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奈保尔小说《半生》中的女性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西方女性主义作品赏析女性主义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运动,旨在解决和消除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在西方文化中,女性主义作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从文学作品到电影,从艺术作品到音乐,女性主义作品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西方女性主义作品,并对它们进行赏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义。
西方文学中有许多女性主义经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之一是《简爱》。
这部小说由夏洛蒂·勃朗特创作,讲述了一个女孩简·爱从小到大的成长故事,她在一个男权社会中奋发图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简爱》被认为是一部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因为它强调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以及对性别不平等的反抗。
另一个重要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灯下人》。
这部小说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女性的成长故事,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通过主人公克拉丽莎的视角,伍尔夫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她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除了文学作品,女性主义在电影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部著名的女性主义电影是《色戒》,由导演李安执导。
这部电影改编自王佳芝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女性在战争年代的中国社会中的生存与挣扎。
影片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性别和权力的关系。
《色戒》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揭示了战争对女性的影响,以及她们在男权社会中的处境。
在艺术领域,女性主义作品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著名的女性主义艺术家芙里达·卡罗是女性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作品以女性的身体和性别为主题,探讨了女性在艺术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卡罗的作品通过女性的视角,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挣扎和反抗,同时也呼吁对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关注和反思。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音乐领域中的女性主义作品。
著名的女性主义音乐人比约克是女性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音乐作品以女性的声音和情感为主题,探讨了女性在音乐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女性主义文学赏析女性主义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旨在探讨女性在社会、家庭、个人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利,以及女性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传达了对性别平等、女性权益和女性自我认同的关注和呼吁。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以及主要特点等方面展开探讨,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女性主义文学的精髓。
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女性开始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探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主义文学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
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包括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弗吉尼亚·吴尔芙、爱丽丝·沃克等,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探讨了女性在家庭、职场、政治等方面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中,不乏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作品。
比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通过对一个虚构的极权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描绘,探讨了女性被剥夺权利的现实,引起了人们对性别歧视的深思。
弗吉尼亚·吴尔芙的《达洛维夫人》,则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思想深度,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对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爱丽丝·沃克的《紫色》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人的故事,揭示了黑人女性在美国南方种族歧视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女性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包括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对性别歧视的批判、对女性自我认同的探索等。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往往以女性视角展开叙事,揭示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呼吁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女性主义文学批判了传统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强调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倡导女性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
女性主义文学通过文学作品,唤起了社会对性别议题的关注,推动了女性权益的进步和社会的性别平等。
