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系统复习:说明文(余波)
- 格式:doc
- 大小:205.50 KB
- 文档页数:8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总结目标:(1)掌握说明对象的判断方法(2)掌握10种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一、说明对象1.说明文通常分为哪两种?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 如何区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的内部规律性,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
三、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1.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目标:(1)掌握说明文的结构(2)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说明结构说明文的常见结构有哪些?把握中心句和关键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总之”等即可判断文章的说明结构。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可派生三种情况,即总——分式、分——总式和总——分——总式。
2.并列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式平等并列的。
3.递进式:后边的说明是在前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说明。
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2.提高学生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准确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2.难点: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准确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说明文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说明文知识。
2.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说明文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一篇说明文,初步感知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勾画出关键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包括: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
2.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如:平实、准确、简明等。
四、互动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读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
五、实践训练1.教师给出一篇说明文,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包括: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分析说明方法等。
2.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在阅读说明文时的不足之处。
一、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1.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旨在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的特征、原理、功能等。
2.说明文的特点:客观性、准确性、条理性、通俗性。
二、说明文的阅读方法1.理解说明对象:明确说明文所介绍的事物或现象,把握其本质特征。
2.分析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总分总顺序等。
3.筛选关键信息:勾画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如:定义、特征、原理、功能等。
4.概括文章内容:根据关键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1.语言特点:平实、准确、简明。
说明文的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子,使读者容易理解。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等。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1:说明文阅读(一)(三大考点: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及思路)考点01说明对象及特征【知识清单】说明文一般常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按说明对象划分,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按语言风格划分,说明文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平实说明文只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适用于说明科学性及条理性较强的说明文,更多的是给读者以理性认识;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它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借助一些修辞手法使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形象性加强,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
【设问方式】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
2、文章说明了xx事物的哪些特征?3、本文(第×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4、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标题。
【技巧点拨】一、如何把握说明对象1、文体辨别法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区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还可以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发现;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不是直接写出,而是要概括归纳可以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如《死海不死》的说明对象不是死海不死而是死海不死的原因。
2 、分析标题法。
我们学过的说明文,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标明了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人类的语言》等。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复习课 (一)随着中考的日益临近,各位初中生又到了紧张而忙碌的时刻。
语文作为中考必考科目之一,其复习也是考生们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在此,我将重点介绍一下“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复习课”,希望对同学们的中考备战有所帮助。
一、说明文阅读的概念和特点首先,我们来了解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
说明文是指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解释、阐述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的特点是客观、简明、准确、实用,需要掌握严谨的逻辑和明确的表达方式。
二、说明文阅读的题型和解题技巧接下来,我们来掌握说明文阅读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根据历年中考题的出题特点,说明文阅读中常考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概括大意、阅读理解、提炼主题、细节理解等。
而我们在进行说明文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技巧:了解文章结构、关注语句连接词、辨认专业术语、挖掘隐含信息等。
三、说明文阅读的实战演练最后,我们来进行一些说明文阅读的实战演练。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昔者,日南有精,陶朱公往游焉。
夜宿邱山,梦与神女遇,女指月色,令陶公作诗,曰:“去年今夜,此时此处,人胜鬼。
但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女喜,谢以金玉,陶则收诗归。
问题1:这篇文章主题是什么?问题2:请简述这篇文章的大意。
问题3:请说明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
通过以上的练习,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说明文阅读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从而更好地备战中考语文科目。
