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谢赫六法之其中一法
- 格式:docx
- 大小:51.15 KB
- 文档页数:1
“六法”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谢赫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绘画评论家。
他的《古画品录》也被认为是我国的第一本绘画艺术的理论研究著作。
谢赫将绘画分为六品:“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从谢赫对画家的品评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六法”的深刻见解。
在绘画作品中,以气韵生动为目的,以骨法的用笔为基础,以其他四法作为辅助,互为条件,互为影响,共为一体。
“六法”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绘画理论体系,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于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到刻画对象的形态、构造和色彩,以及构图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概括。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最高的、全面的艺术要求,但它不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它的艺术内涵是随着传统时代的推进和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充实的,具有深厚的艺术审美意义。
所以,我们在学习“六法”时,要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它的内涵及其作用,这是为了便于我们更充分地去认识和理解古人品评画作的标准及其着眼点,从而能够在欣赏古代传统艺术家绘画的作品时得到启示。
“气韵生动”是“六法”第一法,它得到了广大的美术理论家的认可和推崇。
但实际上,它主要指的是画家笔下画面效果的体现和对绘画作品进行审美评判的一种标准,是完全建立在技巧之上的。
董其昌在研究“六法”时曾提出:“画家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一曰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在當代社会,“气韵生动”依然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能够帮助当代画家建立更高的具有表现力的艺术思想,提高自身的审美高度,进而能够有更高的创作追求。
在范曾作品《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中,雄鸡卓立不群,英姿飒飒,尾羽一笔而概,笔断而意全。
以巨石为背景,左右穿插,亦有竹枝掩映,不染纤尘。
在范曾的布局中,君子刚毅坚卓的形象跃然纸面。
绘画的技术可学,但是要成为艺术家所需的气质,一部分是要依靠天生的性格,另一部分则主要是靠自己后天的修养和磨练。
浅析谢赫“六法论”与创作欣赏的内在联系摘要: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千年,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论“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是中国绘画的创作与欣赏的标准,传承千年,直至今日对于绘画的创作欣赏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画六法论意境创作欣赏在学习了中国画论之后,我对创作论、功能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清楚的知道了欣赏中国画不仅仅只是在看画的表面,其中的内容十分深奥。
中国的艺术史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历史,过程是非常复杂。
对于中国画来说,有内在美、有情怀、有境界、有技巧、有笔墨的画都是好画。
在运用笔墨技巧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经营,有自己的体悟感受,有自己的创造。
国画是由线条构成,墨为主,色为辅,不同的手法和不同的线条,疏密粗细来表示画面的主题,是对我国传统艺术的传承。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维来形容中国画的诗句,也是国画真实写照。
中国画是一个独特的画种,自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帛画》延续至今。
谢赫在魏晋南北朝十七提出了六法论,那个时期社会动荡、政权分裂,儒学思想受到质疑,所以其实六法论的提出也是符合当时时代需求的。
在《画品》中他提出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
"宋代的郭若虚讲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从南朝到今日还一直被作为中国画的品评基本标准。
谢赫的六法论在包含了绘画种种方面的同时,其内在逻辑性也是经得起考验的。
在远处看气韵、意境,其中气韵生动在六法中排名第一,气韵是中国古人对宇宙万物和生命的认知,也是古代哲学在绘画中的体现。
黄庭坚说过:“凡书画当观韵,但是气韵生动也不局限于书画的审美探讨,包括文学诗词、音乐等等都视该原则为首要原则,这是艺术圈里面的金科玉律。
”认为气韵生动虽然定义很模糊,所涉及到的范围非常的宽广,所以对于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作品中有一种生动的气息,是自然的生发和蓬勃的生命力的表现。
浅谈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摘要】谢赫六法是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气韵生动”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法则,强调了作品在表现形态的更需注重描绘出作品的气息和生命力。
气韵生动并非简单的形式表现,而是要求画家能够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生动、活泼、有灵性的特质。
实践中,画家需要注重对形态的把握,同时更应该注重内在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
气韵生动不仅能够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和生动性,还能够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绘画实践中,要求画家在创作中不断追求气韵生动的境界,从而使作品更富有个性和魅力。
“气韵生动”不仅是绘画中重要的表现手法,更是一种审美情感的体现和传达。
【关键词】谢赫六法、气韵生动、概念、内涵、作用、实践、要求、总结1. 引言1.1 引言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谢灵运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的方法论,其中“气韵生动”作为其中一法,是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气韵生动的概念不仅在文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在其他艺术领域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气韵生动所倡导的作品必须具备生动活泼的气质,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色。
