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二知识点填空题

必修二知识点填空题

必修二知识点填空题
必修二知识点填空题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考试说明要求:

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主要知识点: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的。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和

共同影响。

5、人口增长模式由、、三项指标共同构成。自然增长率=率-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率的转变。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

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和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型向型过渡阶段,世界是型向型过渡阶段,我国是型。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主要知识点: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 和人口 。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 或 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 和 。

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主要是由于 ;拉丁美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 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 、 、 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2)

(3) 。

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

往往起主导作用。

9、人口迁移的意义:调

;加强 ;

促进 。 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1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试说明要求:

1、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主要知识点:

1、环境承载力是指 ,所以 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 、 、 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 。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是现在人类社会出现了 、 和 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引发了

问题和 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有: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 之内;

建立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权利。

6、各国或地区都要尊重的客观规律,使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既保持好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

主要知识点:

1、城市用地可以分为、、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农业用地等。

2、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区,其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也叫。

5、不同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相同的,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

、。

6、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有、、

、。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考试说明要求:

1、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

2、知道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主要知识点:

1、城市等级是按照划分的,城市等级一般分为、、、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就越,服务范围就越;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就越,服务范围就越。

3、城市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密切相关。

4、分析上海为什么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

5、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是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相距较;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相距较。

第三节城市化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集聚和范围不断扩大、变为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表现为、、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它体现了发展水平。

4、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及特点

发展中国家:起步 ,发展 ;水平 ;发展 ;处于 期和 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 ;水平 ;出现 现象;处于 期阶段。

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生物的 减少;工业废渣对城市 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 、 和

运动发生变化;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使城市出现“ ”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 、 和 。

(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 建筑和 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 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主要知识点: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的 ,二是指农业与 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 、 、 、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 、 、 、 、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 。学会结合实例分析。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 的合理利用。

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素);(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因素);

(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因素);

(5)城郊的乳畜业、园艺业、蔬菜种植(因素);

(6)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因素)

5、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其中因素比较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较快。(1)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梯田、喷灌和滴灌技术等)。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大等

6、农业地域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和一定的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7、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主要从条件和条件两方面入手。

8、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降水;土壤;地形;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生产方式、技术。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业与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

发展措施:。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洲的、、。作物以为主(其习性是好暖喜湿)。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

2、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以为主,夏季高温多雨(2)地势,适宜水田管理

(3)水源(4)人口,劳动力

(5)人地,饮食习惯以为主

(6)水稻生产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1)经营(生产规模)

(2)单产,商品率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

(4)水利工程量

4、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农场一般是经营。我国主要分布在、等地,农场一般是经营。农作物以、为主。

5、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商品率,机械化和科技水平。

6、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气候、地形、

土壤、降水)

(2)交通运输

(3)市场

(4)地人

(5)机械化水平

(6)农业科学技术

7、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地区及其区位条件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有大面积的、气候区)。生产对象是、。

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的生产规模,商品率,专业化程度。

3、分析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草类

(2)地人,地价

(3)距离海港,交通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开辟

(2)培育,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5、乳畜业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产品是及其制品。

6、乳畜业的主要特点商品率,机械化程度,集约化程度,多分布在周围。

7、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1)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城市化水平,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主要知识点:

1、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

、。

2、工业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是要考虑效益、效益、效益。

3、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不同工业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不相同的。

4、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条件的改善,

5、分别分析鞍钢和宝钢区位条件及其差异。

6、影响工业区位的社会效益有(如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7、环境质量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

(分析思路: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工业联系可分为联系、联系。

2、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现象。

3、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例如,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设备,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耗电量大的冶金工业,会在附近集聚。

4、工业地域指地域。

5、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一是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二是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6、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一是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二是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7、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的趋势。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段使工业地域联系更密切。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地区是、、、

2、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资源基础上,以、、、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3、分析德国鲁尔区发展的区位特点

A、;

B、;

C、;

D、;

E、。

4、鲁尔区以工业为基础,以

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5、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1)生产结构

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分别是、、、

、。

(2)煤炭的能源地位(3)世界性钢铁

(4)的冲击(5)用地、环境

6、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

A、;

B、;

C、;

