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痤疮共61页
- 格式:ppt
- 大小:5.68 MB
- 文档页数:61
中医药对痤疮的治疗研究痤疮(或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尤其在青春期发病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现代医学一直在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关注。
本文将讨论中医药在痤疮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一、中医对痤疮的认识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体质不良、湿热内蕴、气血不足等。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主张通过调节体内的环境来达到治疗痤疮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祛湿燥湿、活血散瘀等。
二、中医药治疗痤疮的常用药物1. 板蓝根板蓝根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通常用于治疗痤疮病程较短且痤疮较为严重的患者。
2. 黄连黄连以其抗菌、消炎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痤疮。
黄连可清热解毒,减轻痤疮引起的炎症反应。
3. 丹参丹参常用于中医药治疗痤疮中的青春期痤疮和油性痤疮。
丹参能活血散瘀,改善痤疮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不畅。
4. 白芷白芷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作用,常常用于治疗痤疮中体质较虚、毛孔较大的患者。
三、中医药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1. 中药复方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聚焦于中药复方的应用。
通过合理搭配多种中草药,可以综合发挥各种成分的作用,促进痤疮的康复。
这些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理体内的环境,恢复人体的平衡,从而减轻痤疮的症状。
2. 针灸治疗的研究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也被应用于痤疮治疗。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循环,改善体质,减轻痤疮症状。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对痤疮的治疗效果是可行和有效的。
四、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治疗痤疮强调“因人而异”,以患者的个体差异为基础,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痤疮症状可能不同,中医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2. 降低患者负担中医药治疗痤疮通常使用天然的中草药和物理疗法,相对于现代药物治疗来说,副作用较少,能够减轻患者的负担。
3. 综合治疗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平衡,将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结合使用,综合发挥各种疗法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痤疮中药治疗方汇编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922)中医处方(一)【辨证】脾胃积热,熏蒸于肺,日久痰瘀积聚成疮。
【治法】凉血精热,消痰软坚。
【方名】加味化瘀清坚汤。
【组成】大生地30克,粉丹皮9克,京赤芍9克,蒲公英15克,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朱仁康方中医处方(一)【辨证】脾胃湿热,肺经外感风邪,外邪入里化热,湿热上蒸面部所致。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
【方名】痤愈汤。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皂刺10克,生首乌20克,苦参20克,土茯苓20克,牛膝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实用中医效验新方大全》。
中医处方(二)【辨证】内火闭结,气逆于上,风邪外搏,湿邪恣害所致。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利湿。
【方名】美容煎。
【组成】生枇杷叶(去毛)12克,霜桑叶12克,麦门冬12克,天门冬12克,黄芩12克,杭菊花12克,细生地12克,白茅根12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9克,大力子9克,白芷9克,桔梗9克,茵陈9克,丹皮9克,苍耳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5剂为1疗程。
【出处】刘结安方。
中医处方(三)【辨证】脾胃积热,熏蒸于肺,痰瘀聚。
【治法】凉血清热,消痰软坚。
【方名】加味化瘀消坚汤。
【组成】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15克,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中医处方(四)【辨证】肺热郁滞。
