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一线素养提分同步高中历史必修3(人民版,课件 随堂巩固 课时检测,含核心素养) (98)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2讲走向世界大战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1.概念: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时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实行姑息纵容政策。
2.表现(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得到英法操纵下的国联的迁就。
(2)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和物资。
(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了“不干涉”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4)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些英国、美国的公司也用不同方式帮助了西班牙法西斯势力。
思维点拨绥靖政策是英法两国实行的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目的是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满足自己既得利益;具有反苏性质。
二、慕尼黑阴谋1.背景(1)20世纪30年代后期,德国加紧了对外扩张和侵略,1938年3月,德国出兵吞并了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英法等国要捷克斯洛伐克屈从于德国的要求,它们惧怕战争,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换取一时的和平,并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2.概况(1)召开: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
(2)内容: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了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协议。
3.影响(1)标志着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鼓励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1939年3月,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
不久,意大利侵吞了阿尔巴尼亚。
思维点拨慕尼黑协定是法西斯德国扩张和英法绥靖政策的产物。
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
三、集体安全的落空1.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欧洲国家主张建立集体安全体系。
(2)由于绥靖政策的推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没有被国际联盟制裁。
(3)欧洲局势日益紧张,英法和苏联都面临着战争威胁。
第2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①政治领域: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②阶级基础: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③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2)兴起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②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③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④中心: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深化理解蔡元培的“八字方针”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的主要目的是在北大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兼容并包”则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①李大钊指出,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②陈独秀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
问题思考材料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陈独秀等人的政治理想。
提示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建立完美的民主政治。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①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批判的重点对象。
②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主共和不相容。
③鲁迅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碰撞与冲突知识点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背景(1)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和复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资本主义的扩张和亚、非、拉地区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使东西方文化在激烈的碰撞中发展。
2.特点敢于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并对之进行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
3.主要成就(1)司汤达: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2)巴尔扎克:将他自己的作品合成了《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3)狄更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代表作有《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和《双城记》等。
(4)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其最重要的三部长篇巨著,其作品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特别提醒]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异同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都是人们对社会现实不满情绪的反映,区别在于浪漫主义回避现实,用美好的憧憬代替对现实的批判;而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直面现实,对现实社会的弊端展开猛烈的揭露和批判。
知识点二民族乐派音乐1.背景(1)19世纪中叶,世界各国音乐在继承本国音乐文化传统的同时,开始受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
(2)东欧和北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促进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和民主意识觉醒。
2.特点以民族题材为主题,其作品的旋律、节奏等都带有民族特点。
3.俄国:柴可夫斯基(1)前期:作品充满乐观明朗的情绪,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和《天鹅湖》等。
(2)后期:表现出内心的忧郁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如《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以及《睡美人》等。
(3)特点:充满了激情,具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同时旋律又异常优美动人,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柴可夫斯基被誉为“旋律大师”。
4.捷克安东·德沃夏克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吸收了捷克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内容。
1.西方基督教宣扬上帝创世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是上帝创造的。
这一说法在西方禁锢人们思想长达一千多年。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基督教的说教具有麻痹性
B.欧洲封建教会垄断了教育
C.教会对挑战神学的“异端”残酷镇压
D.封建社会生产力和科学的落后
解析:选D。
宗教是人类愚昧、无知的产物,社会生产力低下和落后是宗教产生的根源。
2.“器官产生需求,反之需求又产生器官”,是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一句名言。
其成就与此相符的生物学家是()
A.牛顿B.拉马克
C.爱因斯坦D.达尔文
解析:选B。
“器官产生需求,反之需求又产生器官”体现了“用进废退”的思想观点,与此相符的应该是生物学家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论思想观点。
3.(2017·广东学考)一位科学家提出他的理论后,“科学家争先恐后地保护他,教士则不顾一切地攻击他;有人害怕人类的尊严、道德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会因他的理论而瓦解”。
这位科学家可能是()
A.牛顿B.伽利略
C.达尔文D.爱因斯坦
解析:选C。
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思想,对科学界而言,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促使“科学家争先恐后地保护他”;对宗教界而言,进化论否定了神创说,对封建神学是个有力的挑战,导致“教士则不顾一切地攻击他;有人害怕人类的尊严、道德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会因他的理论而瓦解”,故C项正确。
4.(2018·北京学考)被誉为“生物学中的牛顿”,第一次把生物学完全放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家是()
A.瓦特B.达尔文
C.爱迪生D.爱因斯坦
解析:选B。
达尔文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物界,提出了进化论思想,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故选B项。
5.(2017·北京学考)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春季考试的一份答卷中写道:“(某人)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此谓天道自然之理。
”文中的“天道自然之理”指的是()
A.经典力学B.进化论
C.量子论D.相对论
解析:选B。
题干材料涉及的是进化论,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强调“弱肉强食,物竞天择”。
6.近代某思想家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习俗、科学、制度、道德和法律规范等都是从早先更原始更低级的形态发展而来,而这一发展是经由适应和淘汰过程而实现的,在此过程中,个体特性也会做出相应的调适。
此观点()
A.是对社会发展的唯物主义解释
B.为“人民主权说”提供了逻辑起点
C.促进了浪漫主义在欧洲的产生
D.为列强瓜分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选D。
材料体现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学说,强调的是弱肉强食、成王败寇的价值观,这为列强瓜分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
用唯物主义解释社会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政治理念,不能为“人民主权说”提供逻辑起点;浪漫主义的产生早于社会达尔文主义。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习思考
1.古代没有形成真正科学而系统的生物学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原因: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神学、宗教、传统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近代科学认识和方法还未出现。
其中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受宗教神学的影响。
2.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给我们的启发有哪些?达尔文在考察中得出的结论和林耐的结论有什么不同?
提示启发:科学探索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不同:林耐认为生物是神创的,因此物种是不变的;达尔文则认为自然界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你认为科学和教育都很发达的美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排斥进化论呢?
提示一是受宗教影响极深,普遍信奉基督教;二是20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日益健全,公民的名誉权、言论自由等权利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人们出于自身尊严和保障人权的需要而相信上帝造人说进而排斥进化论。
二、自我测评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进化论是怎样传入中国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核心观点:自然界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传入中国:1894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国闻报》增刊上发表,系统地介绍了进化论。
对中国的影响:进化论传入中国,震动了中国的思想界,对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材料阅读与思考
上面的文字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你对此有何看法?
提示现象:人们反对进化论。
看法:人类在“尊严”和“真理”之间往往需要做出极其困难的抉择。
每当人类不顾真理而选择了所谓的“尊严”时,人类就将裹足不前。
达尔文的进化论最初的遭遇就说明了这一点。
同时也说明人们对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即使是以尊重真理为最高准则的科学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