总的来说,女性主义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灵异推拿师》的空间叙事与甘涅沙的成长解读
郭紫君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4()2
【摘要】《灵异推拿师》是维·苏·奈保尔早期的作品之一,小说以幽默的语言风格讲述了主人公甘涅沙几番辗转,最终名声大噪,成为英国荣誉勋章获得者的故事。
空间位置的变换与甘涅沙的人生转折有着紧密的联系。
空间变化与甘涅沙成长的联系不仅预示着甘涅沙的命运起伏与人生态度的变化,也反映了印度移民在特立尼达艰难的生存处境和面临的文化冲突与心灵困境。
【总页数】3页(P193-195)
【作者】郭紫君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奈保尔《灵异推拿师》的女性主义研究
2.奈保尔《灵异推拿师》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3.奈保尔《灵异推拿师》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4.奈保尔《灵异推拿师》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5.连接现实世界和平行空间的“阿德涅”彩线--论《送你一朵小红花》的成长叙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文学作品解读在当代社会,女性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
它试图揭示和批判男权主义的社会结构和性别不平等,并争取女性的平等权利和地位。
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也渗透到了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家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探讨和呈现女性的经历和命运。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解读几部经典文学作品。
首先,我们来看看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
这部小说以女性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为中心,通过她的眼睛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女性的境遇和束缚。
女性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婚姻成为她们最重要的生活目标。
然而,伊丽莎白并不甘于成为一个被动的结婚对象,她追求真爱和自我实现。
通过她的坚持和勇气,奥斯汀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权利和自主性,同时也批判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
接下来,我们转向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
这部小说以孤儿奥利弗为主角,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贫穷女性的悲惨命运。
女性在那个时代往往被视为弱势群体,她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容易受到剥削和虐待。
狄更斯通过描写奥利弗与一系列女性角色的互动,呈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受压迫的现实。
同时,他也通过一些女性角色的坚韧和勇气,传递了女性主义的力量和希望。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雨果的《悲惨世界》。
这部小说以让-巴尔济·悲惨世界为主线,通过描写法国19世纪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展示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艰难处境。
女性在社会中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
雨果通过描写女性角色的命运和奋斗,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
他呼吁女性争取平等和自由,为女性主义事业发出了强烈的声音。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这部小说以一个家庭为背景,通过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身份。
伍尔夫以独特的意识流手法,展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压抑和束缚。
她通过女性角色的自我反省和追求自由,呼吁女性摆脱社会对她们的限制和期望,追求真正的自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参考论《红字》中海斯特的女性主义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女性人格的双重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比分析凯瑟琳和简爱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从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多丽丝莱辛:论女性主义的发展——对比两位作家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对“细密画”的背叛亦或拯救?——从《我的名字叫红》看文明冲突下的阵痛《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两个女主人公的道德沦丧的探析从自我认同角度再析《简爱》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二战后美国摇滚乐的发展及影响A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Elizabeth—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Jane Eyre and Pride and Prejudice人文主义的悲壮颂歌——哈姆雷特与古典人文主义研究简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特征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美国俚语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从奥斯丁和伍尔夫看英国女权主义思潮的演变解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商业社会——对《巴比特》的人物性格及讽刺手法的分析《老友记》中言语幽默的修辞学思考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当代启示论童话《小王子》的象征创作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从文体风格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论修辞在广告语中的运用和翻译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n Sp eechA Probe into Assisting