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射频识别RFID中间件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13
RFID中间件的原理与应用1. 介绍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通信实现物体自动识别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库存追踪等领域。
RFID中间件是在RFID系统中起到连接和协调作用的软件模块,负责处理各级硬件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
本文将介绍RFID 中间件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2. RFID中间件的工作原理RFID中间件作为RFID系统中的核心组件,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处理:2.1 数据采集RFID系统由一组RFID读写器和一组RFID标签组成。
RFID读写器通过射频信号与标签进行通信,读取标签上的信息。
RFID中间件负责接收RFID读写器发送的原始数据,并解析出标签的唯一标识符(UID)和其他相关信息。
2.2 数据处理RFID中间件将解析出的标签信息与预先定义的数据模型进行匹配,并进行逻辑处理。
根据应用需求,RFID中间件可以进行数据筛选、过滤、转换等操作,确保只有符合条件的数据被传递给上层应用。
2.3 数据分发RFID中间件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网络协议传输给上层应用,实现数据的实时传递和共享。
同时,RFID中间件也可以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供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查询使用。
3. RFID中间件的应用场景RFID中间件在各个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3.1 物流管理在物流管理中,RFID中间件可以实时监测货物的运输状态和位置信息。
通过与其他物流管理系统的集成,可以对物流过程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控,提高物流效率和准确性。
3.2 库存追踪RFID中间件可以用于库存管理系统中,通过标签识别技术准确地追踪和管理库存。
可以实时监测库存数量、位置和状态,并提供库存报告和预警信息,帮助企业做好库存管理和补货决策。
3.3 资产管理许多企业需要对资产进行监控和管理,如设备、机器等。
RFID中间件可以与企业的资产管理系统集成,实现对资产的实时监测、追踪和管理。
通过RFID技术,可以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
简述射频识别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射频识别系统(RFID)是一种利用无线电频率进行数据传输和识别的技术,通过将电子标签(RFID标签)与读写设备(RFID读写器)相连接,实现对物体的自动识别和跟踪。
射频识别系统由标签、读写器和中间件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无线电信号的相互作用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识别。
射频识别系统的构成包括标签、读写器和中间件。
标签是射频识别系统的核心部件,它由芯片和天线组成。
芯片用于存储和处理数据,天线用于接收和发送无线电信号。
读写器是与标签进行通信的设备,它可以发送指令给标签,并接收标签返回的数据。
中间件是连接读写器和企业信息系统的软件,它负责将读写器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管理。
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无线电信号的相互作用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识别。
当读写器发出无线电信号时,标签的天线接收到信号并激活芯片。
芯片接收到信号后,根据预设的指令进行处理,并将相应的数据发送回读写器。
读写器接收到标签返回的数据后,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管理,并将数据传输给中间件进行存储和分析。
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
在主动模式下,标签需要自带电源,可以主动发送信号给读写器。
这种模式下,标签的传输距离较远,但成本较高,只适用于一些特定的场景。
在被动模式下,标签没有自带电源,需要依靠读写器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来激活和传输数据。
这种模式下,标签的传输距离较短,但成本较低,更加适用于广泛的应用场景。
射频识别系统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中,射频识别系统可以实现对货物的快速识别和跟踪,提高物流效率和准确性。
在零售业中,射频识别系统可以实现对商品的快速盘点和库存管理,帮助商家提高库存周转率和降低成本。
在智能交通领域,射频识别系统可以实现对车辆的自动识别和收费,提高交通流畅度和管理效率。
此外,射频识别系统还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医疗健康、安全防护等领域。
射频识别系统是一种利用无线电频率进行数据传输和识别的技术,通过标签、读写器和中间件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物体的自动识别和跟踪。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名词解释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非接触式自动识别的技术。
