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种群与群落
- 格式:doc
- 大小:388.50 KB
- 文档页数:9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6 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2012·全国新课标·T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分析坐标图,得出年龄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熟悉种群特征和各特征间的关系。
(3)明确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精讲精析】选D。
由图所给信息可以直接看出,6月份~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而且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内可能没有新的个体出生,该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0,A正确。
天敌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正确。
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正确。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种群的出生率会降低,种群的密度也将降低,D错误。
2.(2012·福建高考·T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物种数量不等于生物的数量,即物种数量多代表营养结构复杂,不代表种群密度大。
【精讲精析】选C。
由图可知,纯茶园的物种数少,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差,易暴发虫害;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的丰富度;人类生产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因此人类的活动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知识比钱更挑剔,知识的流动比钱更偶然更深层,有质量的知识都是整体流动的。
专题十二种群与群落的区别和联系探究点一种群特征及其相互关系1.种群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2.种群和群落的比较种群和群落都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生物成分。
3. 种群和物种的比较种群与物种既不同,又相互联系。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是物种繁衍、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
种群内部基因通过自由交流保持基因库相对稳定。
对种群的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之一。
它们之间的关系图解如下:4.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取样调查法(1)标志重捕法是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的方法。
(2)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
(3)称重法、红细胞计数法也是研究微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例1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则()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时期C.c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例2 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D.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探究点二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析1.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特别提示:“J”型增长曲线的斜率逐渐增大,直至无穷,所以其增长速率也就不断增大;“S”型增长曲线的斜率,刚开始为0,后不断增大至K/2时达最大值,再不断减小至K时为0。
它们的区别图解如下:2. “J”型曲线上的一点切线的斜率和“S”型增长曲线中的K/2的区别3. 在生产实践中,还有一种情况是种群增长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致使环境中某些资源要素受到破坏,从而造成环境容量的下降。
这样就形成了另一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突跃下降曲线(如下图)。
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增长情况,例如过度放牧,草原不能复原。
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本卷第1页(共8页) 【考点16】种群和群落1、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命题立意】本题以种群密度与出生率或死亡率的关系图示为素材,体现考纲中的“识图能力”的要求,主要考查对种群的特征中的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的基础知识理解。
【思路点拨】关键点:本题中K 不是环境容纳量。
具体思路如下:【规范解答】选 C 。
从图示的横坐标看出,K 表示种群密度,不是环境容纳量。
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应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从图中看出,K/2时净补充量最大,显然,此时不是控制有害动物的最有效时期。
控制有害动物的最有效时期应在有害动物种群密度较小的时候。
【类题拓展】有关图象题的处理方法 — 三看法具体操作如下:一看:纵、横坐标的含义。
二看:曲线的含义。
特别注意转折点、交叉点等特殊点。
三看:题意。
图像只是题的一部分,要想完全把握题意,还需将图像与题结合。
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命题立意】本题以谚语为材料,主要考查种间关系。
【思路点拨】从种间关系角度思考这句谚语中草和苗的关系。
【规范解答】 选A 。
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
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的现象。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草长的旺,苗就长的不旺;反之,苗长的旺,草就长的不旺。
苗和草都需要阳光、二氧化碳、水、。
专题16 种群与群落种群的特征1.(2012年课标全国卷,6,6分)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等知识。
该种群12月份几乎没有未成熟个体,说明该种群10月份种群出生率降低,出生率也可能是0;天敌迁入会导致种群数量减少,可能会改变种群的各年龄段个体数量;该种群的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衰老个体的百分比可随着月份变化而变化,说明种群年龄结构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导致雌雄个体交配机会减少,种群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可能会下降。
答案:D。
2.(2010年海南卷)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解析:甲种群幼年个体最多,为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期个体数相同,为稳定型;丙种群老年个体最多,为衰退型。
答案:A 。
3.(2012年四川理综卷,31(Ⅰ),8分)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 决定的;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 。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解析:(1)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为农作物,大豆田中的主要成分为大豆;肉食性猛禽可以捕食田鼠。
(2)决定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 点以后株冠形成,一方面为田鼠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另一方面由于株冠的掩护,有利于躲避敌害。
(3)曲线Ⅰ所示每隔100 m 设桩,为猛禽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场所,猛禽数量增加,田鼠数量减少;农田周围合理植树为猛禽提供栖息场所,猛禽捕食田鼠,田鼠捕食农作物减少,更多的能量流向人类。