D、。

7、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区位优势及其与鲁尔区区位条件的异同点。

8、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

为主的工业地域。

9、新兴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意大利的地区,德国的地区,以及美国的

地区,日本的等地。

10、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

A、;

B、;

C、;

D、;

E、;

F、;

G、;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独特的发展模式—,有助于加强,提高,降低,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13、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A、;

B、;

C、;

D、。

14、美国“硅谷”发展的区位条件

A、;

B、;

C、;

D、;

E、;

F、。

15、美国“硅谷”以工业为主导,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基地。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人类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

2

3、交通运输方式正向化、化、化方向发展。

4、影响交通线或点区位因素有、、、等。现在因素是决定因素。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

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扩展,这些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例如株洲是沿发展起来的。

2、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的变化。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

的变化。例如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随和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的演变,例如大运河沿岸的城市。

3、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影响大,山区比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商业网点分布密度比平原地区。

4、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也有影响,很多商业网点以为原则,建立

在。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2、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4、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5、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主要知识点:

1

2、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从环境中获取和;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3、环境自净能力指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4、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包括污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包括、、、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等)两大类。

5、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资源、片面追求。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等。

7、环境问题在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

8、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和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9、环境问题的实质是问题,是在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的过程中解决。

10、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

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持续发展(基础)、持续发展(条件)、持

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1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原则、原则、原则。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考试说明要求:

1、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主要知识点: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的原因是、、、。

2、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途径

(1)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循环经济以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带来良好的效益和效益。

(3)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是用的观点,将和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

4、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所采取主要措

施:、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梳理(填空试题版)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民主专政 1.国家的根本属性是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的国家性质(即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它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民主,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民主的含义: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范围内,按照_________的原则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5.人民民主具有①______________和②______________ ①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现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保障。 二、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 ① ② ③ 2.公民的政治义务 ① ② ③ ④ 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原则 ① ② ③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择方式 (1)从选民的角度看投票:分为和。 (2)从正式候选人与应选名额看:分为和。 (3)①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比较适合采用的选举方式是。 ②能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合理性的选举方式是。 ③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是。 ④每个选民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的选举方式是。 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积极性的选举方式是。 (4)我国当前选举方式 我国采用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原因: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基本情况。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① ② ③ ④ 10.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① ② ③ ④ 11.我国基层民主自治 村(居)民委员会是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 12.公民依法实行民主监督的方式 ① ② ③ ④ 13.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 ① ② 14.正确行使公民的监督权 ① ②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形成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形成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① 分散性和封闭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 ②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但无革命性突破 ③脆弱性:规模小,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 ③小农经济封建政府主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④随着农民战争爆发和王朝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 个新的轮回 ①灾荒瘟疫 ② 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 ③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 地位和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 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 础。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无法 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 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小 农经济 有利因素 不利因 艰难成长

经营形态演变发展过程及成就 夏商西周 官营手工业春秋战国 汉武以后中国古代手工业 产生并由官府垄断继续发展 盐铁及铸钱等官办经营方式 政府直 接经 营、集 中、大 作坊生 产 生产目的性质和特点 发展概况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出现发展 受摧残恢 复和发展 民间私 人经营 元朝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 纺织技术 明中叶后 民营超过官营手工业 占主导地位 使用花楼机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雇佣关 系),清继续发展 农户体 产,作为 副业 供军队和官 府贵族生 活使用,不 在市场流通 供民间消 费,作为商 品在市场流 通 供家庭消费 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 卖 国家垄断性质;它凭借国家权 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 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 品精美,取得诸多成就,世界 领先,享誉全球 美, 商品生产性质;在重本抑末的 社会环境下发展艰难,但后来 居上 属于自然经济组成部分;受小 农经济的束缚发展艰难,在自 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 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 要因素 地域分布广、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②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③ 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④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⑤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领先于世界,享誉全球⑥ 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①地 美,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条 件:商人资金充足,自由劳动力增加标志—时间:地区:发展状况: —明朝中后期的棉纺织业出现了手工工场(带有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明 中后期江南地区 期后中朝明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 发期清 展有朝 所前 ①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雇佣机工。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他们之间形 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生产者成为资本家②在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包买商雇佣居民生产 暑袜。这些包买商直接支配生产,就实质而言,属于商业资本控制生产,商人成为资本家 ③广东罗定的冶铁和佛山铁器制造业也出现雇佣关系 原因:a、清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提供了基础,特别是 手工业分工更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b、清初统治者放宽了对手工业的限制 表现: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实质: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机户雇佣机工、店主雇佣居民),这种雇佣关系的实质就是商品货币关系 特点: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1、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束缚着新的生产力发展。其一是农民受到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购买力小,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市场小)。其特二是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盖房买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资本少)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等政策和实行闭关政策(妨碍市场扩大和资本积累)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纲常名教为核心,斥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排斥西学等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货币制度的落后与混乱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明清社会生产力虽已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前提,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原因 2 、 3、 4、 5、 6、 1、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 中国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地位影响2 、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为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练习精编

