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中华文化(1)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
学校:永和中学课型:新授课主备人:任福艳审核人:赵文江班级:姓名:时间: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同学们了解,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的力量、组成、特点。
3.中华文化的影响,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重点: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
难点:作为中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学习流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多媒体展示传统文化二、解读目标(3分钟)三、自主学习(12分钟):(用双色笔在书上做好标记)1、中华文化是怎样产生的?2.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哪些?4、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什么影响?5、怎样对待传统文化?6.中华文化的特点是?四、合作探究(15分钟)【活动一】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活动二】(1)、列举中华文化事例并作介绍。
(2)、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活动三】1.【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2).为什么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3)中华文化的构成:【活动四】(1.)列举言语或格言对为人做事的影响(2.)、中华民族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3.)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归纳总结)4分钟)课堂反馈(8分钟)(做错了请在空白处订正)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是()A.开拓创新B.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蕴含传统美德D.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力量()A.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B.集中体现在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上 C.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D.集中体现在民族团结方面3、中华世纪坛序言中写道:“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这说明()A.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B.中华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C.中华文化源远流长D.中华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课后反思:。
九年级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欣源中学闫东霞[课标要求]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当中;中华文化对今天的中国人具有深刻的影响。
2、能力目标:能够从中华文华的历史进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结合各个民族对中华文化所作的独特贡献,体会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从今天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能够感受中华文化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培养和产生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了解中华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是本课的难点[课前准备]1、收集中国古代故事或民间故事2、收集中国文学、军事、思想、天文、科技工艺、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史料3、收集对自己的成长影响较大的传统格言、警句<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1、听“古典音乐”2、看“万里长城”“故宫”“书画展”等图片…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活动一〉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1、学生分组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可以从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几个方面展示2、结合小组研究的过程,归纳中华文化的组成和特点?3、问题探究:“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选自哪首诗?这首诗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活动二〉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1、孔子学院的世界步伐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
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
九年级政治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难点:对今天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播放古琴演奏的音乐,展示故宫图片,让学生猜猜今天上课的主题。
讲授新课:以一名外国青年的旅行为线索展开。
约翰的中国之旅一、约翰拍下了三张居民照猜猜他去了我国哪三个地方。
他在当地吃到什么风味小吃?看到什么特色娱乐?约翰的疑问:人们为什么要建造这样奇特的房子?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二、约翰品尝了三种中国传统食品(1)说出这些食品的名称,猜猜约翰过了我国哪三个传统节日?(2)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三、约翰继续旅行,他看到了许多中国特色的东西。
小游戏:最佳拍挡规则:1、两位配合默契的同学组成1队;2、1位同学选择你认为最能让队友直接猜出答案的陈述,另外一位同学背对屏幕,根据队友陈述,猜出答案;3、陈述内容不得含有答案本身,比如“雨伞”,可以这样表述:两个字,一种用具,撑起来的,防天上落下来的水的……(不得包含“雨”和“伞”字)。
4、每队限时2分钟。
四、小游戏:挑战五年级规则:1、连续答对五题挑战成功。
2、答错即挑战失败。
3、有两次机会求助现场同学。
4、每题限时一分钟。
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音”指的是( )。
A.仁、义、礼、智、信B.宫、商、角、徵、羽C.天、地、君、亲、师D.麻、黍、稷、麦、菽请说出我国的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它创造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我国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首篇《关雎》就有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B.执子之手,与子偕老C.风雨如晦,鸡鸣不已D.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 )。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懂得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知道中华文化对我国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3)能够从中华民族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材料的能力;提高全面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华文化,培养和产生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在了解中华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转化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活动式、体验式、讲授式。
【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共同收集本地的文化资料;2.收集中国文学、军事、思想、天文等方面的史料;3.收集对自己的成长影响较大的传统格言、警句;4.收集有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报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法一: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
开幕式主要分四部分进行:欢迎仪式、文艺演出、运动员入场仪式、点燃圣火。
近2万名中外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用奇妙的创意、高科技的手段、动人的表现手法,奉献给全世界一台经典的奥林匹克视听盛宴。
一张承载着中国文化精髓的“纸",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具匠心的构思。
当那张光电效果组合而成的“卷轴"缓缓打开时,青铜、古陶、玉器、水墨山水等等极具中国文化的符号——“写”在纸上.那一刻,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观众都在惊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有人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你同意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北京奥运会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外,还有就是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让中国闪亮地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
授课时间:第()周星期()总计:第()课时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一节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各民族共同创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过程与方法:从历史角度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威力,体会中华文化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解中华文化特点及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感受,培养增强对民族文化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基础上,增强我们对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感并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欣赏、阅读、思考、讨论等手段,掌握并相互检测相关基础知识,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适当点拨。
课前准备: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收集我国文学、军事、思想、科技、天文体等方面的史料;收集对自己有影响的传统格言、警句;收集有关我国文化对世界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的材料;收集今天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分钟)1.图片展示,畅所欲言。
除了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外,是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文化魅力、民族精神,让中国走向世界。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自能预习边读教材,边打记重点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1、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的?2、中华文化的组成包括哪些内容?3、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哪些?5、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影响怎样?6、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及发展是如何的?三、活动探究活动一走近中华文化小资料: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1、说一说: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2、想一想: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3.误区:中华文化就是汉族的文化。
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是怎样产生的?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包含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
3、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4.中华文化的特点和地位?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地位;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
5.中华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哪些代代相传的美德?奉献精神、爱国情操、崇高志趣、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为政风范、广阔胸襟、英雄气概、社会理想。
7、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8、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方面,要继承和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保持当代文化的民族底蕴和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坚决批判和清除阻碍先进文化建设的腐朽、落后的观念和意识。
9、我们为什么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是解决我国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2)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3)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4)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5)是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紧迫要求(6)有利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九年级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本溪县第三中学周世华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传统文化影响深远;3、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具有感受中华文化巨大力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的总体特点、代代传承的中华美德难点: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与时俱进的传统美德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启发式、参与式和究式教学方法教具:电子白板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们刚刚闭幕了一个举世瞩目的盛会,是什么会?〔生:上海世博会〕师:上海世博会各国的展馆中,参观人数最多的是哪个馆?〔生:中国馆〕(出示课件)师:想一想中国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生:略〕师:我想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有着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是我们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吸引了我国人民,也打动了世界各国人民。
你了解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姿吗?你知道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魅力吗?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联系时事情境,设置疑问。
旨在拉近学生与中华文化的距离,激发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新知: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活动一】感知文化的丰富——中华文化大家谈师:看屏幕,提到中华文化,外国朋友想到了什么?〔生:长城、中国功夫、旗袍〕(出示课件)师问:提到中华文化,同学们又想到了什么?〔生:略〕师归纳:集中大家的智慧,我们不难看到,中华文化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吃穿住用行之中。
如:我国的语言文字、传统建筑、民族服饰等都是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想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初步感知中华文化包罗万象的特点,将学生的兴趣和思绪引到本课的主题上来。
师设问:是谁创造了中华文化?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能不能说是汉族人民创造的?〔生:不能,应该说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论(1)、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