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设备概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0 KB
- 文档页数:39
机电设备概论教学设计无人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无人机是指无人驾驶航空器,(简称,UAV)也叫无人航空器,广义上的无人机是指所有不需要驾驶员登机驾驶的各式遥控或自主智能航空器。
无人机系统主要包括无人机机体、飞控系统、数据链系统、发射回收系统、电源系统等。
如图3-3-1所示。
图3-3-1 无人机系统无人机系统驾驶员,是指无人机实际操作人员,在飞行期间全程负责操作起降、飞行、发送指令的人。
运营人指对无人机的运行负有必不可少职责并在飞行期间适时操纵飞行的人。
无人机系统的机长,是指在系统运行时间内负责整个无人机系统运行和安全的驾驶员。
无人系统驾驶员、运营人及无人机系统机长在无人机运行过程中共同承担起无人机安全运行及顺利实现工作任务的责任。
一、无人机的分类近年来,国内外无人机相关技术飞速发展,无人机系统种类繁多、用途广泛、特点鲜明, 致使其在尺寸、质量、航程、航时、飞行高度、飞行速度、性能以及任务等多方面都有较大差异。
由于无人机的多样性,出于不同的考量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且不同的分类方法相互交叉、边界模糊。
无人机可按飞行平台构型、用途、尺度、活动半径、任务高度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
1.按不同平台构型来分类:无人机可主要有固定翼无人机(如图3-3-2所示)、无人直升机(如图3-3-3所示)和多旋翼无人机(如图3-3-4所示)三大平台,其它小种类无人机平台还包括伞翼无人机、扑翼无人机和无人飞船等。
图3-3-2 固定翼无人机图3-3-3 无人直升机固定翼无人机是军用和多数民用无人机的主流平台,最大特点是飞行速度较快;无人直升机是灵活性最强的无人机平台,可以原地垂直起飞和悬停;多旋翼(多轴)无人机是消费级和部分民用用途的首选平台,灵活性介于固定翼和直升机中间(起降需要推力),但操纵简单、成本较低。
图3-3-4 多旋翼无人机2.按用途分类分为军用无人机和民用无人机。
军用无人机可分为侦察无人机、诱饵无人机、电子对抗无人机、通信中继无人机、无人战斗机以及靶机等;民用无人机可分为巡查/监视无人机、农用无人机、气象无人机、勘探无人机以及测绘无人机等。
机电设备概论教案教案:机电设备概论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机电设备概论课程学时:36学时(1.5学时/周,24周)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类别:选修课先修课程:无教材:《机电设备概论》授课方式:理论课+实践操作任课教师:XXX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机电设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了解和使用常见的机电设备,并具备解决机电设备故障和维护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机械传动系统的定义和作用-机械传动系统的分类:齿轮传动、带传动、联轴器等2.齿轮传动系统-齿轮传动的定义和基本参数-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齿轮传动系统的组成和布置-齿轮传动系统的计算和设计3.带传动系统-带传动的定义和分类-带传动系统的组成和原理-带传动系统的计算和设计4.联轴器-联轴器的定义和分类-联轴器的基本参数和工作原理-联轴器的安装和调整5.机械传动系统的故障诊断和维护-机械传动系统的常见故障及其原因-机械传动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和技巧-机械传动系统的维护和保养四、教学安排:1.第1-2周: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第3-6周:齿轮传动系统的原理和计算3.第7-10周:带传动系统的原理和计算4.第11-13周:联轴器的原理和安装5.第14-15周:机械传动系统的故障诊断和维护6.第16-24周:实践操作和综合实验五、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述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实践操作:通过实际的装配和拆卸机械传动系统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并熟悉机械传动系统的各个部件和工作原理。
3.综合实验: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机械传动系统的组装和调整,培养其解决传动系统故障和维护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方法:1.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完成课堂作业和实验报告的质量。
2.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机械传动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掌握程度。
3.综合实验成绩:评价学生在实验室中组装和调整机械传动系统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机电设备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及发展趋势。
(2)了解机电设备的组成、结构、原理及工作过程。
(3)熟悉各类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故障排除及安全操作规程。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实践能力。