在文学创作中,气韵生动的内涵体现在作品中的形象生动、语言生动、情感生动等方面。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创作者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让读者产生共鸣,进而产生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气韵生动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作品如果缺乏气韵生动,往往会显得平淡乏味,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气韵生动作为谢赫六法之一,在文学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创作者们应该不断探索创新,努力使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2. 正文2.1 谢赫六法的概念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谢灵运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气韵生动”、“神韵飘逸”、“意境深远”、“词藻华丽”、“文章气祥”、“文采飞扬”六项原则。
“气韵生动”是谢赫六法中的首要原则,被认为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核心。
谢赫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画论是中国古代论画的著作和诗文,是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代表着古代文人对于绘画艺术的审美特点和表现手段的认识水平。
我国最早的画论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顾恺之的《画论》、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都反映出,绘画脱离了汉代之前政治功利的附庸,有了美的自觉,而成为了美的对象。
随着绘画实践的不断发展,新的理论也在前辈的理论基础上产生,齐梁时代美学理论家谢赫的《画品》即是较为系统化的对于绘画进行品评的专著,其中“六法”出自《画品》的序引部分,是谢赫画论中的精华,也对我国后来的绘画实践和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时代背景谢赫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政治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艺术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正如陈传席先生所说:“当一个时代十分糟糕紊乱而文人们又无力改造甚至插不上手时,文人们便会放弃对时代的责任感而转向自己的内心和形体,包括及时行乐,于是产生了人自身的觉醒,继而引起了艺术的觉醒”。
社会的动乱同时引起了政治上的变动,汉代的乡举里选制被分品论人的九品中正制所取代,而玄学清谈之风的盛行更助长了人物品藻的风气,所有的一切都使得这个时代将内在的精神气质作为品评人物乃至绘画的重要标准,“中国画学的指导者”顾恺之的“传神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且逐渐由人物画的审美标准扩展到山水、花鸟画等领域,成为中国绘画长久以来的艺术标准。
而谢赫的“六法论”实际上受到顾恺之的很大影响,“六法”中最重要的“气韵生动”就是在总结概括“传神论”的基础之上所提出的更精确、更完备的说法。
二、“六法”内涵谢赫说:“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
”“六法“中谢赫将“气韵生动“排在首位,可以看出其在谢赫画论中的重要性,同时站在后人的角度上纵观整个中国绘画史,我们也会发现”气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实际上,不论是顾恺之的“传神”还是宗炳的“畅神”都是就绘画作品中“气韵”的强调,“气韵”甚至“六法”或本已存在,只是谢赫将它们明确的陈述出来了。
谢赫古画品录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绘画批评著作。
大约完稿于梁大通四年(532)以后,作者谢赫是活动于南朝齐、梁时期的画家。
生卒年难于确考。
生平活动也缺少充分的文献记载。
谢赫在《古画品录》序文中提出了评画的6项标准,简称六法,即:①“气韵生动”,要求生动地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②“骨法用笔”,要求用笔有骨力;③“应物象形”,要求形象的描绘具有相应于对象的近似性和真实性;④“随类赋彩”,即根据不同类别的对象设色;⑤“经营位置”,指讲求章法构图的设计;⑥“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即临摹复制。
除“传移模写”外,各法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列于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是中国美学的新命题,影响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要求,被历代看作是中国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的创作、欣赏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在六法中,它起着统辖的作用,其他各法是达到“气韵生动”的条件。
在谢赫的时代,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因此“气韵生动”主要是对人物肖像画而言,后来才逐渐扩展到整个绘画领域,并且越出绘画领域。
“气韵生动”的内涵,也由强调表现对象的气韵,延伸到强调表现艺术家审美主体的气韵,成为中国美学的特色和重要范畴之一。
“气韵”说的产生,一方面是受顾恺之“传神”论影响,另一方面也与魏晋品藻人物之风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运用以“气韵生动”为首的六法准则,对晋以来的绘画进行品评,在绘画领域中开创了以等第品评艺术的先例。
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
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
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
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
评论自三国吴到萧梁三百年间二十七个名画家的绘画作品。
据他们的艺术造诣而将其分成六品:第一品陆探微、曹不兴、卫协、张墨、荀勖。
论谢赫六法之其中一法
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画有六法”的观点,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谢赫六法是我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重要美学原则,对一幅画艺术水平的高低进行评价,往往就是依据这六个方面。
六法的出现使得我国古代绘画有了理论的意识。
“六法”中的每一法都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涵盖了国画的许多规律与特点。
下面就结合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来讨论谢赫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
在作品中或作品深刻刻画的形象如果有着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就会显得画中的形象富有生机,这就是谢赫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
在《洛神赋图》这幅绘画作品中,气韵生动,以形传神,表达出了一段千古传奇的爱情凄美故事。