通过内置或粘贴电子标签,物品能够被自动识别,无需人工干预。
RFID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供应链管理、零售、制造、医疗、交通等众多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在RFID系统中,电子标签附着在待识别的物品上,包含有存储信息的芯片和天线。
电子标签通过与RFID读写器之间的无线通信进行信息交换。
当RFID读写器发出的无线电波覆盖范围内,电子标签能够接收信号并从中获取能量,从而实现非接触式通信。
RFID读写器负责发送无线电波并接收来自电子标签的信号。
根据应用需求,RFID读写器可以是固定式或手持式,可以同时读取多个电子标签,大大提高了识别速度和效率。
RFID技术的优势在于非接触式识别、快速批量识别、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
同时,RFID技术能够实现物品的实时跟踪和追溯,提高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控性。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RFID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简述rfid中间件的功能-回复RFID中间件是一种软件系统,用于管理、监控和整合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它作为RFID系统的核心,提供了多种功能和服务,用于优化RFID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共享。
本文将逐步介绍RFID中间件的功能和应用。
首先,RFID中间件的主要功能之一是RFID数据采集和处理。
通过RFID 中间件,用户可以方便地配置和管理RFID阅读器,以收集物体或标签上的RFID标识信息。
中间件可以提供实时的RFID数据采集功能,将RFID 读取器的数据转换为标准格式的RFID标识信息。
其次,中间件还能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校验、过滤和整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这些功能对于各种RFID应用场景,如物流管理、库存追踪和资产管理等都非常重要。
RFID中间件还能够提供RFID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功能。
通过中间件,用户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RFID数据,以获取物体的位置、运动轨迹和状态等信息。
例如,在物流管理中,RFID中间件可以追踪货物的流向和在供应链中的停留时间,从而帮助企业优化物流运作和提高效率。
同时,中间件还能够将RFID数据与其他系统集成,如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管理)、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和WMS(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仓库管理系统)等,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协同处理。
此外,RFID中间件还可以提供RFID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功能。
通过中间件,用户可以将RFID数据保存在数据库或云存储中,以便随时查询和回溯。
中间件可以管理和维护RFID数据的存储结构,并提供高效的数据检索和访问接口。
在大规模的RFID应用中,中间件还可以支持分布式存储和集群部署,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容错性。
无线射频识别的频率标准与技术规范教材概述无线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技术进行身份识别、物体追踪和数据获取的技术。
它通过无线射频信号来识别和跟踪物体,无需物体与读写器之间的实际接触,因此具有许多应用潜力。
在RFID系统中,频率标准和技术规范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和互操作性至关重要。
本教材将介绍无线射频识别的频率标准与技术规范,帮助读者理解并正确应用RFID技术。
1. 无线射频识别基础1.1 RFID系统组成•标签(Tag):由天线和芯片组成,用于存储和传递数据。
•读写器(Reader):用于与标签进行通信,读取和写入数据。
•中间件与应用系统:用于处理和管理RFID系统所产生的数据。
1.2 RFID通信方式RFID系统可以使用不同的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常见的方式包括:•低频(LF)通信:工作频率125kHz,适用于短距离通信,常用于动物标识和车库门控等场景。
•高频(HF)通信:工作频率13.56MHz,适用于中距离通信,常用于门禁和支付系统等场景。
•超高频(UHF)通信:工作频率860-960MHz,适用于长距离通信,常用于物流跟踪和库存管理等场景。
•微波(Microwave)通信:工作频率2.45GHz,适用于长距离通信,常用于电子收费和智能交通系统等场景。
1.3 国际标准组织与RFID标准国际标准组织对RFID技术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以保证不同厂商的RFID系统可以互操作。
常见的RFID标准如下:•ISO 14443:涵盖了HF RFID系统和接触式智能卡的通信协议和物理特性。
•ISO 15693:涵盖了HF RFID系统的通信协议和物理特性,适用于非接触式智能卡和物品识别等应用。
•ISO 18000:涵盖了UHF RFID系统的通信协议和物理特性,适用于物流跟踪和库存管理等应用。
2. RFID频率标准2.1 低频(LF)频率标准低频RFID系统使用125kHz的工作频率,其主要特点如下:•适用于短距离通信,通信距离一般在几厘米到几米之间。