Func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Texts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白鲸》与《老人与海》中的海之意象分析接受美学视角下美剧《吸血鬼日记》的字幕翻译—以疑问句为例《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小女孩所承受的三重歧视《追风筝的人》作为成长小说的的体裁分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动物意象研究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ldren’s Characters in Dickens’ Three Novels《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福尔摩斯历险》所折射的英国侦探小说的要素双语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如何通过教师提问促进课堂互动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的生死观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从女性视角看男权主义下的婚姻秩序——以《苔丝》为例米字旗下的荣耀与忐忑——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社会价值观《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论中英日常礼貌用语的差异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人物刻画从《劝导》主人公形象看奥斯丁创作思想新特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重生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手法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杀死一只反舌鸟》文本和电影的比较研究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从伊登和盖茨比之死探析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中英道歉策略对比研究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分析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Study of English Borrowing from Chinese词组词汇学习方法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主义意识汉民族节日名称英译中的文化价值取向研究理智胜于情感The Analysis of Hesitation in Oral Communication论夏绿蒂勃朗特与简爱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女性意识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中式菜单英译的研究分析场独立与场依赖对任务型教学的影响《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现代主义主题中英禁忌语比较分析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探析《恋爱中的女人》之主题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英文歌曲在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方面的作用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美国的黑色幽默《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对高中生英语听力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和分析中西见面礼节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从华裔女性文学看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融合——以华裔女作家林湄及其作品《天望》为例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探讨《根》中黑人与美国人的根论《哈利波特》中的情感结构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分析试析商务英语的修辞特征及其汉译隐喻认知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用合作原则分析男性广告语的诉求A Brief Study on Brand Name Translation广告语篇中的预设分析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区别中文标语翻译的语用学视角从餐桌礼仪中的非语言交际角度看中英文化差异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的成长《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织工马南》中的象征意义《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从self(自身)相关词看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分析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论《红字》中体现的清教思想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中美之间宴请礼貌原则的差异以及其产生原因《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分析论法律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On Elizabeth’s Rebellious Spirit in Pride and Prejudice爱情,悲剧和战争——《永别了武器》关键元素的分析中美两国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比较A Brief Study on the Language Feature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ntracts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以读促写”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教学法研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玛姬的性格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海明威作品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唯美主义《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A Study on the Game Teaching Strategy for English Y oung Learns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On Application of TBLT to Junior High School Oral English Teaching《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远离尘嚣》人物分析及悲剧写法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阿法——《多芬的海》中的加勒比人从文化差异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电影片名的翻译《美国悲剧》中的对比手法运用研究The