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下面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1. 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需要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辩论和项目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提供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
2. 引导学生探索多元化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包括文学、科学、历史、艺术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参观、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文化。
通过多元化的知识积累,学生可以更好地激发自己的创新灵感。
3. 鼓励学生从失败中学习创新过程中可能会伴随失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失败中学习。
教师可以讲述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经历过挫折和失败,但最终取得了成功。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让学生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努力。
4. 提供实践机会创新是一种实践性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的项目,如科研实验、创意设计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付诸实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和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互相协作、互相学习,并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提供奖励和认可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得到鼓励和认可,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立创新奖励机制,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和尝试。
同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赞扬,让他们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自信,并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都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加强科学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首先需要加强科学基础教育。
科学基础教育是学生接触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基石,对于培养科技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学校应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加强对科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
通过培养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也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科技创新的平台。
一种有效的方式是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和实验。
通过参加竞赛和实验,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与其他学生和专业人士交流,从中获得成长和启发。
另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研究机会。
这些实践机会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技创新的过程,了解到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
三、开设科技创新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还应该开设科技创新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覆盖科技创新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案例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科技创新课程可以包括项目制和研究性学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科技创新实践。
同时,课程还可以组织专家讲座、企业参观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到科技创新的前沿动态和实际应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新潜能。
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多个人的协作和合作。
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培养他们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之一。
为了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教育工作者需要提供相应的教学环境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提供激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在一个激励和支持的学习环境中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供激励和支持:1.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尊重学生的想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 提供学生展示自己创新成果的机会,如组织创新项目、科技展览等。
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竞赛和活动,激发他们的热情和自信心。
4. 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如图书馆、实验室、电脑等设备,让学生有机会实践和尝试。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观察力和思考力是创新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给学生提供多样的观察材料,如图片、实物、视频等,激发他们观察和思考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进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总结,使他们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
3. 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激发创新思维。
4.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需要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1. 设计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组织实践性的活动,如实验、观察、调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实践技能。
3.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如设计发明、艺术创作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4. 提供实践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高的空间。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往往需要团队合作。
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项目,如小组研究、跨学科项目等,让他们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这些关键素质呢?一、营造创新的教育环境一个鼓励创新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
学校和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包容的氛围,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奇思妙想。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创新工作室等,让学生有机会去实践和探索自己的创意。
此外,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是营造创新环境的重要环节。
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能力,而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死记硬背,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则是创新的源泉。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可以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新奇。
例如,在科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神奇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原理。
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无论问题多么简单或者复杂。
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引导,帮助他们寻找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锻炼,创新意识也会逐渐形成。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需要具备多种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等。
发散思维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产生更多的创意。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创意活动,如头脑风暴,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逆向思维则是让学生打破常规,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
比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引导学生尝试用逆向的方法来推导答案。
逻辑思维则是保证创新想法能够得以实现的重要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对于学生的重要要求之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成长为有创造力的人才,还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几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创新思维训练、开展启发式问答和思维导图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开阔思维、拓展想象力。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得到激发和培养。
二、提供实践机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性的活动,比如实验、项目研究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提供实践机会给学生,让他们参与到真实的社会问题中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鼓励多元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鼓励他们进行多元思考。
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实物模型、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失败创新需要勇于尝试和接受失败。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同时也要告诉他们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不要害怕失败。
教师可以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他们成功的背后经历了多少失败和挫折。
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会变得更加勇敢并乐于接受新的挑战,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充足的学习资源、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创新的教育理念。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培养创新意识提供激发兴趣的环境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大学可以提供各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例如举办创新比赛、组织讲座和工作坊等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一些前沿的科技和想法,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培养跨学科思维创新往往需要跨学科思维能力,因为很多问题无法仅从一个学科角度解决。
大学应该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
例如,学校可以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进行研究项目。
鼓励多样性和自由思考创新需要多样性和自由思考。
大学应该鼓励并尊重不同意见和观点,给予学生自由表达和尝试新想法的机会。
例如,可以设立创客空间或者实验室,供学生自由探索和实践。
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实践机会理论知识只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实践经验才是关键。
大学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实习、项目实践等等。
这些实践经验可以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并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大部分创新项目都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设置团队项目或者社区服务项目,鼓励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并加强他们在团队中的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就是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可以通过引入“设计思维”或者“问题解决”课程来培养这种能力。
这些课程可以教授学生如何面对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以及提出解决方案。
结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需要提供激发兴趣、培养多样性思维、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当今社会,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即使学生的观点存在错误,也不应轻易否定,而是要给予耐心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地思考和探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会主动去探索和研究。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利用多媒体资源等。