物联网关键技术有哪些-有什么-包括什么随着物联网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其包涵的技术也逐渐应用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有: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无线节点技术;地面通信网络;空间卫星通信网络;通信协议;中间件技术等。
1.感知层的关键技术①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俗称电子标签(E-Tag),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自动识别技术。
RFID系统由射频标签、读写器和应用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射频标签由天线和芯片组成,每个芯片包涵唯一的识别码。
读写器是依据必须要使用相应协议来读写标签信息的设备,通过网络系统进行通信,从而完成对射频标签信息的采集、解码、识别和数据〔管理〕,有手持式和固定式两种。
应用系统主要完成对数据信息的存储和管理,并能对标签进行读写控制。
②无线节点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功能组成在不同的应用中有所不同,但一般由数据采集模块、处理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定位系统、运动管理器和能量供应模块组成。
每个节点是一个微型的嵌入式系统,具有网络节点的终端和路由器的双重功能。
除了本地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外,它还必须存储、管理和融合从其他节点转发的数据。
2.网络层的关键技术①地面通信网络在通信层,物联网承载网正从人与人的连接走向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连接,万物互联是一种必定的趋势。
它要么是有线传输,要么是无线传输。
②空间卫星通信网络物联网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无法为大面积或特定领域(如沙漠、海洋等)提供高发度、全覆盖的实时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服务,导致这些地区的物联网应用缺乏必要的远程通信网络支持。
此外,在严重的灾害条件下,地面基础设施容易遭到破坏和损毁,地面应急网络建设不便,这使得物联网应用和灾害应急监测受到限制。
卫星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正好可以弥补移动通信网络的不够。
3.应用层的关键技术①通信协议物联网的价值在于智能服务或业务的应用。
物联网不是一个 "单一的、孤立的 "网络,它与现有网络进一步融合,延伸并应用于各种网络环境,构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其核心基础是业务应用协议的〔制定〕,这也是实现智能服务的基础。
简述RFID中间件的原理及应用1. RFID技术介绍•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是一种将无线电频率用于远程识别以及对象数据传输的自动识别技术。
•RFID系统由RFID标签、RFID读写器和RFID中间件组成,其中RFID中间件充当着连接RFID读写器和应用系统的重要角色。
2. RFID中间件的原理RFID中间件是一种软件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在RFID读写器和应用系统之间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处理。
其原理如下: - RFID中间件首先接收RFID读写器传来的标签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过滤、解析和校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 然后,中间件将解析后的数据转发给后端应用系统,供应用系统进行业务处理。
- RFID中间件还扮演着数据转换和数据处理的角色,它能够将标签数据转换为应用系统可以识别和处理的格式。
- 同时,中间件还可以提供多种数据处理、过滤、分析和存储功能,以满足具体的业务需求。
3. RFID中间件的应用RFID中间件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案例: - 物流和供应链管理:RFID中间件可以与物流管理系统集成,实现到货、出货和库存管理的自动化,提高物流效率。
- 资产追踪和管理:通过将RFID标签与企业资产绑定,RFID中间件可以实现对物品位置和状态的实时监控,有助于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 零售业:RFID中间件可以与零售管理系统集成,实现商品的自动盘点、库存管理和销售分析等功能,提升零售业务的效率和准确性。
- 智能制造:通过与制造执行系统(MES)和生产计划系统(APS)的集成,RFID中间件可以实现对生产线上物料的追踪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 医疗健康:RFID中间件可以应用于医院的药品和器械管理,通过标签识别,提高工作效率并避免错误。
4. RFID中间件的优点•灵活性:RFID中间件可以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进行定制和扩展。
•高效性:RFID中间件能够快速处理大量的标签数据并与应用系统实时交互。
一、前言RFID中间件就是在企业应用系统和RFID信息采集系统间数据流入和数据流出的软件,是连接R F l D信息采集系统和企业应用系统的纽带,使企业用户能够将采集的R F I D数据应用到业务处理中。
R F I D中间件扮演R F I D标签和应用程序之间的中介角色,这样一来,即使存储RFID标签信息的数据库软件或后端发生变化,如应用程序增加、改由其他软件取代或者读写R F 1 D读写器种类增加等情况发生时,应用端不需修改也能处理,省去多对多连接的维护复杂性问题。