(3)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环保意识。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电设备的概述1.1 机电设备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发展趋势1.2 机电设备的组成、结构、原理及工作过程2. 机械设备2.1 机械传动系统2.2 电机及电气控制系统2.3 液压与气动系统3. 电气设备3.1 变压器3.2 电动机3.3 控制电路4. 机电一体化技术4.1 机电一体化概述4.2 传感器与执行器4.3 机器人技术5. 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与故障排除5.1 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5.2 机电设备的故障排除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
5. 网络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介绍课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2. 第3-4周:讲解机电设备的概述,包括定义、分类、特点及发展趋势。
3. 第5-6周:讲解机械设备,包括机械传动系统、电机及电气控制系统、液压与气动系统。
4. 第7-8周:讲解电气设备,包括变压器、电动机、控制电路。
5. 第9-10周:讲解机电一体化技术,包括概述、传感器与执行器、机器人技术。
6. 第11-12周:讲解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与故障排除。
机电设备概论教学设计主要教学内容一、投影仪的分类及主要技术指标1.投影仪的分类随着社会的发展,投影仪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
投影仪分类方式有很多,主要有按照应用环境、使用方式以及接口类别等三种常见方式。
(1)按照应用环境分:1)家用投影仪2)便携式商务投影仪3)手机投影仪4)教学投影仪5)专业剧院投影仪6)工程投影仪(2)按照使用方式分:按照使用方式的不同,投影仪可以分为台式投影仪、便携式投影仪、落地式投影仪、反射式投影仪、透射式投影仪、单一功能投影仪、多功能投影仪、智能投影仪和触控互动投影仪等不同类型。
(3)按照接口类别分:按照接口类别分,投影仪可以分为VGA接口投影仪、HDMI 接口投影仪、带网口投影仪等类型。
2.投影仪的主要技术指标(1)亮度项目名称典型信息类机电设备任务名称投影仪课题投影仪分类、技术指标及工作原理学时2学时教学目标1.投影仪分类及技术指标2.投影仪工作原理及安装重难点重点:投影仪分类及技术指标难点:投影仪工作原理(2)对比度(3)分辨率二、投影仪工作原理及安装与维护1.工作原理投影仪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演示和家庭影院中。
在投影仪内部生成投影图像的元件有三类,根据元件的使用种类和数目,产品的特点也各不同。
投影仪应用场合广泛,不同场合对投影仪的不同要求。
投影仪的内部构造(1)成像原理投影仪成像原理,基本上所有类型的投影仪都一样。
投影仪先将光线照射到图像显示元件上来产生影像,然后通过镜头进行投影。
投影仪的图像显示元件包括利用透光产生图像的透过型和利用反射光产生图像的反射型。
无论哪一种类型,都是将投影灯的光线分成红、绿、蓝三色,再产生各种颜色的图像。
因为元件本身只能进行单色显示,因此就要利用三枚元件分别生成三色成分。
然后再通过棱镜将这三色图像合成为一个图像,最后通过镜头投影到屏幕上。
投影仪的成像工作原理图(2)投影仪的成像特点1)满足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物距是指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是平行光入射时从透镜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2)图像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左右相反。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机电设备的定义、分类、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机电设备的兴趣,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机电设备的定义和分类。
2. 机电设备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1. 机电设备各类设备的区别。
2. 机电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机电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什么是机电设备?它们在工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解1. 机电设备的定义:机电设备是指由机械和电气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元素组成的,能够实现某种功能或完成某种任务的设备。
2. 机电设备的分类:a. 按功能分类:动力设备、传动设备、执行设备、控制设备等。
b. 按工作原理分类:机械式、电气式、液压式、气动式等。
c. 按应用领域分类: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数控设备等。
3. 机电设备的基本组成:a. 电动机:提供动力。
b. 传动装置:将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工作机构。
c. 工作机构:完成工作任务。
d. 控制系统:实现对机电设备的控制。