【治法】清肺热,行郁滞。
【方名】黄芩清肺饮。
【组成】黄芩9克,当归6克,红花6克,川芎9克,赤芍9克,生地9克,葛根9克,花粉9克,薄荷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美容护肤中医八法》。
中医处方(五)【辨证】风寒外束,阳气内郁。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发生于中青年颜面、前胸、后背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皮肤科常见、多发损容性皮肤病范畴。
西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0%的青少年曾经患过痤疮。
本病好发于青年男女,但青春期后的痤疮患者也日益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
(一)国内外相关学术技术进展1痤疮的治疗现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痤疮作为作为门诊多发的损容性皮肤病,其诊治日益受到国内外中医、西医领域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1中医的痤疮治疗现状1.1.1病因病机、辩证分型的理解多种多样赵炳南认为本病因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而发,故治疗以清肺胃湿热为主,佐以解毒,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减。
徐宜厚将其诊治痤疮的经验归纳为“四辨”、“十法”。
1.1.2内服外用效验方药报道琳琅满目刘得喜等以自制痘痘消( 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柏、郁金、川楝子、紫花地丁、蒲公英、杏仁、菊花、土茯苓、桑叶、浙贝母、连翘、银花、大黄、甘草制成瓶装水丸) 治疗痤疮 60例,疗效明显优于当归苦参丸。
李林峰【20】用自制中药面膜 ( 银花、黄芩、丹皮、当归、凌霄花、连翘、白茯苓各10g ,白花蛇舌草20g,珍珠粉适量 ) 治疗 61例面部寻常性痤疮,炎性皮损总有效率达96.7 %。
1.1.3 治疗手段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中医药内服外用,针灸治疗痤疮也有一定的探索进展。
无论是用毫针、三棱针、火针、火罐、耳穴贴压等方法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任幼红等对58例痤疮患者采用局部( 痤疮部位 ) 火针配合背俞穴 ( 大椎、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刺络拔罐治疗 5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
1.1.4结合科研方法在传统中医领域研究得到普遍应用科研方法在临床研究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很多中医学者经过对科研方法的学习,指导自己的研究,采取了随机分组对照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
如冯永芳以痤疮膏( 大黄、苦参、黄连、白芷、僵蚕、白及、桃仁、茯苓等组成 ) 外涂治疗寻常痤疮,疗效明显优于硫磺霜对照组。
中医治疗痤疮之验案转自:朴素中医的博客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俗称“青春痘”。
中药对证治疗疗效较好,举验案四例如下:一、太阴肺经实热徐女 24岁哈尔滨人痤疮,鼻翼、两颊为重,迁延四五年,大便略干,每日一次,舌红苔白,脉滑,太阴肺经有热,疏以清肺枇杷饮加减,清肺热、养肝血。
枇杷叶12克桑白皮15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连翘15克赤小豆30克黄芩6克黄连6克五付药后痤疮消平,唯有余印,上方加白鲜皮15克,续服五付。
瞩其少食辛辣、素面对人。
二、阳明经实热赵女,22岁齐鲁人痤疮满面,尤以额及两颊为重,暗红,其人喜食辛辣,大便数日一行,舌红苔白,脉略滑。
手足阳明经有实热。
疏以大黄黄连泻心汤,麻沸汤渍之,代茶饮。
三日后大减,大便正常,八日后一切正常,嘱其少食辛辣,五日间服一次。
大黄3克黄连9克黄芩9克,或按1:3:3的比例浸泡注:麻沸汤,滚开沸水也。
三、肝胆湿热张女,23岁药店推销员满面痤疮,色暗红,疮尖白头,不痛不痒,询之大便正常,唯带下略黄,量多有味,脉弦,舌红苔黄腻,此肝胆湿热为患也。
因其条件有限,嘱其按说明服龙胆泻肝丸或苦参丸。
三月后见之,面白光滑,疑为她人。
四、阳明经湿热秦女,19岁军艺学生粟米样痤疮,额头满布骇人,色红痒甚,询之胸背亦有散在丘疹样痤疮,口渴,尿黄,大便正常,舌偏红苔根略黄腻,脉滑。
阳明经湿热挟风也。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6克连翘15克赤小豆30克生石膏30克桑白皮10克杏仁10克黄芩6克赤芍10,七付药后,骇人之势大减,痒几无,色仍红,上方减麻黄为4克,加熟军6克,七付三诊:痤疮十去其八,以枇杷清肺饮加连翘、赤芍而善后。
七付三个月后,秦女以月事不调而求诊,面白可人。
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之肺风粉刺【方歌】肺风粉刺肺经热,面鼻疙瘩赤肿疼,破出粉汁或结屑,枇杷颠倒自收功。
【注】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
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
痤疮中医治疗黄元御论痤证 (1)头部痤疮治疗 (1)痤疮(方剂:八) (4)忍冬甘草汤治背部痤疮 (10) (11)女性痤疮的中医治疗 (17)青春痘/粉刺/痤疮中医中药治疗 (19)黄元御论痤证素问悬解–生气通天论曰:若汗出窍开,而见湿气,浸淫孔穴,阻碍气道,卫气郁遏,发于气门,冲突皮肤,则生痤痱。
