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中华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3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诗词、书画、戏曲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汉字:汉字的起源、发展、结构特点及书法艺术。
2. 诗词:古典诗词的分类、特点、代表人物及名篇鉴赏。
3. 书画:中国画的起源、分类、特点及著名画家简介。
4. 戏曲:中国戏曲的起源、分类、特点及著名剧种简介。
5. 民俗: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字、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中华文化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如书写汉字、鉴赏诗词、绘画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中华文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汉字、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的相关知识。
3. 分析:分析具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4. 讨论:引导学生就中华文化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如书写汉字、鉴赏诗词、绘画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书写、绘画、鉴赏等。
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中华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风格及著名建筑简介。
2. 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的分类、特点、代表菜肴及烹饪技艺。
3. 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 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5. 宗教信仰: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掌握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主要内容;(3)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全球视野。
二、教学重点1. 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主要内容;3.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三、教学难点1. 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2.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材、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如故宫、长城、京剧等;(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华文化?它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如汉字、诗词、书画、哲学等;(2)分析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3)介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秦始皇陵等。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欣赏与实践(1)让学生欣赏中华文化的艺术作品,如诗词、书画、京剧等;(2)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创作,如书写汉字、绘制山水画等;(3)教师点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强调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懂得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知道中华文化对我国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3)能够从中华民族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材料的能力;提高全面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华文化,培养和产生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在了解中华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转化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活动式、体验式、讲授式。
【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共同收集本地的文化资料;2.收集中国文学、军事、思想、天文等方面的史料;3.收集对自己的成长影响较大的传统格言、警句;4.收集有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报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法一: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
开幕式主要分四部分进行:欢迎仪式、文艺演出、运动员入场仪式、点燃圣火。
近2万名中外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用奇妙的创意、高科技的手段、动人的表现手法,奉献给全世界一台经典的奥林匹克视听盛宴。
一张承载着中国文化精髓的“纸",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具匠心的构思。
当那张光电效果组合而成的“卷轴"缓缓打开时,青铜、古陶、玉器、水墨山水等等极具中国文化的符号——“写”在纸上.那一刻,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观众都在惊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有人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你同意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北京奥运会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外,还有就是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让中国闪亮地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
灿烂的中华文化优秀作文800字古代的中华文明,有着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优秀中华文明需要每个人的传承和发展,才能不断的生生不息。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灿烂的中华文化作文800字,欢迎阅读。
灿烂的中华文化作文800字篇一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楚楚动人;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历史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
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在一页页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
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
可是,我们的土地上蕴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守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上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却忘了重视审视自己的文化……于是,我们随着历史的脚步逐渐落后了……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我们又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
我被深深地震憾了。
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
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识,不能用迷信取代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着陈腐的气息。
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
我们终于冲破了对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
我们的目光变得客观、理性而又智慧……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声声,曾让西方震动;中秋赏月,七夕庙会,曾让世人感怀。
《灿烂的中华文化》优秀教案《灿烂的中华文化》优秀教案知识目标1、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能力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使之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教学难点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结合课前音乐古筝曲《化蝶》导入中华文化【学习新课】一、展示自学提纲(用幻灯片展示)1、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2、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3、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什么构成的?4、中华文化总的特点是什么?5、中华文化有何影响?二、活动小结活动一:1、要求学生阅读p64第一幅图并思考: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2、教师组织学生回答。
3、教师展示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图片:4、得出结论:中华文化是怎样产生的?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活动二:1、要求学生讨论方块字、故宫、京剧、编钟、粽子等的来历。
2、教师展示巴比伦、印度、埃及的图片3、得出结论: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的原因是什么?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活动三:1、要求学生思考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成就,提问回答。