4. 机电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a. 电动机:通过电磁感应产生动力。
b. 传动装置:通过齿轮、皮带等传递动力。
c. 工作机构:通过运动完成工作任务。
d. 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执行器等实现对机电设备的控制。
三、课堂练习1. 列举常见的机电设备。
2. 分析某一机电设备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2. 提问: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机电设备?二、新课讲解1. 机电设备各类设备的区别:a. 动力设备:如电动机、内燃机等,提供动力。
b. 传动设备:如齿轮、皮带、链条等,传递动力。
c. 执行设备:如液压缸、气缸、电机等,完成工作任务。
机电设备概论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电设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领域。
2. 掌握机电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 熟悉机电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运行维护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机电设备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1 机电设备的定义1.2 机电设备的分类1.3 机电设备的应用领域2. 机电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2.1 机械部分2.2 电气部分2.3 控制部分3. 机电设备的工作原理及运行维护3.1 工作原理概述3.2 运行维护方法3.3 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4. 机电设备的选型与安装4.1 选型原则4.2 安装要求及步骤5. 机电设备的创新与发展5.1 技术创新5.2 产业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电设备的基本概念、分类、组成部分、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机电设备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实验操作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机电设备选型、安装和创新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机电设备概论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
3. 视频资料:收集相关机电设备的工作原理、运行维护等视频资料。
4. 实验室设备: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电设备基本概念、分类、组成部分等知识的掌握。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室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机电设备概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 第1-2周:机电设备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第3-4周:机电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3. 第5-6周:机电设备的工作原理及运行维护4. 第7-8周:机电设备的选型与安装5. 第9-10周:机电设备的创新与发展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机电设备概论教学设计二、挖掘机的分类1.2.3.4.5.6.7.【想一想】正铲式挖掘机与装载机有什么区别?机电设备概论教学设计底盘组成及功能底盘支承整个挖掘机的上部重量,是行走和转向的动力源泉与执行机构,把驱动轮传递的动力转变为牵引力,实现整机的行走,同时支承工作装置挖掘上部平台功能及结构上部平台总成从结构上分为平台、液压系统、动力系统、空调系统、电气系统、配重、覆盖件和驾驶室八部分,此外,还有灯罩板、硅油减震、蓄电池盖等零件。
功用主要是支承整个上部各结构部件,铰接工作装置,是工作装置支撑点,是整个挖掘机的工作平台。
回转速度是指挖掘机空载时,稳定回转所能达到的平均最大速度。
阶段、恒定阶段、减速阶段。
对于一般的挖掘工作来说,这种挖掘机在的范围内工作时,回转马达有加速或减速,当转到270°到360°范围内时,总功率:指在没有消耗功率附件,如消音器、风扇、交流发电机及空气滤清器的情况下,在发动机飞轮上测得的输出功率。
有效功率:指在装有全部消耗功率附适用工矿铲斗类型物料比重一般建设用直边铲斗 1.5t/m3--1.8t/m3采石场矿山专用曲边铲斗 2.0t/m3履带板机电设备概论教学设计机械发动后,禁止任何人站在铲斗内,铲臂上及履带上,确保安全生产。
挖掘机在工作中,禁止任何人员在回转半径范围内或铲斗下面工作停留或行走,非驾驶人员不得进入驾驶室乱摸乱动,不得带培训驾驶员,以免造成电器设备的损坏。
2.日常维护注意事项(1)首先先检查外观以及机械底盘有无异样,以及回转支承是否有油脂流出,再检查减速制动装置以及履带的螺栓紧固件,如果是轮式挖掘机就需要检查轮胎是否有异样,以及气压的稳定性。
(2)查看挖掘机斗齿是否有较大磨损。
(3)查看斗杆以及油缸是否有裂纹或漏油现象。
检查蓄电池电解液,避免处于低水平线以下。
(4)空气滤芯器是防止大量含尘空气进入到挖掘机的重要部件,应该经常检查清洗。
(5)经常查看燃油,润滑油,液压油,冷却液等,是否需要添加,并且最好按照说明书的要求选择油液,并保持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