Positive Image of the Mouse:A Study o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思维对汉英句子结构的影响---以《飞蛾之死》及其译文为例《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欲望分析“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开题报告+论)《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春晚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和修辞学研究(开题报告+论)论世纪年代以来美国文化冲击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教育策略改革的应对措施Lost Generation Writers and Chinese After-s WritersAn Analysis of Word Formation of China English浅谈时代背景对于《飘》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希望和宿命论之间的挣扎-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形象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校训的汉英翻译原则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英婚姻习俗的对比研究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文化差异对于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从电影《阿甘正传》分析委婉语的交际功能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从《道连格雷的画像》谈唯美主义艺术观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游戏设计和组织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论童话《小王子》的象征创作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的比较分析及发展趋势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悲剧性的差异从美狄亚和伊阿宋的故事探究希腊悲剧的复仇情节概念隐喻在英语专业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作者: 聂薇
作者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出版物刊名: 当代外国文学
页码: 109-114页
主题词: 奈保尔;《半生》;沿袭与超越
摘要:英国当代作家奈保尔在2001年获诺贝尔奖两周后推出的小说《半生》记录了主人公威利·钱德兰漂泊、寻找但没有成就的尴尬半辈子。
作者沿袭了一贯的反映后殖民时期边缘人寻根、焦虑但无所适从的主题,对印度的消极避世文化和非洲殖民统治结束前后的混乱进行了讽刺与批评。
但《半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描写的父子关系由蔑视到认同,象征了作者内心与印度母文化的和解,与之同时,对非洲“混血儿”社会的同情以及对非·洲“复活”力量的颂扬体现了老年奈保尔的宽容。
基于此,《半生》是奈保尔对自己创作和人生的总结,是沿袭,更是超越。
外国文学叙事写实特征的研究——以奈保尔小说为例施旭 李文军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奈保尔在《半生》中将现实情境与创作虚构相结合。
半自传体的运用使得作者将自身经历与真实世界加入作品创作。
通过研究作者写实手法的运用,发现在后殖民时代人们所面临的对身活的困惑和对理想与现实的迷茫,使主题更容易被读者了解和接受,从而更好发挥文学作品的作用。
关键词:奈保尔;文学作品;叙事性;叙事写实手法本文以《半生》为例来进行叙事写实特征的研究。
该作品奇特的叙事手法在给读者带来些许困惑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愉悦的阅读体验,加深读者的参与感,从而更有利于传达作者的想法。
文学作品要在想象基础上连接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瓦特指出,一个生动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复制现实生活。
”[1]虚拟故事和真实叙事相结合更有利于塑造出真实的人物。
在叙事环境中,人物是虚构的,但是人物的写实性会让读者感受到故事里的世界是一个真实世界,从而产生了小说描绘现实的错觉。
一、印度和非洲在小说中,作者奈保尔仔细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形象来传递在半殖民地生活的人们对生存的态度。
作者在描写印度生活时,选取了有鲜明特点的人物。
在小说中,具有写实特质的小说“反映了现实中存在的势不可挡的社会问题。
”[2],通过他们之间的冲突来展现这一背景下的人们的真实生存世界。
首先,威利祖父就是传统的代表人物。
他在王廷工作一生,并且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继承这样一份稳定且体面的工作,这样就可以继续保留作为婆罗门家庭的尊严。
其次,威利母亲的舅舅则是代表革新一派的人物。
舅舅是一名造反派成员,在工人中很有威望。
在威利父亲与母亲的婚姻上舅舅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在威利的小家庭中,作者安排了两个对立面的人物形象,这让读者在阅读时体会到更有真实感的画面。
对于非洲部分的故事和人物塑造,奈保尔大部分是以他在各地游历的经历为创作基础进行人物塑造的。
把真实存在的东西放入小说里,这使虚构出来的人物具有真实性。
论《米格尔街》中的边缘人物作者:惠慧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20年第02期摘要:《米格尔街》是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的早期代表作品。
小说以生活在其中的小主人公“我”的童年经历为线索,叙述了米格尔街上那些精神恍惚、行为怪异的人物,他们身在特立尼达,因为被殖民太久而没有传承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而殖民他们的国家也并没有给他们文化上的认同感,导致他们对自身充满疑惑,不断去效仿他人,没有任何的安全感。
面对他们人生中呈现的那种充满着激情与悲伤的狂欢化状态,人们不得不去思考殖民地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冲突,不得不去探究边缘人物内心的空缺感。
研究《米格尔街》中的边缘人物,不仅是对殖民地人民精神家园的一种关怀,也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意义的一种探索。
关键词:殖民地;边缘化;《米格尔街》;悲剧性本文主要论述《米格尔街》中的边缘人物,以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首府西班牙港为背景,分析居住在殖民地地区一系列边缘人物的生活状态。
这部小说里曾写道:“要是陌生人开车经过米格尔街时,只能说一句:‘贫民窟!’”但是居住在那里的人却把这条街看成一个世界。
我们不难看出生活在米格尔街上的人过着一种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的生活,而那种被边缘化的生活和人物正是本文研究的主体。
本文将从殖民地文化、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划分、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等多个理论出发,结合作品以及相关文献探究那些根植于边缘人物身上琐屑的理想、欲望以及人生追求,并通过对《米格尔街》中边缘人物的悲剧根源进行反思,谈谈人生之中不可规避的挫折以及理想的价值。