高中历史必修二选择题练习精编 1下列航海家中,到达印度的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2新航路的开辟,从根本上看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 B欧洲人对黄金狂热追求的产物 C商业危机的产物 D人文主义倡导的产物 3新航路的开辟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为( A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B资本积累速度加快 C雇佣劳动力的增加 D封建制度的衰落 4“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5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媒介是( A炮舰B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C军队D物美价廉的商品

6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把世界瓜分,标志着(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B亚非拉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C列强开始了输出资本 D新的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出现 7引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之间的矛盾 B高利润和低消费之间的矛盾 C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D股价狂跌,股市崩溃 8罗斯福新政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新政"不能全面干预经济 B"新政"没有解决生产社会化 C"新政"措施不适合当时社会情况 D"新政"没有全面触动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 9 30年代美国从胡佛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转变为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A不同党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B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C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体现 D解决经济危机的临时性的措施 10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泛滥 B遏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C使西方福利国家发展起来 D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11二战后初期,西欧洲国家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是(

必修二文言文单元基础知识测试题

必修二诗歌、文言文单元基础知识测试题 班次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愆.期(qiān)垝.垣(guǐ)犭严 ..狁(yán)象弭.(mǐ) B.谣诼.(zhu?)蕙纕.(xiāng)芰.荷(zhī)侘.傺(chì) C.公姥.(mǔ)伶俜.(pīng)葳.蕤(ruí)踯躅.(zhú) D.阡陌.(m?)三匝.(zhā)吐哺.(bǔ)鲑.珍(xié)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终老不复取 B.蒲苇纫如丝 C.府吏见丁宁 D.诺诺复尔尔 3.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可怜 ..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怜 ..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B.便利此月内,六合 .. ..正相应履至尊而制六合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鸡犬相闻 ..阡陌交通 D.东家有贤女,窈窕 ..作态 ..艳城郭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相”,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胜不敢复相.士 B.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C.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D.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大人故.嫌迟(总是)好自相扶.将(服侍) B.始适.还家门(出嫁)可怜 ..体无比(可爱) C.却与小姑别.(退出来)便言多令才 ..(指媒人) ..(美好) D.谢.家事夫婿(感谢)自可断来信 6.下列句中没有“互文”的一项是() A.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B.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D.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时称为“国风”,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屈原在这首诗中反复抒发了自己要求革新的政治抱负,热情洋溢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愤怒地揭露了楚国最高统治者的自私、昏庸和腐朽。 C.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全诗长达1700余字,可谓古诗中的鸿篇巨制。选自南朝陈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生动具体地叙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婚姻悲剧的全过程,控诉了封建礼教,赞颂了焦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D.《古诗十九首》是西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它反映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诗人对命运、对人生的看法。它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刘勰称之为“五言诗之冠冕”,钟嵘赞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E.“赤壁赋”是苏轼先后两次游览黄州附近的赤壁后写下的,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我们课文所选为《前赤壁赋》。 F.朱自清,主要散文作品有《毁灭》、《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他曾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家写实主义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成员。 8.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清流激湍.(tuān )流觞.曲水(shāng)放浪形骸.(hé)临文嗟.悼(jiē)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 (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⑴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②商朝: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汉代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 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学点归纳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 3、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热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热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三、中和热的测定 四、能量的分类 典例剖析 【例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是伴有能量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 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在化学变化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NaOH固体溶于水中放出热量,NH4NO3晶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核反应的能量变化等。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放出热量;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吸收热量。B、C正确,A、D错误。 【例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与反应后相比较,肯定不变的是( ) ①元素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 ⑤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⑥如果在水溶液中反应,则反应前与反应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⑦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①②④⑤正确,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数会变化,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例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变现为热量的变化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解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变现为热量的变化,也可变现为光能、动能等能量形成,B是错误的;A从能量变化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正确;C、D都是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正确描述,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多余的能量以热能释放出来就是放热反应,当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所差能量通过吸收热量来完成,表现为吸热反应。 