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西医诊断和中医证型关系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27.66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诊断学与西医诊断有何不同在医学的领域中,中医诊断学和西医诊断是两种各具特色的诊断体系,它们在理论基础、诊断方法、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医诊断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建立在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上。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同时,人体与外界环境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的变化会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产生影响。
因此,中医在诊断疾病时,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健康状况,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收集病情资料。
望诊是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方面来获取诊断信息。
例如,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红润有光泽,眼睛是否有神,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等,都能反映出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功能的盛衰。
闻诊则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咳嗽、语言等声音的变化,以及身体散发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询问其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情况,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切诊主要是指脉诊和按诊,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脉象的变化,从而推断体内气血、脏腑的功能状态;按诊则是通过按压身体的某些部位,了解有无疼痛、肿块等异常情况。
中医诊断学的特点之一是强调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通过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从而确定证型。
例如,同样是感冒,中医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等,辨证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这种诊断方法注重个体差异和疾病的动态变化,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西医诊断则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依赖于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检查。
西医在诊断疾病时,通常首先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既往病史等。
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如 X 光、CT、MRI 等)、病理检查等,以获取客观的诊断依据。
解析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范铁兵高俊峰中国中医科学院《金匮要略》书中引用这样一段话:“(第一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第二段)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我血燥而洪,壅于上焦,充斥于肺),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我肝阳亢)。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我注:如甲亢为肝实病,传脾表现为“风消土”(沙漠化,风化土石);肝炎为肝虚病,传脾表现为“木不活土”(脾气不行,黄疸肝炎。
‘亢则害,承乃制’,今肝气不能够承于脾土之下,则土亢而为害,土黄弥漫)。
对于本条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多数医家以五行相乘相克理论来解释。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不全面,不能揭示其内在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故略陈己见,恳请同道斧正。
从医学源流角度来理解:其理论来源于两个观点,一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观点。
二是《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
"《难经·七十七难》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即已病防传的观点。
从整体观念角度来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实现的。
在生理情况下,五脏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在病理情况下,五脏病邪相互影响、互相传变。
因此,当一脏发病后,治疗必须照顾整体,即在治疗本脏病变的同时应积极调治其他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软件工程与应用, 2015, 4(5), 96-100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5 in Hans. /journal/sea/10.12677/sea.2015.45013Exploratory Research onAssociation Rules about ElectronicMedical Records of TCM Liver DiseaseDan Xie, Siqi Wang, Yuwei Wang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Email:tonghua123@Received: Sept. 30th, 2015; accepted: Oct. 14th, 2015; published: Oct. 21st,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rule and decision tree classification of data mining technology on diagnosis of TCM liver diseases. Method: To collate and screen the data about hospitalization medical records of TCM liver disease, and use Weka to carry on the data mining analysis, which mainly uses Apriori algorithm in association rules and C4.5 algorithm in decision tree classification. Result: Ten rules were found and the decision tree of the common TCM liver disease was generat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 examination information and TCM di-alectical treatment has been give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data mining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from the doctors.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in disease diagno-sis based on the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which has certain practical value.KeywordsTCM Liver Disease,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Data Mining中医肝病电子病历病证关联分析探索性研究解丹,王斯琪,汪玉薇湖北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Email: tonghua123@收稿日期:2015年9月30日;录用日期:2015年10月14日;发布日期:2015年10月21日解丹等摘要目的:探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与决策树分类在中医肝病诊断中的应用。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733-病毒性肝炎的中
西医结合防治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1、者血清中只有抗-HBs、抗-HBc、抗-HBe阳性时应考虑()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重型肝炎
D、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正确答案]
2、下列哪一项不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A、输血或血制品途径
B、粪口途径[正确答案]
C、注射途径
D、母婴传播
3、下述抗HBe阳性时的临床意义描述错误的是()
A、急性自限性肝炎时,与抗HBs同时出现,表现HBV复制减少
B、说明HBV前C基因可能发生了突变
C、抗HBe长期存在时,提示HBV-DNA己和宿主DNA整合
D、代表对HBV感染有免疫保护力[正确答案]
4、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理变化是()
A、肝细胞发生碎屑状坏死
B、肝细胞灶性坏死
C、大量肝细胞坏死[正确答案]
D、纤维组织增生
5、下列检验中对重型肝炎诊断价值最小的是()
A、血清ALT
B、血清胆固醇明显降低[正确答案]。
国医大师周仲瑛重视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治临床经验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的临床治疗经验。
方法分析经周老收治的428例慢性肝病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将证型、症状、证素、体征及药物等临床数据规范性处理,以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周老的慢性肝病临床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并分析湿热瘀毒证与其他证型间的相关性。
结果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脾虚、肾虚、肝郁等主要证素间关系密切,湿热瘀毒证是肝病常见的临床基础证型,其次是伴随肝脾不调证和肝肾阴虚证。
结论以清化瘀毒法为基础,兼顾肝脾调养和肝肾滋养法是周老诊治慢性肝病的主要经验方法。
关键词:周仲瑛;慢性肝病;湿热瘀毒证;清化瘀毒;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13(2016)08-0222-02周仲瑛(1928一),男,教授,主任医师,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上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长期期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在科研上作中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实践为基础,总结与归纳病证的病理特点、诊治规律。
先后主持国家级、部级、省级以上课题24项,已取得研究成果18项,获科技进步奖13项。
全国名老中医周仲瑛教授对慢性肝炎研究甚深,“瘀热论”是基础,湿热瘀毒郁结是慢性肝炎发病的始动因素,且贯穿于该病始终,因此,慢性肝炎病理性质主要属于邪实[1]。
湿热和瘀毒郁久,伤耗人体内正气,气血阴阳损亏,导致肝脾共伤,进一步伤及于肾,发生肝阴肾虚,或脾阳肾虚的证候,因此慢性肝炎多表现为邪实正虚,虚实夹杂[2]。
辨证分为湿热瘀毒证和正虚毒郁证两种证型,采取清瘀化毒法和扶正清化法证治。
为了进一步探讨周老的临证经验方法,本研究整理周老经治的428例完整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周仲瑛教授诊治的428例慢性肝病患者的全部完整病历资料,其中男223例,女205例;年龄18~73岁,平均( 35.7± 11.4)岁;病程1.5~23年,平均7.4年;72例就诊1次,161例2~ 5次,138例6~ 10次,57例10次以上;387例慢性乙型肝炎,27例慢性丙型肝炎,11例慢性乙、丙混合感染,3例慢性乙、丁型混合肝炎;慢性肝炎为161例,慢肝肝纤维化为203例,肝炎肝硬化为64例;其中包含33例合并胆囊炎,14例胆囊息肉,7例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