二、RFID技术简介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
目前,利用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电子商品代码)、RFID通信技术,可实现全球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的物联网。
这将在全球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对产品生产、运输、仓储、销售各环节物品流动监控和动态协调的管理水平。
根据预测,RFID标签技术将在未来2~5年逐渐开始大规模应用。
1.RFID系统的典型结构射频系统两个主要部分一一阅读器和射频卡之间通过无线方式通信,它们都有无线收发模块及天线(或感应线圈)。
射频卡中有存储器,用来存储用户数据和系统数据等。
射频卡可根据阅读器发出的指令对这些数据进行相应的实时读写操作。
控制模块完成接受、译码及执行阅读器命令,控制读写数据,负责数据安全等功能。
阅读器中控制模块往往有很强的处理功能,除了完成控制射频卡工作的任务外,还需要实现相互认证、数据加密解密、数据校验、出错报警及与计算机的通信等功能。
2.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射频卡进入磁场后,接收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产品信息(无源标签),或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有源标签);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无线射频识别RFID中间件技术作者:王振宇杜江张建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快速、实时、准确的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通过射频信号对实体对象进行唯一有效的标识,可广泛应用于生产、零售、物流、交通、医疗、国防、畜牧、采矿等各个行业。
基本的RFID系统一般由3部分组成:标签、阅读器以及应用支撑软件。
中间件是应用支撑软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硬件设备如标签、阅读器和企业应用软件如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的桥梁。
中间件的主要任务是对阅读器传来的与标签相关的数据进行过滤、汇总、计算、分组,减少从阅读器传往企业应用的大量原始数据、生成加入了语意解释的事件数据。
可以说,中间件是RFID 系统的“神经中枢”。
对于RFID中间件的设计,有诸多问题需要考虑,如:如何实现软件的诸多质量属性、如何实现中间件与硬件设备的隔离、如何处理与设备管理功能的关系、如何实现高性能的数据处理等等。
1 RFID网络框架结构无线射频识别网络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标签数据经过中间件的分组、过滤等处理上报给应用系统;应用系统负责事件数据的持久化存储,以及标签绑定的业务信息的管理。
RFID系统共享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根节点对象名称服务(ONS)、企业应用鉴权管理、标签信息发现和企业授权码管理等公共服务。
其中,根节点ONS连同所有企业级RFID系统的内部ONS,组成一个ONS 树,任何一个标签都可以在ONS树上找到标签所对应的标签信息库的地址,即可以进一步访问到标签对应的详细信息。
2 中间件功能及实现原理一言蔽之,中间件的功能就是接受应用系统的请求,对指定的一个或者多个阅读器发起操作命令如标签清点、标签标识数据写入、标签用户数据区读写、标签数据加锁、标签杀死等,并接收、处理、向后台应用系统上报结果数据。
其中,标签清点是最为基本、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功能。
2.1标签清点功能概述标签清点的工作流程可简单描述为:应用系统以规则的形式定义对标签数据的需求,规则由应用系统向中间件提出,由中间件维护。
规则中定义了:需要哪些阅读器的清点数据,标签数据上报周期(事件周期)的开始和结束条件,标签数据如何过滤,标签数据如何分组,上报数据为原始清点数据、新增标签数据还是新减标签数据,标签数据包含哪些原始数据等。
应用系统指定某项规则,向中间件提出对标签数据的预订。
中间件根据应用系统对标签数据的预订情况,适时启动事件周期,并向阅读器下发标签清点命令。
阅读器将一定时间周期(读取周期)中清点到的数据,发送给中间件。
读取周期可由中间件与阅读器制定私下协商确定。
中间件接由收阅读器上报的数据。
中间件根据规则的定义,对接收数据做过滤、分组、累加等操作,并在事件周期结束时,按照规则的要求生成数据结果报告,发送给规则的预订者。
过滤过程可去除重复数据、应用系统不感兴趣的数据,大大降低了组件间的传输数据量。
此流程可参见图2。
此处,需要说明一下逻辑阅读器的概念。
中间件将事件源抽象为一个逻辑概念——逻辑阅读器,一个逻辑阅读器可以包含多个物理阅读器,甚至可更细化为包含多个物理阅读器的多个天线。
逻辑阅读器的划分可以根据实际的系统部署情况来确定,比如,某一个仓库两个出口部署了4个阅读器,可根据需要将这4个阅读器配置成为一个逻辑阅读器,不妨命名为“仓库出口”。
应用系统在需要仓库出口的标签数据时,可基于这个逻辑阅读器下发清点命令,而逻辑阅读器名称作为部分应用程序接口(API)调用的参数。
2.2标签清点实现原理如前所述,规则是整个中间件功能的关键元素。
规则相当于应用系统发给中间件的订货单,定义了对货品(标签数据)的时间(事件周期)和规格(如何过滤、如何分组、报告样式等)的要求,原理描述部分参考EPCglobal相关内容[1]。
规则、报告有自身的信息模型,表征其承载的信息,同时,规则拥有其自身的状态机模型。
在接受应用系统的长期预订、单次预订时,这些预订操作会激发规则的状态变迁,如从“未被请求”状态跃迁到“已被请求”状态。
规则由应用系统通过API定义。
(1) 规则信息模型规则信息模型的描述采用了统一建模语言(UML),如图3所示。
在面向对象的语境中,规则可表征为一个类(ECSpec)。