答案: B 【例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既有化学键的断裂,又有化学键的形成,还有化学能的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是放出热量还有吸收热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则该反应进行后一定是吸收热量的 D.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其稳定性越大,反应越难以发生;物质具有的能量越高,其稳定性越小,反应越容易发生 答案: C 解析: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反应后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如碳在空气中燃烧时需要加热才能进行,但反应后放出大量的热量。ABD都是正确的。 【例5】已知反应X+Y=M+N为吸热反应,关于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B.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X、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N的总能量 解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X、Y总能量一定小于M、N的总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实用】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0.12.8 1、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 .商朝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2、右图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 .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3、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受灾严重,但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没有受到 严重损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B.都江堰C.大运河D.井渠 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它所反映 的我国古代经济形式是 A.小农经济B.集体经济C.商品经济D.游牧经济 5、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 映成趣。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汉代 B .唐代C.宋代 D .清代 6、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高潮,图7 中所示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 的青铜器,该青铜器铸造于 A.商代 B .秦代C.汉代 D .唐代 7、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鼓风冶铁 8、 2007 年 12 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 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 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9、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绘瓷器的主要产地在 A .古代河北B.古代河南 C .古代陕西D.古代浙江 10、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 .景德镇 B .苏州 11、古代诗人王建在《汴州即事》中写道 C.扬州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 .洛阳 ,诗中的“草市”是 古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草市最早出现是在 A.秦汉B.六朝C.唐朝D.宋朝 12、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 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 草市兴起 13、我国北宋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第五章 第一二节曲线运动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 曲线运动的方向: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当物体所受合力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合外力的方向总是指向轨迹的凹的一边。 合运动与分运动:几个运动的合成就是合运动,这几个运动就是这个合运动的分运动。 合运动与分运动特点:分运动之间具有独立性 合运动与分运动之间具有等时性 合运动与分运动之间具有等效性 典型题目 1,在弯道上高速行驶的赛车,突然后轮脱离赛车,关于脱离了的后轮的运动情况以下说法 正确的是() A.仍然沿着汽车行驶的弯道运动 B.沿着与弯道垂直的方向飞出 C.沿着脱离时轮子前进的方向做直线运动,离开弯道 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解析:由于车轮原随赛车做曲线运动,脱离赛车时车轮的速度方向为弯道的切线方向,由此可知C正确. 2,小船过河的问题,小船渡河运动可以分解为同时参与的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水的运动(设水不流时船的运动,即在静水中的运动),一是随水流的运动(水冲船的运动,等于水流的 运动),船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 解析:设河宽为d,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1,河水流速为v2 ①船头正对河岸行驶,渡河时间最短,t短= d v 1 ②当v1>v2时,且合速度垂直于河岸,航程最短x1=d 当v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点

第三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夕,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以及多年战争破坏使得中国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措施:土地改革(1950-1952年,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 (3)结果: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4)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2.“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国家有计划地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1)原因: ①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包围、封锁等敌对政策,发展重工业是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政权的当务之急。

②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要想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③其它: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目的: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 (3)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 关系同时并举。 (4)主要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 业化的初步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5)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建成四大重点 企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 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6)意义: 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②我国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2)方法: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 关系: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从微观来看,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H2O(g) CO(g)

注:反应条件与吸放热无关。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④闭合回路“成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离子不上岸,电子不下水” 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⑤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正正负负” ⑥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氧化,正还原” 负极:失电子,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试题(二)