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阅读实战演练等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实战水平。
相信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满意的中考成绩!。
2023—2024学年(下)尤溪一中文公分校九年级语文专题复习课教案课题:说明文阅读教学时间:课标学业质量描述: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
复习目标:复习考点精讲1—5的知识点,在练习中掌握答题策略及方法指导,并用自己的方法梳理归纳。
复习重难点:练习中掌握答题策略及方法指导,并用自己的方法梳理归纳。
复习方法:自主复习法,梳理归纳法,合作交流法,点拨指导法复习内容:说明文文体知识梳理、考点精讲、阅读精练复习课时安排: 3课时。
复习过程:第1课时一、明确考点1.考点1 信息把握辨析2.考点2 信息筛选与概况二、链接教材(相关课后习题链接,预习作业检查)三、典例引路(历年(近三年)中考试题训练及讲评)1.方法指导(二)信息筛选与概况1.方法指导四、课堂练习(《面对面》习题训练及讲评)五、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完成此类题目的思考与方法六、课外跟踪训练题七、教学反思第2课时一、明确考点:考点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二、链接教材(相关课后习题链接,预习作业检查)三、典例引路(历年(近三年)中考试题训练及讲评)(三)方法指导四、课堂练习(《面对面》习题训练及讲评)五、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完成此类题目的思考与方法六、课外跟踪训练题七、教学反思第3课时一、明确考点1.考点4说明文语言2.考点5拓展探究二、链接教材(相关课后习题链接,预习作业检查)三、典例引路(历年(近三年)中考试题训练及讲评)(二)说明文语言1.主要题型说明文语言的考查,设问方式通常为:1.文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2.第×段中加点词语“××”能否换成“××”?请说明理由。
3.请分析第×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说明文阅读03 把握说明内容【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说明了有关事物的哪些事理?二、答题方法。
1.根据题目要求,从题目或关键词句中,捕捉、筛选和概括有效信息。
(1)直接筛选法:摘录文中的关键语句。
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段尾的总结句或承上启下的句子。
(2)综合概括法:有的段落没有直接表明中心的句子,需要综合全文的内容,总结段意,最后将它们归纳概括。
2.答题格式。
(1)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操作(实验、制作)的过程。
概括要抓住主要内容,做到准确完整、简明扼要。
一般形式为:说明(介绍)了+说明对象+内容(特征、事理)。
三、答题举例。
1.叶圣陶《苏州园林》一文的第5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这就是本段的总起句,它概括(总说)了本段的主要内容。
2.《中国石拱桥》第9段说明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说明(介绍)了我国的石拱桥(对象)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内容)。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21分)正确饮水,让身体更健康①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旨在唤起大众的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健康饮水的重要性。
水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②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约占一个健康成年人体重的50%-60%.③水对于人体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人体内所有的生化反应都依赖于水的存在,同时水也负责将营养成分运输到组织,将代谢产物转移到血液进行再分配以及将代谢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水还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人体保持体温恒定,也起到润滑组织和关节的作用。
第一部分记叙文阅读总论(文体知识)一、考纲要求阅读几种常见记叙文,能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分析关键性词句,指出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理解记叙性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
二、复习要点1、具备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语2、弄清记叙的六个要素3、明确记叙的顺序和人称4、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材料的主次与详略,过渡与照应,线索、层次)5、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7、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的段落或文章进行比较三、基础知识(一)概念与分类1、概念: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分类:A、按样式分:通讯、回忆录、游记、新闻、民间故事。
B、记叙内容分:写人、叙事、绘景、状物。
(二)要素和人称1、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A、时间:一般用时间词表示;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
B、地点:单一地点,事件在一处发生;还有的事件随情节发展而转换。
C、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
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帮助形成完整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D、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在后头(倒叙)E、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先概括再综合。
F、结果:指事件的结尾,一般也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
如以抒情议论结尾的不能当作结果。
2、记叙的人称:A、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
“我”是其中的一个人物,文章记叙的人和事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容易使读者产生真实而亲切的感觉。
文中如有心理活动描写必定是“我”的,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是“我”猜测的,不可直接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给人亲切感和真实感。
B、第二人称: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
第一部分记叙文阅读总论(文体知识)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主要是对事物的状态、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和事理作客观、科学的解释,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一)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1、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某个或某类事物的特征、性质、、功用等。
如《故宫博物院》。
2、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事理。
如《看云识天气》。
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的。
(二)依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和表达方式的不同1、平实的说明文2、生动的说明文(或叫文艺性说明文)三、说明特征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只有抓住了特征才能说明白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标志性词语:例如、比如、据说、譬如……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标志性词语:一类(种)……一类(种);分为……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注意:区别于逻辑解释中的主次罗列(一)、(二)、(三),首先、其次、然后。
3、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准、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的想象,以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标志性词语:比、而、相对于、相当于、较……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注意:定义中一定要科学、完整的交代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表达上使用判断句,如:……是……;这就是……;……叫……。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具体、生动、形象。