答案:(1)大豆 捕食(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3)更大 能量流动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应用1.(2012年重庆理综卷,4,6分)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解析:O~b段,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型,a点数量大约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增长率最大,故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a~b段,蝗虫种群增长率下降,种群密度仍在增大,故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密度变化不呈正相关;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后,会改变性别比例,蝗虫种群内雌雄比例失调,交配机会减少,导致种群出生率降低,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d~e段,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被啃食的植物较少,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数目受影响较小,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2.(2012年浙江理综卷,5,6分)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食物链、种群数量变化、生态系统的成分等知识。
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链为植物→旅鼠→旅鼠的天敌,三者间存在捕食关系;三种生物的数量基本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旅鼠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植物数量的变化;植物增多引起旅鼠增多,旅鼠增多会引起旅鼠天敌增多,这种变化不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D。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如种群起始个体数量、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外因有自然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人为因素有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等。
3.(2011年海南卷)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解析:本题考查酵母菌的结构、功能特点及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
酵母菌为真核生物,有细胞核及线粒体等,二者均有DNA的分布,A项正确。
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为CO2和酒精,其跨膜运输方式都为自由扩散,B项错误。
培养早期,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相对充足,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 项正确。
在营养物质含量不同的培养液中环境容纳量不同,D项正确。
答案:B。
4.(2011年北京理综卷)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解析:本题考查生态学中种群的相关知识。
A、B项中给海龟和大雁分别安上示踪器和标志环是调查其行动路线的常用方法。
C项中因贝类活动范围较小,可用样方法调查不同贝类的种群数量。
如果每隔一定时间调查一次同一范围不同贝类的种群数量变化,并绘制成相应变化曲线,便可推测出贝类的种群关系。
D项中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的多少,标志重捕法只能调查种群密度,不能用来调查物种丰富度,故D项错。
答案:D。
5.(2011年重庆理综卷)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进化理论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环境对基因突变等可遗传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黑暗是选择因素并不是诱导因素,A项错误;由于盲鱼生活于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因此限制其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应为食物和水中的溶解氧等,B项错误;盲鱼进行有氧呼吸,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C项正确;盲鱼作为科研材料是生物的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其生态功能。
答案:C。
多种生态因素可对生物产生影响,但要结合具体情景,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
6.(2012年广东理综卷,27,16分)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促使其释放,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
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
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型增长。
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
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物水平衡调节、种群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知识。
(1)当机体饮水不足、失水过多和食物过咸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使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产生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二者对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2)据图知,罗非鱼种群数量从a点开始呈“J”型增长,从b点后数量增长的趋势减缓,说明b点开始环境阻力加大,最可能的原因是在b点放入大型肉食性鱼,并且一段时间后在K2附近波动。
(3)由题意知,罗非鱼为杂食性鱼类,既捕食藻类,也捕食浮游动物;大型肉食性鱼(FNE)以罗非鱼为食。
藻毒素沿着水体中的食物链逐步积累,从而得出:答案:(1)升高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2)J b K 2 (3)7.(2010年福建理综卷)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
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月6615(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 法。
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 型,在 (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增大、不变、减小)。
解析:题干中提到棉蚜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种间关系为寄生。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棉蚜因活动范围有限,适合用样方法。
根据对棉蚜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看出,到7月10日后,种群数量基本维持稳定,即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增长呈S 型曲线。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在6月30日左右,种群增长量最大。
长期使用农药,淘汰了不抗药的棉蚜,使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答案:(1)寄生(2)样方 S 630(3)增大群落的结构和演替1.(2012年大纲全国卷,3,6分)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间关系的类型及代表生物等知识。
田鼠与杂草间存在捕食关系;豌豆和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和无机盐,两者间存在竞争关系;豌豆和根瘤菌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间存在寄生关系。
答案:B 。
2.(2012年福建理综卷,3,6分)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解析: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等,考查了考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