一、奈保尔的人生经历及其对《米格尔街》的影响维·苏·奈保尔于1932年8月17日出生在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记者,奈保尔在他的影响下自小就喜爱文学,长大以后成了一名专职作家。
有人评论他为“我们这个时代极为少见的,一直而且仅仅依靠写作而生的作家中的一个”。
奈保尔中学毕业后获得了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的奖学金,大学毕业后不久就以童年生活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说《米格尔街》,这部小说让他一举成名。
评奈保尔小说《半生》中的女性主义
作者:陆璐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5期
摘要:英国当代作家奈保尔的《半生》是在他2001年获得诺贝尔奖两周后推出的。
小说中作者沿袭了一向描写一群边缘人士在后殖民时期无奈、迷茫想要寻根的基本现状。
深刻的对印度消极避世文化和非洲殖民统治结束前后的混乱进行了批评与讽刺。
《半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塑造了一些女性形象,她们更愿意自己主导自己的命运,比起某些男性来,更具魄力和决断力。
关键词:奈保尔;《半生》;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陆璐(1978-),女,重庆开县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5-0049-01
奈保尔在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两周后出版《半生》这部作品。
小说叙述了流亡知识分子威利·钱德兰失败尴尬的半生经历。
威利的父亲降生于印度一个种姓家庭,因受圣雄甘地的感召,娶了一个低种姓女子为妻(尽管他并不爱她),并生下一儿一女,即威利和他妹妹。
20岁时,威利通过父亲的关系去英国伦敦一所大学求学,在即将毕业之际,未来一片茫然,他遇见一个充分肯定他、爱他并跟他结婚的阿娜,和她一起去了非洲。
在非洲的十八年,威利希望在此找到心理慰藉,但是没有。
于是他最终离开了阿娜,投奔德国的妹妹。
国内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评论有如下几种:潘敏芳在其论文中评论到《半生》通过对主人翁威利毫无作为的半生生活的叙述展示了一个多种文明冲突的多元文化世界,多种文明都已登记上历史舞台,但西方文明仍占据主导地位,并通过经济、文化、政治等和方面左右着第三世界国家。
“林勃”是小说中男主角所拥有的一种生活状态,李雪在论文中也主要阐述和分析了这一观点。
在她的论文中,详细的剖析了这部小说中男主角的生存状态。
奈保尔在在这部小说中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个多文化背景下的混乱的社会。
稳重萨鲁吉尼所说过的“置身于一群陌生人中”,在这个世界里,性别关系错位,帝国作为世界的中心地位被消解,文化身份处于迷失状态。
正式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奈保尔是典型的后殖民主义作家。
在他的作品里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于,父权制、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反感和无情批判。
即“在他所特有的后结构主义的语境中,反父权制同反殖民、反帝国主义的斗争自然而然地汇流,成了时代赋予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的重要使命”。
与第三世界国家男性不同,其中的女性们则更多地必须承受着父权、夫权的性别歧视,与第一世
界国家女性不同的又是,她们还被殖民霸权主义的无情压迫。
在生存地位上已经是夹缝的她们自然长期以来也不会拥有原本应得的政治地位,变成了沉默的他者、空洞的能指。
在后殖民地主义和女性主义已经联姻的大环境下,考察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男女关系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Robert Hemenway曾经指出“奈保尔看起来不能够创造优雅迷人的女性形象,因为这些女性可能会给他的作品中的政治上无能的并且屡受挫败的男主角带来些希望。
奈保尔一直试图告诉他的读者,现代男女,面临着地球重新回归丛林状态、面临着国家在游击战和种族灭绝中自己我毁灭,很难在爱、性和婚姻的纽带中获取安慰”。
威利的母亲身份低微,小时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在威利父亲的学校进行学习和生活。
威利的父亲蒙受甘地的感召,取她为妻。
当有人注意到这一点时,威利的父亲顿时六神无主。
然而威利的母亲处之坦然,且未雨绸缪。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威利的母亲嫁于威利的父亲是有筹划和目的性的,因为她是两人中“有活力和计谋的一个”。
威利母亲的出身不好,威利夫妇相互之间更加没有交流和恩爱,甚至于威利父亲相对其他人来说更加对其妻子不屑一顾。
然而威利母亲接受了当代的革命观点,有了男女平等论这个概念。
这个与原有世界截然相反的概念间接说明了女性地位的不断上升。
在西方人眼中,东方世界里的女性地位从属于男性地位;而在现实中,威利的母亲在婚后对文化新知识的渴望而威利的妹妹也情愿通过“跨国婚姻”摆脱自己的命运。
威利的妹妹萨鲁吉尼,这名字反映了威利父亲对妻子的完全藐视,就是因为他的这个女儿“长得像极了她母亲。
就像天赐的惩罚。
”这些现状深刻描述了当时第三世界女性的共同命运,即她们甚至于都不被字的父亲所疼爱和器重,仅仅是因为她们的出身使得她们在当时的社会里不可能有好的命运。
要摆脱这些只能是靠奇迹,奇迹就是“跨国婚姻”。
相反的在威利妹妹观点里,她父亲只不过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
最后萨鲁吉尼远嫁德国,甚至于威利还要寄之于篱下依靠自己的妹妹不说,其妹妹的居所还成了威利的避难所。
倒了伦敦以后,威利虽然沾染了他朋友的女友,但是威利始终失败与对女性的地位关系,甚至于就连妓女都对他指手画脚。
西方女性的性强势使威利无所适从,大学毕业后,他决定离开伦敦。
葡萄牙非洲混血的阿娜在读了威利写的文章后与之产生共鸣,两人因此而相识。
后来,两人一到去了非洲。
在非洲,威利任然要依靠阿娜才能得以生存:他住阿娜外公留下的房子,与阿娜的朋友交朋友,在阿娜的帮助下找到丢失的护照。
后来,在非洲独立革命爆发这际,威利离开了阿娜,阿娜独自留下来继承外公的产业。
女性在这里表现出一种气魄,一种女强人的姿态。
《半生》中奈保尔塑造的这些的女性形象在文中虽然没有较大的篇幅累述,因为她们没有相应的社会和生活地位。
她们虽处不同的社会背景,但都有着非凡的智慧和独立精神。
尤其是这些第三世界国家里的女性,她们渴求知识,追求幸福,表现出比男性同伴更出色的个性。
反映出奈保尔的作品中,后殖民地时期在第三世界国家里的女性们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革命浪潮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潘敏芳彭贵菊. 多元文化背景下解读奈保尔的小说《半生》[J]. 世界文学评论,2011: 115--117
[2]、李雪. “林勃”状态中父与子的寻家之旅 [J]. 北方论丛,2004(3): 48-50
[3]、罗婷,等著.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业出版社,2004.
[4]、 Hemenway, Rober. Sex and Politics in V. S. Naipaul. Studies in the Novel, 1982: 189-202
[5]、 Bruce King. V. S. Naipaul [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3: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