实现三维学习目标,教师在教课方案时,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在尊敬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同时,选择切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案例,优化整合教课资源,踊跃关注生物科技的新进展。
在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积极为学生搭建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的讲堂学习平台。
踊跃倡议“主动参加、乐于研究、合作沟通”的新式讲堂。
本节课以“启迪式、过程式相联合的教课模式”,环绕“问题——研究——发展”的教课主干线,在选材上重视知识的发展和学生思想的发展。
联合研究过程,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
充足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经过自主学习来达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整个教课过程经过五个问题的研究,层层睁开,层层递进,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步步上涨中登攀到知识的巅峰。
充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过教师的重点引导和难点打破,帮助学生达成从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升华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进而真实的转变为能力和修养。
科学研究的思想坚持到底。
用科学家的经典实验来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思想,在学生疏组实验中学习设计实验的基来源则,学会剖析实验,改良实验,学会科学地评论自己。
学情剖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光合作用的一些基础知识,有部分有关的生活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确立了认知基础,高中学生的直观思想趋于成熟,逻辑思想正在发展,具备必定的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思想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仍需教师引导。
教课方法:研究、实验、对照、议论教课策略:此次课程改革最主要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成了讲堂的主体。
本课采纳了启迪式、过程式相联合的教课模式,依据课程特色和学生的认知特色,以“自主研究”为主线,在讲堂教课的不一样阶段有机整合多种教课形式,如:利用问题启迪、分组议论、直观演示、察看剖析、资料研究、实验设计、对照类比、假说演绎、成立模型等多种教课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感悟、合作研究、察看剖析、对照类比、合作沟通等学习方法达成学习任务,达成三维目标。
16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是怎样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证实自己的观点的,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猜想观点,推测证实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是怎样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证实自己的观点的,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观点。
【教学过程】一、讲故事《找怀表》,激发阅读兴趣1.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找怀表》的故事,请大家认真听,想一想,农夫和其他孩子是怎样找怀表的?这个小男孩为什么能找到怀表?预设1:文中农夫和其他孩子是盲目地几乎把马厩翻遍了也没有找到怀表,小男孩进去之后什么都没做,只是静静地坐在地上,慢慢地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于是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预设2:农夫和其他的孩子没有方向乱翻,小男孩善于思考,根据怀表能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的特点,循着声音找到了怀表。
2.组织交流: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预设:做事之前要先思考,三思而后行,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过渡:为什么怀表会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呢?我们今天学习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表里的生物》。
出示课件1:教师板书课题:16.表里的生物(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善于思考,同时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二、读故事,理清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1.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勾勾画画,梳理文章内容。
出示课件2:2.集体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课文大意。
(1)文章的时间线索明晰,我们按文中出现的顺序交流一下勾画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围绕课题说一说在这个时间点上发生了什么事?预设1:文中出现的第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小时候”,在这个时间点上“我”很疑惑: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呢?教师引导:请同学快速浏览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原因让“我”有这样的疑问?不难得出结论:儿时的生活环境和“我”当时对于声音的认识,引发了“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的好奇和疑问。
初中生物教案和课件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不同生物的分类;
3. 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
教学重点:
1. 生物的分类;
2. 生物的基本特征;
3. 生物的生命活动。
教学难点:
1. 生物的命名方法;
2. 生物的生命活动。
教学准备:
1. 教材:《生物课本》;
2. 课件:生物的分类、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命活动;
3.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物种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二、学习生物的分类(15分钟)
1. 介绍生物的分类基本概念;
2. 分类生物的方法;
3. 分类生物的示例。
三、认识生物的特征(15分钟)
1. 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
2. 生物的特征分类;
3. 生物的特征案例分析。
四、探究生物的生命活动(20分钟)
1. 生物的生命活动内容;
2. 生物的生命活动示例;
3. 生物的生命活动实验。
五、教学总结(5分钟)
综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对生物的分类、特征和生命活动做简单总结。
教学反馈:
老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进行适时的纠正和补充。
课件范本示例见附件。
初中生物全套教案课件教案名称: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教学内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2. 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因素的影响;3. 掌握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基本营养物质。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因素的影响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生物教材》;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实验器材:培养皿、种子、土壤等;4. 教学素材:图片、视频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植物生长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生长的基本过程(15分钟)1. 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等;2. 强调植物生长的连续性和不可逆性。
三、讨论生长的影响因素(15分钟)1. 分组讨论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如光照、温度、水分等;2. 汇总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各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四、实验展示(15分钟)1. 进行植物生长的实验展示,观察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过程;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植物生长知识;2.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讨论、实验展示等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通过实验展示,使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加深了对植物生长的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引入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