在这幅画中分成四个部分进行表达:第一部分描绘了曹植与神女在山水之间的相遇,这部分上作者把山、石、树、水有机的结合起来,笔墨浓淡适宜,很好地表现出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气韵生动,毫无突兀之感。
第二部分就是男女主人公的相向相对立,画家把人物心中的那分不定与焦躁运用高超的表现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气韵生动方面来看,主人公盘膝而坐,侍从站立,远近结合,完美的把这些艺术组分结合起来。
第三部分就是本画的高潮部分了,这是一个神话的世界,画家通过想象与创造使得画面内容气韵生动。
画家运用流畅清晰的线条,气韵生动,一气呵成的笔法很好的表现出神女御车而行的风姿,龙车行于山水之间,远山近水与龙车以及神态美丽、衣。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1. 引言1.1 谢赫“六法论”美学分析概述谢赫“六法论”是一种传统的美学理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一美学理论中,谢赫将美学分为形式美学、象征美学、神秘美学、师承美学和意境美学五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和分析,揭示了美的本质和美的表现形式。
形式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在形式上的美感和表现。
形式美学关注作品的结构、色彩、形态等方面,通过这些元素来表达文化内涵和情感。
谢赫认为,形式美学是美学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作品展现美感的关键。
象征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象征符号。
谢赫认为,作品不仅仅是物质形态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象征美学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师承美学是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作品中所体现的前人文化传统和艺术精神。
谢赫认为,艺术是源自于师承和传统的,艺术家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传承传统的文化精髓。
通过对师承美学的分析,可以理解作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谢赫“六法论”美学是一种高深的美学理论,通过对形式美学、象征美学、神秘美学、师承美学和意境美学的探讨,可以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美学内涵和文化价值。
这一美学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也可以引领我们走进文化的深层次,体味文化传统的魅力和精髓。
通过对谢赫“六法论”美学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艺术之美,感受文化之魂。
2. 正文2.1 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形式美学”谢赫“六法论”美学中的“形式美学”是指作品在审美上的形式结构和表现形式。
在《六法》中,谢赫提出了“形式自有规矩,无可不凭”这一观点,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应当符合一定的规律和准则,才能体现出美的意义。
形式美学不仅包括了作品的整体结构、组织方式和视觉效果,还包括了作品中的色彩、线条、比例、节奏等元素的运用。
谢赫的六法论【从谢赫“六法”谈色彩写生要点】色彩写生作为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愈来愈成为高中美术教学的必修课。
不仅因为色彩写生是高考的必考课目,更是因为色彩写生是每一个从事绘画的人认识缤纷世界、感悟世间万物色彩变化的实践基础。
探寻色彩写生的要点,结合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从中国传统绘画的谢赫“六法”再次领悟到中国传统绘画与现代美术教学的完美对接。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的“六法”,这是他作为品评古来人物画家艺术特色与成就的准则,因此被历代画人尊奉为金科玉律而千古不易。
究其原因,是其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绘画最一般的规律和特点,既可作为品评标准,又可作为创作原理。
由于其理论水平之卓越,体系之严谨,总令后人仰之弥高。
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就色彩写生教学之要领,也是与之相得一体,法法成则,点点为纲。
一、“气韵生动”——构思立意,确定色调“气韵生动”为六法之先,也是“六法”的灵魂。
既是绘画前的构思和立意,也是作品的意境和格调,是作画者的品格、才性智慧和心灵境界的体现。
我们今天的画者,多认为“形式就是内容”,“技巧就是根本”。
忘了“书乃心画”、“画乃心文”、书画如其人,品德不高,落色无法等这些浅显的道理。
因为和则生气.气韵则生动。
在画一张色彩前就要很清楚自己画什么色调。
什么叫色调统一?一幅好的色彩画,同样具有一定意境,要构思,怎样构图?画面怎样安排?确立一种意境,统一一种色调,表达一种思想。
色调和谐,画面才有生气,气韵画面才能生动。
二、“骨法用笔”——以形用笔,以色造型“骨法用笔”就是指绘画过程中笔色的运用以及所表现出来对物象刻画的用笔效果。
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
六朝时代所谓“骨”或“骨法”的概念应包括如下内涵:其一,骨架。
其二,骨势。
其三,骨质。
其四,骨力。
形体骨架从宏观方面形成了笔法外形的刚正之气,点划骨质从微观方面构成了笔法内在的强劲之力,也称之为笔力。
论谢赫六法之其中一法
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画有六法”的观点,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谢赫六法是我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重要美学原则,对一幅画艺术水平的高低进行评价,往往就是依据这六个方面。
六法的出现使得我国古代绘画有了理论的意识。
“六法”中的每一法都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涵盖了国画的许多规律与特点。
下面就结合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来讨论谢赫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
在作品中或作品深刻刻画的形象如果有着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就会显得画中的形象富有生机,这就是谢赫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
在《洛神赋图》这幅绘画作品中,气韵生动,以形传神,表达出了一段千古传奇的爱情凄美故事。
在这幅画中分成四个部分进行表达:第一部分描绘了曹植与神女在山水之间的相遇,这部分上作者把山、石、树、水有机的结合起来,笔墨浓淡适宜,很好地表现出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气韵生动,毫无突兀之感。
第二部分就是男女主人公的相向相对立,画家把人物心中的那分不定与焦躁运用高超的表现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气韵生动方面来看,主人公盘膝而坐,侍从站立,远近结合,完美的把这些艺术组分结合起来。
第三部分就是本画的高潮部分了,这是一个神话的世界,画家通过想象与创造使得画面内容气韵生动。
画家运用流畅清晰的线条,气韵生动,一气呵成的笔法很好的表现出神女御车而行的风姿,龙车行于山水之间,远山近水与龙车以及神态美丽、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