比如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通过讲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金融分析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改变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我们应该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学生的创新和实践也非常重要。
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图书、实验设备、网络资源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新知识和新技术。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只有敢于质疑,才能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教师的讲解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寻找答案。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课程内容上做出一些改变。
以下是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学生们将通过自己的探究,从中学习、理解新知识,并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深入思考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
二、在课程中注重实践操作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注重实践操作,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并给予他们自由空间,让他们大胆尝试和探索。
三、组织思维导图和头脑风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或者头脑风暴,这种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强化创新意识的灌输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学习中进行思考和探索。
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开拓思维,尝试新的方法,从而培养出创新思维。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创新意识的灌输,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五、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工作者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学习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不断开拓思维,学会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并给出更多的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多个方面入手,研究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欣赏创意和想象力,让学生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和喜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发扬自己的创新思维,不断创造更多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在当今社会中,创新思维和能力成为了学生必备的重要素质。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学校和教育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一、鼓励学生培养好奇心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帮助他们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二、提供创新的学习环境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包括开设创新实验室、组织创新竞赛等。
这些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他们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三、倡导跨学科学习创新思维需要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跨学科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跨越学科边界,将各种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
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往往需要团队合作。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多人合作,学生可以共同面对问题和挑战,集思广益,相互激发创新的灵感。
五、鼓励学生尝试失败创新过程中,失败是难免的。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并接受失败。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分享、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成功背后的失败经验,让学生理解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鼓励他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勇敢地再次尝试。
六、提供榜样和角色模型学生需要榜样和角色模型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学校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等来校园进行讲座和交流。
这样的经历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创新者,激发他们的追求卓越的激情,并提供实践创新的指导和参考。
七、关注个体差异,灵活引导学校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引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目标分解等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总结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需要学校和教育机构积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培养好奇心、合作意识和跨学科思维,并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接受失败。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对于学生的培养也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本文将从学校、教师和家庭三个方面给出具体的建议。
1. 学校角度1.1 创新教育课程设置学校应制定创新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教育的平台。
这样的课程应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实践等内容,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创新实验室建设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供学生进行实践性的创新活动。
在实验室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新项目进行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教师角度2.1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并在教学中针对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2 设计启发式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思维跳跃。
启发式问题通常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3 提供实践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科技创新比赛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体验到实践带来的成就感和挑战,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家庭角度3.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家长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展览、参加比赛等。
同时,家长也应尊重学生的选择,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度,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探索。
3.2 提供支持和指导家长可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
同时,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实践和尝试,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3 增加实践机会家庭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参加社区活动、实习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开拓眼界,增加社会经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作者:戴贤泽
来源:《学园》2014年第19期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讲究课堂导入艺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遵循教学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激励质疑,敢于创新等四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课堂导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9-0144-01
一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去考虑,并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学生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一种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与挑战性活动。
如: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怎样的规律。
2,3,5,,,。
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并在全班交流。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就应给予肯定。
下面是学生可能给出的一些答案:(1)在横线上依次填入8,13,21,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之和。
(2)在横线上依次填入8,12,17,使这列数依次相差为1,2,3……(3)在横线上依次填入14,69,965,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积减1。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挑战性,也更有趣。
二讲究课堂导入艺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一节好的课堂往往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非常精彩的开头,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的思维迅速集中到课堂中,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体积概念有一个初步了解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是这样导入的,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生:听过。
师:谁愿意来看着图给大家讲一讲(用多媒体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
一名学生看图讲故事。
师: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生: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
师: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于是引导学生说出了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对空间与体积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遵循教学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只有充当发展的尾巴。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教材的特点,遵循教学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入手,然后再以层次性的提问逐步加深,扩展内容,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过程结构严谨,体现发展性原则。
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1~20各数的因数个数有什么规律的活动,从而为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获得丰富的理性经验;再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找质数的一般方法“筛选”。
又如针对五年级的教材设计了“粉刷墙壁”和“打电话”两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动手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再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出,我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出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然后总结出长方体的计算公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问题,灵活地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来改变解决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学会举一反三,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东西。
四激励质疑,敢于创新
巴甫洛夫曾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阅读自学中、交流评价中质疑,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释疑,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有一只蜗牛从9米深的井底向上爬,白天上爬5米,晚上又退下4米,这只蜗牛几天几夜才能爬到井口?”问题时经过学生自习后,我开始讲解这道题的解题思路:白天上爬5米,晚上又退下4米,也就是一天一夜上爬1米,于是9÷(5-4)=9天,这时有一位学生说:“应该是5天,因为第五天它爬上井口就不用下滑了。
(9-5)÷(5-4)+1=5(天),5-1=4(夜)。
”于是我让大家讨论这种解题方法是否正确,经过大家的讨论后,一致认为这位同学是对的。
我对于大家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予了鼓励和表扬。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当然也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
只有教师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敢于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
参考文献
[1]魏如根.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探析[J].成功教育,2012(8)
[2]李如丘.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青春岁月,2013(18)
〔责任编辑: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