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共75分;非选择题共5题题共75分,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 1.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B、手工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C、商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D、重农抑商的基本特点之一 2.“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土地兼并 B、重农抑商 C、闭关政策 D、贫富分化 3.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 B、限制商人的政策 C、禁止经商的 D、反腐倡廉的政策 4.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受外商企业的刺激 B、由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 C、都由政府企业分化出来 D、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5.曾经考取了晚清的状元,但却选择了实现救国之路的是 A、冯济川 B、陈启源 C、周学熙 D、张謇 6.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行业不包括 A、面粉业 B、钢铁业 C、纺织业 D、造纸业 7.中国近代“实业救国”的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根本原因是: A、“实业”往往被发动政权所垄断 B、科技水平严重滞后 C、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D、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8. 张艺谋的电影中最具有历史震撼力的是《活着》。电影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父亲的 铁皮包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铁。这个场景应该是在20世纪:( ) A.二十年代末 B.三四十年代 C.五十年代 D.七十年代 9.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形式 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克服分配上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10.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下面那些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A、中山装和旗袍 B、华冠儒服 C、男女礼服 D、列宁服 11.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三毛流浪记》 12、“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这是歌曲《青花瓷》 里的歌词。请问歌曲里面唱颂的物品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3、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学家的思想是() A.亚当·斯密:“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萨伊:“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营是最可怕的事情。”

数学必修二全套知识点+习题答案解析

必修二知识点+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 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 E D C B A ABCDE -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 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 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 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 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三层完全解读 1知识.能力聚焦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划分 按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及特殊功能区等。 [图表解读] 图2.1 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这是一幅说明城市有哪些功能分区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示的四幅小图可以看出左上图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公司为主,应为北京的文化和高科技区;左下图有众多的居民小区,是住宅区;右上图是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它及其周围地区应为商业区;右下图为新兴工业区。 图2.2 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a)和低级住宅区(b) 香港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居民收入差别很大,反映在住宅上也就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中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房屋面积较大,具有独立的庭院,环境优美,并配有相应的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拥挤密集,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 图2.3 纽约的CBD-曼哈顿 ①主要功能:

②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a.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b.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c.建筑物高大稠密; d.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图2.4 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 常州是江苏省南部的重要工业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有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水陆交通。其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充分地考虑到其交通条件。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①城市地域结构 [温馨提示]——城市地域结构不同于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而城市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 (2)地域结构影响因素 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区位条件有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历史文化;③种族宗教;④建筑设计等。 [图表解读] 图2.7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 城市中不同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城市的土地,但活动不同,对土地的需求也不同(如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高级住宅区多位于城市外缘等)。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城市土地的供应有限,条件好的地点需求量大,地租也高。在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简称付租能力),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活动才可以得到这一土地。所以说,城市的功能用地类型取决于付出租金的多少。 图2.8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举例 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②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③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 ④城市已有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以及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区的影响。 [案例分析1] 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

高中会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填空题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古代中国农业 1、耕作方式: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汉代:普及全国,二牛抬杠(西汉)→一牛挽犁(东汉) ④唐代:出现了结构更完备的(耕犁基本定型)。 2、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集体公有制 ②商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③战国后:封建土地私有制 3、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①赋税沉重:②徭役繁重; ③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根本原因:的存在) 4、水利事业: ①传说英雄:治水 ②著名工程:(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郑国渠(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筑); 西域(西北地区)的特色灌溉工程,使干旱地区得到灌溉。 ③治理黄河:东汉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④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 5、认识: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经营形态: ①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自然经济的基本单位 ②:产品工艺高,不入市场 ③私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市场

四、古代中国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又叫“重本弃末”,重视发展,限制发展的政策。 (2)来历: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3)目的 ①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 ②直接目的: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4)历代措施:(了解即可) 秦:①统一货币、度量衡;②对经济管理全面、具体、严密 汉:①加重赋税征收;②盐铁官营制度;③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社会地位 唐:设官市,严格管制明清:“海禁”政策 (5)后果: 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推动,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 ①阻碍了的发展; ②阻碍了,违背了历史潮流。 2、“海禁”政策 (1)含义:两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根本原因(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是 这两种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3、后果: 。 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产生:以后,产生于江南地区的部门。 2、标志:关系。 3、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发展缓慢。 4、缓慢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始终占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 直接原因:封建制度及其经济政策的影响(政策和政策) 封建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资金流向买房置地);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关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时间及标志: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