疖之小者为痤,更小为痱。
若劳烦汗出,当风感寒,寒气外薄,薄,迫也。
汗液内凝,则结为粉皶。
皶,粉刺也。
若郁于皮肉之间,肉腐脓生,乃成痤证。
头部痤疮治疗痤疮也叫粉刺,多发于面颊、前额,亦可见胸背。
初起皮疹为芝麻到绿豆大小,与肤色相同或红色,顶端日渐呈现黑头,可挤压出黄白色粉渣,易遗留凹陷疤痕。
皮疹散在分布,部分患者皮疹扩大成黄豆或蚕豆大小,呈暗红色,消退后形成瘢痕疙瘩。
治疗时应根据证候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头部痤疮治疗肺经风热症状丘疹色红,或有痒痛。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清肺散热1. 内治法(1)药物: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l 0克桑白皮l 0克黄芩10克栀子l 0克野菊花l 0克黄连6克赤芍10克白茅根3 0克生槐米15克苦参10克有脓疱加公英、地丁;口渴加麦冬、玉竹、生石膏、知母;便干加大青叶或生大黄。
1日1剂,日服2次。
(2)食膳:头部痤疮治疗枇杷薏米粥生薏米100克,鲜枇杷60克(去皮核),枇杷叶l0克。
先将枇把叶洗净切碎,煮沸l0~15分钟,捞去渣后,纳入薏米煮粥,粥熟后切碎枇杷果肉,放入其中搅匀。
2.外治法(1)药物:颠倒散(《医宗金鉴》)大黄、硫黄等分。
研末,用凉开水或茶水调敷,日1~2次;或配成30%的洗剂外擦,每日晚上涂搽,次晨洗掉。
(2)推拿按摩:若丘疹散在不多,且无脓疮者,可行面部美容经穴按摩常规手法全套动作。
若丘疹较密集有脓疱者,仅行常规手法第4步,点按面部穴位,第8步叩击头部并点按百会穴。
耳穴加揉心、肺、内分泌、肝、交感、面颊等局部穴。
体部点按合谷穴、阳陵泉、足三里;由指端到上臂,逆向叩击手太阴肺经3遍;由下而上拿足阳明胃经3次,叩击3次。
23个老中医治疗痤疮验方!痤疮是什么:痤疮相当于中医的“粉刺”、“肺风粉刺”、“痤痱”、“酒刺”等。
是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
本病病因复杂,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毛孔堵塞。
多认为是由于内分泌紊乱,雄性激素分泌亢进引发皮脂腺肥大,导致皮脂大量分泌,进而细胞角化过度堵塞了毛囊口所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皮肤附属器疾病。
痤疮的特点:是在颜面及胸背散发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皮疹,或见黑头,能挤出豆渣样物。
初起皮疹为芝麻到绿豆大小,与肤色相同或红色,顶端日渐呈现黑头,可挤压出黄白色粉渣,易遗留凹陷瘢痕。
皮疹散在分布,部分患者皮疹扩大成黄豆或蚕豆大小,呈暗红色,消退后形成瘢痕疙瘩。
痤疮的发病机制:现代皮肤病学论痤疮是以雄激素增多、皮脂增多、排脂受阻、细菌感染为轴心的发病机制。
目前,中医常以清泄肺胃湿热、凉血解毒、泻火通便、滋阴降火、疏肝活血、健脾化痰等方法进行治疗。
一、治疗方(一)内治处方1.滋阴清肝消痤汤【组方】女贞子20g,墨旱莲20g,柴胡15g,郁金15g,丹参30g,鱼腥草20g,地黄15g,甘草5g。
【方解】方中女贞子、墨旱莲相合为传统古方二至丸,其中女贞子甘苦清凉,滋阴养肝;墨旱莲甘酸微寒,养阴凉血;两药共奏滋阴清肝之功,是为君药。
柴胡、郁金辛寒,疏肝清热凉血,助女贞子、墨旱莲清泻肝肾之虚火,是为臣药。
丹参、地黄凉血清热解毒,鱼腥草清肺解毒,是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并能清热解毒,是为使药。
【功效主治】滋阴清肝,凉血解毒。
主治痤疮。
【制法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总结】痤疮的发病除与肺胃血热等病因有关外,还与肝肾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肾属水,肝属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肾之阴息息相通,相互制约,协调人体阴阳的平衡。
若肾阴不足,相火过旺,一方面虚火上炎灼肺,引起肺热血热;另一方面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可导致肝阴不足,肝经郁热。
【处方来源】广东省中医院范瑞强主任医师经验方。
2.消痤汤【组方】知母12g,黄柏12g,女贞子20g,墨旱莲20g,地黄12g,鱼腥草30g,连翘15g,丹参15g,生山楂15g,甘草6g。
中医方药加味治疗痤疮痤疮多见于男女青春期,病因复杂,易于复发,损容明显,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运用中医重整体治疗上的优势,根据痤疮的病因病理及皮损特征,对寻常痤疮肝胆湿热的病机及辩证治疗进行探讨。
通过对60例寻常痤疮患者进行辨证,其中肝胆湿热证40例,用龙胆泻肝汤为主进行治疗,肾阴不足挟湿证20例,用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为主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94%,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并附临证赏用之土茯苓、地肤子二味药的验方简述以扩展思维。
标签:痤疮;辨证论治;中药成方;肝胆湿热;肾阴不足挟湿痤疮多见于男女青春期,病因复杂,易于复发,损容明显,目前尚无特效疗法。
是一种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散在性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等皮损为临床特点,发病缓慢,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颜面、胸背等皮脂腺丰盛处。