从信息模型描述中可看出,一个规则类,与其他多个类具有关联关系,或者说拥有如下属性:一个或者多个逻辑阅读器的列表(readers)、事件周期边界定义(boundaries)、一个或者多个报告的定义(reportSpecs)、是否在报告中包含规则本身的标记(includeSpecInReports)。
(2) 报告信息模型与规则信息模型类似,报告信息模型如图4所示。
其中,事件报告组类(ECReports)拥有如下属性:规则名称(specName)、时间上报时间(date)、事件周期时长(totalMilliseconds)、事件周期结束条件(terminationCondition)、规则定义类实例(spec)、一个或者多个报告类的实例列表(reports)。
报告类(ECReport)中包含了具体的标签数据信息。
(3) 标签清点API应用系统下发的定义规则、预订数据等请求,以调用中间件提供的API的方式完成。
API调用过程可采用Java RMI、SOA P等相关具体技术实现,其中最重要的API参见表1。
其中,poll操作相当于subscribe操作收到一个事件周期的数据之后调用unsubscribe操作;immediate操作相当于define操作定义规则之后,调用poll操作,然后调用undefine操作。
(4) 规则状态机模型规则从其定义开始,可能存在于3种状态:未被请求状态(Unrequested)、已被请求状态(Requested)、激活状态(Active)。
当规则创建之后,还没有被任何客户端(即应用系统)预订,规则处于Unrequested状态;对规则的第一个预订动作将使规则跃迁到Requested状态;当事件周期开始条件满足时,规则进入Active状态;当事件周期结束条件满足时,如果规则存在预订者,则跃迁到Requested状态,否则跃迁到Unrequested状态。
3 中间件系统架构中间件系统作为一个软件系统(或称组件),在实现一定功能、性能要求之外,可理解性、可扩展性、可修改性(或称可重构性)、可插入性、可重用性等质量属性都将作为软件设计的要求被提出来。
近十余年来,面向对象思想几乎全面占领软件设计领域,成为最主流的分析、设计方法。
而近数年来,对设计模式的研究也已日臻完善,模式几乎已成为一种“更高级编程语言”(相比于Java、C++等高级编程语言)被广泛应用。
面向对象思想、设计模式都是以实现软件的可理解、可扩展、可修改、可插入、可重用等目标为己任的,本文也将应用面向对象思想、参考模式语言,对中间件的软件架构做一个初步的探讨,下文的例子如涉及高级编程语言,均采用Java语言[2]。
3.1封装、隔离处理流程中的各个节点将中间件的业务流程中的各个节点分作不同模块处理,可以获得封装、高内聚、低耦合等优势,参见图5。
其中,报告上传模块,负责实现不同类型的报告上传方式,如HTTP、JMS等;API接口模块,负责隔离应用系统和中间件核心业务逻辑处理模块,向应用系统提供中间件API接口;中间件核心业务逻辑处理模块,负责中间件核心业务,包括数据接收过滤、数据分组、报告生成、规则对象的状态跳转等;阅读器通信模块,负责中间件系统与阅读器的通信。
3.2门面模式、工厂模式对外部暴露API接口为了避免后台应用系统,即中间件的客户端过分耦合,采用门面模式(Facade)对系统内部、外部实现清晰的隔离。
处理流程可参见图6所示的序列图。
客户端仅仅与Facade类建立联系,如果Facade接口定义得足够清晰,客户端可以对中间件的内部实现一无所知,这体现了面向对象中的封装性。
类的设计参见源代码示例,从中可以看出,采用简单工厂模式(Simple Factory)能够在客户端不知情的情况下,灵活地替换API实现类的版本。
中间件API接口清晰地定义了中间件提供的操作,客户端只须知道工厂类(APIFactory)能够得到中间件API接口的实例即可。
中间件API接口MiddlewareAPI:publicinterfaceMiddlewareAPI{void define(String specName, ECSpec spec); void undefine(String specName);void subscribe(String specName, String uri); void unsubscribe(String specName, String uri); EPCReports poll(String specName); EPCReports immediate(ECSpec spec);}工厂类APIFactory:publicclassAPIFactory{ publicstaticMiddlewareAPIgetAPIInstance(){}}API的实现类A:publicclassClient{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 args) { MiddlewareAPI api = APIFactory.getAPIInstance(); api.define("a new spec", new EPCSpec());}3.3状态模式模拟规则的状态机规则在其生命周期中拥有不同的状态,在每个状态对一系列操作都有着不同的表现,于是可以利用状态模式(state)来模拟规则的状态机,将不同状态的不同表现作为可变化因素封装起来,参见代码示例。
规则状态接口ECState:publicinterfaceECState{voidsubscribe(StringspecName,String uri);voidunsubscribe(StringspecName,String uri);EPCReportspoll(StringspecName);}未被请求状态类ECStateUnrequested:publicclassECStateUnrequestedimplements ECState {}已被请求状态类ECStateRequested:publicclassECStateRrequestedimplements ECState {}激活状态类ECStateActive:publicclassECStateActiveimplements ECState {规则类ECSpec:publicclassECSpec{privateECStatestate;publicECStategetState(){return state;}publicvoidsetState(ECStatestate) {this.state = state;}}这样,在针对规则实施相应操作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把相应操作委派给其状态属性(ECState)去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