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的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标志性词语:像、好像、是、仿佛……7、列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让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的图表,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可以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引用用引用材料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格言等。
标记是使用了引号。
此外,还有作诠释,即对说明对象的属性进行解释、说明,使人们获得明确、清晰的认识;摹状貌,即用描写的方法,摹写事物的情状的方法。
各种说明方法共同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特征,但是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如打比方,生动形象;列数字,准确严谨;举例子,具体可信;分类别,条理清楚;作比较,突出强调等等。
五、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如《故宫博物院》一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和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是指由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等。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有一般到个别,有概括到具体,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并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注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更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六、说明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都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还有并列式,表现为介绍说明对象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并列关系。
八、说明文的学习技巧1、明对象阅读时,首先应明确对象,通常从标题即可知。
2、分类型事理说明文要讲明事因、物因;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一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3、抓特征要依据文章的整体和重点词语把握说明对象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
4、理顺序说明顺序往往受到说明对象的制约。
5、辨方法掌握各说明方法的特点。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要将说明方法作用的理解和事物的特征以及说明的内容结合起来。
6、归中心归纳说明文的中心可找中心句,也可抓重点词句,根据内容进行概括。
7、品语言要注意那些反映事物的性质、状态、程度、数量、范围的词语及其作用。
第二部分说明文阅读题型与答题技巧课题一:把握说明对象,理清层次结构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题型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判断:(1)看题目。
不少事物说明文题目就表示了说明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对于事理说明文,题目暗示或揭示说明对象,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说明的对象是花呈现红色的原因。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我们就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
(2)抓第一段。
有的选文没有题目,我们就看第一段,它往往会揭示说明对象。
(3)抓总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特征。
题型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注意抓总括句和各段的中心句。
(1)直接从文中找表明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通常是:说明文的题目、说明文段首的总括句和说明文结尾的总结句。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做法是: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再次”“还”“此外”等。
题型3:……的原因是什么?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常用词语如“有哪些”“是什么”“为什么”“那几个方面”)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审清题干要求,对照原文,锁定有效段;(2)分析句意,对准疑问词,提炼信息,锁定有效词、句;(3)组织语言,整合答案,全面作答。
注意:①要全面,不要遗漏;②最好是用原文词句回答。
在提取信息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
考点二:理清层次结构题型1:指出说明文的结构形式。
明确说明文常见的几种结构形式。
说明文的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解说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①总分式。
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苏州园林》就采用了这种结构形式。
②并列式。
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③递进式。
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原因到结果等。
逐段概括要点,然后“同类合并”,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题型2:指出说明语段(或语句)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位置有不同作用。
①首段:引出说明对象,领起下文。
②中间段:承上启下。
③尾段:总结全文或前文,呼应开头。
(2)内容上的作用:结合说明方法或句式谈。
结合说明方法谈。
答题模式: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运用特殊句式的,结合句式的作用来回答。
题型3:概括段意或层意。
抓段落的中心句。
一般来说,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表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没有现成的中心句,就分析文段的层次关系,若有主次,就选主舍次;若是并列,就把几个意思连接归纳起来(注意分号)。
在归纳各层意思时,要抓住关键句和关键。
概括段意一般不用疑问词。
题型4: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文章的关键段,如总括段、总结段、过渡段等;并且要抓住关键句,如段落的中心句、过渡句等。
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归纳出每一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合并起来,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备课札记:课题二:指出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考点一:指出说明顺序题型1:直接指出选文或某段落的说明顺序,并说明其作用。
(1)了解常见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其中,逻辑顺序又包括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概括到具体、由特点到用途、由整体到局部等说明顺序。
(2)认清说明对象,根据对象作出判断。
一般说来,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的介绍,多以空间为序;事理性的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介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工艺流程,事物的历史沿革等,一般都以时间为序。
(3)抓标志性的词语。
每一种说明顺序,都有其标志性的词语。
如以时间或空间顺序说明的语段,常会出现表示时间或表示空间方位的词;以逻辑为序的语段常会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逻辑顺序的词。
(4)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就某一文段而言,先将其分成几个层次,然后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最后把层意衔接起来就很容易弄清说明顺序。
理清说明顺序后,就很容易总结出全文的结构: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等。
判断说明顺序,可用排除法:不是时间顺序,不是空间顺序,就一定是逻辑顺序。
(5)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