余土根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面部分属不同的脏腑,发病部位的不同,邪毒涉及的脏腑各异。
他认为,皮损聚集于前额、鼻颊沟、鼻尖,多与肺胃有关;在口周,多与脾有关;在面颊两侧,多与肝有关;泛发于胸部、肩背部等皮脂分泌旺盛处,则多与任督二脉有关。
现将其具体诊疗经验总结如下,运用中医重整体治疗,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合理,远期疗效较西药有更大的优势。
根据病因病理及皮损特征,传统理论多从肺、胃、脾辨治,常用分型治疗为:肺经风热型用枇杷清肺饮疏风清肺,,脾失健运型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健脾化湿,肠胃湿热型用茵陈蒿汤加减清热化湿通腑,而文献资料对寻常痤疮肝胆湿热病机很少有记载及探讨。
在临床中,通过对120例寻常痤疮患者进行辨证,辨为肝胆湿热证和肾阴不足型的有60例,使用中医药为主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94%,取得了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肝胆湿热型和肾阴不足型寻常痤疮患者,分别40例和2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最大39岁,最小14岁,平均22.5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5天,平均3年。
1.2 治疗方法基础方:1.2.1 肝经湿热型:皮疹好发于面颊两侧,多为结节型、囊肿型或混合型痤疮,常伴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每于月经期前加剧。
本科毕业论文治疗痤疮的中药处方分析二级学院中药学院专业中药学班级201 级班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20年4月诚信声明我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我承诺,论文(设计)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I-II 1前言 . (1)2调查资料与方法 (3)2.1资料来源 (3)2.2方法 (3)3结果与分析 (3)3.1痤疮患者的性别统计与分析 (3)3.2痤疮患者的年龄统计与分析 (4)3.3中药使用情况 (4)3.4处方中常用中药功效分析 (5)3.5中药类别、性味归经统计 (8)3.6痤疮中医证型分析 (10)4讨论 (14)4.1中药治疗痤疮的中药用药规律 (14)4.2药物的性味和归经 (15)4.3痤疮的中医证型探讨 (16)参考文献 (18)综述 (20)致谢 (26)治疗痤疮的中药处方分析摘要:目的了解中医师针对痤疮患者所作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与趋势,通过统计分析处方中常用中药药物的药理作用、归经功效、药物间的配伍作用等,进而分析总结有效治疗痤疮的中药处方规律。
方法通过收集天河中医院门诊医生针对痤疮患者的近一年的处方311份,对其中中药的用药频率作统计,查阅《中国药典》2015年版、学术期刊等相关资料进行处方分析。
结果通过对处方药物统计分析发现,在治疗痤疮疾病上,中药类型使用频率排名前三的为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四气五味的分析中以苦寒药物为主,与清热药使用排名第一相符;归经方面以肝经、肺经、胃经排名前三,三者总和占全部归经的一半。
中医如何治疗痤疮一、辨证选方1.肺热血热治法:宣肺清热。
方药:枇杷清肺饮,黄芩清肺饮加减。
枇杷叶9g,黄芩9g,桑白皮9g,栀子9g,黄柏9g,知母9g,甘草3g,生地15g,连翘15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脾胃积热治法:清热化湿通腑。
方药:三黄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黄连3g,黄芩9g,茵陈15g,生山栀9g,生苡仁15g,生山楂15g,白花蛇舌草30g,生甘草3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热毒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三花汤加减。
银花30g,紫花地丁30g,野菊花15g,黄芩9g,知母9g,白芷9g,赤芍9g,大力子9g,连翘9g,生甘草9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4.血瘀痰凝治法:和营化痰散结。
方药:桃仁二陈汤加减。
桃仁、制半夏、丹参、象贝母各9g,红花6g,川芎6g,牡蛎30以先煎),吴茱萸15g,银花12g,甘草3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二、外治疗法1.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明矾各60g。
加水浓煎,趁热擦洗患处,每次擦洗30分钟,每日1~3次,连用10天,1剂药可用6天。
2.鲜马齿苋30g(干品减半),苍术、蜂房、白芷各9g,细辛6g,蛇床子10g,苦参、陈皮各15g,加水煎沸取汁,趁热洗患处,每日3~5次,连洗数日可愈。
3.丹参、地丁、当归、白芷、半夏各30g。
加水煎开15~20分钟取汁备用。
脸部先用温盐水(1%)洗净,黑白粉刺,脓疱用针挑破挤净,用手搓脸部有热感,再用药汁热气熏脸,后将2条新毛巾浸人药液待温度降到皮肤可适应时,捞出毛巾拧半干敷脸,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1剂药夏天用2~3天,冬天用4~5天。
4.蝮蛇胆汁0.5ml加冷霜普通雪花膏500g混合均匀即成蛇胆霜。
每日早晚用温热水洗脸后,均匀涂搽皮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