2、教师提出问题:A、中华文化的构成: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B、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活动四:1、要求学生按p66最上面的内容做2、教师边提问边归纳总结。
3、提出问题: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
3. 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诗词、书画、戏曲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重要特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和重要特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华文化事例,如诗词、书画、戏曲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华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灿烂的中华文化》2. 课件:中华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3. 教学道具:如儒家、道家、佛教文化相关的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中华文化事例,如诗词、书画、戏曲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华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的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题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中华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中华文化主题活动:如举办诗词比赛、书画展览、戏曲表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
2. 参观文化遗址: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地,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3. 邀请文化专家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分享中华文化的研究成果和心得。
九、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材分析:
本框由两目构成。
第一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首先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接着叙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再突出中华文化的力量,然后讲中华文化总的特点,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最后讲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影响。
第二目,“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主要讲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及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特点。
学情分析: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学生面对多种多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
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了解民族精神特别是其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中学生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由于他们的认知正处于从感性向理性发展的时期,他们对中华文化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特点及价值缺乏理性的认识。
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中,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传统美德有一定的感悟,但缺乏传承的自觉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灿烂
的中华文化;知道中华文化对我国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能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体会中华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优
秀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
豪感;在了解中华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重难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重点)
(2)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
(重点)
(3)传统美德、代代传承。
(难点)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分组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位特邀嘉宾大山的经历,设疑:你对大山的印象是什么?教师简介,然后设疑:一个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到底是什么在吸引他呢?又是什么成就了他呢?从而引出灿烂的中华文化。
(从大山的经历引出中华文化,让学生对中华文化的魅力有初步的认识)
(板书: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文化的构成
探究一说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活动:中华文化是什么?说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现在我们来做个活动:①学生分八小组,②每组有老师设定的一个观察中华文化的角度,每个小组你们共同从这个角度看到的中华文化有哪些内容,不要重复。
③看哪一组最快④最快的那组先念出本组所写的内容。
内容:①语言文字的发展(甲骨文、各类字体)。
②文学艺术(如唐诗、《红楼梦》)③史书典籍(历史、医学、地理、农学著作等)④科技工艺:如地动仪,瓷器⑤传统节日、饮食习惯(中餐)⑥古今建筑、工程(长城、鸟巢)
⑦杰出文化人物的代表(古代和现代政治、军事、文化人物)⑨绘画艺术(齐白石、虾)⑧家乡文化介绍(家乡文化人物,家乡的建筑、舞蹈、灯、特产等)点评:1.特别语言文字:①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②汉字是唯一形成书法艺术的文字。
③也没有哪一种文字有中国汉字表达的含义丰富。
唐诗宋词是无法翻译出原汁原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中文书写的文件最薄。
④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
国土被侵占,人民遭欺凌,还有复国的希望,一旦文化被灭,那民族的血脉就真的断绝了。
都德在他的《最后一课》中,借着主人公表达着这种凝重的观念。
我们爱国,也表现为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传统文化。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文化知识相当丰富,反映好快。
其实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中华文化包罗万象,远不止老师所给的角度同学们想到的这些。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配乐、漫步文化长廊)
多媒体展示说明:这样一些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共同组成灿烂的中华文化。
2.文化的形成
教师过渡: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是如何创造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
在数千年历史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学生齐读)
3.文化的特点
探究三过渡:你还知道世界上其他古老的文化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多媒体展示文明古国的文化以及河南安阳县渔洋村古代文化遗址(教师讲述河南安阳县渔洋村的六千多年不断代的中华文明史)。
教师: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以及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
或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灾荒,或由于异族的入侵,或由于内部的动乱,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
惟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提问:从以上看来文化总的特点是什么?(板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过度:教师提问: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4.文化的力量和地位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5.中华文化的影响
探究四多媒体出示格言谚语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及外国的发展,学生回答其中包含的道理以及相关问题(从中体会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以及世界的影响)
过渡: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都内在于优秀的文化之中。
第二目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1.传统美德的表现
教师:说一说你知道的中华传统美德历史故事,说一说其中体现的传统美德。
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美德的成语
2.多媒体出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链接,思考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
3.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青少年面对文化交融应该怎么做?
板书设计: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文化的构成
2.文化的形成
3.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4.文化的力量和地位
5.文化的影响
二.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1.传统美德表现
2.传统美德的品质
3.青少年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